复旦哲学系7516班同学毕业40周年聚会翁同龢纪念馆(3)

虞山一划

<h3>参加复旦大学哲学系7516班毕业四十周年重聚首活动的同学,结束了上海母校校园纪念活动后,即乘坐旅游大巴前往江苏省常熟市,下榻在花园式的四星级酒店常熟森林大酒店。<br></h3> <h3>2018年10月27日星期六一早,我们用完丰盛的早餐,就开始启程前往常熟的主要目的地——翁同龢纪念馆<br></h3> <h3>关晓时同学与晋海生老师</h3> <h3>关晓时同学与范健行同学</h3> <h3>车程约为15分钟,就到达了位于老城区的翁氏故居</h3> <h3>翁氏故居位于常熟老城区翁家巷门,巷门处有一座金山石“状元坊”,坊柱镌刻“此中出叔侄大魁昆弟抚相画栋雕梁门第海虞称冠代;何必数榜眼感旧会元有坊华篇胜迹声名琴水让高山。”此联语由翁同龢离孙,时年为92岁的苏州大学钱仲联教授撰书</h3> <h3>同学们纷纷按组别在翁家巷门口,在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綵衣堂”石碑前留影,这是一组同学</h3> <h3>二组同学</h3> <h3>三组同学与晋老师</h3> <h3>冒着冷风吹拂,晋老师执意要脱去衣服,将我们定制的纪念衫展露出来</h3> <h3>四组同学与晋老师</h3> <h3>五组同学与晋老师</h3> <h3>六组同学与晋老师</h3> <h3>七组同学与晋老师</h3> <h3>女生合影</h3> <h3>翁以华同学向大家介绍翁氏故居的平面图</h3> <h3>翁氏故居(翁同龢纪念馆)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古城区翁家巷门2号。其建筑设计遵循我国古代江南住宅以中轴为主的形制格局,分东、中、西三大部分,前后七进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布局因地制宜,变化生动,富有情趣,是国内完整体现明清时期江南名门望族住宅特点的典型代表。图为张家万同学与翁以华同学的合影</h3> <h3>曾经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岳川夫、翁以华、周建国三同学</h3> <h3>翁以华同学与班主任晋海生老师合影</h3> <h3>1990年,翁同龢的玄孙、美籍华人翁兴庆(万戈)将此宅捐献给国家,常熟市人民政府遂将宅立为翁同龢纪念馆。翁兴庆先生亲书“翁氏故居”门额。末代皇帝之弟爱新觉罗·溥杰先生题写了馆名。1991年11月1 日,翁同龢纪念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图为冯上延同学、翁以华同学与徐德明同学</h3> <h3>来自山东济南的赵瑞华同学、范华金同学分列站在翁以华同学左右</h3> <h3>如今,翁氏故居成为常熟新“虞山十八景”之一,怀古观光的重要旅游景点。馆内有明清式家俱摆设、“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翁同龢”展、“同光第一书家翁同龢”书法展、“知止斋”廉政文化教育展等。每年接待海内外观众约五万人次。图为女同学们与翁以华同学的合影</h3> <h3>杨鸿台同学、周萍同学与翁以华同学在一起</h3> <h3>八仙女(左起陈国珠、关晓时、宋慧曾、周萍、殷美清、林辉、田金兰、姚玉荣同学)与翁以华同学围坐在翁氏故居门口</h3> <h3>门厅位于翁氏故居入口处中轴线第一进。厅中悬有“状元第”匾额,为翁曾源考取状元时所制作,距今150余年依然保存完好。图为众仙女围坐在杨鸿台同学身边,齐声叫他“不许动”</h3> <h3>众同学在庭院中散步,感受着古朴院落的秋意</h3> <h3>这是在故居内主体建筑“綵衣堂”的前面庭院,“綵衣堂”为江南典型的明代建筑,建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画梁雕栋,气势闬闳。堂内包袱锦彩绘是江南苏式彩绘的代表作,为海内外罕见之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h3> <h3>此砖雕门楼为清代砖雕垂花门楼,精雕细刻、造型美观,典型的江南人家造型。上镌“源远流长”四字,下砌“辞亲赴考”、“衣锦还乡”带状砖雕组画,体现了宅主科举成功的愿望。图为刘宗陆、冯上延、姚玉荣、张家万、丁克、范健行诸同学的合影</h3> <h3>“綵衣堂”坐北面南,位于翁氏故居的第三进,为故居的主厅。建于明代,大约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年—1505年),距今500多年的历史。此房几易其主,先有姓桑的大户人家建造,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古琴家严天池居住过,清嘉庆年间藏书家张金吾也在此居住过。道光三年(1833)翁心存购得后,经扩建修缮,更名“綵衣堂”,取自“二十四孝”中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作为孝养母亲之所</h3> <h3>“綵衣堂”建筑规模虽不算太大,但营造别致、严谨。尤其是中堂之三、五架梁与卷厦梁完全采用月梁式举架,这种结构排架形制是典型的明代江南式厅堂建筑风格<br>“綵衣堂”最具独一无二的“苏式”彩画116幅,在所有木制构件上作画,题材丰富,绘制精致,集绘、塑、雕于一体,堪称江南包袱锦彩画空前绝后之瑰宝,历经五百多年,仍然光彩夺目。江南气候潮湿,历经战乱能保存至今实属罕见。根据国家文物局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制保护规划的要求,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承担了“綵衣堂”保护规划的编制任务。2013年“綵衣堂”保护规划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正式批复</h3> <h3>翁同龢,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常熟翁氏家族中最杰出的人物。历任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在朝四十余年,正值中国民族危亡、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以帝师之尊、枢臣之重,为国分忧。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他反对妥协求和,主张抗击外侵,捍卫国土完整。在戊戌变法中,他力荐维新人才,力倡新政自强,力辅光绪变法。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以民生为国本,为民族独立和国家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值得后世永久称颂</h3> <h3>由康有为题写的“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展览分为五大版块,分别是:“文化名门·仕宦世家”; “恤民举才·清正廉洁”;“授读两帝·志育明君”;“力主抗战·抵御侵略”;“救亡图存·倡导变法”。叙述了翁同龢的人生历程,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翁同龢作为近代史上常熟第一人的政治家形象</h3> <h3>周萍、范华金和关晓时同学在双桂轩前庭院的留影</h3> <h3>“热烈欢迎复旦大学哲学系7516班同学毕业四十周年重聚首活动来到翁同龢纪念馆举行”的标语赫然在目,图为刘诗兵与杨鸿台同学的留影</h3> <h3>坐在庭院藤椅上,享受着和熙阳光、微微秋风的吹佛,心灵十分静谧</h3> <h3>硕果累累</h3> <h3>翁氏家风传习馆位于翁氏故居第六、七进,占地450平方米。馆名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史学会原会长戴逸题写。作为常熟当地名门的杰出代表,“父子宰相,同为帝师;叔侄联魁,状元及第;三子公卿,四世翰苑”,常熟翁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知名度极高、影响力极大的文化世家<br>翁氏家风传习馆设六大功能区,展示了常熟翁氏兴家绵世的家风、家教、家训、家学等家族精神遗产,提供了践行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课堂。翁氏先辈通过各种形式的家族教育,如通过堂名、堂联、书斋、名号、诗词联语、家书及祭祖、修家谱、整理先祖文稿等具体活动教育子弟,将家族优良传统浸润子孙,以缅怀祖德,激扬后人。图为翁以华同学正在向同学们介绍常熟翁氏世系简表</h3> <h3>常熟翁氏家族以耕读传家,读书振家,子孙后代富贵后不忘先世力耕勤俭之积,世代恪守 “冷官作风”和“家风清白守仪型”的祖训,终追求书香门第的文化定位,以诗书礼义累世相传,保持了家族持久延续的发展后劲,代有才人,百年不息</h3> <h3>郑洪良、冯上延同学与晋海生老师在状元石、古井前留影</h3> <h3>图为坐在前排的张家万、刘宗陆、范华金同学和后排站立的女生林辉、殷美清、周萍同学在状元石前的合影</h3> <h3>“状元及第”和“独占鳌头”,突出表明了翁氏一门两位状元的特征。其实翁家一门都擅长书法,其中功底深厚,颇具声名者形成了一个翁氏书法群体。而翁氏家族中又以翁同龢最为著名。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br>《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翁同龢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翁同龢早年从习欧、楮、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他博采众长,又创新发展,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清杨守敬《学书迩言》对其称许:“松禅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 图为丁克、范健行同学在鳌头前的留影<br><br></h3> <h3>翁心存、翁同龢等翁氏名人留下的家书、诗文、联语、手稿、题跋等文献是体现翁氏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廊道将这些文献影印展示,以弘扬翁氏家族的精神遗产。图为关晓时同学的留影</h3> <h3>姚玉荣同学在圆洞门前留影</h3> <h3>该处明代弘治间名“小南园”。清道光初转归仲氏。同治十一年(1872),翁同爵从仲氏处购得,其中主体建筑经修缮,取名“思永堂”,堂后院屋因昔有古柏两株,称“柏古轩”。院内筑假山。翁同爵之孙奎孙民国初辞官居于此数十年,时有酬唱。奎孙号柏园,因而此轩亦称“柏园”。图为周萍与徐德明同学在此合影</h3> <h3>丁克与杨鸿台同学在柏古轩的合影</h3> <h3>《常熟社联·同和讲堂》设在翁同龢纪念馆松禅书院学术报告厅之内。“同和讲堂”学术沙龙活动为常熟社科界各学会提供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的活动场所,也是每两年一届召开的常熟市状元文化节的主会场<br>“同和讲堂”秉承学术自由开放之风,以思想交锋,以学术会友,畅谈学术思想,探求学术真谛。许多专题论坛、学术研讨活动在此展开</h3> <h3>宾至如归的环境,一杯虞山绿茶、可口的茶点,让走了半天的同学们一下子就精神全放松了</h3> <h3>复旦大学哲学系7516班毕业四十周年重聚首活动在常熟翁同龢纪念馆的“同和讲堂”拉开了序幕</h3> <p>7516班班主任、江苏省委党校教务长晋海生老师;华东政法大学经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岳川夫同学在座,翁以华同学介绍了翁氏家族为何将翁氏故居捐赠给政府举办翁同龢纪念馆的前因后果</p> <h3>班主任晋海生老师在发言</h3> <h3>重聚首活动筹备组负责人岳川夫在发言</h3> <h3>翁同龢纪念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王忠良在介绍翁同龢纪念馆发展概况、取得的成果,未来发展的设想</h3> <p>针对王馆长的讲话,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授、著名鉴宝专家叶德舜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p> <p>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教授杨鸿台同学也谈了自己的看法</p> <p>武警重庆市总队政委、少将张家万同学针对王馆长的发言,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提供了新的思路</p> <p>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局长张民同学从领导人文献研究的角度提供了很好的建议</p> <p>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张耀忠同学从其亲自参与的上海犹太人难民纪念馆的艰辛创办历程谈建设博物馆、纪念馆的国际视野</p> <p>教育部办公厅副部长秘书、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陈国珠同学从青少年教育的角度谈传承发展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性</p> <h3>王忠良馆长衷心感谢各位老师、专家的真诚建议、专业意见和殷切期望,欢迎各位老师以后多来常熟翁同龢纪念馆走走看看</h3> <h3>同学们在“同和讲堂”热烈的聊天互动中,不知不觉度过了两个多小时</h3> <h3>在王忠良馆长的引领下,同学们走到翁同龢亲笔书写给自己和夫人的石碑前,讲起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h3> <h3>“知止斋”为翁同龢父亲翁心存的书斋,此楼与玉兰轩构成一个小区,楼上藏书,楼下供宾主吟诗、论文、赏书、品画之用。取儒家《礼记?大学》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翁心存有诗句“禄厚贵知足,位高贵知止”,揭示了“知止斋”知足知止的深意:克己方可真廉政,知足始能无贪念。正是这样的人生修养,才使翁氏家族“忠孝洁勤”的家风、作风能够落到实处</h3> <h3>玉兰轩位于綵衣堂东侧、与知止斋相连。因庭中种有玉兰,故名玉兰轩。此处为客厅,亦称花厅,为主人接待来客之所</h3> <h3>晋阳书屋位于思永堂的前院,自成“日”字形的独立院落,前通翁家巷门小巷。今存“晋阳书屋”,陈列翁同龢书房情景,屋内陈设和布置显现了旧时书房的情景。书案上摆放有文房四宝,后挂 翁同龢书“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对联拓片,右侧置有《二十四史》书柜。书屋对面厢房是休憩之处,内墙挂有四幅古代名帖拓片</h3> <h3>同学们与王忠良馆长还在进行着热烈讨论</h3> <h3>时近中午,翁同龢纪念馆的参观活动终于落下了帷幕。有同学反映,今天的活动获益良多,以后还要再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