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四军四师后代群提供的照片忆爷爷——庄方同志的革命战斗生涯

情溢山水

<h3>新四军四师兼淮北军区主要领导合影。</h3><h3>左起:刘瑞龙、彭雪枫、邓子恢、张震、吴芝圃</h3> <h3>《拂晓报》报社合体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起:姜心启、杜百根、王少庸、单斐、李化海;后排左起:李朴人、陈阵、庄方、刘秉衡、钱申夫)。</h3><h3> 庄方原名庄宝时,字毅生,莒县大店镇大店(今属莒南县)人,1910年出生。卹兴堂庄昺熙(字景楼)之长子。</h3><h3>1927年考入山东省立五中学校(今临沂一中)。1931年到北平求学。1933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七七事变”爆发后,去南京参加战地服务团,到河南农村做民运工作。期间,主办过《黎明报》。1939年1月在永城县参加新四军,任《拂晓报》编辑。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拂晓报》为油印报,每位编辑负责一个版面,编辑、刻写、校对什么工作都干。庄方负责的“国际版”和用仿宋体刻的蜡板,为广大读者所称道。随着发行量的不断增加,《拂晓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重庆《大公报》的一位记者曾写信给庄方,诚挚地致以报人的问候,互勉为抗战新闻事业共同努力。1940年《拂晓报》社举办了一期“报人训练班”,庄方在培训班上介绍了办报的经验和体会,事后还写成文章《关于油印报几个技术问题的点滴经验》单独印发。1943年庄方任《拂晓报》编辑部主任。1944年秋任新华社淮北支社主任。1945年11月和谷力、叶诚等人随新四军到达临沂九曲店,被分配到《大众日报》编辑部工作。1946年4月任《大众日报》编辑部资料室副主任。同年5月兼任山东大学新闻专修班教员。不久改任新华社山东总分社副主任。1947年1月,新华社华中总分社与山东总分社合并为华东总分社,改任华东总分社副主任。同年7月土改复查运动开始,因庄方是地主成分,当地农会派人到《大众日报》社,要求将庄方带回家乡进行清算,报社社长匡亚明以工作繁忙为由表示拒绝,并说庄方是报社的人、他的问题应该由报社来处理。当时土改复查运动已经出现了一些错捕错杀的偏差,如果庄方回到家乡,结果难以预料。同年9月《大众日报》社随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行动的70余名工作人员,编入六纵教导团一大队,为三中队,陈笑雨任队长,庄方任指导员。1949年4月任《大众日报》社副总编辑。1950年调任新华社秘书处主任、国内部副主任。1955年任俄文《友好报》社党支部书记、副总编、中苏友好协会党组成员。1958年下放到平度县任县委副书记。1961年被调回北京,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第一亚洲部副主任。“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78年恢复原职。同年起,担任《革命烈士传》编辑委员会编委兼第一编辑室主任,主持编写了第一、二、六、八、九集《革命烈士传》,约150万字。受其父亲影响,庄方爱好篆刻 。《革命烈士传》出版之后,他雕刻印章80枚,配上革命烈士生平简介,出版印集《中国革命烈士传编后余墨》。他还自费出版印集《老兵金石谱》,收录印模200余个。庄方还参与了《拂晓报史话》、《大众日报史话》等书的编辑出版工作。1989年被全国老龄委授予“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人民日报》曾以《树立丰碑的人》为题对其先进事迹进行过报道。</h3><h3>1985年离休。2001年5月因病去世。</h3> <h3>陈毅军长和彭雪枫师长</h3> <h3>小号手刘保修(左)和彭雪枫将军在一起</h3> <h3>1936年与同学在云冈,左起:黄丽倜、吴綪、马骏、周学普。</h3> <h3>左起:徐今强、张爱萍、任泊生。</h3> <h3>吴芝圃与肖望东</h3> <h3>肖望东与张震</h3> <h3>肖望东与张震</h3> <h3>1939年春节,张爱萍与国民党人民自卫军指挥官在安徽毫县汤凌公园合影 </h3><h3>1939年春节,豫皖边工委书记张爱萍及游击支队部分领导人与国民党皖北人民自卫军第5路指挥官余亚农在安徽毫县汤凌公园合影。第5人起:吴芝圃、岳夏、余亚农、任泊生、林士笑、张震、张爱萍。</h3> <h3>1939年9月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主席团与代表合影(前排左起:岳夏、吴芝圃、方中铎、谭友林、滕海清、彭雪枫、肖望东、张震、张先舟、李耀)。</h3> <h3>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主席团全体合影,前排左起:李耀、谭友林、彭雪枫、滕海清、肖望东、方中铎,后排左起:张先舟、张震、岳夏(罗若遐)、吴芝圃(1939年9月于淮北曹市集)</h3> <h3>1939年9月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站立1排左2:张永远)</h3> <h3>1939年9月,在淮北曹市集同新四军游击支队部分团级干部合影留念。前排左起:滕海清,谭友林。后排左起:李耀,方中铎。</h3> <h3>1939年9月,游击支队团以上干部在涡阳县曹市集 </h3><h3>第一排左起:李耀、谭友林、王静敏、萧望东、方中铎、林士笑、王子光、周时源 </h3><h3>第二排左起:雷明、资凤、滕海清、彭雪枫、任泊生、吴芝圃、张先舟 </h3><h3>第三排左起:张震、王少庸、岳夏。</h3> <h3>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五纵三支队成立大会(1940年8月30日于朱湖)</h3> <h3>豫皖苏军区第3军分区教导大队</h3> <h3>前为张景华</h3> <h3>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五纵三支营以上干部之一部 (一九四0年八月卅日大朱湖)</h3><h3>一排左起:韦国清、黄克诚、韩振纪、李久胜,左8:赖毅,左11:王景坤。</h3><h3>二排左2:李浩然、李光军,右二:张震球,右一:张爱萍。</h3><h3>三排右二:孙象涵。最后一排右三:张政。</h3> <h3>1940年,陇海南进支队划归新四军建制,与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第三支队,张爱萍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委。</h3><h3>图为陇海南进支队首长合影,左三为支队副司令梁海波,1941年牺牲。</h3> <h3>激战归仁集</h3><h3>1940年6月13日,苏皖机关与南进支队分驻江桥、归仁集地区,刘少奇同志来到江桥,日军派出600余人优势装备的部队向我发起进攻,南支第3团依托归仁集,抗击日军,给敌人重大杀伤,并配合警卫营,掩护了首长、机关的安全转移。</h3> <h3>1940年秋,新四军在板桥集战斗中击落的日本飞机残骸运送到国民党骑二军军部。新四军游击支队代表任泊生(左一)、国民党骑兵第二军军长何柱国(中)和《大公报》驻洛代表在板桥集战斗中击落的日本飞机残骸前合影。(梁国斌摄影)。</h3> <h3>击落敌机的残骸。</h3> <h3>1940年11月,彭雪枫和张震在被击落的日机残骸前。</h3> <h3>941年任骑兵团长的周纯麟(右)和骑兵团政委姚运良(左)合影</h3> <h3>1941年7月,陈毅军长与淮北区党委邓子恢、彭雪枫、刘子久、吴芝圃、刘瑞龙同志合影于新四军四师驻地半城。(任泊生攝影)</h3> <h3>941年8月1日,在江苏省泗洪县张楼村新四军四师留守处皮革厂成立。</h3> <h3>1941年9月,新四军领导人在泗阳县视察新四军第四师九旅时与该旅负责人合影。</h3><h3>左起3:张震球,四师九旅政治部主任;左4为彭雪枫师长;左5为张震寰,九旅政治部副主任;左6为韦国清,九旅政委;左7为陈毅军长,左8为冯定,新四军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左9为张云逸副军长;左10为张爱萍,九旅旅长;左11为康志强,九旅政委。</h3> <h3>四师供给留守处被服厂生产攝影</h3><h3>(1941年12月1日)</h3> <h3>1942年12月16日,朱家岗保卫战胜利。</h3><h3>图为缴获的日军部分装备。</h3> <h3>新四军四师军乐团号手。(任泊生攝影)</h3> <h3>新四军四师号手。(任泊生攝影)</h3> <h3>新四军四师骑兵团。(任泊生攝影1)</h3> <h3>新四军四师骑兵团。(任泊生攝影2)</h3> <h3>新四军四师骑兵团。(任泊生攝影3)</h3> <h3>新四军四师骑兵团。(任泊生攝影4)</h3> <h3>骑兵团政委姚运良</h3> <h3>彭雪枫与国民党骑2军参议邴淳等和到达敌后的开封孩子剧团部分团员合影。(前排左起:刘涛、詹俊生、关克涛、杨世忠、黄石文。后排左起:张震、岳夏、肖望东、邴淳、彭雪枫。)</h3> <h3>拂晓剧团排练演出(1)1941年10月攝。</h3> <h3></h3><h3>拂晓剧团排练演出(2)1941年10月攝。</h3> <h3>拂晓剧团排练演出(3)1941年10月攝。</h3> <h3>拂晓剧团排练演出(4)1941年10月攝。</h3> <h3>新四军四师骑兵团部分装备</h3><h3>前左1:杜国军骑兵团五大队长,手中为60迫击炮;</h3><h3>左2:吴先党骑兵团五大队副大队长,手中为日制掷弹筒。</h3><h3>新四军四师建军会议团以上干部合影</h3> <h3>建军会议团以上干部合影(1排左1任泊生、2刘增奎、3饶子健、4邱一涵、5康志强、6韦国清、9沙风、10周纯麟、11林乃清、14喻新华、15程坤源;2排左3滕海清、19张震球;3排左1叶道友、2罗应怀、3张德绍、4邓子恢、5孙叔平、7方中铎、8孙公飞、9肖潮、10熊梦飞、12资凤、13周世忠、15徐忻、16刘瑞芳;4排左1张爱萍、2陈锐霆、3徐光友、4叶扬、6谢锡玉、8张彤、9李秉枢、19赵易亚、20牛子明、21肖钧、23孙朝旭;5排左2王学武、3童振铎、4陈其五、5齐钟恒)</h3> <h3>第一排2人 韦国清(右1),张政(右2)</h3><h3>第二排8人 张爱萍(左1),黄克诚(左2),李浩然(左5)</h3><h3>第三排8人 韩振纪(左1蹲),刘瑞龙(左2站),沙风(左8)</h3><h3>第四排6人 张震寰(左1),张震球(左5),孙象涵(左6)</h3><h3>第五排2人 赵易亚(左1)</h3><h3>1940年8月31日江苏泗洪县清掦镇朱湖村(即现在泗洪县城青阳镇东北方向的朱湖镇朱湖村),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五纵队三支队各兵团军政首长合影。</h3> <h3>1943年,抗大四分校政治部部分干部于淮宝县曹王庄合影。后排左起:卢华、邱一涵、陈锐霆</h3> <h3>发展水东根据地动员会(1943年秋季反扫荡前386旅参谋长周希汉给772团、20团作动员)</h3> <h3>左1:运河支队副支队长陈景龙,右1:新四军四师兼淮北军区三分区(邳睢铜)政治部主任王学武。攝于1943年。</h3> <h3>1943年5月,新四军四师首长与师电台人员合影。</h3><h3>后排:孙藻勋、何永忠、张震、王幼卿、马水泉、王羽翔</h3><h3>前排:黄衡、胡灿传、熊梦飞、廖经贵、杜新安、彭雪枫、赵希忠</h3> <h3>1944年7月,水东独立团领导部署杞北杨城战斗</h3> <h3>水东抗日骑兵部队在开辟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行军途中</h3> <h3>1944年新四军第四师西征小朱庄战前 。前排左起:滕海清(四师9旅旅长)、张 震(四师参谋长兼11旅旅长)、彭雪枫(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周纯麟(四师骑兵团团长)、张永远(四师11旅32团团长)。</h3><h3>彭雪枫追悼会会场(薛伯青攝)</h3><h3>骑兵举着“为彭故师长复仇”的横幅(薛伯青攝)</h3><h3>薛伯青在挽联前留影</h3><h3>任泊生(左)和陈其五(右)在彭雪枫师长追悼会上。</h3> <h3>彭雪枫追悼会会场(薛伯青攝)</h3><h3><br></h3><h3></h3> <h3>骑兵举着“为彭故师长复仇”的横幅(薛伯青攝)</h3><h3><br></h3> <h3>薛伯青在挽联前留影</h3> <h3>任泊生(左)和陈其五(右)在彭雪枫师长追悼会上。</h3> <h3>1944年9月,中央任命韦国清为新四军四师副师长。图为韦国清与四师部分领导干部合影。(前排左起:张震球、滕海清、韦国清、饶子健,中排左起:张爱萍、张太生、赖毅、康志强,后排左起:刘瑞龙、赵汇川)</h3><h3><br></h3> <h3>骑兵团照片</h3> <h3>骑兵团照片</h3> <h3>骑兵团照片</h3> <h3>骑兵团照片</h3> <h3>骑兵团历次战斗英雄合影</h3><h3>1944年于江苏洪泽县杜巷,前排左为程坤源,中为彭雪枫,右为周纯麟。</h3> <h3>徐今强和张震寰合影(攝于1945年元旦)</h3><h3><br></h3><h3></h3> <h3>1945年,为了迎接战略反攻,第4师的与淮北军区在张爱萍和邓子恢的主持下,在津浦路东召开了军事建设会议。图为会议主席团合影(左起:谢胜坤、王学武、赖毅、张震球、韦国清、邓子恢、张太生、陈锐霆、康志强、张爱萍)</h3><h3><br></h3> <h3>骑兵团成立四周年总结工作大会(1945年8月)</h3> <h3>1945年6月,攝于泗南县(今泗洪县)朱湖区小河南村。</h3><h3>前排左3:车间主任谢俊峰;左4:厂长兼指导员赵醒华;后排左4:赵醒华爱人;左6:印刷二股股长晁镇。</h3><h3><br></h3><h3></h3> <h3>前排左3:车间主任谢俊峰;后排右2:印刷二股股长晁镇。</h3><h3><br></h3> <h3>1945年12月3日,11旅营以上干部在辉山公墓进行公祭烈士活动。第一排左五是李浩然。</h3> <h3>华中军区第一届通信工作会议代表合影(1946年2月)。</h3><h3>一排左起:陈国材、李景瑞(科长)、吴应华、廖辉(淮南军区三科长)、向瑞桃、孟克、朱连(副科长)。</h3><h3>二排左起:郭日忠、张翼、温诤(副科长)、刘恋、廖昌林(苏中军区三科长)、吴广圻、李春华。</h3><h3>三排左起:张克南、郭季田、黄瑞兴、任应忠、黄衡、(不详)、胡灿传。</h3><h3>四排左起:程希道、廖经贵。</h3><h3><br></h3><h3></h3> <h3>1947年在诸城,华野二纵队部分电台人员合影。</h3><h3>前排左起:朱立明、尹旭、冯季涛、李如朴、訾华、周振明、王赞礼、张传荣。</h3><h3>后排左起:潘醒民、冯凌、陆启祥、黄绍先、王震庭、陈明、孙文宽、白广勋、鲍启才。</h3><h3><br></h3><h3></h3> <h3>苏皖军区第七军分区一屇报务会议。</h3><h3>前排左起:李凤扬、潘醒民、马永新、廖经贵、张震球</h3><h3>后排左起:彭太廉、李振东、小金、孙藻勋、王善士、赵志清</h3><h3><br></h3> <h3>豫皖苏军区第三军分区县委书记、县长战勤总结会议全体合影。(1949年2月7日于雪枫(永城)。</h3> <h3>右一:张永远</h3><h3></h3> <h3>中为张景华</h3> <h3>姚运良攝于1946年4月</h3><h3></h3> <h3>张震球</h3> <h3>吴忠泰和警卫员</h3> <h3>张爱萍拍攝的骑兵团照片</h3><h3><br></h3><h3></h3> <h3>1940年秋,彭雪枫师长(前排左三)在李园与拂晓报社全体新闻战士合影。(前排右一为《拂晓报》三元老之一-----单斐)</h3><h3>左起:一,庄方、二,陈宁川、四,冯国治、五,张健、六,彭雪枫、七,刘秉衡、八,钱申夫、九,姜心啟、十一,李克弱、十二,杜百根、十三,单斐、十四,王少庸。</h3><h3><br></h3><h3></h3> <h3>左起:吴忠泰和林逸</h3><h3><br></h3><h3></h3> <h3>1944年,攝于窦冲分区政工会,前坐为林逸</h3><h3></h3> <h3>右为林逸</h3> <h3>前坐者为林逸</h3><h3><br></h3><h3></h3> <h3>1946年4月盱凤嘉党政军领导合影。</h3><h3><br></h3><h3></h3> <h3>1946年拂晓剧团演出的大型古装剧《李闯王》剧照。(李欣饰演红娘子)</h3><h3></h3> <h3>前排左:闻宇、右:范迪波,站立者:臧超然。</h3> <h3>灵壁总队留影。(后排左2为臧超然)</h3><h3></h3> <h3>华中农民联合总会全体执委合影</h3><h3><h3>华中解放区工人联合总会 华中解放区工人联合总会 </h3><h3>主任:赵敏 </h3><h3>副主任:王振生 杨汉章 谢浩荣 张赢 </h3><h3>常务委员:赵敏 王振生 杨汉英 谢浩荣 张赢 周复生 石磊 韦锡琢 王正 王伟 于康 晏玉珍 夏时 朱文尧 王野翔</h3></h3> <h3>华中农民联合总会全体执委合影</h3><h3>华中解放区农民联合总会 </h3><h3>主任:张维成 </h3><h3>副主任:曾涛 王守基 黄以干 胡书乐 </h3><h3>常务委员:刘瑞龙 李坚贞 李云鹤 蔡美江 曾涛 李兆祥 王守基 沈策 徐中庸 周少东 冯国柱 黄以干 李广仁 张维成 胡书乐 张灿明 江风 阎济民 王文长</h3> <h3>华中妇女联合总会全体执委合影</h3><h3>华中解放区妇女联合总会 </h3><h3>主任:章蕴 </h3><h3>常务委员:李坚真 章蕴 徐敏 张哲明 江成志 邓六金 伍任平 周建兰 石坚 郭健 汤若愚 朱霞 谢飞 何庆 江彤 钱纳仁 巴一熔</h3> <h3>华中青年联合总会全体执委合影</h3><h3>华中解放区青年联合总会 </h3><h3>主任:范长江 </h3><h3>副主任:郭铭 刘星 李庚 刚生 </h3><h3>常务委员:左林 王伟 何成 何放 李庚 范长江 俞铭璜 刚生 韦平 夏陶然 郭铭 陈其五 陈彬 刘星 郑光耀 谢承绍 薛驹</h3> <h3>朱德总司令视察新四军</h3><h3></h3> <h3>  </h3><h3>1947年,华野六纵在山东召开组织工作会议留影。(前排站立左1唯一的女同志为缪启芳;左6为臧超然;右1为顾玉山;右3为谢胜坤。)</h3><h3><br></h3> <h3>1947年,华野六纵组织工作会议留影。</h3> <h3>1949年3月,大队长翟宝三和政委张勇在豫皖</h3><h3></h3> <h3>1949年春攝于盐城军分区驻地高家大楼内,右:高峰(中共苏北区盐城地委书记,苏北军区盐城军分区政委)左:胡品山(苏北军区盐城军分区司令员)</h3> <h3>1949年3月,大队长翟宝三和政委张勇在豫皖苏军区第3军分区。攝于雪枫城(永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