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父亲

五福堂主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父亲去世十多年了,这些年我一直有个心愿,总想要为他做些什么,但对于已经去世的父亲,我唯一的办法是用自己笨拙的文字记述他怀念他,只是父亲的一生太平凡太普通,以至无法让我坐下来,为他写点什么,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父亲的祭日,我独自在寂静的房间里,面对父亲的遗像,摆上供果,沏上热茶,又一次泪水涟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父亲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一生以务农和经营蔬菜种子为生,一辈子没有享过一天清福,他为了生活、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劳碌了一生。</b>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父亲个子挺高,长得也很结实,黑黑的脸膛满是胡子,看上去很是威严,但由于特殊的经历,父亲却性情温和,脾气超好,一生养育我们姊妹四个,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吃过的苦是一般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每天早上担着两个装满各种蔬菜种子的大箩筐上街去,晚上又担着它们回家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描写父亲的一生,是再确切不过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言语很是温和,善说也会说,记忆力好,悟性也不错,尽管不识字,却能说出许多富有哲理的话语,诸如“吃不穷喝不穷,计划不周一世穷”,“死水怕活舀”,“滴水流成河,粒米凑成箩”,“进门不敬人,出门人不敬”,“家穷不算穷,路穷困死人”,“要饱家常饭,要暖粗布衣”,“省吃减用,勤俭持家”等等,也许这些都和父亲一生的经历有关,从我懵懵懂事的时候,就听父亲的同龄人说过父亲苦难的童年,父亲姊妹六个,他排行老三,打小忠厚老实,听爷爷的话,干活利索,手脚灵巧,七八岁就会跟着大人挂粉条,十多岁就能跟随爷爷割大烟,十五六岁时就长得跟成人似的,那时家里困难,爷爷为了供给当时考上国立兰州大学的二伯父,就把父亲以二百六十块大洋的价格卖给了当时的富人何家,顶替富家子弟何代代当壮丁,直至解放才回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据父亲自己说,当壮丁回来时他才知道奶奶去世了,奶奶是在父亲走后思儿心切得病去世的,她得的是痨病,在那个年代这种病属于不治之症,何况那时家里穷也没钱医治。父亲一生特别节俭,当壮丁三年多,手里一直拿着奶奶在他当壮丁临走时给的一块大洋,据父亲说,当壮丁期间他感冒得病多少次,硬是没舍得用这一元钱。父亲回来后,爷爷有了父亲做帮手,多租了几亩地,家里的情况逐步好转,收入除了一家人的日常开销,已经够供给其他姊妹读书用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父亲是村里远近有名的乖孩子,卖菜卖粮的钱都交给了爷爷,供家里开销,从不私存私用,即便成家了也是如此,对爷爷的有些偏袒父亲从无怨言,任劳任怨,很受街坊邻居的赞扬,父亲能娶当时大户人家的女儿做妻子,也许和父亲的勤劳善良阳光敦厚有很大关系,儿时的记忆里母亲也经常这么说父亲,说父亲知热知冷心肠好,敦厚善良有担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父亲特别孝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里吃顿臊子面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每每此时,总要让我的姐姐给住在县城的爷爷送去一碗,同时也不忘记给当时独自生活的外婆送去相同的一份。记得有一年队里杀了一头马,每家每户分了二三斤的马肉,马肉在计划经济时代是的稀物,不要说小孩子个个馋的流口水,大人也都想尝一尝,分到马肉的当天父亲就亲手煮肉烙饼子,做好后让我的姐节给爷爷和外婆各提了一罐,剩余的给了母亲和我们姊妹几个,自己硬是没舍得吃一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父亲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和灵机特别强,街坊邻居有急事都愿意找父亲商量帮忙。记得文革破四旧时,家里供奉祖先用的神主堂属于典型的四旧家什,有一天父亲听我的姐姐说公社干部在各家各户收四旧,已经快到我们家门口了,父亲急情中灵机一动,取出神主堂的三代牌位,摆放了四本毛泽东选集,并把毛泽东主席的石膏像立在了神主堂中间,等收四旧的干部到家一看,我们家的神主堂已经变成了“忠字堂”, 当时的公社干部不仅没有没收神主堂,而且还表扬了父亲的做法,就这样我们家的神主堂躲过了一场劫难保存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记得有一次邻居几个小孩子玩耍,一个孩子不小心将一颗石子塞在了鼻腔里取不出来了,当时孩子浑身哆嗦,满脸涨红,呼吸困难,家长吓坏了,抱着孩子来找父亲,父亲看明情况后,找了一段铁丝,三下五除二的砸成了一个镊子,并把镘子用火烧了一会儿,烧完又等着凉了一会儿,父亲先在自己另一只手上试了试,觉得不烫了以后,才慢慢地用镘子把石子从孩子鼻腔里夹了出来,孩子得救了,邻居对父亲千感恩万感谢,父亲笑着说,不用谢不用谢,都是街坊邻居的,谁没有点急事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这件事情中有一个细节我一直没有明白,锓子砸好以后父亲把它的火上烧了一会儿,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用火烧一会儿是为了杀菌消毒,可大字不识一颗的父亲怎么知道在火上烧一下可以杀菌消毒,是天生的灵气还是后天的悟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父亲虽然没上过一天学,却省吃俭用的供给我们姊妹读书,那个年代是鼓吹“读书无用”的时代,但父亲不这么认为,他总是鼓励我们好好学习,他相信总有一天知识会有用的,基于父亲的说教,我们姊妹四个在那个年代没有一个辍学的,而且都程度不等的读到了初中或高中,其中我有幸读到大学,尽管在我读书期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我也有幸上了大学,但看看我的同龄人,我觉得自己的成功更多的应该归功于父亲的说教和与众不同的认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父亲一生辛劳,在过去的那个年代里,他和所有的老百姓一样,在贫困的生活和政治运动的风风雨雨中苦苦挣扎,含辛茹苦抚育儿女,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一生唯一的嗜好就是喝茶,喝那酽酽的苦苦的罐罐茶。记得我大学毕业工作后,有好多次给父亲买去精细的茶叶和可口的糕点,他说我收入低,城里生活开销大,死水怕活舀,那么一点收入不节俭是不行的。随后父亲又自言自语地说自己是个没福的人,生活简朴惯了,享受不了高级食品和精细的茶叶,粗茶淡饭,布衣蔬食就足了,基于这样,我以后就经常给父亲买较粗的茶叶,如春尖等绿茶,每次给他买回茶叶,父亲都高兴地先要煮上一罐品尝,然后问问价格,生怕我多花一分钱,每次看到父亲抿茶的神情,我心里甜丝丝地,好像自己尽到了多大的孝道,直到父亲去世以后,我才慢慢明白,作为儿子,我是多么地不称职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对于父亲,我想写的很多很多,可真正动笔了不知为什么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感觉没有一件是像样子的事儿,也许父亲太过于普通太过于平凡了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父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十多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父亲,父亲虽然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他清苦而执着的一生,给我等姊妹留下了许多为人处事勤俭持家的宝贵财富,这些东西随着父亲去世的久远,愈加让我怀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父亲的音容笑貌,常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我常想,现在生活好了,可惜他什么也没有看见,如果能活到今天,如果能看到我们生活得这样的好,如果能看到陇西大街小巷的巨大变化,能到今天的古莱坞李家龙宫渭水风情街走走,那该有多好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父亲,这十多年来的变化就让我告诉你吧,你的四个孩子现在都家庭和睦,身体安康,上班的工作顺利,打工的收入稳定,孙子有的学业有成工作了,有的还在求学的道路上拼搏着,他们都没有忘记你的教导,值得一提是他们之中有的书读到了你听过的大学本科,有的书读到了你没听过硕士甚至博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父亲,我今天是为你而写的这些文字,我知道你是永远也不会看到的,更不会想到我们了,因为“孟婆汤”让你忘了前世今生,有道是:“奈何桥上奈何魂,忆思前尘奈何生,孟婆汤下红尘忘.唯盼来世不逢君”那曾经的一切,都成了你过眼烟云,消失在遥远的天际……父亲,您走得太远了,现在让儿子寻找您的背影都那么的难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父亲,您给儿孙的爱和教诲,他们永远珍藏心底,恪守心田,永不忘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父亲,我现在能够做到的,也只能用我淡淡的文字,涂抹这些记忆,告慰九泉之下的您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父亲,如果您地下有知,请常到兰州、成都、贵州、杭州、内蒙还有你最熟悉的陇西县城走走,看看你的子孙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在冥冥之中护佑他们平安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作者简介:李学军,生于1962年3月20日,甘肃省陇西县人,供职于陇西县巩昌中学,本科学历,高级职称,爱好旅游摄影,喜欢阅读写作,文章和摄影作品散见于报刋杂志及网络媒体,有多篇散文及摄影作品获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