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庸•你不在江湖,江湖却有你的传说

漆老大

<h1>📚📚2018年10月30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逝世,享年九十四岁。</h1><h3><br></h3><h1>📚📚于是众人诧异:那个一直“被去世”,自己笑称“我都死了20多回”的金庸先生,这次是真的走了吗?</h1><h3><br></h3><h1>📚📚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h1><h3><br></h3><h1>📚📚人生在世,去若朝露——一个人的一生,为何不可以是一部武侠小说?前半生纵情恣意,洒脱妄为;后半生心怀敬畏,有不断向学之心,就如查大侠的人生,可敬!可叹!</h1><h3><br></h3><h1>📚📚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会好奇:金庸到底跟他的哪个人物比较像?是机灵圆滑的韦小宝?老实憨厚的郭靖?还是优柔寡断的张无忌?</h1><h3><br></h3><h1>📚📚这位因创作出许多豪情万丈的大侠形象而被称为“查大侠”,却觉得这个称谓实在过誉:“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有给人留有余地。”</h1><h3><br></h3><h1>📚📚从查良镛到金庸——早在1955年,还是一个武侠迷的他,写了第一部处女作《书剑恩仇录》,其反响超过了梁羽生,并将自己名字的最后一字一分为二,署名:金庸</h1> <h1>📚📚他的小说一直为正义发声,把家国天下的主题融入小说中,于是便有了《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又撰写了政治寓言故事《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就是金庸的真实写照。</h1><h3><br></h3><h1>📚📚他的小说通俗易懂,流畅,灵活生动,能在各种语言中努力找着一个平衡点,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浑然不可句摘”。</h1><h3><br></h3><h1>📚📚他的小说结构宏伟,大气磅礴,挥洒自如。人物、历史、武功情节交错有致,人物情节中又融合了很多古代儒、道、佛的思想,武打场面精彩纷呈,瑰丽无比。笔锋上,有明写,有暗藏,他不把人物心理写透,而是希望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是比较典型的东方小说的笔法。</h1><h3><br></h3><h1>📚📚在此,严家炎先生评论:金庸小说的语言是传统小说和新文学的结合,兼容了这两方面的长处,通俗而简练,传神而又优美,不仅借助白描和心理刻画,还常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h1> <h1>📚📚于是金庸小说更像是一个符号,时代的符号,文化的符号,沟通的符号,他铭刻着一个时代应有的记忆。</h1><h3><br></h3><h1>📚📚我们记住了他笔下那聪明灵动的黄蓉;忘不了痴情执着的杨过;还有兄弟情深的乔峰、虚竹和段誉以及风流不羁的韦小宝。</h1><h3><br></h3><h1>📚📚那太多太多的活生生人物,仿佛一个真实版的江湖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金庸的小说的魅力,也是武侠小说读者对金庸念念不忘的原因。</h1><h3><br></h3><h1>📚📚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一部武侠小说了。”</h1><h3><br></h3><h1>📚📚金庸的武侠小说,部部堪称经典。他不仅博古通今,而且历史,政治等知识信手拈来,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学问不够,坚持选择作为普通生申请就读自己的博士学位,那时的他已经81岁了。</h1><h3><br></h3><h1>📚📚“不为学位,只为学问”——这就是金庸先生一生的追求。</h1> <h1>📚📚金庸的一生充满传奇,他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江湖,在丰富每个武侠迷仗剑天涯梦的时候,也成为了那年那月中小学生的最佳调味剂。</h1><h3><br></h3><h1>📚📚不信?有作文附上。</h1><h3><br></h3><h1>📚📚题目:在金庸世界中成长</h1><h3><br></h3><h1>📚📚接触金庸小说的那个夏天,我才小学五年级,对父亲书架上的一排精装版“金庸”深感好奇:“爸爸为什么边会边看边笑呢?”于是伸手在书架上抽了本《射雕英雄传》,抱着好奇的心态,初次步入武侠殿堂。</h1><h3><br></h3><h1>📚📚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从“飞雪连天射白鹿”到“笑书神侠倚碧鸳”,乃至《越女剑》,金庸所创作的十五部武侠小说都让我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给看完了。一年的长篇阅读经历,对于一个正处意识觉醒的十岁孩童来说可算是一个质的飞跃。我的写作能力开始提升,思考事物的时间开始变多,对文学作品的渴求上升到了四大名著的范畴。然而,我最喜欢的作品仍然是金庸武侠小说。因为他的武侠小说文化底蕴之深厚,情节之离奇曲折和大侠精神之积极进取,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了我。</h1> <h1>📚📚金庸小说的文化背景,涉及的历史资料相当广泛。在后来查到的相关资料上得知——北京大学中文系孔庆东教授专门开辟了“金庸武侠”的课题研究,从《射雕》中的“靖康之难”到“南宋与元的对峙”,从《天龙八部》中的民族矛盾到《鹿鼎记》中清朝初期的文字狱……都通过主人公的经历,间接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纷纷攘攘,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年的时代背景。孔庆东教授指出:金庸作品中关于武功,佛法,道教的描写融入了相当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佛学等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不妨从金庸的作品入手。”没想到当初我的一个好奇之心,所引发的一连串都是有益于的培养,它为今后的我提高文化素质埋下了伏笔。</h1> <h1>📚📚我是多么感谢父亲——当时书架上摆的是金庸小说而非其他同类作品啊,相比其他同类作品,金庸武侠小说显然利多于弊。当今武侠小说中,大多数是庸俗之作,使人看后意志消沉,我当时是一个十岁孩童,能有多大的免疫力来抵挡它们的侵蚀呢?而金庸,他引导我走进武侠殿堂的同时,也向我打开了文学殿堂的大门,使我受益匪浅。</h1><h3><br></h3><h1>📚📚我更要感谢金庸——因为他教会我明事理,告之我“正派中有坏人,邪派中也有好人,是非不是绝对的,对待皇帝和乞丐要一视同仁”。当我又长大了几岁后,再回头去阅读一遍“金庸”,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从浅层次的“江湖好汉击掌为盟便永不反悔”的诚信,到深层次的“我是谁”的哲学思考,可以说我是在金庸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他是开启我思想世界的启蒙人,是良师,更是益友。</h1><h3><br></h3><h1>📚📚有人说:金庸作品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我看不尽然,事实上它更像一部汇集人世百态的经典,教我们如何做人和处事,它注定会伴随我走完这段成长路,而我也将会为自己成为一个“平凡英雄”而努力。</h1> <h1>📚📚想那年那月,金庸武侠小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磨灭的符号。</h1><h3><br></h3><h1>📚看今年今日,一代宗师驾鹤西去,从此一别江湖红尘。</h1><h3><br></h3><h1>📚📚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含泪送别,大师走好,我们还在您的武侠小说里见。</h1> <h1>📚📚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在此谢谢原作者💕</h1><h3><br></h3><h1>📚📚作文/来自我的学生 📜✍🏻 在此谢谢各位亲的分享🌺🌺🌺🌺🌺</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