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情

西贝公主

<h3>  秋阳灿如绵,清风亦怅然。</h3><h3> 儿女追思泪,送母离人间。</h3><h3> 2018年9月3日,沈阳苏家屯区张良村的王瓦计老人走完了她87年人生之路,与世长眠。</h3> <h3>  王瓦计老人是沈阳机电学院(现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7710班张庆福同学的妈妈,1982年1月刚刚大学毕业的张庆福,在骑自行车去单位报到回家的路上车祸身亡。</h3> <h3>  张庆福同学是王瓦计老人唯一的儿子,恢复高考后首批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是王妈妈的骄傲。噩耗传来,王妈妈悲痛欲绝,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当时全班同学已经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工作,沈阳就近工作的同学听到消息后,纷纷来到王妈妈家,安慰老人。</h3> <h3> 霍秀同学是班里的老大哥,校学生会主席。当时已经在铁岭工作了,听此消息后代表全班给王妈妈写了一封信,安慰王妈妈不要悲伤难过,只要您愿意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您的儿女。</h3> <h3>  就是这一句承诺,先后有八名同学做了王妈妈的儿子。六名在沈阳及附近工作的同学担起了做儿子的责任,这一做就是36年。<br></h3> <h3> 36年里,霍秀、张振宽、崔敬禹、刘兴明、王维、孙学雁六名同学,不论严冬酷暑,都会各自携妻带子来看望老妈妈。每年的正月初六,不论气温多低,风雪多大,都会齐聚老妈妈家,给老妈妈拜年,低矮的土房中传出阵阵欢声笑语,这也是一年中老妈妈最快乐的一天。</h3> <h3>  36年里,资源匮乏的时候,他们给老妈妈买化肥,买煤炭。赶上啥农活就干啥农活。带老妈妈到城里看病。接老妈妈到家里小住,让老妈妈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h3> <h3> 36年里,六名同学各自努力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当了经理,有做了老总,有当了校长,有做了教授、高工,有做了政府要员,但是对老妈妈的孝心始终如一。</h3><h3> 36年里,不论家里出了什么状况,生活如何变故,都仍然携妻带子,在土炕上跟老妈妈拉家常,让老妈妈体会到有儿子的幸福<br></h3> <h3>  36年,弹指一挥间</h3><h3> 从坐公交车到自驾车前往;</h3><h3> 从低矮的草房到瓷面的砖房;</h3><h3> 从抱着孩子到孩子长大工作自己去看望奶奶;</h3><h3> 从给老妈妈几十元钱到几千元钱;</h3><h3> 从青涩小生到银丝白发;</h3><h3> 36年赤子心</h3><h3> 36年母子情</h3><h3><br></h3> <h3>  每次来看望老妈妈,都不忘带上妈妈爱吃的东西</h3> <h3>  进门的第一件事,拉拉妈妈手,问问妈妈好</h3> <h3>  陪着妈妈唠唠嗑,关心关心妈妈的身体,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h3> <h3>  儿媳妇们围坐在老妈妈的周围,给老妈妈带来欢声笑语</h3> <h3>  儿子们给的钱必须拿着</h3> <h3> 36年,六名同学给了老妈妈极大宽慰和心理支撑,逢人便夸自己有六个儿子,各个有出息。离别时,佝偻着身躯的妈妈坚持送出大门,目送儿子远去的背影。</h3> <h3>  2018年9月3日老妈妈因大面积脑出血去世,除一人去广州出差外,五名同学第一时间赶去给老妈妈送行。</h3> <h3>  五人虽然都是国家公职人员,依照当地的风俗仍然为老妈妈系孝带,带孝帽。<br></h3> <h3>  为老妈妈献上花圈。</h3> <h3>  为老妈妈守灵、扣头、焚香</h3> <h3>  霍秀老大哥已经70多岁,且有风湿腿病。起灵时,跪在灵车前,为老妈妈摔丧盆,祝老妈妈一路走好。</h3> <h3>  老妈妈一生乐于助人,全村人都来为老妈妈送行</h3> <h3>  送别老妈妈,五人坐在土炕上,缅怀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h3> <h3>  在老妈妈的房前,与老妈妈的家人合影留念。</h3><h3> 别了老妈妈,儿子们会记得您的音容笑貌,愿您在西去的路上一路走好。</h3> <h3>  36年的坚守,出自一颗善良的心,在这个物欲的年代,六名同学践行了中华美德。</h3><h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向六名同学致敬!向沈阳机电学院机制7710班团结的集体致敬!</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