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沙龙

<h3>  中华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我们生活现代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然而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已经自立起来,成熟起来,丰盈起来?本学期开学第一次工作室活动,高雅跃老师就向老师们推荐阅读《论语》。为什么要读《论语》?高老师没多说,老师们便带着疑问开始了《论语》的阅读之旅。</h3> <h3><br></h3><h3> 2018年11月2日,康乐里小学“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工作室”的老师们齐聚一堂,带着自己正在学习的《论语》,选择了自己目前感受最深的一则,在此次读书沙龙中与大家交流自己对那一则的理解或实践体会。</h3><h3> </h3><h3> </h3><h3><br></h3> <h3>  宋艳梅老师、杨岷老师、高鑫瑞老师就《论语》为政篇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谈到孝是做人的根基,孝不只是物质上的孝,更应是精神上的孝。对于孝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这就要我们真心实意地对父母尽孝,而不是表面功夫。孝是立人之本。为人子女,我们怎样尽孝?为人父母,我们如何施教?《论语》,就这样从最贴近人心的细微处引发我们的思考。</h3> <h3>  刘海霞老师、高雅跃老师读了《论语》学而篇中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深有感受。刘海霞老师谈到我们平日教书育人时,要教导学生做到尊敬师长,这是立身之本。高雅跃老师讲到:在《论语》中,一‘入’一‘出’之间,一‘谨’一‘信’当中,无不体现着先贤的处事哲学和为人智慧。道不远人,就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便可以修炼君子的品格!</h3><h3><br></h3> <h3>  范继涵老师、马青老师针对《论语》公冶长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谈了自己的想法:“学”首先在于引导学生确立长久的志向,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有“好学”的自觉和“乐学”的自信,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此。</h3><h3> 这一则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当高老师将钱穆先生、方麟老师关于这一则的解读介绍给大家时,老师们不禁感慨:原来早已熟知的句子,背后却有那么丰富的意蕴。特别是当我们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理解也会日益深入。《论语》耐读,常读常新!<br></h3><h3><br></h3><h3></h3> <h3>  张小娟老师、宫青老师以《论语》学而篇中“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谈了自己的感悟。认为自身的成长需要经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的不懈努力,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更应该为己之学、自美其身,精益求精,不断进取。</h3><h3></h3><h3></h3> <h3> 王倩老师、范红老师品读《论语》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之后,不禁想到:平时,我们提到反思,常常是在工作中。但是,这次细读,发现,其实《论语》中很多地方都多次提到反思的意思,比如‘君子反求诸己’。孔子强调凡事多从自己的角度去反省。这不仅体现在工作中,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讨论中,老师们联系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霸座、公交车坠江等事件,指出真正的君子为人处世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而非处处苛责他人、满足自己。我们的当代生活太需要君子情怀了!跨越千年,《论语》依然熠熠生辉!</h3><h3></h3><h3><br></h3> <h3></h3><h3> 随着读书沙龙的进行,为什么读《论语》,老师们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大家意识到,我们今天的阅读,无关比赛,不为职称,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为了教师自身的成长,精神的丰盈,生活的姿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自己的心灵,结合当今的世界,提升我们的境界,我们又在这样的阅读分享中收获着不一样的‘’福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学习中将不断前行。</h3><h3> 撰稿:范红、王倩</h3><h3> 审稿:高雅跃</h3><h3> 2018、11、2</h3>

论语

老师

我们

高雅

学而篇

自己

君子

一则

阅读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