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印象--县衙.湍河.菊潭公园.菊花茶

来自南都的闲云野鹤

<h1><font color="#1564fa"><b>  说实话,虽说内乡距离南阳不远,也曾来过多次,却从未在这儿住过一天,最多也只是和朋友一起看看内乡县衙就打道回府了。金秋十月,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才有机会到内乡小住两天。利用工作的小憩,沿着湍河两岸转了转,时间的充足,让我不同于过去的走马观花,而是能沉下心来认真仔细地审视这个南阳西60公里的小县城。</b></font></h1><h3><br></h3> <h3></h3><h3></h3><h1><b><font color="#1564fa"> 县衙</font></b></h1><b><font color="#1564fa"> 说起内乡,必然想起内乡县衙,必看内乡县衙,内乡县衙甚至成了内乡县的代名词,内乡县衙的名气实在太大,这座5A级的人文景观,不仅仅属于内乡,更是蕴含着南阳悠久的文化历史,甚至也是中原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 虽说多次走进内乡县衙,但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看到的是县衙的表象,是形式的东西,而没有从思想上、内心里走进内乡县衙,也没有从文化的视角思考过内乡县衙,内乡县衙,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个旅游的概念,说到这儿,只能惭愧于自己的浮浅和无知。无知的旅游其实只是一种浪费时间。 晚饭时分,我只是和同事们在县衙的周边溜达了一圈。发现这里的确有变化,至少也在走着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这和我十多年前在苏州看到的庙前街、上海的城隍庙的模式是一样的,只是这儿的规模和规范性上和人家相差甚远,如果论历史,县衙的名气可比人家大了许多。“一座内乡衙,半座官文化”,这里的一副清代县官高以永所做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已成为揭示官民辩证关系的名句,被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多次点评和引用,具有当下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县衙的左侧是察院街,估计是按照古时的建筑布局而重建,现在仍在建设之中,而右边是署右街,现在是美食一条街,门店林立,人头攅动,热闹非凡。仿古式建筑,到了晚上,灯火璀璨,煞是好看,爱好摄影的我,绝对不会放过这美景,随手拍几张心仪的照片走人。 在县衙周边,我看到了这里缓慢的变化,俗话说,变则通,通则达,在当下旅游已经成为一个产业的年代,面对如此丰厚的旅游资源还不以最快的速度挖掘和开发,我们还等什么?这里面的原因我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在离开县衙时,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希望县衙的人文挖掘、经济唱戏的步伐能不能再快点,抓住新时代的利好政策,把围绕县衙的旅游大戏唱得更大一些,给这里的百姓带来更多更实惠的福祉,不是我们每个执政者最实在的心愿吗?我又想起了描述县衙的一段话:“于闹市喧哗中,她泰然自若,保留纯真本色。在浮华尘世中,她凝滞沧桑,留下惊鸿一瞥。她饱经沧桑,经历数载,看破人间冷暖,留下至理名言。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她静默,凝厚的斑驳印痕下,流淌着炙热的救世情怀。那些警世楹联,疾民之苦,仕官之道溢于言表。尘世繁华尽幡过,洗尽铅华涅槃生。”这文写的真好! </font></b><br><h3></h3> <h3><h1><b><font color="#1564fa"> 湍河</font></b></h1><b><font color="#1564fa"> 湍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翼望山,自北向南流经南阳市内乡县、邓州市,至新野县城郊乡湍口村注入白河,是白河的一个支流,因上游穿峡切割而下,水流湍急,故得“湍河”之名。 湍河自南向北,在内乡段穿城而过,被誉为内乡的母亲河,每天早晚,临河而住的我,必到河边锻炼一会儿,举目望去,这儿水流舒缓,两岸柳树一字排开,河道中芦苇丛生,临近下游,河床沙滩已大片裸露。两岸台地上,建设者们都在建造5000米的健身行走长廊,类似于我们的白河湿地公园,只是简陋了许多。 金秋时分,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正是摄影爱好者想要的好天气!自北向南,不到五公里的湍河上横跨五座东西大桥,分别为宝天曼大桥、鹂都大桥、别公桥、大成桥、方山桥,桥因水而起,水因桥而美。我沿河而下,寻找角度、寻找光线,寻找桥在县城发展建设中的身影,尽可能把桥的壮美、英武留下自己的镜头里。 夜幕降临,凉风习习,走在湍河边,远处的几座大桥顿时彩灯争相绽放,像是在宽阔的河面上架起一道道彩虹,加上湍河对岸的高楼,都披上了五颜六色的灯光,把整个内乡县城装扮点像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镶嵌在湍河上空,这景象,很有凤凰古城的味道,每每走来,都是一场视觉盛宴!</font></b><br></h3> <h3><h1><b><font color="#1564fa"> 菊潭公园</font></b></h1><b><font color="#1564fa"> 每到一个地方,总想到当地有名的公园去看看,因为许多公园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都是一座城市美的缩影和象征,其背后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故事。菊潭公园也不例外。 据史记载,该园原系明嘉靖乙丑进士,安庆知府许评兴建的家庭花园---知园。明万历年间山东提学副使、内乡诗人李蔉退职隐居,又在“知园”附近兴建另一家庭花园--足园。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伪县政府在两古园址基础上扩建为公园。 该园坐东面西,园内主要建筑有大门两座,分置于东、西两侧。西大门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菊潭公园”匾额,东门二凤把守,寓意吉祥。 菊潭公园的园名就非常富有诗意,让人浮想联翩。原认为,园中种植大量的菊花,转了一大圈,也没有发现一棵菊花品种,只是在园的东北角有一座非常单薄简陋的菊花仙子雕像,算是一个地标式的景物,真的有点徒有虚名了。园的中央分别矗立着临湍阁和八棱明柱双挑角的烈士亭虚掩在树丛苍翠之中,倒是给这个陈旧、简陋的公园增色不少。 本想在这个秋天的时候,能到菊乡看到盛开的菊花,如同花海一般,却不见任何菊花的踪影,原来“菊潭公园不种菊,惹得游子空欢喜”罢了,对于如此“低调”的公园景象,当地人估计早已习以为常,也许是自己在吹毛求疵罢了。 即使如此,自己还是愿意在园内来回游走,从平凡中寻找美的存在,在凡尘中寻找美的踪迹,有时,摄影人和那些作家一样,拍出的照片和写出的文字都是那样的美,而实景远非如此,作品总是把映照作者的一些内心感受,或通过艺术的手法加以美化的表现形式而已。</font></b><br></h3> <h3></h3><h3></h3><h1><b><font color="#1564fa"> 菊花茶</font></b></h1><b><font color="#1564fa"> 来到号称“菊乡”的内乡,如果不看到菊花,总觉得心有不甘。一经打听,内乡县岞曲镇水沟村有一个菊花种植基地,种了上千亩的郦邑贡菊。于是,我们驱车几十公里,来到内乡天隆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岞曲镇水沟村。 为什么把内乡称之为“菊乡”?这个公司的负责人苗总给出了答案。秦汉《神农本草经》上说:“南阳郦县有菊潭,饮其水者皆香”。内乡春秋时为郦邑,秦汉设郦县,隋时称为菊潭县。只不过,这只是证明古时菊源的来历,并不代表现在有无菊花。种种原因,现在的内乡县城,已不见菊花的影子,那个证明菊源的水井早已被填埋,不见遗迹。天隆茶业公司就是在振兴内乡菊花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从该公司的产品宣传页上有这样一段话:“菊花为内乡之精神,内乡人以菊为友,以菊为媒,遍引天下客商,真正做到菊以地生,地以菊名,使菊花成为内乡品牌的文化内蕴,使内乡的知名度都有菊花的芳香。” “菊以地生,地以菊名”,这话说得多精辟!我们走在沟沟坎坎种满菊花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满眼的金黄,铺天盖地,香气袭人,气势恢弘,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唐朝的黄巢写的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这场面、这景象、这气派不也有壮观、豪迈、精彩的味道吗? 好客的主人为我们沏上一杯菊花茶,金黄的菊花在水中飘浮着,像仙女般楚楚动人,袅娜多姿,茶未入口,香气扑鼻,呷上一口,那醇厚的香味绵长纯正,如同一道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往返。我们边饮茶,边听着苗总描绘着公司未来的宏伟蓝图,公司现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十多地区设有销售店,同时郦邑贡菊已远销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荷兰等国家地区。公司未来计划总投资亿元建设万亩九峰山生态有机菊花茶基地。“郦邑贡茶”正阔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font></b><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