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文苑】岁月记忆

后稷文苑

<h3>压管:</h3><h3>安装在自己家里,一压一压水就出来了。有自己打一个井安装在上面的;也有挖一个水窖安装在上面的。</h3> <h3>辘轳:</h3><h3>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 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h3><h3>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h3><h3></h3><h3>相关文献:</h3><h3>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现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在其它工业方面,有使用牛力带动辘轳,再装上其它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h3><h3></h3><h3>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顾 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h3><h3>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葵》:“井别作桔槔、辘轳。”原注:“井深用辘轳,井浅用桔槔。” </h3><h3>宋 朱敦儒 《念奴娇·中秋月》词:“参横斗转,辘轳声断金井。” </h3><h3>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八章:“在井台上,她又碰见了 郑傻子 。他正摇着辘轳在打水。”</h3> <h3><h3>碾子:</h3>泛指碾轧东西的工具。狭义是指轧碎谷物的石制工具,由碾磙子和碾盘组成。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h3>由长约70厘米、直径约60厘米的圆柱形碾砣子(也称碾砣或碾滚子)和承载它的直径约170厘米的碾盘构成。碾盘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为了使碾砣滚动时不从碾盘上掉下来,碾砣以两个轴与围着它的碾架(方木框)连接。碾架外端的延长木作推碾的手柄或绑套牲畜的杆儿,里端与立在碾盘中心的轴杆连接。</h3></h3> <h3>推子:</h3><h3>理发工具,有上下重叠的两排带刃的齿儿,使用时上面的一排齿儿左右移动,把头发剪下来</h3><h3>手动理发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擅长剔光头、平头、二茬、破茬、等发型级部位。有手推和电动两种。</h3> <h3>水缸:</h3><h3>盛水的器具。系陶制品。曾经,屋檐下的水缸,下雨时通过水溜,承接檐头水,汇于缸内,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过年前,要把水挑满,称"缸缸满,甏甏满。"贴一张青龙甲马以图吉利。</h3> <h3>风箱:</h3><h3> 基本结构: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用手拉开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而入橐;压缩木箱,箱内的空气通过排气口而进入到输风管,最后再进入冶炼炉中,用于烧火作饭。</h3><h3> 以前农村家家户户灶房里都有用砖砌成的锅灶,旁边放着一个风箱。锅里填好水以后,点燃柴禾放进锅灶口里面,右手拉风箱,左手添柴火。</h3><h3> </h3> <h3>曾经我们这里称作“布篮子”。放针线用的。</h3> <h3>锥子:</h3><h3>纳鞋底用的。</h3><h3>有俗语:“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h3><h3>做布鞋最后一道工序,是将鞋帮和鞋底缝合在一起。由于鞋底很厚,一般上鞋针是无法钻穿鞋底的,这就要借助锥子,先用锥子在鞋底上钻个眼,然后穿针引线将鞋子上好。 </h3><h3>现在上鞋不用锥子钻眼就能够用针把鞋子上好,这说明了什么呢——当然是针好啦。“针”和“真”谐音,“针好”亦即“真好”也。</h3> <h3>簸箕:</h3><h3> 一种铲状器具,用以装垃圾;也有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或用竹条编织而成的,竹篾编成的大撮子,用来扬米去糠。</h3> <h3>鞋撑子:</h3><h3>农村妇女做鞋用的。</h3> <h3>鞋帮子样:</h3><h3> 剪鞋帮子是可以参照的纸样子。<br></h3><h3> 亦作“鞵帮”。鞋的鞋底以外的部分;亦专指鞋的两侧面。《红楼梦》第三二回:“纔说了会子闲话</h3><h3>儿,又瞧了会子我前日粘的鞋帮子,明日还求他做去呢。” 清 张韬 《戴院长神行蓟州道》:“头直上茜红花压帽檐低,脚底下鸭青云镇鞵帮细。” 清 褚人获 《坚瓠补集·鞋杯词》:“切不可指甲儿掐坏了云头,口角儿漏湿了鞋帮。” 沙汀 《卢家秀》:“到了十二三岁,她经常得照管大的一个兄弟,背上背个小的,一面做鞋帮子。”</h3> <h3>搓板:</h3><h3> 有锯齿形凹槽的木板,在洗衣机普及之前用来洗衣服的工具。</h3><h3> 因为有锯齿形凹槽,跪在上面很疼,所以有时候也作为私刑的工具。有跪搓板的说法。</h3> <h3>顶针:</h3><h3>套在手指上用来把针压进去的器具。</h3> <h3>扁担:</h3><h3>扁担是 扁圆长条形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扁担有用木制的,也有用竹做的。无论采自深山老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山涧的毛竹,其外形一般都是简朴自然:直挺挺的,不枝不蔓,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h3><h3></h3><h3>但也有两头上翘,形似"月牙"的翘扁担。翘扁担据说挑东西比较省力,但掌控须要一定的技巧,否则在使用时就容易翻转过来,为了防止翻转,有的翘扁担又在一头装上一块短木板,叫做扁担的"马",</h3> <h3>茶缸子:</h3><h3>一种喝水用具,外形为大口而常无颈。与茶杯的区别是茶缸一般是上下直径基本相同,而茶杯底部一般略有缩小。</h3><h3>以前人们的主要喝水用具就是茶缸,通常是搪瓷制品。因为它比较耐用,而且容量也大,可以代替茶壶泡茶喝。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就逐渐的不再用茶缸喝水了,取而代之的是精美的水杯和茶具了。</h3> <h3>箅子:(不同于篦子)</h3><h3>箅子在过去一般是指由切割、打磨好的竹片,纵横两层扣接在一起,架在锅、釜、鼎等炊具中,用以蒸焖食物的炊具,多为圆形。现在出现了一些聚合材料、铁、铝、不锈钢等合金材料制成的箅子,加上边框,便成其为笼屉了。在这里,箅子的作用,主要是支撑起食物,便于水蒸气和热量更好地被食物吸收。</h3><h3></h3><h3>另外,箅子也出现在给排水设施设备名称、机械设备名称之内,如镂空的窨井盖可以叫箅子,水管中用以过滤杂质的金属网可以叫箅子,水龙头上的过滤头子也可以叫做箅子,油箱口上的金属网也叫箅子。在这里,箅子的作用,主要是过滤。</h3> <h3>马灯:</h3><h3>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马烽《三年早知道》:"这时饲养员赵大叔正提着马灯进来添油。" 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一章:"壁上挂着一盏陪伴周仆多年的旧马灯,还有一幅标着敌我态势的地图。"</h3><h3>马灯是上世纪,在中国产生的一种照明工具。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在上世纪70年代用得最为广泛。</h3><h3>马灯,必有马鞍。那鞍是铁的筒架,下端有一油皿,螺丝盖,全封闭,油不滴漏。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中间是一块玻璃罩。还有一根铁丝提手。这种灯,难得停留锅台灶角,大多在户外游走,与居家的罩子灯组成灯的家族,一主外,一主内,马灯是灯中的伟丈夫。</h3><h3>马灯,以煤油为燃料的历史,慢慢的被改写,现代led的发展,是其有了新的光源,传统的外形,配上现代的光源,仍然让其为喜欢野营的夜行人照亮了道路。</h3> <h3>罩子灯:</h3><h3>罩子灯由灯座、灯头和灯罩组成。灯座是一个玻璃器皿,由三段连接而成,下端是一个倒扣的圆锥体,放置在桌面上比较稳固;中间是一段圆柱体,便于握持移动;上端是一个圆柱形的容器。灯头是用金黄色的铜来做的,四周有五个具有弹性的爪子,用来固定灯罩。灯罩是一个中间粗两头细的玻璃筒。灯头旁边的一个小齿轮可以控制灯芯升降。</h3> <h3>折叠尺:</h3><h3>是量东西的长宽高尺寸的器具。这是过去木工常用的折尺,折起来大约15厘米长,便于携带。现在刚卷尺很方便,也便宜,木折尺很少见了,已经二三十年没见过木折尺了。当古董吧。</h3> <h3>水壶:</h3><h3>水壶,是一种盛水的容器。有很多种材质,可以指烧水用的金属壶,也可以指便于携带的饮用水壶,主要分为五大类:1、塑料的(主要材料)2、不锈钢的3、铝合金的4、陶瓷的5、其它材质的,可由电加热也可直接用火加热。</h3> <h3>旱烟:</h3><h3>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烟制品。将多种晒烟经回潮压片切丝而成。也有将单种晒烟研碎而成的。</h3><h3>这是抽旱烟的器具。</h3> <h3>棉帽子:</h3><h3>用来戴在头上,遮挡风寒的。这是有脸儿的,可以捂住耳朵。</h3> <h3>篦子(不同于箅子):</h3><h3>篦子是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齿要比梳子更密,所以与传统配套使用的梳子相比,篦子的梳头功能主要是刮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h3><h3>过去时代卫生条件差,生活方式落后,人们的衣着和头发中常生虱子--轻轻地篦头,也起按摩头皮、舒筋活络的作用。更由于篦子自古是闺中之物品,从来都被看成是儿女亲情、男女私情的象征物。旧时,贫苦的农村青年普遍把篦子作为定情物送给相好,以此寄托真挚的爱情 。</h3><h3></h3><h3>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篦子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倒是它的制作工艺和精致外观却引起人们的艺术审美兴趣和收藏爱好,老人们则睹物思昔,引起怀旧情绪。渐渐地,篦子成了旅游工艺纪念品。</h3><h3></h3><h3>篦子的制作是典型的手工艺活,工艺细致复杂,工序繁多,竞须经过108道"手脚"。这之中又分为三个大环节:办齿子、办梁子、办档子。</h3> <h3>收音机。</h3> <h3>洋火枪:</h3><h3>洋火枪是上世纪70--90年代出生的男孩都基本会制作的玩具之一,玩洋火枪最过瘾的就是听它"乒"一声的枪响,然后就是闻闻枪口里冒出来缕缕的火药味。那时谁要是自己做一把,可就成了其他孩子羡慕的对象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