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聚】改革开放四十年暨77、78级返校庆典~中文系七七(1)2018.10.28.

YZ

<h3>首都师范大学,简称“首师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为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北京市双培外培计划”。</h3><h3>建校64年来,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专业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十余万名,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和培养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nbsp;</h3> <h3>  根据2018年9月官网信息显示,首都师范大学占地约88万平方米(共有校本部、北一、北二、海淀、东校区、良乡、通州等校区),建筑面积约75.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总资产140,354余万元。 共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下设27个院系,开设专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57个。 2018年7月,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公布,首都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业为B+,艺术音乐专业为B+。<br></h3> <h3>  2018年10月28日,首师大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77、78级校友入学四十周年”庆典。</h3><h3>从校门开始校园里布置得如同节日一般,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温馨的气氛。</h3> <h3>  校园里新楼林立、旧貌换新颜,大家几乎找不到当年学习生活过的印迹。</h3> <h3>  迎门巨大的展示板上书写着庆祝活动的主题。</h3> <h3>  学校的小乐队一直在深秋的寒凉中演奏着不同的乐曲,没有掌声仍一直专注;令人感动!❤️💐🌹</h3> <h3>  学校按系分属搭起若干个“新生报到”台,在方便大家签到的同时重温自己当年入学的情景🌱🌾🍁。</h3> <h3>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文学院”)建立于1954年。目前有:<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中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影视文学、高级涉外文秘等4个专业(系);院级对外汉教学中心1个;成人教育中心1个;拥有中国文献研究中心、 中国妇女研究中心、比较文学研究所、美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及语言习得试验室等学术机构。</span></h3><h3> 学院还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与汉语言文字学等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个;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戏剧戏曲学、语文教学论等硕士授权点6个(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文艺学与汉语言文字学是校重点学科)。<br></h3><h3>还设有教育部批准的以本院人员为主体的省属重点文科研究基地"中国诗歌研究中心"。<br></h3> <h3>  四十年前,我们带着录取通知书,怀揣着十年的读书梦,无比期待、无比喜悦、无比幸福…,哦,也有无比委屈、无比无奈、无比不甘…的心情踏进了学校的大门~走进了中文系的课堂!💪👏👍🙁☹️😟</h3> <h3>报到签名信息:</h3><h3>张其中、白骥、郭彩琴、张景利、邢化祥、殷佩华、高小健、刘建强、胡茂桐、张青、曹跃进、陈新民、谷建军、徐兴福、陈可、胡越、欧阳鸣、厐旸、丁燕申。</h3> <h3>谢长朝、于志琪、赵欣、唐茘、张林、王奇、洪波、李娜、宋彦尊、徐凤熙</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签名册上全班返校人数为29人;加上未签名的</span>郭长江同学共30人。</h3><h3><br></h3> <h3>签名报到后领到一个定制的书包,里面装了学校、文学院为此次活动准备的精致礼品。🎁</h3> <h3>学校、文学院的书签制作精美、厚重!</h3><h3>大家最喜欢的可能是那枚“北京师范学院”的校徽了!</h3><h3>当年戴上它有各种滋味!</h3><h3>有自豪、光荣的;有遗憾、沮丧的……。😆🙄</h3> <h3>中文系(文学院)准备了一块主题签名板。</h3><h3>各位可以找找自己的签名哦!👩🏻👩🏻‍💼🙋🏻‍♂️👨🏻‍💼</h3> <h3>  签名之后有小师弟、小师妹给返校的同学戴上一条红围巾,顿时让人亮丽起来,有了参会的标志性符号!</h3><h3>李娜同学正在接受佩戴。动作带有神圣的仪式感!</h3><h3>李娜也是从国外回国,大多学校、班级活动都积极参加。👏👏👏</h3> <h3>三组长张其中第一个到达会场。马上拍照、签名后向班组发布现场信息!赞👍。</h3> <h3>谷建军:好像人生第一次在这种板上写字儿。</h3><h3> 一辈子不是用黑板就是用白板!👩🏻‍🏫👩🏻‍💻😊</h3> <h3>三组的同学来得比较早:</h3><h3>张景利、郭长江、张青、高小健</h3> <h3>老大哥老大姐陆续到场:</h3><h3>郭彩琴、邢化祥、刘建强、胡茂桐、殷佩华还有一个“中年人”高小健。</h3> <h3>三组三位小字辈儿:郭长江、张青、曹跃进。</h3><h3>郭长江与张青都是76届高中毕业生,丢下书本时间不长。</h3><h3>如郭长江同学当年的考分高出北大录取线很多、又是应届毕业生、而“政审”也没问题,偏偏没被录取。😮</h3><h3>首师大收录了一批这样的好学生!👻</h3> <h3>  照片中是清一水当年的老高三!丢掉了十年的书本、上山下乡…,最后在繁忙的工作中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重温六年中学课程“考”入大学!赶上了上学的最后一次机会、抓住了读书的“尾巴”。</h3><h3> 真的了不起!致敬!💐💐💐</h3><h3>刘建强、徐兴褔、胡茂桐、邢化祥、郭彩琴、殷佩华。</h3><h3> 邢化祥同学虽然当年考分名列北京文科前茅,但因七七级高考时还有“政审”、北大和北师大都未能录取他。</h3><h3> 胡茂桐是师院补录的一批分数够而年龄大或其他“政治原因”未能被其他院校录取的同学之一。</h3><h3>郭彩琴是从外地转入师院的同学之一,当年进京都很难,转入大学更加不易!</h3><h3>感谢母校🤝!感恩师院!❤️</h3><h3><br></h3> <h3>老中青合影:张青~当年毕业不久的高中生,大家都叫她“娃娃”;王晓芳是大姐行列的同学,因病休学一年,同学戏称“蹲班生”;谷建军年龄居中,是班中马羊猴🐴🐏🐒年龄段的代表;殷佩华是老三届的大姐,也是班中上学期间生育的大姐之一。</h3><h3>看着现在年轻人的育娃不禁回想起大姐们当年生育的情景:照常上课、照旧住集体宿舍、一起挤集体食堂……,从未说过“苦”!为了学习什么都不叫事儿!</h3><h3>👍👍👍</h3> <h3>兼顾两头:</h3><h3>胡茂桐~老高三;张青~76届高中毕业生;谷建军~第一届恢复高中的学生。</h3><h3>中间个子太高,屈膝兼顾!😊😀😆</h3> <h3>徐兴福同学紧跟谷建军身后签到还招呼一声:“谷建军”;“脸盲症”的谷建军回头看了一眼,在记忆中迅速搜索……死机!继续签到。🤓</h3><h3>到欢迎板前又见到他……“徐兴福”!</h3><h3>为恢复的记忆合影留念!😅😂</h3> <h3>两位大姐:王晓芳、殷佩华。</h3><h3>王晓芳患病住院时同学们一起前去探望。</h3><h3>殷佩华生育时大家也到家中祝贺。</h3><h3>当年体育课两人一组百米测试,谷建军与殷佩华一组,显然照顾体育总要补考的谷建军同学。开跑后殷佩华大姐一直领先、虽然年龄大、体态偏胖但就是第一名!全班哄笑!</h3><h3>若干天后同学又告诉谷建军一个更伤自尊的消息:“殷大姐与你一起测百米时已怀孕仨月了”。谷建军默默地走出教室~终生难忘!😟☹️😭</h3> <h3>胡茂桐~(最后一任班长)是77级“补录”同学之一。</h3><h3>著名事件:当着全班的面质问系领导为何把当时文化部奖励同学的电影票分给没干活儿的老师。铜钟般的声音、不容置疑的语言、不怒自威的表情…,令文质彬彬、柔声细语的老师不堪招架。</h3><h3> 谷建军~担任了四年的团支书部书记。在七七(1)这个马不扬鞭自奋蹄的集体中省心、省力、省事!</h3><h3>曾经的搭档:胡越、厐旸、李娜…,出板报要请高小健帮忙!</h3> <h3>  胡越、洪波、徐凤熙、陈新民、张林、李娜、刘建强在图书馆前合影。</h3> <h3>  刘建强(二组组长)四中老高三毕业生,推迟了十年上学的历程;感慨!激动!在图书馆前留影。👨‍🎓👨‍🎓👨‍🎓</h3> <h3>胡越、陈可、洪波、李娜、陈新民、徐凤熙。</h3><h3> 在喧闹的返校中与安静的图书馆合影(虽然不是我们熟悉的阅览室),表现了全体同学的意愿:</h3><h3>图书馆是我们大学中重要的老师,它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展现了人生!虽然是书本的理论与知识,但为我们的人性、人格、工作、生活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参考!📚📚📚</h3> <h3>  恐错失合影机会,在主题展板前的部分同学合影。</h3> <h3>报到签名后大家一起到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77级、78级校友入学四十周年纪念大会”。</h3> <h3>会场舞台的屏幕上播放的是大会的主题。</h3> <h3>舞台上大屏幕还滚动播放着77级、78级提供的老照片。 七七(1)班一组的彩色剧照《刘三姐》格外醒目!👏👍 还有一张女生宿舍毕业前的生活照片。👧🏻🎹<br></h3> <h3>第一个节目“欢迎你们回家”。</h3><h3>由孙晓娅、李恩慈、杨阳、邱耀德朗诵。</h3><h3>其中一位是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还有三位是77、78级校友,都曾担任过首师大系或教研室主任。</h3> <h3>第二个节目是获奖作品《旧时光》,反映中学生校园生活。充满阳光、活泼可爱!</h3><h3>大量整齐划一的四肢动作让人联想某个著名导演的风格。</h3> <h3>第三个节目《举杯吧朋友》。</h3><h3>杨阳,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央视“中国十大男高音歌唱家”歌唱家………一大堆著名称号!唱的真棒!👍👍👍</h3><h3>只是、可是,没有与校友共鸣、互动!他应该唱一首77、78级当年熟悉的歌曲,“哪怕唱《祝酒歌》都可能比这首歌有年代感(郭长江同学评说)!”😉😊😳</h3> <h3>大会正式开始:全体起立唱国歌;介绍参会校领导。</h3><h3>首先由校党委书记郑萼致辞。她对77、78级同学返校表示热烈欢迎!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首师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现状、成果;展望了今后学校的发展愿景……(请看讲话原文)</h3> <h3>第二位发言的是“政教系77级校友、29届奥运会组委会副主席蒋效愚”。</h3><h3>他的发言有三个内容:</h3><h3>一.感恩时代;二.感谢母校;三.感念同学。</h3><h3>内容贴近当年学习、学校生活,大家感觉很接地气儿。👏👏👏</h3> <h3>随后,蒋效愚将自己当年参加奥运会工作时在北京传递的火炬赠予母校。</h3> <h3>  蒋效愚讲话之后,政教系同学做一横幅举着经过台前,边过边有节奏的高喊:“政教七七,感恩母校”、“感恩母校、政教七七”。</h3><h3> 他们的同学集中在前排右边,喊起口号很集中。</h3><h3>这个突如其来的小插曲让主持人有点诧异…,显然不是程序中的节目。❤️</h3> <h3>第三位发言的是“数学系77级校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h3> <h3>第四位发言的是“中文系78级校友、原161中学特级教师”黎松龄。</h3><h3> 她还有一个身份:七七(1)曹跃进同学的爱人。💑</h3> <h3>最后一位发言的是“物理系77级校友、原首师大副校长”李因。</h3> <h3>讲话之后由校学生合唱团演唱了歌曲。 “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引发全场合唱。🎹🎹🎹<br></h3> <h3>由于领票的随机性(不可全班一起领),大家在会场里坐的很分散,很多同学没有找到、拍入镜头。</h3><h3>殷佩华大姐从香山养老院赶来。❤️</h3> <h3>邢化祥与张景利。</h3><h3><br></h3> <h3>欧阳鸣、胡越、陈可。</h3><h3>鸥阳鸣同学在班里一直以“诗人”著称,文笔、言谈、思维都有“诗”的意境🧐。</h3><h3>胡越上学期间一直担任团支委工作,低调稳重…。留校后进入图书馆,走进一个每天安安静静的地方。📚</h3><h3>陈可是班上老大哥代表式人物,不显山不露水却一直把握集体的正风!🙋🏻‍♂️✌️</h3> <h3>郭长江、刘建强、高小健</h3><h3>据说郭长江同学没有领到入场券~没座位!最后被前排同学收留。🤓😎</h3> <h3>徐兴福、陈新民、曹跃进。</h3><h3>徐兴福是北京郊区同学的代表,当年能考入大学的他们绝对堪称是精英。因为七七级考试时复习时间太短、复习资料太少…,农村的复习条件恐怕更加艰苦!</h3><h3>陈新民是第一批恢复高中和师专的学生,放下已有的好工作重新走进校园,对前途是一次新的选择!</h3><h3>曹跃进高中毕业不久就去插队;参加高考是他不二的选择!</h3><h3><br></h3> <h3>厐旸、丁燕申。</h3><h3>丁大姐家中有病人,须臾不能离开;能参加返校实属不易!❤️</h3> <h3>郭彩琴、张其中</h3><h3>郭彩琴是从兵团奔赴考场;张其中参加高考时已是俩孩儿的爹。</h3><h3>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巨大的压力,终于如愿以尝走进大学、重新得到学习的权力!💪</h3> <h3>张景利</h3><h3> 一直保持着简单、厚道的性格。曾为自己参加活动少喝大酒“惩罚”、最后让组长张其中送回家。</h3><h3>返校日稍后吃饭时又是让所有同学先去打饭他看包~多好的“官”!🌺</h3> <h3>白骥。在返校日向各位同学赠送了他的著书。</h3><h3>班<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长胡茂同评价:“</span>参加校庆,意外得到白骥的新作《我那四十年》,看了,挺好,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自认为不错的人,一个真心热爱老北京的人,写了自己平凡的事情,应该。</h3><h3>我曾经说过,历史是人民写的,帝五将相,英雄豪杰,他们的故事可以写出辉煌的篇章,平民百姓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酸甜苦辣,喜忧哀乐,人生百味,历史写的是人,应该尽可能描绘更多层面的人。历史是人写的,应该让更多层面的人来写,这样历史才能更真实,更丰富,更厚重,只有尊重历史的民族,才是永生的民族。”~👏❤️💐</h3> <h3>三位抽到前排的同学合个影,这的座位被同学戏称为“局长级”位置。</h3><h3>仨人美美地体验一把。🤓😊😄</h3> <h3>会场第一排就坐的返校校友。蒋效愚、汪同三、黎松龄、李因。</h3> <h3></h3><h3>曹跃进到前排与蒋效愚打招呼,俩人曾在奥组委共过事。顺便在主席台前留影。😉。 &nbsp;</h3><h3> 谷建军正专注给曹同学拍照,一个声音大叫:“哎~,得一起拍啊!”随声冲上一位女生站在曹身边。 </h3><h3>“谁呀?这么不认生?”曹跃进却来者不拒欣然合影。 事后谷建军问:“那女生是谁呀?”曹同学答道:“我媳妇儿呀!全系人都知道呀!” 😄😓🤗<br></h3><h3></h3> <h3>会后几人急急忙忙合个影。</h3><h3>于志琪与谢长朝从国外回来,抽空返校,没时间吃饭就得离开。赞一个!👍</h3> <h3>全校大会后,大家来到中文系(文学院)阶梯教室,与当年上课的老师👩🏻‍🏫👨‍🏫见面。</h3><h3>会议由系(院)党委书记主持。</h3><h3>同学惊叹:都到“党委”级别了……!😳🌹</h3> <h3>当年任教的老师都到耄耋之年;但仍颤颤巍巍地来到会场;令人心动!不禁动容!❤️<br></h3> <h3>返校同学向到场教师敬献鲜花!表达敬意!表达感恩!表达祝福!💐💐💐<br></h3> <h3>宋彦尊、徐凤熙、李娜和洪波抢先到达学院会场,与古汉语胡乃羽老师、文艺理论刘鹤龄老师、外国文学王珊老师、现代汉语马国荣老师、白令言老师合影。👏👏👏</h3> <h3>徐凤熙与文艺理论刘鹤龄老师合影。</h3> <h3>洪波、李娜与外国文学王珊老师合影。</h3> <h3>学生代表七七(2)班金兆钧代表77、78级同学向中文系表示感谢、向老师表达祝福、向同学发出邀请:再过四十年,我们还相见!</h3><h3>大家惊悚:在哪儿相见……?😀😜🧚‍♂️</h3> <h3>  曹跃进、高小健、张景利目不转睛、认真聆听!比当年上课时还守纪律!</h3> <h3>前排胡越、王奇、张其中脸带微笑~镜头感很强!🤔😁</h3><h3>第二排欧阳鸣、赵欣等同学引颈听讲……!😳</h3><h3>曹跃进和刘健强、邢化祥、郭彩琴与丁燕申、于志琪与陈可、胡茂桐与张青正切切私聊……🤫🤫🤫</h3> <h3>一起向前看!个个喜洋洋!😀😀😀</h3> <h3>自拍一个!😜</h3><h3>发现了不守纪律的俩童鞋!🤓🧐😎</h3> <h3>系里(文学院)为迎接77级、78级校友返校制作了大红横幅,营造出热烈的气氛!🎉🎊</h3> <h3>系(院)大会后大家来到系里给各班提供的精心布置的教室,观看自己提供的老照片……。 教室里有茶有咖啡,有横幅有影相。系里的老师和学生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 大赞👍!感谢🙏🏻!<br></h3> <h3>三组同学此次返校人员最多,除曾晓玲在外地、孙海荣住院外悉数到场。</h3><h3>不能错过这个隆重的场合,照个“全家福”!👻👻👻</h3><h3>注意看王奇同学~正襟危坐,像拍结婚照!😆😀😜</h3> <h3>插曲:郭彩琴大姐患有“间歇性跛行”跛行,返校日发作N次。这是在去往食堂的路上被同学轮流搀扶、向前行进!👍👍👍</h3><h3>大家看着很着急!好在是“间歇性”,到食堂前缓解了!四层高楼“蹭”~上去了;吃完饭“嗖”~下来了!👏😜</h3><h3>还在带博士生的高小健默默地提着搀扶和被搀扶同学的书包……💪❤️</h3> <h3>  学校给每人一张餐券,吃食堂、重温学生时代。🌛🌙🌜<br></h3> <h3></h3><h3>食堂为了这次返校特意制作了一套近似当年价位的菜谱,价格一般是一两毛钱。 陈可、刘建强、谷建军不解:怎么这么便宜? 留校担任过图书馆馆长的胡越同学解释道:我们学生食堂有补贴😎!同在高校任教的刘建强、谷建军疑惑:你们怎么能补这么多? 胡越越发得意,继续解释……! 旁边服务的学生实在忍不住了,插话说:“这是模仿您们当年的价格。” 大家顿时醒悟过来了;胡越馆长不语、瞪大眼睛思考……!😜<br></h3><h3></h3> <h3>看着明亮到晃眼、干净至透明的餐厅不禁感叹:当年的食堂哪是酱紫的啦!</h3><h3>吃饭以小组为一桌,桌上两个大盆:一盆饭、一盆菜。🙄</h3><h3>后来开始发餐券,有了领饭窗口~全体仍然吃的一样。😬</h3><h3>再后来有了几个菜,可以选择了。😲</h3><h3>再再后来,吃不了的餐票可以退钱了,大家吃饭有了灵活度了!😍</h3><h3>再再再后来开了夜宵,晚自习后可以吃到热面条、热馄炖了。😭</h3> <h3>洪波、李娜就餐。有汤有饭、有肉有菜、有干有稀…幸福满满的!😍😍😍</h3> <h3>三组又围成一桌,只是各自吃着自己选的食儿;不是大盆的饭菜了!🍜🥗🍝</h3> <h3>一组合影</h3> <h3>二组合影</h3> <h3>三组合影(少张其中、王奇)</h3> <h3>四组合影</h3> <h3>五组赵欣、宋彦尊</h3> <h3>六组合影</h3> <h3>学校在主楼布置了一个展览。</h3><h3>有照片墙、图片展……。</h3> <h3>班里收集的老照片上墙的不少!👍<br></h3> <h3>  一组洪波、徐凤熙在她们提供的老照片前合影留念~照片里有四十多年前的她俩!😊😄<br></h3><h3><br></h3> <h3>  照片展板前,张青指着七七(1)的毕业照教厐旸、谷建军摆个指点照片中自己的“pose”~顽童一把!👧🏻👧🏻👧🏻</h3> <h3>  图片展列出了四十年来在各个岗位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学。类似光荣榜。🌺🌺🌺<br></h3> <h3>我们班陈迈平(万之)同学榜上有名。👏👍💐<br></h3><h3>榜上说明不准;又加了旁注!</h3> <h3>  返校日的活动还有参观“历史博物馆”和“书法展”。<br></h3><h3>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也是顶呱呱!👍</h3><h3>请看说明!</h3> <h3>徐凤熙是实现全部返校计划的同学。👧🏻 她在学校历史博物馆里仔细观看每件展品,这些藏品亲于任何一个展览的收藏,因为它是母校的杰作,带着别样的亲情!🌷🌷🌷<br></h3> <h3>返校最珍贵的是回忆;最美好的是重游故地。 虽然旧时的景物已消失,但记忆不会消退。 难忘“东风楼”,难忘校园的四年!🌱🌷🌹🌺<br></h3> <h3>宿舍楼似乎还是旧时的模样(只是装了防盗窗、设了门卫岗)。</h3><h3>这里有太多的喜怒哀愁,有太多的青春故事。🌛💫⭐️</h3> <h3>全班返校同学在系里教室中的合影。</h3> <h3>全班返校同学在校欢迎板前的合影。</h3> <h3>赵欣同学会后发微信:</h3><h3>“首师大举办77级78级入学四十周年返校日活动。1-4学校纪念大会郑书记致辞、校友代表发言、诗朗诵、大合唱。5-6班级纪念合影。(7)校园路边的白杨树40年已高入云端。(8)曾经的东风楼已拆除,新楼更加现代。沒有改革开放,没有师院,就没有我的今天。永远时代,永远感恩母校。”</h3> <h3>邢化祥同学发微信表达出老三届同学的感受:</h3><h3>“最近以来,各高校纷纷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77、78届大学生入学四十周年”为由,红红火火地举行77、78两届大学生的返校活动。今天上午的活动中,我们班80人有33人参加,其中我们组去了10人,我们宿舍的7个男生全部出席。这两届学生在世界教育史上恐怕也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而这历史的契机把我们八十个人聚拢在一起,给了我们人生中最快乐的四个年头的记忆,并从此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返校让我们重温了过往的一切。感谢命运,感谢我们自己。”</h3> <h3>谷建军在微信里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h3><h3>“今年各种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典不断;最感动的是今天参加母校迎接77级、78级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活动。 我有幸抓住上学的尾巴,在正常时期大学毕业的年龄考入高校,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自主选择。 感恩遇到了好的时代,感谢大学对我的教育!我不仅可以尽情地读书,还升级了思维模式、学会了思考! 结识了一大批优秀的同学,他们的学识、性格、经历、习惯…,或多或少成为我学习、借鉴的版本! 没有大学没有我的今天!虽官不及第、学不闻名,但觉得人生充实、不会空虚! 大学~走进来重塑自己;走出去创造世界! 幸运!幸福!感谢!感恩!🎉🎊🌹💐[爱心][拥抱]”</h3> <h3>宋彦尊同学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返校的心情。</h3><h3>这应该也是全体七七(1)同学的心情!</h3><h3>感恩时代!感谢母校!感怀同学!👏👍💐</h3> <h3>学校为每个班照了集体合影,专业摄影就是不同于手机拍照!👍👍👍</h3><h3>存储相聚的时刻!留住美好的回忆!纪念幸福的时光!</h3><h3>首师大是我们人生中的丰碑!七七(1)是我们终生受益的集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