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我来过(一) 震撼吴哥窟

魏敏

<h1>  早就听说柬埔寨的吴哥窟和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印尼的千佛坛并称为东方四大建筑奇观。正好有个旅行团捡漏的机会,所以就有了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h1><h1> 提到柬埔寨,我的脑海中就会闪出一连串关键词:西哈努克、红色高棉、战乱……<br></h1> <h1>  </h1> <h1>  我是到了柬埔寨,到了吴哥窟后才被震撼了,眼前数不清的残垣断壁,让我陷进了吴哥的神话故事里,刹那间似乎颠覆了时间、颠覆了距离,颠覆了空间......</h1> <h1>  吴哥王朝从公元802年始,历时600余年至1432年修建了吴哥寺庙。历代国王建造寺庙无论在规模、比例和对称上力求比其祖先做得更好,最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群——吴哥。</h1> <h1>  吴哥都城又称"大吴哥",是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时兴建。巴戎寺位于大吴哥的中心,其中心庙堂高45m,周围高低排列着49座四面佛塔,每一座高塔上都有一座四面微笑的佛像,象征着佛光普照四方。</h1> <h1>  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佛像,在光的作用下,或白,或黑,挂在脸上的笑,似有若无。无论从哪个方向回望,众神都在微笑地看着你,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h1> <h1>  佛像的脸呈现出一种安静。</h1><h1> 如果我们说宁静是什么?安详是什么?会很抽象,很难形容。这些雕像很具体地告诉你,什么是宁静?什么是安详。</h1><h1> 当一个人心里找到了生命最深的一个秘密的时候,他会一清如水,外面世界的纷扰,都没有办法打扰他。</h1> <h1>  这个脸变成了吴哥王朝的一个符号,西方人称他为“高棉的微笑”。 </h1><h1> 这个微笑征服了全世界,他告诉人们苦难终会过去,只要有智慧和慈悲,人会达到生命的一个和平状况。</h1> <h1>  无论是否有过信仰,站在这里,都会为这一神圣的笑容而感动。</h1> <h1>  如金字塔一样的巴戎寺,不仅呈现出神佛最和善的微笑,下面的壁画中也有很多战争、人间苦难的雕塑。但上面的微笑,会给人们很多安慰、很多支持。不管人间有多少苦难,都可以通过。因为上面有一个最高的、内心的喜悦在发生。</h1> <h1>  威武的石雕,如时光隧道,穿越千年,让人感受到吴哥王朝不可一世的壮观。 </h1> <h1>  这样大框套小框的建筑美学,阳光照进来,门框就像是镀了一层金色,像是一道道圣门。<br></h1> <h1>  走在吴哥窟中,你会觉得很奇怪,当你走近每一个门框,从门框里都能透视到一尊佛像。</h1> <h1>  每一位游客随便找个角度,都能结构一幅完美的画面。</h1><h1> 一千多年前的高棉人竟有这样的美学思想,不得不令人感叹!</h1> <h1>  在吴哥窟里走上几步,建筑的拐弯处都有一个或几个女神像,她们的神态、衣着、发型各不相同。以千年前的雕刻技术来说,竟然能把仙女刻画得如此活灵活现,真可谓是鬼斧神工。 </h1><h1> 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丽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为是东方的蒙娜丽莎。因为有了这群俏丽的仙女环绕,整个吴哥窟瞬间鲜活了起来。</h1> <h1>  在这个浮雕上,阿帕莎拉裙装上的图案,作为经典被直接用在了路易威登的包包上。</h1><h1><br></h1> <h1>  她们还在翩翩起舞,她们从来没有消失过,她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生命。</h1> <h1>  这是柬埔寨的国旗,上面的图案是柬埔寨的标志——小吴哥。</h1> <h1>  小吴哥是吴哥时代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它创立于12世纪中期,为供奉印度教毗湿奴神所建,13世纪后期,变成了佛教寺庙。<br></h1> <h1>  小吴哥在方形广场的四个角上,各有一座石塔,而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更高的石塔,象征神话中的圣山。无论印度教还是佛教信徒都相信,中间这个神圣的所在就是宇宙的中心。 </h1> <h1>  这个雕塑叫辛玛,它是印度神话中的狮子神。</h1> <h1>  柬埔寨是信仰蛇神的国家,传说五头蛇是水神,七头蛇是保护神,九头蛇是至高无上的皇族象徵。在神秘的吴哥窟遗址,跨越护城河,就是两条上百公尺的七头蛇图腾所引领的石道,而金碧辉煌的王宫中,七头蛇神的图腾也随处可见。</h1> <h1>  吴哥窟有很多这样的建筑。这是印度教的最重要的代表符号,底下有个方的台座,中间有个像柱子形的石头插在中间。方形台座是女性生殖器,柱形石头是男性生殖器。这是印度教的原始信仰,生殖崇拜。</h1><h1> 现在,人类离原始的生殖崇拜已经很远了,很多人对吴哥文化中的性器崇拜觉得好笑。已经很难理解古人在崇拜生殖的仪式中,寄托着对生命萌生的庄严祝福了。</h1> <h1>  小吴哥的长廊浮雕长达800米,是全世界最长的回廊浮雕。浮雕叙述着印度的两大史诗《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h1><h1> 当我对准这些浮雕拍照的时候,一对年轻人的身影闯入我的镜头。历史与现实、人间与地狱,爱与恨,这张照片凝聚了太多的内容。</h1><h3></h3> <h1>  小吴哥的浅浮雕有些是彩色版,就好像是当年的动漫。传说神猴哈努曼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能腾云驾雾,移山倒海,身手不凡。这个形象在东南亚家喻户晓,有人说中国《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其原型就取自神猴哈努曼。</h1> <h1>  印度教相信,宇宙是从海里诞生的。海是一种乳汁,海是乳海。乳汁是供养生命的,所以他们相信在这个乳汁之海中,会有生命的诞生。所以吴哥的浮雕很多都用旋转的浪花做背景。</h1> <h1>  这些孩子们从小就进了寺院当了僧侣,因为按柬埔寨女娶男的风俗,不当僧侣就意味着没有教养,沒有教养任何女人都不会娶他。</h1> <h1>  吴哥王朝来自印度教的信仰,空间在严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的发展。通常寺庙建筑以五层坛城的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缓到陡斜。每一层跨越到另一层,攀爬的阶梯都更陡直。角度的加大,最后逼近于90度仰角。</h1> <h1>  小吴哥最高处叫做“天堂”或是“天宫”,是帝王的陵寢。 </h1><h1> 登上塔顶,必须要上“天堂梯”, 90度陡峭的楼梯挑战着人们的信仰。脸贴在台阶上,逼着你的身体做出肃穆的感觉,这是对吴哥王朝的一种敬意。</h1> <h1>  在通向信仰的高度时要精进专一,使物理的空间借建筑转换为心灵的朝圣。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 稍有退缩,也立刻头晕目眩,不能自持。<br>  吴哥寺庙的崇高,是在人们攀爬时才显现出来的。没有攀爬过吴哥寺庙的高梯,就不会领悟吴哥建筑里信仰的力量。</h1> <h1>  烈日之下,只有满心虔诚的人才能踩着发烫的石板路走向信仰的终点——须弥山。</h1> <h1>  在这里,你不必忌讳,可以安静地坐下来敞开心扉向佛倾诉。让慈善的微笑,化解心中的惆怅,释怀不能放下的过往。</h1> <h1>  经历了信仰的难度,才能体验涅盘宫的圣水。</h1> <h1>  这个小姑娘在天堂梯前站了很久,她清澈的双眸透出童心的虔诚。她也许还不知道圣门里的信仰,她可能在想:我能进去吗?我能在信仰的中心和谁相遇?</h1> <h1>  这张照片是我下了须弥山金刚坛的时候拍摄的。</h1><h1> 当时,这个高棉小姑娘站在回廊里,抬眼瞭望攀爬天堂梯的人们。也许,她不理解,如此陡峭的天梯,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人攀爬?也许,她想象不出神圣的天堂会是什么模样?</h1><h1> 但是,从她手腕处的祈福红绳、双手紧扣的姿势和十分渴望的眼神,已经让我们感觉到了信仰的力量。</h1> <h1>  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这是吴哥窟建筑的一大特色。回廊顶部,砂岩石块层层堆垒,偶有工字形咬合或呈尖角状,高深而结实,有一种厚重的感觉。</h1> <h1>  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却饱受战争病疫的无情吞噬。吴哥王朝在15世纪衰败后,古迹群被热带丛林湮没成一片废墟。<br></h1><h1> 13世纪的吴哥文明,柬埔寨自己都没有留下文献, 这个文化整整被遗忘了500年。</h1><h3><br></h3> <h1>  “还是你们中国人记录了这个辉煌的时代!”柬埔寨导游阿信感激地说。</h1><h1> 1296年,中国有一个人叫周达观,他来过这个地方,那时吴哥还没有灭亡,他写了一本书叫《真腊风土记》。"真腊"是吴哥王朝所在地“暹粒”Siam Reap的译名。</h1> <h1>  《真腊风土记》全书约8500字。书中有描绘真腊国都吴哥城的建筑和雕刻艺术图画,详细叙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经济、文化习俗、语言,并记载了真腊的山川、物产等。这本书收录在《四库全书》中,被认为是一本记录翔实的地方志。</h1> <h1>  后来,这本书被欧洲人发现了。法国人把它翻译成法文,他们怀疑世界上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吗?是中国人在梦想吧?但看到周达观写得这么详细,连城门的高度和宽度都有,他们相信,世界一定有一个地方叫真腊。</h1> <h1>  1860年,一个名叫亨利·穆奥的法国探险家来到东南亚。</h1><h1> 当时正值7月份的夏天,柬埔寨非常炎热,亨利·穆奥乘小船来到洞里萨湖,打算进入丛林深处。当地的柬埔寨人极力劝阻他,说丛林受到了神灵的诅咒,进入者必死无疑。一时间,亨利·穆奥好奇心陡起,他决定亲自去丛林里探险。也许,中国古书中所说的宝藏就藏在里面。</h1> <h1>  亨利·穆奥带着地图和古书,冒着酷暑,忐忑不安地行走在柬埔寨荒无人烟的热带丛林里,他连续走了50多天,感到疲惫不堪。</h1><h1> 在恍恍惚惚中,亨利·穆奥感到脚底下的土地渐渐坚硬。他低头仔细查看,发现泥土层里竟然裸露出大片的石板路。当时的他并不知道,此刻在他脚下的,正是通向吴哥窟的石板彩虹桥。</h1> <h1>  亨利·穆奥顺着彩虹桥摸索前行,不一会儿,一座巨石砌成的废弃古庙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这座庙宇规模宏大,建筑壮丽,雕刻精美,在枯枝杂草的掩盖下显示出一种庄严而凄凉的美感,这就是后来被列为东方四大奇迹之一的吴哥窟。</h1> <h1>  亨利·穆奥被深深地震撼了!眼前所见,和几百年前这本中国古书上的描述完全吻合,他欣喜若狂地狂啸一声,声音在荒凉的巨石间震荡回响......</h1> <h1>  回到法国后,亨利·穆奥把旅途的见闻整理成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了渲染他看到的吴哥。<br>  然而,空口无凭,傲慢的法国人认为他们的文明是世界最高级别,怎么会允许东南亚这么一个落后的地方有一个这么高的文明。</h1> <h1>  于是,1861年,亨利·穆奥从老挝走陆路重新回到柬埔寨,因为长途跋涉,劳累不堪的亨利·穆奥不幸染上了疾病,最后长眠在了东南亚柬埔寨的热带丛林里,当时他年仅35岁。</h1><h1> 1864年,柬埔寨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统治柬埔寨90年,他们做了深刻的反省。法国人回去以后,发表了很多论文、演说,他们告诉国人,我们不应该自大,因为世界上有比我们更了不起的文明。</h1> <h1>  听了导游的解说,不禁对重现吴哥文明的记录者和发现者——中国元人周达观、法国人亨利·穆奥充满了敬意。</h1> <h1>  感叹之中,我们来到了崩密列(Beng Mealea)。</h1><h1> 崩密列意为“荷花池”, 建于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它和吴哥大小圈里的各个寺庙风格完全不同,那种原始的坍塌、废墟,有一种残缺美,仿佛整座寺庙依旧在雨林中沉睡,有一种神秘的气氛在这些断壁残垣中弥漫。</h1> <h1>  崩密列的回廊和殿堂十分大气,可惜的是在建筑与植物的拼斗中,建筑失败了。生命力强大的树木把石头的建筑掀翻了,到处都成了残垣断壁。</h1> <h1>  这是一场沉默的革命,它可以把一个伟大的建筑摧毁。</h1> <h1>  吴哥古迹群修建于公元6世纪的真腊王国,消失于公元15世纪的吴哥王朝,近千年的存在留下了数量惊人的寺庙、宫殿和陵墓,它是东南亚古代文明的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因柬埔寨力量有限,所以希望全世界都来保护它。 </h1> <h1>  自1993年起,30个国家陆续参与到了吴哥窟的修复工作中。日本修复了吴哥寺的北藏经阁,法国人修复了癞王台和巴方寺,意大利修复了比粒寺,德国修复了吴哥寺的雕刻,美国人修复了圣剑寺和塔逊寺……</h1> <h1>  中国援助修缮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br></h1> <h1>  吴哥窟曾经湮没在无尽的森林莽藤中数百年,被重新发现时已大多坍塌和崩裂,所有的建筑和佛像全部被大树的根缠绕起来。</h1><h1> 大部分国家都认为大树干扰了建筑,都把大树砍掉,重新建起一个崭新的寺庙,只有印度与众不同。</h1> <h1>  印度人认为,树木和建筑是在共生,如果把树砍掉,这个建筑也垮了,它们彼此是依靠的关系。废墟有废墟存在的沧桑感,如果完全整修到全新,历史的记忆会消失。</h1><h3><br></h3> <h1>  所以,吴哥的整修成了人类很特殊的试验。<br>  为了让吴哥的微笑成为永恒,世界各国都在与时间比赛,与自然抗衡……</h1> <h1>  离开了柬埔寨,离开了吴哥窟,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些神佛的微笑。此时,想起了那英为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濱唱的主题曲《一眼千年》。</h1> <h1>   一眼千年 ,沉默也胜万语千言……<br>  哭过、恨过、愤怒过、痛苦过、绝望过、哀伤过……一张面容上,可以有多少张不同的表情。</h1><h1> 当一切的表情成为过去,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包容爱恨,超越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h1> <h1>  因为捡漏,我没做任何功课就站在了吴哥的面前。旅游回来之后,我才补读了元朝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和现代台湾学者蒋勋的《吴哥之美》。才明白万事万物和吴哥废墟一样,有过生,有过死,有过繁华,有过人去城空。</h1><h1> </h1> <h1>  我们距离柬埔寨这么近,对于震惊世界的在东南亚所表现出的如此高度的文明知之甚少,真是惭愧。对于宁静安详、透彻万物的吴哥的微笑,我还没有深层次的领悟。<br>  吴哥,我会再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