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实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政治任务的第40年。时光荏苒,岁月更迭,贵州新华印刷厂始终坚守着对社会的庄严承诺:课前到书。为了实现这个承诺,广大新印人战高温、斗酷暑,攻坚克难,敬业奉献。在教材印制工作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优秀职工,而装订车间副主任王晓龙同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h1><h1> 1994年,王晓龙从厂印刷技工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装订车间配订机当助手,干的是加页子的活。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稍不注意也容易出错。干活时他眼明手快,很少出错。一有机会,就主动向师傅求教,琢磨着开机器的技术,不到四年时间,他就当上了领机。2000年,车间进了一台上海紫光的平胶联动线,王晓龙凭着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被抽调来开这台机器。他非常珍惜到上海厂家的培训机会,刻苦学习操作技术,很快就能独立上机并担任了这台设备的领机。这台设备引进后,为“课前到书”提供了重要保障。<br> 为了充分利用这台设备为教材生产服务,在每年两季教材生产大战中,王晓龙带领机台人员连续几个月“八对八”生产,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为教材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h1><h3><br></h3> <h1> “干起活来都不知道累的”,熟悉他的人这样评价他。只要是工作需要,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双休日,他都会立马赶来。他常说,教材事大,个人事小,教材任务耽搁不起。遇到机器出故障,他常与工友们加班加点修机器至深夜,无论如何都要确保第二天的生产。有一年秋季教材生产大战,王晓龙高烧至39°C,医生给他开了三天的病假要他休息。生产正值大忙,王晓龙哪里闲的住,他把假条悄悄揣起,又和工友们战斗在一起。大战结束后,他顾不上休息,又配合车间、工段搬运、安装另两条平胶联动线。王晓龙就是这样一个闲不住的人,哪里忙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为了课前到书,作为一线职工的王晓龙不敢有丝毫懈怠,并努力地付出着。</h1><h1> 2012年,他被组织提拔为装订车间分管质量工作的副主任,为保证每年两季教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作为副主任的他,还长期兼顾着平胶联动线的代班工作。<br> 王晓龙作为一名入党十多年的同志,他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从不拈轻怕重,总是以认认真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项工作。当了车间领导后,他并没有脱离生产,每天除了要完成副主任的工作外,还要做好三条平胶联动线的代班工作。每逢教材的生产旺季,他要跟班生产,常常是上了白班上晚班,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坚守在岗位上,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每天上班总是比别人提前到岗,仔细询问、了解上一班生产状况,以便对下一班工作作出合理安排,下班走得最迟的也往往是他,他总要把各项工作交待得清清楚楚才会离开。每季大战,可以说他是车间里最辛苦最忙碌的那位。<br> 为了提高教材装订质量,他积极开动脑筋,对有关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对以前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经过不断的试验,有效的解决了教材开胶散页的问题。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他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对职工质量意识的教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教材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到了生产淡季,他又带领联动线的一部分技术骨干,对三条胶订联动线进行维修和保养。在维修过程中,他想尽各种办法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小改小革,使设备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他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现有设备的生产效率,使设备在有任务的时候,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同时为车间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教材生产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h1><h3><br></h3> <h1> 近年来,面对中小学教材印制周期缩短的严峻现实,王晓龙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同担负着教材装订任务的三条联动线的职工众志成城,克服各种困难,践行着“课前到书”承诺。</h1><h1> 贵州新华印刷厂40年确保“课前到书,人手一册”,这40年的背后,留下的是广大新印人奋斗的足迹,是许许多多像王晓龙式的职工的无私奉献。王晓龙正是他们当中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王晓龙的坚守,也是广大新印人的坚守,彰显的是新印人的责任和使命。 </h1><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