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兵 回 家 闽南情深(厦门篇)

珠海愚女

<h1 style="text-align: left;">  2018年10月12日,我们第180医院1968年入伍老兵再聚首活动在厦门拉开了帷幕。<br></h1><h1> 这天,我们近20位老兵还有几位家属,从四面八方来到厦门。居住在厦门的将近20多位战友也来和我们欢聚,当晚我们就举行了一个热烈的联欢晚会。</h1> <h1>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原厦门海关辑私局政委齐宏武。当年她在我们六八年的这批兵里边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只有14岁。五十年的光阴,经过军队和地方的多年历练,她从当年的一个卫生员,成长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在组织能力和胆识上都要刮目相看了!</h1> <h1>在聚会的前几天,齐宏武就带领各路兵马认真进行了排练和预演。</h1> <h1>  战友相见格外亲!说不尽的心里话,表不完的战友情。老兵们都心潮澎湃,激动难已。</h1> <h1>老兵王之红、陆君、代荣等人表演原宣传队的保留舞蹈节目《在北京的金山上》,这几位当年都是我们医院文艺宣传队的台柱子。现在虽然都快70后了,仍然舞姿翩翩,风度不减当年。</h1> <h1>在我们眼里的新兵蛋子陈为民为老兵高歌一曲《我和你》,唱出了“新老兵,心连心”的心声。声音高亢浑厚,我真后悔当年为什么没把他选到文艺宣传队呢?</h1> <h1>就连一贯不苟言笑的王心立也用他的山东普通话领着王宗和、何雁莉、程秀娟上台朗诵诗《岁月》,深情感叹岁月积淀了战友的深情厚谊。</h1> <h1>厦门老年活动中心圆梦民族舞蹈团团长、战友鲍建红为我们表演了热烈欢快的新疆舞蹈《石榴花》,曼妙舞姿胜过20岁的年轻姑娘。</h1> <h1>厦门战友、家属李超独唱了一首歌曲《小白杨》,赞美老兵永葆青春。</h1> <h1>当年文艺宣传队的骨干代荣由战友伴唱,代表老兵表演了独舞《军人本色》,你很难看出,她刚刚从重病中恢复过来,又焕发了青春活力,不愧军人本色。(下图是1969年医院文艺宣传队的演出照片,第一位高举毛主席像的就是代荣。)</h1> <h1>老战友阮竞毫不示弱,以70岁的年龄30岁的身段,舞刀弄剑,身手不凡,表演了武当太极剑,堪比武林侠客。</h1> <h1>老兵陆君激情朗诵诗《因为当过兵》。</h1> <h1>厦门市直机关老年合唱团的战友周建生独唱《呼伦贝尔大草》,鲍建红伴舞,让我们再次见识了厦门老年活动的高水平。</h1> <h1>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老兵齐宏武也跳起了欢快的《洗衣舞》,她当年也是我们宣传队的台柱子呢。虽然没有了少女的婀娜身材,但她的心永远年轻,她永远是我们心目中最美的军营小花!</h1> <h1>厦门市直机关老年合唱团的鲍建红和程秀娟女声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歌声悠扬,悦耳动听。</h1> <h1>一群“年轻漂亮的”老太太表演了时装秀。</h1> <h1>轻盈的脚步伴随着悦耳的音乐,优雅的款款而行,获得了全场的掌声喝彩!谁敢说我们军营女兵土里土气不懂风情?</h1> <h1>男兵老战友们齐唱《打靶归来》,虽然他们五音不全,但是声音洪亮,铿锵有力,老兵的精神还在!战友李超受到了感染,上台即兴伴舞。</h1> <h1>晚会在《我是一个兵》歌声中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50年的光阴,变的是身材和容貌,不变的是军人的血性和精神!不变的是战友的深情厚谊!</h1> <h1>战友分别几十年,我们天天在思念,</h1><h1>今日战友重相见,大家笑得特别甜。</h1> <h1>紧紧握住战友手,知心话语说不够,</h1><h1>深厚情谊比天高,终生难忘战友情。</h1> <h1>战友分别几十年,我们天天在思念,</h1><h1>今日战友重相见,相互拥抱脸贴脸。</h1><h3></h3> <h1>泪水滚滚流下来,浸湿你我的双肩,</h1><h1>深厚情谊比海深,终身难忘战友情。</h1> <h1>10月13日 厦门一日游</h1><h1> 我们医院驻地在泉州,与厦门市之间距离只有90km,70年代即使没有高速公路,到厦门也就两个小时的车程。厦门在当时在全国也算得上是知名的风景城市,所以可以说所有的老兵都来过厦门。</h1><h1> 当然,现在的厦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厦门作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其发展更是迅猛。现在在厦门,我们已经找不到了昔日的踪影: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已面目全非,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令人眼花缭乱;密如蛛网的道路上,繁忙的汽车穿梭往来;漂亮的环岛高架桥,每年举行大型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一个个美丽的住宅花园,一栋栋舒适的住宅楼拔地而起,据说在福建,只要有点钱的人,都会在厦门买套度假房。</h1> <h1>  “寻找往日踪影,往日踪影迷茫”……迷茫中,我还是找到了昔日的点滴踪影:厦鼓海峡边上的鹭江宾馆(照片左)还没被拆掉,这让我十分惊喜。</h1><h1> 我之所以对这座宾馆印象深刻,是因为1976年底我作为福州军区后勤部永春兵站的接兵人员,来厦门接收三名女兵。当时厦门市政府的征兵办公室就设在这里,我在这里住了两、三天。</h1><h1> 据说这座宾馆建于1958年。老天!在那样狂热的大跃进时代,还能建造出如此优雅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只能说是拜厦门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致。</h1> <h3></h3><h1> 厦门鹭江宾馆在厦门所有的滨海酒店中,它无疑是最具历史也最具厦门特色的酒店,它有好多个第一:它曾是厦门的第一高楼,拥有厦门第一部电梯;改革开放后,开设了厦门第一家酒吧、第一家夜总会…作为鹭江道上最具代表的地标建筑,它典藏了鹭江两岸半百年来的风华,又演绎出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厦门风情。</h1> <h1>鹭江宾馆的前边,就是当年到鼓浪屿的必经之路:轮渡码头。可是我们现在要过渡到鼓浪屿,要在北边一点的一个现代化的巨大的新轮渡码头。</h1><h1>(下图是1976年在鼓浪屿的轮渡码头拍的,隐约可见对岸一片低矮的建筑,的确最高就是红箭头标注的鹭江宾馆了)。</h1> <h1>厦门一日游首先是从鼓浪屿开始的。在新码头坐轮渡过海后,在去往日光岩的路上,经过旧码头遗址,看到了这块遗迹纪念碑,上面写道:鼓浪屿的客货码头又称路头,大多集中在岛屿东部的滨海处,与厦门岛对渡。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这里先后建有大小10多座码头。现除“轮渡”和“黄家渡”码头外,还存“和记”、“三丘田”、“仲谦”以及“河仔下”码头遗迹。</h1> <h1>  这就是我们当年经常来往的鼓浪屿旧码头,据说现在游客太多,为保障鼓浪屿居民的正常生活,这里只允许本地居民过渡,游客过海都要到新码头。记得现在这个码头的建筑大概是70年代初新建的,当时宣传说造型像一只展翅的海燕,觉得真美。在这之前,是一个很简陋的码头。</h1> <h1>路的尽头是我们军队的鼓浪屿疗养院,院子里有一栋二层老式楼房,是日本人建造的,30年代是日本人开的博爱医院。从空中往下看就是一个日字的造型。疗养院机关和部分休养员的住房就在这个楼里。76年我接兵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正巧疗养院也有一个政治处女干事,年龄与我相仿(找了她很久,前年才找到她,现定居广东惠州)。我们俩学摄影,整天在楼内爬上爬下拍鹭江两岸的风景。</h1> <h1>这是那时我们用老式海鸥相机用B门拍下的对岸厦门市的夜景。多么璀璨啊!我估计当时,有这样的灯光秀的城市,在全国也是唯一仅有的,这也是厦门这种沿海城市,渗透在骨子里的开放传统的展现。</h1> <h1>这是我当年接的三名厦门女兵的其中两位来看望我,左边这位像蔡英文的,现在也是市委下属机关一名领导啦!还有一位去了澳洲,这次也和我视频通话了。她在澳洲开了一间养老院,僱了好几名鬼佬妇女当护工。她们三人现在都成了社会上的有用之才,让我十分欣慰和骄傲。记得当时定兵以后,有位新兵的家长趁我不在,从招待所窗户扔进来几只金门海域捕的螃蟹,据说那里的螃蟹特别好吃,那螃蟹的确又大又凶猛,满屋子到处乱钻,害得我们拿着扫把钻床底撵了半天。后来放在锅里用煤油炉煮,锅小螃蟹大, 一次只能煮一只。螃蟹的两只粗壮的钳子叮叮咚咚把锅盖掀翻,我们手忙脚乱地按住煮,煮熟了,煮一只吃一只,够浪漫吧?这事儿如果要放在今天,保不准要被纪检委约谈了😂</h1> <h1>我们一行人散慢的走在鼓浪屿蜿蜒曲折的小巷子里看风景。这些风景可能70年代我们也多次看过,但现在看风景的心情跟年轻的时候不一样啦,那时是好奇,很少见异国风情的建筑。现在更多的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它的文化内涵。</h1> <h1>  鼓浪屿是著名的海上花园,其间的花园洋房不计其数,绿树丛中一栋栋红顶白墙的建筑点缀其中,美不胜收。</h1> <h1>  鼓浪屿风景名胜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7月8日,鼓浪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h1><h1> 下图为1975年在菽庄公园与上图相似角度的拍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弹指一挥间,对于大自然的改变是微不足道的。而对我们这些老兵来说,就真是“一把杀猪刀”了😂</h1> <h1>  鼓浪屿景点首选,就是位于全岛中心最高点的日光岩,虎踞龙盘的气势,山坡上亦中亦西的建筑,彰显鼓浪屿对西方最早开放的身份。</h1><h3></h3><h1>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海拔92.7米,为鼓浪屿最高峰。</h1> <h1>  无论从全岛哪个角度看,日光岩都是最美的。</h1><h1> 年轻的时候,已经登上日光岩无数次了,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我们这次就不登顶啦。</h1> <h1>鼓浪屿第二有名的景点就是菽庄花园。</h1> <h3></h3><h1>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位于鼓浪屿岛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园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花园。1955年,园主将其献作公园。菽庄花园利用天然地形巧妙布局,各景错落有序,园在海上,海在园中。具有江南庭院的金桥雅致,又有海鸥飞翔的雄浑壮美,动静对比,相得益彰。</h1> <h1>经过四十四石板桥,迎面而来的是“枕流石”。因为林尔嘉的祖先是以垦殖发家而富甲台湾的。他花1万银元的“润笔”费,请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题写“菽庄”园匾。枕流石上也刻了一方徐世昌的“菽庄”字迹。</h1> <h1>在菽庄公园的拍照对照(下为1976年拍)</h1> <h1>  真率亭,形状似菱,背山临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此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可达到"真诚坦率,胸无芥事"的境界。我们在真率亭下方的水榭休息。<br></h1><h1> 沿着亭前的小路上到半山,就可到达“钢琴博物馆”。</h1> <h1>菽庄花园的“听涛轩”现辟为钢琴博物馆。主要展出鼓浪屿旅澳收藏家胡友义先生毕生收藏的世界名古钢琴30台。鼓浪屿又名钢琴岛,岛上人家拥有人均数量最多的钢琴, 我国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就出生在岛上,现在岛上还有他的故居可以参观。</h1> <h1>展出的钢琴中,有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制造的“士坦威”,奥地利的“博森多福”,德国皇室专用的皇家钢琴,稀世珍品镏金钢琴,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最大的立式钢琴,最老的手摇钢琴,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八个踏脚四套琴弦钢琴,表现了一百多年来世界钢琴的制作技术和发展水平,使鼓浪屿琴岛之名更加名符其实。</h1> <h1>皓月园,位于鼓浪屿东部,座落在鼓浪屿东南,濒临鹭江。是一座郑成功纪念园,覆鼎岩海滨,占地二万平方米。为了纪念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在此建造了郑成功纪念园。</h1> <h1>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称。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西方殖民者大量涌入厦门,由于鼓浪屿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而成为在厦外国人首选的办公地和居住地。从1844年开始,先后有13个国家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馆、兴建教堂、开办学校、医院以及洋行等。1903年以后,鼓浪屿进一步沦为公共租界,成为西方列强的共管天下,因此,鼓浪屿留下了较多的西式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20世纪上半叶,大量富商、华侨也纷纷到鼓浪屿建宅置业,兴建了大量的西式或中西合璧式的私家宅院,鼓浪屿的建设达到历史最高峰。现今,岛上所存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建造的各式建筑共1000余座,其建筑形式多样,建筑质量上乘,因而,鼓浪屿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h1> <h1>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整治工程启动以后,53个遗产核心要素项目基本完成修缮整治工作。</h1> <h1>红色穹顶的鼓浪屿八卦楼,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总建筑面积3710平方米,高25.7米。圆顶高10米,有8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民间就称它为"八卦楼",它既成为海轮进出港口的标志,也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h1> <h1>  八卦楼原主人为台湾板桥林家三房林鹤寿,与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是堂兄弟。1895年,林鹤寿随着父亲从台湾过来定居厦门鼓浪屿。由于开办钱庄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林鹤寿立志要盖一幢站在楼顶就能纵览厦门、环视全鼓浪屿的大别墅,做鼓浪屿的“基督山伯爵”。</h1><h1> 建完没多久就开始闹鬼了,有个胆大的年轻人不信邪晚上就去那里面睡觉,旧时期闽南床是三面木头围起来,那天睡的床铺方向是南,早上醒来变北了,而且床的下床的方向朝墙壁了。人们去八卦楼时往往感觉阴森森的。以前去过,但解放军是不信迷信的,现在听听,也只是好玩而已。<br></h1> <h1>这是英国领事馆,原建于1870年,现在这栋楼房是后来按原样复建的。建筑为三层红砖楼,四角出砖入石,结构方正严谨,落地门窗,均配百叶调节阳光,挡避风沙,还饰有壁炉。据考证,这座宅院是鼓浪屿早期殖民建筑风格的代表。是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厦门正式成为通商口岸的产物。</h1> <h1>这里原是德国领事馆的旧址,现在已经什么也看不到了。</h1> <h1>这是原西班牙领事馆旧址,旁边还有一座小教堂。从建筑风格上看,由于西班牙曾被摩尔人统治了六七百年,所以这种建筑的门窗是伊斯兰的圆拱型,墙壁是洁白的地中海式,可以称为安达卢西亚风格。</h1> <h1>西班牙领事馆现已改造成“畲族民俗博物馆”。</h1> <h1>这栋两层楼的建筑是原荷兰领事馆。</h1> <h1>  福建路34号(海天堂构之一)建于1921年。</h1><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海天堂构由菲律宾华侨黄秀娘和黄念忆建于1920年到1930年间。此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礼制空间意向,主持分明的中轴对称格局。</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宅院的门楼融南洋与闽南风格为一体,是门楼建筑精品。整组建筑以中楼为中心,两侧是两座洋楼,整体风格是呈现厦门装饰风格与“嘉庚风格”的折中,堪称鼓浪屿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筑。</span></h3> <h1>福建路36号(海天堂构之二),建于1921年。</h1> <h1>福建路38号(建于1921年),《海天堂构》之三。</h1> <h1>黄荣远堂建于1920年,早先是菲律宾华侨施光从的别墅。此建筑是20世纪上半叶鼓浪屿华侨洋楼的重要代表,建筑风格反映了中外多元文化的交融,同时也是华侨投身鼓浪屿建设的重要见证。</h1> <h1>复兴路61号,建于1920年。</h1> <h1>福建路20号,建于20世纪初。</h1> <h1>复兴路26号,建于1920年。</h1> <h1>复兴路92号,建于1930年。</h1> <h1>协和礼拜堂</h1><h1> 19世纪中期,不少西方人离开欧美,远涉重洋来到鼓浪屿工作、生活。这些来鼓的外国人为了举行主日崇拜,遂决定在鼓浪屿建一所教堂。于是由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公会、英国长老会的信徒捐款,1863年在鼓浪屿的鹿礁顶建造了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教堂,时称“国际礼拜堂”,为鼓浪屿上最早的教堂。</h1><h1> 1911年,教堂进行翻建,改称“协和礼拜堂”。此教堂供外国人使用,中国人一般不进入,因而教堂又被当地人称为“番仔礼拜堂”。</h1> <h1>纪念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毓园。</h1> <h1>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h1> <h1>林巧稚1901年出生于鼓浪屿,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这是林巧稚的故居。</h1> <h1>厦门海关验货员公寓旧址,建于1923年。因其有五个单元组成、五个门牌号码,因此称为“五间排”。</h1> <h1>建筑整体为殖民地外廊风格,外墙及柱廊采用清水红砖砌筑,英式砌法,廊柱为八角形截面,工艺十分讲究,堪称鼓浪屿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中的精品,展现了当时厦门海关高级雇员的生活场所,见证了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一种居住形态。</h1> <h1>  中华路21号,建于1920年。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h1><h1> 1903年7月于伦敦成立的亚细亚火油公司,伙同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垄断亚洲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销售市场。该公司20世纪初即在上海设中国总部,销售煤油、汽油、柴油、沥青等石油制品,销售网密布全国,在厦门拥有经营处及油库。1937年公司办事处迁来鼓浪屿该建筑的二层办理业务。</h1><h3></h3> <h1>这是一座两层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建筑面积680平方米,该建筑采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清水红砖墙及哥特式尖券拱窗,人称为猫头鹰楼。</h1> <h1>  乍一看“马约翰”几个字,还以为这是一个当年喜欢在鼓浪屿踢球的洋人呢?仔细研读,才知道:马约翰是出生于鼓浪屿的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1954年起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h1><h3></h3> <h1>在原荷兰领事馆的二楼设有马约翰纪念馆,体育场的附近有马约翰的塑像。体育场以马约翰命名,但这里确实是当年洋人在鼓浪屿踢球所用的球场,当地人叫其:洋人球埔。</h1> <h1>一个上午,我们跟随导游,行走在似曾相识的鼓浪屿迷宫般的小巷中,往日的印象已十分淡漠,导游又给我们输入了许多过去未知的历史知识,使得鼓浪屿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更加具体生动起来。</h1><h1> 在鼓浪屿的五十多座知名历史文化建筑中,一个上午我们游览了还不到其二分之一。</h1> <h1>毕竟岁数大了,常歇歇脚吧。</h1> <h1>我们来到厦门海关职工疗养酒店的大院休息拍照。酒店建于大海边约高50米的崖顶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h1> <h1>崖壁下就是优雅古典的菽庄公园</h1> <h1>我们以日光岩为背景,拍了各种姿态的照片,其乐融融,十分尽兴。</h1> <h1>  傍晚时分,我们重游厦门东南部的湖里山炮台,炮台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是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珍贵史迹。</h1><h1> 胡里山炮台上最有名的是1893年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一门克虏伯大炮。大炮曾被鉴定为“世界现存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纪海岸炮”,并荣获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h1><h1> 炮台对过的大海上,睛天时肉眼可见大小金门岛。70年代这里可是火药味浓浓的“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呀,现在每天有旅游团到金门岛上去旅游,一中原则是两岸和平的基础,已为台湾大多数人认识,“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仍然是大陆的政策底线。</h1> <h1>10月14日,游览南靖土楼</h1><h1> 南靖县土楼是个“土楼王国”,拥有各类大小土楼1.5万座。2008年7月7日,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这“两群两楼”共20座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10月,福建南靖土楼森林公园列入国家森林公园,2011年8月,福建南靖土楼旅游景区被正式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h1><h1> 一天时间,我们只游览了“一群一楼一村”:田螺坑土楼群、裕昌楼和塔下村。</h1> <h1>田螺坑土楼群</h1><h1> 田螺坑土楼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被美国中央情报局误判为大型核基地,这个误判让田螺坑土楼群名扬天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文斯.安德然称:“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誉称:“天上掉下的飞碟,壁上长出的蘑菇”。</h1><h1><h1> 田螺坑始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一方四圆,错落有致,与自然山势浑然一体,颇为壮观。</h1></h1> <h1>  这是田螺坑土楼群最美的拍照角度,也是田螺坑土楼群最主要的几座楼,喜爱美食又富有想象力的老百姓称其为“四菜一汤”,像不像?</h1> <h1>景点设立了观景平台,在观景平台上照了相,我们就顺着石阶小道,下到山脚下。</h1> <h1>巨大的土楼显得我们十分渺小。 墙上的方孔,既有窗户,也有的是瞭望孔、射击孔,防范敌人侵入。</h1> <h1>土楼的内部犹如一个小社会,浓郁的腊肉烧干豆角的客家美食的味道,弥漫在圆楼内。</h1> <h1>也有一座方形的土楼,坚固无比。</h1> <h1>方形土楼的内部就是方形的结构,但也是族群聚居的天下。</h1> <h1>裕昌楼</h1><h1> 裕昌楼地处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里。</h1> <h1>裕昌楼建于1308年,是福建土楼现存最古老的土楼。</h1> <h1>裕昌楼共有五层,高18.2米,房室269间。全楼有五部楼梯,称为“五大卦”。</h1> <h1>底层厨房内设有水井22口,是福建土楼中水井最多的土楼。</h1> <h1>  裕昌楼又称为“东歪西倒楼”,它的最大特点是柱子东歪西倒,最大的倾斜度是15°。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700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有惊无险,至今依然如故,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h1><h1> 据传,当年建这栋楼的时候,底下的两层是由师傅建造的,后来师傅生病了,就由徒弟建造上边的三层。徒弟的技术不到家,所以柱子东歪西倒,成了今天的一个建筑奇景。</h1> <h1>其实根据资料介绍,当时客家人充分利用大型河卵石和夯土墙两种材料的不同特质,采用成熟的“倾壁造”技术营建鼓型土楼,这是中原版建筑技术经过几千年积累提高的结晶,是夯土建筑文明最高成就的代表。</h1> <h1>塔下村</h1><h1> 塔下村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化底蕴丰厚。古村落地形为“一水依两岸”的狭长地带,一条长约1km的蜿蜒山溪从峡谷中穿过,水色清明澄碧,溪流上有11座风格各异的石拱桥,两岸有42座土楼。一座座土楼在青山秀水环抱下,远远望去,俨然一幅幅超凡脱俗的明清山水画。</h1> <h1>  这两天的游览中,我们再次感受了闽南文化历史的博大精深和开放包容,激起了我们对当年在闽南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明天我们这群老兵将回到真正的娘家~泉州,这让我们非常期待。</h1><h1>战友分别几十年,今日相逢在闽南,</h1><h1>东海之水深千尺,不如战友相惜情。</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