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南京生活了几十年,第一次想把明城墙完整地走 一次。整理完这100张照片(美篇最多只能100张), 明城墙在脑海里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h3> <h3>环走明城墙这个念头,起源于南京市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牵头城市。2014年7月有了这个确定后,南京市政府对明城墙的修复完善做了大量的工作,尽量恢复了瘫塌断裂的部分。这之前,很少有看到完整的行程记录。所以,迈开双脚,亲自去贴近城墙行走,才可以让我完整地感受到明城墙的气息。</h3><h3>修复后可以登高的明城墙大致分为这样几段:神策门经玄武门至太平门段(门票30元);富贵山段(门票10元);富贵山至中山门属军事要地不能登城;中山门至光华门(门票10元);东水关经中华门至集庆门(门票50元);国防园到草场门段(无门票);定淮门到仪凤门(无门票)。</h3><h3>目前南京市委、市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积极争取支持城墙申遗的文件,明确推进和实施城墙申遗的决心和信心,请求国家文物局支持将南京城墙(中国明清城墙)列入国家2020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h3><h3><br></h3> <h3></h3><h3><br></h3> <h3>环走明城墙就从神策门说起。</h3><h3>记载说,神策门是东段城墙的最后一站,清朝时期经历过多次战乱,1928年民国时改名“和平门”,标注者是胡汉民。自此以后,神策门再没经历过大的战火。2000年南京市政府并出资维修城门,建成今日的神策门公园。</h3><h3>今天,“和平门”的石牌就分别嵌在瓮城门和主城门的门洞之上。石牌右侧繁体小字书:“民国十八年四月”,左侧繁体小字书:“胡汉民书”。</h3><h3><br></h3> <h3>神策门的瓮城设计有些奇怪。它不是规矩的四方形,而是依据地形山势建造,有些墙段甚至呈内弧形。瓮城门与主城门也不在同一直线,而是歪斜在主城门左侧,通过砖石小路相连。无怪老南京人说像“外插的门栓”。</h3> <h3>这段城墙的尽头。</h3> <h3>明代的筑城,选择了依傍着玄武湖,这一带的城墙安然,没有经历什么战火。</h3> <h3><br></h3> <h3>城墙下的杉木林里,游人可以走在铺设的栈道上,呼吸着林中的负氧离子,短暂地脱离喧嚣的闹市。</h3> <h3>到了玄武门,明代建城时并无城门,后来清末的两江总督为了开南洋劝业会,开了个小门洞,称为丰润门。民国年间改成了如今的模样,也有了直到现在的名称。</h3> <h3>玄武门如今是公园的正大门,也是熙熙攘攘最热闹的地方,门口侧面地上就有了这个雕刻的明代都城图。</h3> <h3>出了玄武门,沿着昆仑路往解放门走。这段城墙不高,大概只有两层楼高的样子。站在平台上,可以越过城墙,看到湖水,城墙上游人在悠闲地散步。</h3> <h3>解放门上,有一个城墙博物馆。这一带被称为台城,其实六朝时代的台城离这里还远,只是那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名句,使得人们将岸堤边的依依垂柳与台城相联系起来。</h3> <h3>进入解放门,一侧还存有座武庙闸,贯通了湖水与城里,至今还仍然发挥着作用。</h3> <h3>过了武庙闸往太平门方向走,这里有古阅武台,听秋亭等古迹。</h3> <h3>走过这一段,城墙嘎然而止,直到恢复太平门门楼,城墙才延续下去。</h3> <h3>从太平门开始,城墙就筑在紫金山的余脉上,它的背后依着富贵山。由于要跟随着山势,城墙在这一段盘曲得厉害,也就有了“龙脖子”的称谓。</h3> <h3></h3><h3> </h3> <h3>我尽量贴近城墙根底下走,可以近距离地看着城墙的建筑变化。南京的明城墙依水依山而建,弯延曲折,有别于其它地方的城墙,每一个转角都透露出锵锵力量,巍峨中却又显现出一丝秀丽,当我一步一步走过的时候,感受着其中非凡的气度。</h3> <h3>几个弯转过来,到达琵琶湖畔,平静如镜的湖水将远处的山体和城墙倒映在水中,老人们在放着鱼线,年轻人则在更幽静的地方谈情说爱。</h3> <h3>这段小路就夹在琵琶湖和城墙之间,幽静而阴凉。</h3> <h3>后半山园的一个入口,进入里面,就是富贵山的一段城墙,往前几百米有个登城口。</h3> <h3>再次出了城门洞,往中山门方向走去。左手边是一池前湖水,湖水与城墙之间,种满了各种花卉。</h3> <h3> 这个转角处,看见了两处城墙修补后的痕迹,但不知道是因为天长日久后自然的崩塌,还是由于战火中枪炮轰击的原因。</h3> <h3>每走一段,明城墙的印迹在我的心底越烙越深,每一段都让我看到新的故事。厚重的城墙下鲜花灿烂,让每一个走过的脚步迷恋在这片秋色中。半山园城墙段曾经在1991年的6月轰然倒下,在里面意外的发现了墙中墙,据考证,是洪武年间先后两个时段修建的城墙。</h3> <h3>墙中墙现在也用玻璃罩起来,以此保护这段过往。</h3> <h3>半山园水闸的遗址。如今,倒塌的城墙用钢架修复连接,水闸遗址得到了保护,斑驳古老的城墙又让我看到了新的意境。</h3> <h3>城墙上开始出现射击孔了,这应该是抗战时期的产物。在冷兵器时代的高墙上添加了近代武器的需要,从应付国内的战事到抵御海外的入侵,城墙同样承担了防御的重任。</h3><h3><br></h3> <h3> 到了中山门,这里在明代称为朝阳门,出城即是孝陵重地。 民国期间,为了中山先生的灵柩奉安中山陵,将朝阳门改为三拱门洞,浩大的送葬队伍得以前往中山陵园。现在这里是沪宁高速的起点,一路畅行到达上海。</h3> <h3>朱雀的塑像下是新建的标营门,镜头没有扫到的下面是百家湖公园。这里建起了许多新的小区,也算是离新街口很近的城外住宅了。</h3> <h3>买张票从这里登上城墙,往北是中山门,往南是蓝旗街。今天是我第一次从城墙脚下走上了城墙顶上,站在高处远眺城墙内外,无限风光收入眼底,内心瞬即有了一点震撼,600多年前的先辈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伟大的建筑,600多年后我仍然为之感动。</h3> <h3>两次走过紫金桥畔的这段城墙,也没弄清这个门洞的名字,谁知道可以告诉我,我再来补上。</h3> <h3>这段城墙就结束了。一时竟不知怎么走下去。在地图上查了好一会,才确定可以沿外秦淮河往东水关方向。</h3><h3>明城墙的路程就是这样,不亲自走走怎能清楚其中的曲折。<br></h3> <h3>到了光华门,明代这里有个城门叫正阳门,一直到了1928年才改换名称。虽然炮火也没有毁灭光华门,可是在建设年代,城门为了“以利交通”而消失,作为城东的交通要道,车辆们争先恐后的在路上驶过,“御道街”这个名字还能使人联想起原先与它相依相存的城墙。</h3> <h3> 在城墙的遗址处寻出些残迹来,立上块石碑,让人们知道脚下的从前。</h3> <h3>明城墙从东水关开始有了新的延续。</h3> <h3>东水关是秦淮河进城的入口,东水关连通了城墙外和城墙内的秦淮河,内秦淮的水串起了一个个历史上的名字:桃花渡、朱雀桥、乌衣巷、夫子庙、吴敬梓、李香君……,这些名字又展开了一个个的故事,伴随着这个城市从金陵、应天、江宁直到南京。</h3><h3></h3> <h3>现在沿秦淮河开展了水上画舫游,从这里下水可以驶到夫子庙,那里现在正是游客如织,喧闹得很。</h3> <h3>离开东水关,城墙笔直的通向南面。这里的城墙是用大块的条石垒就,更显坚固。</h3> <h3>门洞里有一家金陵书苑,可以坐在里面,阅读,喝茶。</h3> <h3> 到了武定门,长乐路在此通过。这个城门是民国年间开通的,2007年又重新复建了这个城门。</h3> <h3>城墙外就是武定门公园,原来的二千余户简陋民房拆迁,修整成现在的城墙公园,草坪茸茸,树木亭亭,供市民们休憩游玩。</h3> <h3>在江宁路的地方,民国时期(1936年)建有一雨花门,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将城内的铁路延伸出城。</h3> <h3>雨花门进入城内,就是现在热闹的老门东。经过拆迁重新修建出新,老门东保留了不少旧宅,成为一个历史风貌区。</h3> <h3>沿着城墙外围,秦淮河旁修复了中华门码头,方便乘坐画舫的游客上下。河对岸是新修建的大报恩寺。</h3> <h3>走到中华门风貌段,共3.7公里,路程不长,但却是南京人心中真正的老南京,一些南京的成语典故出于此处。中华门有内瓮城三座,四道门垣,坐北朝南,位居正中,在13座明城门中气势最为恢弘。不过,在那个年代,这城门被称为“聚宝门”,还牵出了一段有关江南财主沈万山的故事。</h3><h3>早在民国年间,就在原有的城门左右,又新开了中华东门和西门,以免小小的老门洞拥塞。今天在这里,看着几重深深的门洞,和直通往北的大路。沿着这条大路能到新街口,那可是如今南京的聚宝之地啊。<br></h3> <h3>墙根下,老人们享受着温暖的午后阳光。</h3> <h3>再往西走修建了长干门,并排的三座桥横跨秦淮河,这里是中山南路通过城墙和跨越秦淮的地方,南京的第一条地铁也从这里钻出了地面,与中山南路并排的南下了。</h3> <h3>这段城墙从这里由西往北转弯。城墙里现在是好几个文化园区,不在这里展现。</h3> <h3>集庆门,这是近年来新修的,为南京向秦淮河西的发展开通了一条新路。这个城门的形式倒是另类,与其它的门洞不一般,据说是具有宋代“过梁式”城门的风格,这应该是专家的主张,但却不懂,这里的城墙可是明代的。</h3> <h3>秦淮河从东水关流经繁华的夫子庙一直往西,缓缓地到了这里。我也沿城墙走到了水西门,看到了三山门遗址所在地。原来三山门才是这个城门的名称,水西门只是它的俗称,我也是走到了它的跟前才清楚其中的缘故。所以建议有兴趣了解南京明城墙历史的一定要亲自走走。</h3><h3><br></h3> <h3>原先水西门的旧址上建有广场绿地,一块大理石碑记录了在有城墙年代这里的情况。</h3> <h3>明城墙在集庆门和水西门之间就断了。</h3> <h3> 继续往北,汉中门广场上现在还有修复的城门和瓮城的残留部分,不过在朱皇帝的年代,这个城门被叫做“石城门”。</h3> <h3>从汉中门往北不远就是清凉山,南京的山体地形一路从高到低的隆起,由东往西,从紫金山、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鼓楼、五台山到了清凉山,横贯了城区的中部,在秦淮河边停止。这里的城墙也就依着山体而建。</h3> <h3>滨河的绿地依然,这里是石头城公园了。石头城可是比南京成名得早,那时的此地被称为秣陵。</h3> <h3>石头城公园里的鬼脸城,这里的山体是红色的,据地质学研究,这里的岩层是距今大约1亿年到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的地层,这个地层的岩石以赭红色的砾岩为主。青灰的城墙镶嵌在红色的上方,严丝合缝得浑然一体。</h3> <h3>城墙在草场门之前就被拆除了,一直到定淮门,又有了新恢复的一段。明城墙到了定淮门段形成了“包山墙”的样式,城墙依山而建,弯弯曲曲包着山体向前延伸。从这里开始可以全部在城墙上行走,一路走过华严岗门,挹江门,仪凤门。远处是巍峨的阅江楼,山体边则缠绵着秦淮河,脚步踩踏在长方形的城砖上,满目是秋天的金色。</h3> <h3>城墙延绵六百载,经历战火,经历拆毁。时至今日,城墙又被赋予新的使命,成为了城市的风景环带,成为了人们的休闲放松之地,成为了珍贵的遗产,成为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名片。</h3><h3>在许多光环下,自然要对那几百年的风雨战火人为的伤痕加以修补。于是,新补的城墙,新筑的城楼,努力焕然原貌。</h3> <h3>墨西哥落雨杉种植了58年了。</h3> <h3>城墙上也是这些乐器爱好者练习的场所。</h3> <h3>从华严岗到挹江门段的城墙,为了把八字山环抱其中,特意绕了一个大大的弯道。</h3> <h3>挹江门于1921年开建,当时只有一个门洞,称为海陵门,后来在1931年扩建为三拱门,又改名挹江门。城门上建有双檐翘角敌楼9间,是目前南京较为完好的城楼之一,也是市区交通要道。</h3> <h3>1949年的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这个城门进入了南京,宣告了蒋家王朝的结束,为了纪念这个历史,1984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5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城楼里设立了渡江胜利纪念馆。</h3> <h3>城墙上新铺设的砖平坦光洁,不似修复前满目荒草。这如同道路般的城墙延伸往狮子山,高大的阅江楼十分醒目。</h3> <h3>新近重建的仪凤门跨越建宁路,与狮子山旁的城墙相连。</h3> <h3>用七个半天的时间,第一次完成了对于家乡城池的环行了解。还有兴中门,钟阜门,中央门则是有地名,城墙荡然无存的一段。</h3><h3>行走明城墙就是在追忆南京城墙六百多年的历史,也是在目睹南京城几百年的变迁。城墙内外集聚了南京最美丽的风光和最繁华的街巷。 </h3><h3> 六百年前完成的城墙,在城东设朝阳门,城南设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城西设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城北设了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一共13门。吴敬梓先生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把南京的13座城门,按逆时针方向编成了顺口溜:“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