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丹河电厂——生活区篇

丹舟

<h3>  丹河电厂,是我国备战备荒时期建设的战备火电厂,番号480,建在豫西北晋东南交界的太行山里,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与沁阳两县交界的大山深处,紧傍太焦铁路后寨车站,东临博爱县寨豁乡小底村,北接山西晋城大坪村,西边是沁阳常平乡杨庄河村。这里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清淩凌的丹河水从峡谷里蜿蜒流过,滋养了沁博两县的人民,也成为沁博两县的分水谷;河的西岸,是丹河电厂的生活区,属沁阳管辖;河东是丹河电厂的生产区,属博爱县管辖。1966年3月开始选址,根据当时“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备战方案,经与谷洞峪、下伏头等地综合比较后,最后定址在后寨火车站东边的石门沟,这个地址极为隐蔽,三面环山,中间的盆地就是电厂的厂址,唯一的出口对面就是太焦铁路,是晋煤外运的重要的铁路干线;1968年8月破土动工,1973年10月1日#1机组并网发电,1975年5月17日#2机组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为两台十万千瓦的机组,在70年代是河南省的主力发电厂,1976年供电量占河南省总发电量的14.3%,1981年底,发电量仍占全省供电量的9%,为国家和河南省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出了许多的电力技术和管理人才。2008年10月,受国家环保政策影响,因“上大压小”异地扩建而关停,服役三十五年之久!</h3><h3> 丹河电厂关停十年来,时有退休的或在职的职工重回丹河,在这块曾经挥洒过血汗、奉献了青春的热土上,寻找渐将逝去的记忆……</h3><h3>而我作为一个在电厂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工人,也从二十多岁朝气蓬勃的弱冠书生,步入知命之年;在我的心中总有一个念想:梦回丹河,再续那挥之不去的记忆……</h3><h3> 2018年10月27日上午,阳光明媚,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真是难得一见的好天气。我们五个曾经的老丹电人,相约同行,开启那续梦之旅,再回我心中的丹河电厂。</h3> <h3>  这是我在《焦作丹河电厂志》转拍的丹河电厂鸟瞰图:镶嵌在太行山中的明珠——丹河电厂。<br></h3> <h3>  这是我在《焦作丹河电厂志》转拍的生活区平面图。</h3> <h3>  上午十时,我们自驾从焦作出发,途经九府坟、下伏头、于村到丹河峡谷风景区公路上。这是小于村的竹编社,圆顶的造型,非常美观,像极了草原上的蒙古包,可惜门上铁将军把门,隔着门玻璃,看到里面是各种各样的竹编工艺品。</h3> <h3>  这是小于村村头的辘轳和井。这个铁辘轳只存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想不到在这里又碰到了,拍照留念。</h3> <h3>  井前现代人树的碑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感谢共产党。井很深很黑,看不到水面</h3> <h3>  丹河峡谷风景区公路沿途风景。</h3> <h3>  一路向东,终于来到了杨庄河村下。站在新修的桥上,看着对面并行的简易桥梁,还是那个老样子,经过几十年的水流冲刷,依然如故,只是没有人和车辆在上面通行了</h3> <h3>  桥下游的景色,流淌的绿水、漫山的红叶、还有两岸那金黄的柳树叶,相映成辉,美不胜收。</h3> <h3>  桥的上游,对面是丹河桥,南边是电厂的河边泵房。</h3> <h3>  看,那里就是我钓鱼的地方。曾经的我们,遵循着“开心工作,快乐生活”的理念,下班之后,三三两两的丹电人,结伴而行,岸上钓鱼,水里抓虾摸螃蟹。天黑收工,叫上三五朋友,喝着小酒,侃着大山。多么温馨惬意的生活,难以忘怀哦</h3> <h3>  丹河大桥下的美景。</h3> <h3>  由于职工宿舍、文化娱乐、生活供应等社会活动中心都集中在河西生活区,职工上下班都要涉水独木桥,跋山羊肠道,方能回到宿舍。尽管石径弯弯,小桥流水,诗情画意,也挡不住自然界给人们带来的困惑,若逢春冬风雨冰冻,还是夏秋山洪奔泻、桥毁路断;上班工人望河兴叹,无计进厂,下班人员翘首西眺,难以回家。咫尺竟成天涯。</h3><h3>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一座桥宽8.34米(行车道宽4.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92米),桥长169.6米的大桥于1976年4月1日建成通车。衔两山跨丹河,凌空渡彩虹飞;越天堑变通途,职工乐群众欢。</h3> <h3>  站在丹河桥上,远眺绿树掩映中的沁阳水电站。</h3> <h3> 这是丹河大桥下西边的国家地表水环境检测碑石。正面上写着“后寨”二字和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徽章和检测指标牌,另一面写着“国家财产,不得损坏”。</h3> <h3>  这个跨铁路的天桥是为了方便职工穿越铁路而建的。在过去没有天桥的时候,我们上下班都走后寨车站西边的道口,这是专门为过往车辆和行人修建的,电厂设有栏杆和值班人员。由于火车临停和电厂铁路专线来煤车经常堵住道口,车辆过不去,行人却可以从两节车厢的连接处或者从车厢下面爬过去(我也这样做过哦),非常不安全。为改变这种状况,电厂才投资修建了这个跨铁路的天桥。</h3> <h3>  这个跨铁路的天桥就建在丹河大桥的东边,紧密相连,下天桥上大桥,过大桥上天桥</h3> <h3>  这是丹河大桥的桥面,保存的很完好。电厂走了,地方政府把大桥保护起来了</h3> <h3>  这位老师傅站在丹河大桥上,凭栏远望,浮想联翩,置身在美景之中,亿往事,添惆帐</h3> <h3>  这是后寨火车站,也是和电厂配套的工程,我们去焦作经常会坐火车往返</h3> <h3>  跨过丹河大桥,左拐上坡,路过后寨村,再往上走,就到了依山傍水的焦作丹河电厂生活区</h3> <h3>  来到生活区门口,下车回头先来两张相片,这张是后寨村前桥头到生活区的自备路,只见兰天绿树,不见人踪,曾经川流不息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h3> <h3>  这是站在生活区门口远眺生产区拍下的,只能看到主厂房和烟囱了,原来的凉水塔消失的无影无踪。</h3> <h3>  站在生活区大门口,粗大的法国梧桐树成排而立,像哨兵一样顽强的守卫着这片现在的净土。大门造型上的“丹河电厂生活区”几字依稀可辩,“丹”字被树枝遮住。左手边是职工医院,也变成了羊圈,飘来了阵阵刺鼻的羊屎蛋味。</h3> <h3>  进入大门里面,站在丹河宾馆楼前,看到宾馆大门上方装饰的兰色玻璃上,丹河宾馆四字只剩下“河”字,其他三字已不翼而飞。<br></h3> <h3>  这是宾馆餐厅的大门,里面空空如也,满地破碎的玻璃告诉我们:曾经车水马龙的生活区里,再也看不到一丝人影。思绪万千,无言话凄凉!</h3> <h3>  医院里葡萄架上的几棵葡萄树已不见影踪,只有凌霄花依然顽强执着得盛开,用自己最美丽的姿态迎接着那些回来寻梦的丹电人。</h3> <h3>  这里是焦作市解放区丹河办事处和市公安局丹河派出所工作场所。都属于地方派出单位。</h3> <h3>楼前电线杆上的宣传词</h3> <h3>  这里前身是丹河托儿所,后来生活区转移到焦作后,由私人承包改建成“小天鹅艺术幼儿园”。</h3> <h3>  这座楼是培训中心,是职工学习、培训、考试的地方。楼后小广场中间是圆形花坛,花坛中央的不绣钢雕塑不知是移走了,还是被偷走了。</h3> <h3>  这是培训中心的正门,对面那座楼二楼以上是活动中心,一楼是小车班及车库,两楼之间是停车场</h3> <h3>  这座楼是职工活动中心,里面有电视室、游艺室、图书馆、阅览室,还有老干部活动室、乒乓球室及展览室(用作美术、书法、集邮等小型展览活动)。给工作之余的职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h3> <h3> 活动中心走廊,门都让偷走了</h3> <h3>  这座小楼是焦作市工商银行480办事处,杂草横生堵门,拍照留念吧</h3> <h3>  职工大礼堂,建有1200个座椅,每年放映电影、演出戏剧和文艺节目近百场次。可现在一把椅子都不见了,留下了一地的椅靠和落下的石膏板,残不忍睹。</h3> <h3>  大礼堂西门,散场时才会打开。用铁皮包裹的木门,没有利用价值,保存的还算完好。</h3> <h3>  大礼堂的舞台也变得面目全非了。</h3> <h3>  大礼堂南门,凭票入场。哦也是曾经混入过的。</h3> <h3>  大<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礼堂南门口的这棵雪松,现在已经长得一个人抱不过来,与它紧密相伴的紫叶李和它一样枝繁叶茂,两树红绿相衬,相偎相依,一同见证了丹电生活区的繁华和寂落。</span><br></h3> <h3>  这是我照的“春在丹电”石雕图片,由于底座被杂草围着,已经看不到这四个字了,周围种的牡丹花都被挖走了。只留下少女优美的笛声和着凄凉的调子,静静坚守在这片曾经辉煌的热土,诉说着诸多无奈和孤寂。</h3> <h3>  这是借用博爱王荣华老师拍的图片,由于拍摄时间问题,底座上的“春在丹电”历历在目。</h3><h3></h3> <h3>  出大礼堂右拐,北边是单身宿舍#11楼,东边是男女澡堂、理发店、回民食堂,南边是职工食堂,也是服务公司的办公场所。</h3> <h3>  门楼上的“职工食堂”四字白底红字,还是那么清晰,如果不是地上的杂草和墙上跌落的广告条幅和支架,我恍惚感到它还在营业中。</h3> <h3>  一楼是职工餐厅,是我们下班后吃饭的地方,二楼是营业饭馆。吃饭在一楼,喝酒上二楼。实在不敢恭唯的是上二楼的铁梯子,上去容易,酒足饭饱下来可就难了,曾经有人酒后踏空摔下。哈哈,我那时也是二楼的常客、每次酒后都是扶着栏杆下来的,好丢人。</h3> <h3>  这么多打饭的窗口,还是得排队。可见当时的热闹景像,窗口上方“让职工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的红色横幅还是那么鲜艳醒目,充分体现了服务人员的素质。</h3> <h3>  这是服务公司的后门,食堂进的各种蔬菜、肉食都从这里进去,并通过检查、验收、检斤等项目,方可入库。</h3> <h3>  这是服务公司后院里的五个猪圈,体现了丹电人在偏僻山区生活上自力更生的拚搏精神和节约循环的生态意识。</h3> <h3>  这是男女澡堂,门已经没了,就没进去。</h3> <h3>  回民食堂的灶台也是支离破碎。</h3> <h3> 这是站在回民食堂灶台上从窗口拍的生产区远景。</h3> <h3> 这是站在回民食堂灶台上从窗口拍的生产区远景。<br></h3> <h3>  理发店里光剩那些破旧的台面和墙柜。</h3> <h3>  这是运行单身宿舍#11号楼102室,我住了20多年的小窝,本人生命里最美好的时段就是在这里渡过的。触景生情,流连忘返,可时光不会倒流,唯有拍照留念。</h3> <h3>  这是灯光球场,运动场北面主席台后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的题字,依稀可辨。运动场北面是检修单身宿舍楼10楼。</h3> <h3>  业余比赛打蓝球。</h3> <h3>  灯光球场边上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叶金黄,随风而摆。</h3> <h3>  这是站在20号楼东侧平台上拍的6号楼外景。</h3> <h3>  这是站在20号楼东侧平台上拍的20号楼外景。</h3> <h3>  这两张是20号楼西侧的楼标和建筑单位,还有建筑时间等。</h3> <h3>  这是20号楼谁家泡的枸杞酒和韭花罐,快成老古董了。<br></h3> <h3>  这是20楼谁家挂的挂历依在,上面显示是1998年丹河电厂工会赠。</h3> <h3>  这是20号楼谁家墙上贴的生活区电话表</h3> <h3>  7号楼东侧这幅巨大的“高山流水”瓷砖图尽管落满了灰尘,但仍然清晰可辩。</h3> <h3>  还记得吗?这是10号楼后面的小平房。</h3> <h3>  这是站在20楼前由上至下拍的街景和台阶,两侧梧桐树绿树成荫。</h3> <h3>  这个老小伙为了回家寻梦,竟然不顾危险从一楼凉台跳进去(楼道封堵),上二楼回家。还站在二楼凉台上拍照,留下永久的记忆。</h3> <h3>  这是1号楼和7号楼前的路景。</h3> <h3>  这是从下至上拍的上20号楼的中间台阶。</h3> <h3>7号楼前</h3> <h3>  19号楼前凉亭依在,空旷的楼前被几十箱蜜蜂所占领。</h3> <h3>  继续前行,就是丹河电厂子弟学校,门头上的字迹已看不清了,不知道写的啥。</h3> <h3>  这是过去的老相片,上面写着“焦作市丹河电厂职工子弟学校”。</h3> <h3>  进大门左边楼下又一个大门,门楼左边黑板上写着“校规”。</h3> <h3>  右边黑板上不知道是哪位老师用优美的草书写着“长征诗一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h3> <h3>  学校分上下两院,走进下院子里,迎面就是墙上黑板报上写着的“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满满的正能量。</h3> <h3>  这边黑板报上写的内容已看不清楚,也顺不出来了。</h3> <h3>  这是站在上院拍的下院教学楼。</h3> <h3> 这是学校上院的景色,对面是教学楼。</h3> <h3>  学校上院东边这橦楼是教职工宿舍</h3> <h3>  不知哪个年级的03教室牌依在,门开着,进去看看。</h3> <h3>  黑板上白粉笔漂亮地板书着《同一首歌》的歌词,让人不禁感慨万分。可以想象当年一群年青的学子歌声嘹亮、激情奋发的样子。</h3> <h3>  从学校出来,看到19号楼后面的月亮门造型优美,随拍一张。</h3> <h3> 一个多小时的生活区重游,勾起了我多少回忆,也圆了我心中期许良久的梦。为了让更多的老丹电人了解丹河电厂关停之后的状况,也为了让他们重温那些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更多的是为了留下那些永恒的记忆,所以我翻阅了《焦作丹河电厂志》、上网浏览了一些有关电河电厂的图文,都不很完整。因此,我根据自己模糊的记忆,重新整理了一下,编写了这篇《我心中的电河电厂》之生活区。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误的地方,请大家给以批评指正,谢谢!</h3><h3> 为了保存更多更完整的图片,留给后人了解更完整的丹电历史,在此借用了部分王老师的图片。对此表示感谢。</h3><h3> 谢谢你,王老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