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住院记

雅木杉

<h1>  九月九重阳节这天母亲住院了。</h1><h3><h1> 90岁的母亲平生第一次因病住院,偌大个三乙医院在她老人家的眼里是横竖看不惯。</h1><h1> 首先是人多,多得跟赶集似的,四个电梯不停地上上下下,每次都塞满了人还是显得不够用。搞不懂这医院的病人咋越治越多呢?</h1><h1> 其次是医生一个比一个年轻,黄毛丫头楞头小子也能看病?落到他们手里没病都能治出病来,难怪病人越来越多。一一这是母亲给出的结论。</h1><h1> 母亲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报,但她此前从未住过院,(生孩子住院不算),用她的话说给国家省了不少钱。</h1></h3><h3><h1> 母亲身体一向很好,平时偶尔有个头疼脑热的吃几片药也就好了,这次可是有点儿严重:呕吐,吃不下东西,连水都喝不进去了,这种情况只能去医院了。</h1><h1> 到了医院,大夫让住院检查,母亲很不情愿,说从前看病哪有这么麻烦?请个老中医把把脉,开出方子吃两付药就好了,哪像这个?动不动就住院!</h1> </h3> <h3><h1>  母亲住进了VIP病房,主治大夫是个女的,大约三十多岁,个子不高,脑后扎了个马尾辫,白白净净很文弱的样子。她给母亲做了初步检查:</h1><h1> 试体温不高,量血压正常,问头晕不?不晕。问肚子疼不?不疼。“那就查一下吧”说罢开了一堆单子,心电图、CT、磁共振、验血、验尿……</h1></h3><h3><h1> 马尾辫还说要不是年纪大了最好能做个胃镜。</h1><h1> 母亲说我的病我自己知道,没大毛病,用不着这么折腾。我说您老从没做过体检,这次既然住进来了就全面查一下也好放心。</h1><h1> 结果一通查下来还是没查出病因。马尾辫说先挂点滴吧,可能是胃炎,用点消炎药,再用点养护胃粘膜的药,不吃东西还得补些葡萄糖、生理盐水、脂肪乳、能量合剂……于是开始了一瓶接一瓶地输液。</h1></h3> <h1>  VIP病房在16楼,一开始住进去没有单间,是三人间的,母亲心情烦燥,看哪都不顺眼,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弄得空气都抑郁了。</h1><h1> 临床是个中年患者,在一旁陪护的媳妇很爱说话,是个自来熟,她劝道:“大娘啊,你都90了才头一次住院,还不是什么大病,你咋还不知足呢?我家这口子还不到50岁就得了脑血栓,半身不遂,都住好几次院了,不也得受着么?”</h1><h1> 另一个床住的是母亲的学生,近70岁了,她还是二妹的同事,大家在一起说说话分散了母亲的注意力,情绪才慢慢得到了缓解。</h1> <h1>  一连输了几天液,症状并没减轻,母亲急眼了,哪个卫校毕业的大夫?一点儿水平没有,就知道输液,把我手都打肿了也不见好。</h1><h1> 马尾辫说要不转院吧?去沈阳大医院看看,我们给开转诊单,转诊单可不是轻易谁都给开的哦。还说如果不转诊需家屬签字,我明白就是治不好医院不负责。</h1><h1> 母亲说我可不去那么远折腾,我的病我知道,找个老中医给看看吃付汤药就能好。</h1><h1> 于是我在不转诊单上签了字。</h1> <h3><h1>  应母亲的再三要求,医生给开了中医门诊单。中医科在三楼,有两个诊室,医生都很年轻且是女的,只有一个男医生鬓角有些许白发略显老成些,但看面相也不会超过40岁,(后来熟了了解到是50岁,因会养生而不显老)。按母亲说的老中医是没有了,只能退而求其次让这个不老中医诊病了。</h1><h1> 不老中医号了脉,说是淤火所至,开了三付中药。母亲说还是中医说得对路,你六舅去世我的确是上了火,这火是不知不觉就上来的。 </h1></h3> <h3><h1>  果然,头付药吃下去就见效了,不吐了也能吃东西了。连吃两付母亲说感觉全好了,第三付药都用不着了。</h1><h1> 母亲说二十岁时因父亲去世上火得了伤寒比这次重多了,西医治不好,也是后来看中医,一付药下去就好了。还说那次差点没死了,说要是那时死了可就遭了,你五舅(她大弟弟)体弱不担事,下边的弟弟妹妹都小,一家子真的没法活了。我心想他们只是没法活了,毕竟还是活过。可我呢?如果您那时去世了我是根本就不存在了!想想都后怕。</h1></h3> <h1>  母亲病情见好,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早上起来站在窗前看日出。</h1><h1> 这间病房是住进来的第二天调换的单人间,在16层楼上,窗户朝东,是早上看日出的最佳位置。</h1><h1> 我也是第一次站在这么高的位置看着这座小城的日出,真的很美。</h1><h1> 还有它的夜晚也是很美的,那些闪烁的灯光覆盖了大半个城镇(另一半在西面看不到),有带状的、环状的、集中的、零散的、固定的、流动的……</h1><h1> 我说妈你看这灯光是不是有一种在飞机上降落时的感觉?</h1><h1> 母亲说是啊,和在飞机上看的一样呢!(今年我带母亲去贵州,母亲平生第一次乘了飞机,很有体会呢。)</h1><h1> 我说妈,在这住着还挺舒适吧?要不就等暖气供暖时再回家?</h1><h1> 母亲说也好,现在家里没医院暖和,再住几天吧。</h1><h3> </h3> <h3><h1>  母亲说还是中医靠谱,西医治标不治本,硬说是炎症打消炎针,我又不发烧哪有什么炎症?一开始就看中医门诊也不至于遭这等罪呀。</h1><h1> 这天早上马尾巴来查房,母亲见到她就没好气,背地里非说人家没水平,不会看病。</h1><h1>马尾辫问怎么样?</h1></h3><h3><h1> 回答:“好了!中医一付药就好了”。</h1><h1> “好了就可以出院了。”</h1><h1> “我这病是中医大夫给看好的,出不出院得听中医大夫的!”母亲不客气地回道。</h1><h1> 要说马尾辩还是有涵养的,并不生老太太的气,和颜悦色问“嘴里吃的是什么?”</h1><h1> “糖块”母亲答道,她刚喝完汤药嘴里苦,吃糖是为解苦的。</h1><h1> “嚼碎了再咽啊!”</h1><h1> “废话,谁吃糖能吞哪?”</h1><h1> 这是母亲的性格,不高兴了拿句硬梆梆的话砸了过去。</h1><h1> 我当时不在场,是二妹向我学的。感觉当医生的真不容易,什么话都得受着。</h1></h3> <h1>  二妹是为处理房子从海南回来的,正好也可以抽空过来陪护母亲。小妹也是为处理房子昨天从北京回来了,下了火车赶忙来到医院探望母亲。</h1><h1> 母亲很高兴,病也似乎一下子全好了,还嚷着要回家包饺子吃呢。</h1><h1> 其实母亲的病还没完全好,不吐了,能吃东西了,但时有头晕,医生说是脑供血不足,建议再打几天点滴。</h1><h1> 不管咋说母亲还是挺高兴的,情绪不烦燥了,人也精神了一些,毕竟三个女儿都在身边是很难得的。</h1><h1> 母亲说这回打麻将够一桌了,我得早点儿出院好回家打麻将。</h1><h1> 祈祷母亲早日康复。</h1><h1> 一一2018.11.5</h1> <h1><br></h1><h1>附:《原创笔记》唐瑭的推荐文:</h1><h1>2018年11月6日</h1><h1>《母亲住院记》</h1><h1>作者:雅木杉</h1><h1>各位朋友大家好!世界上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那就是母爱;世界上还有一种孝,一生一世也不求回报,那就是孝敬父母。唐瑭今日荐读一篇母病床前有孝子的美文,即雅木杉老师的《母亲住院记》。</h1><h1>作者是一位孝顺的女儿,陪伴母亲看病住院。在这篇美文里,她真实地记叙了90岁的母亲因患病住院的全过程。先是西医的折腾,做了CT、磁共振等各种检查,但并未查出病因,吊瓶几天病情也未得到好转。医生无奈,要求转院。而老人家自知自己的病并不那么严重,她相信中医,然后转入中医科。中医把脉准确,对症下药,只食一付药就见效了,病情也缓缓好转,老人家喜笑颜开。</h1><h1>从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了医院里的复杂性、西医的机械性和病患的普遍性;同时也看到了医护人员的辛勤、温柔和忍耐性。作者文笔尤好,描写细致,情致悠然,叙述生动,一气呵成,是为佳作。</h1><h1>千万经典,孝义为先。陪伴老人,也是一种行孝的品德。对自己来说,是孝道;而对于老人来说,则是幸福。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我们多尊重长辈,多陪伴老人一些,这就是最好的感恩。祝大家享受阅读的快乐!🌹🌹</h1><h1>欢迎阅读原文:&nbsp;《母亲住院记》</h1><h1>🌺精彩点评🌺</h1><h1>心儿:文章写的很好!祝福老人家身体健康!🌹🌹唐瑭君的荐文特别精彩,如此用心的推荐好作品,令人感动!谢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