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86级</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中共党史助教进修班</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纪念图册</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1986--2018)</b></font></h1><h1><b style=""><font color="#167efb"> </font></b></h1> <h1>敬爱的近九十高寿的翟作君老师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86级中共党史助教进修班全体同学题词</h1> <h1><font color="#ed2308"><b> </b></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序</b></h1><h3><font color="#167efb"><b> 齐 卫 平</b></font></h3> <h3> 1986年 9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中共党史助教进修班,41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教师进校学习。我那时是中共党史教研室的青年教师,教研室安排我协助翟作君老师担任班主任。这一年的 7月,我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这一年的11月,我的儿子出生。冥冥之中,一前一后的这两件大事似乎都与你们有关。你们在校学习期间,我做的工作很有限,但与大家结下的情缘却很深。</h3><h3> 你们来学习的时候,正是中共党史学科大发展的时候。由于受到长期“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经过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历史完全被扭曲。改革开放初,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需要恢复重建不同,中共党史学科的紧迫任务是拨乱反正,头绪多,工作繁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你们来学习深造,既有着求知的渴望,又肩负研究的重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的中共党史学科当时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以周子东、王爱玲、翟作君、邬正洪、王静华、陈贤芳、杨雪芳、陈竹筠、薛晞申、冯正钦、唐存标等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力量非常强,他们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这些教师大多给你们讲过课,虽然30多年过去了,他们中有的已经过世,但我想所有这些老师的声音笑貌一定还深深地留在你们的记忆中,因为这是一批对中共党史学科建设有着强烈使命担当,对培养青年教师有着高度责任心的教师。</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3><h3> 学校变化很大,政治教育系几经调整,分拆成好几个院系。中共党史学科现属政治学系,从1983年起招收硕士生,30多年一直在发展。现也设立了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点和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发展情况良好。</h3><h3> 你们在校学习时间不长,但收获很大。不仅系统学习了中共党史,而且还集体编写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研究荟萃》一书。这本书具有记载中共党史学科发展史册的价值,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我曾好多次听其他高校中共党史专业的教授谈起过这本书,说当时成为他们很重要的教学参考书。我还清晰记得当时编写时的一些事。在大家分工写出初稿后,翟老师和邬老师让我先修改一下。我当时很为难,因为我和各位同学一样同为青年教师,年龄也相近,怕进行修改会让大家有意见,班长鼓励我大胆修改,说同学们一定会支持的。谢谢各位同学,你们给过我的许多帮助至今想起来还感到温暖。</h3><h3> 三十多年重聚,真不容易。感谢朱敏彦、王强、杨成生、何继良等热心的同学,感谢徐利剑、杜建国两位班长的关切,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把大家联系上了,群里相见,仿佛交往就在昨天。人生很奇怪,相聚很短暂,怀念却很深切。毕业后各位同学都经过努力奋斗,写下了各自精彩的篇章。如今很多同学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生活继续丰富多彩,衷心地祝大家身体健康!</h3><h3> 岁月带走了我们曾经的青春,但铸下了我们永恒的友情。华东师范大学依旧那样的美丽,两边高高梧桐树的大道仍然笔直,富有诗情画意的丽娃河仍然清澈,那座挥着手的毛主席塑像仍然耸立。大家期待欢聚一堂,欢迎校友常回家看看。</h3><h3> </h3><h3> 2018年8月12日于华东师大</h3> <h3> 齐卫平,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担任华东师大政治学系系主任、党总支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客座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邀研究员,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首席专家(2010年),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席专家。兼任全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全国政治学会理事,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曾连续三届担任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主编、参著著作十余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近10项。曾获中宣部表彰的全国基层理论宣传先进个人(2016),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宣传和研究优秀成果奖。<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前 言</b></font></h1><h3> </h3><h3> 一年,在人生的长河中或许是一朵不起眼的小浪花。然而,华东师范大学进修的一年,却像雨后的彩虹,短暂而绚丽多彩,令人难以忘怀。</h3><h3> 我们的进修是打基础、补短板的进修。课堂上,我们专心致志地聆听名师的讲授,掌握党史教学的必备知识。图书馆里,我们如饥似渴地查阅资料,吸收拨乱反正的党史成果。我们争分夺秒,惜时如金,经常挤时间去旁听其他人文社科的授课,甚至不愿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讲座。丽娃河畔留下了我们求知的身影,夏雨岛上回响着我们朗朗的外语声……</h3><h3> 我们的进修是带有研究性的进修。短短一年,硕果累累。其中,翟老师、齐老师指导我们编撰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研究荟萃》,受到高校的广泛好评,成为党史教学的重要参考书。</h3><h3> 我们的进修是“走出去”开放的进修。一大会址——我们追寻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南湖红船——我们想起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航程。孙中山故居——我们缅怀这位“革命先行者”的丰功伟绩。奉化雪窦山——我们沉思蒋家王朝的溃败原因。宝钢厂区——我们目睹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咸亨酒店——我们品味了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们的迂腐与麻木。普陀圣地——我们领略了佛国文化的精深与微妙…… </h3><h3> 我们的进修也是愉快的进修。周末晚会,我们尽情歌舞。篮球场上,我们龙腾虎跃。运动会上,我们为班级荣誉而战。绿草坪上,我们“拱猪”玩得开怀忘情。月明风清,我们去河里捞鱼,仿佛又回到了孩提……</h3><h3> 一年的进修过得真快,快得让我们甚至来不及辞行,就依依不舍地踏上了返程的列车。虽然天各一方,但千山万水隔不断我们的联系,岁月更迭也抹不掉我们的情谊。在承德、泰安、长春举办的三次中共党史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畅叙友情,并合作推出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朱敏彦、周智伟等同学发起创建了“丽娃河畔”微群,同学们陆续入群归队,惊喜、激动、叙旧、聊天、祝福、问候、点赞、喝彩……颇有一种“回家”的感觉。</h3><h3> 今年9月,是我们踏进华东师大进修班32年的日子。在同学们的积极倡导和配合下,杨成生同学精心编辑制作了这部纪念图册。我们敬爱的班主任翟作君老师亲自题词,齐卫平老师亲自作序,为之增了光、添了彩。看到那些褪了色的老照片,当年的校园生活、同学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浏览个人简介不难发现,进修班结业后,同学们逐渐开始发力、腾飞,职称不断晋升,职务不断提升,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各种奖项不断荣获。事实说明,我们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诲和母校的期望。我们班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不可小觑!诚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境遇不同,但大家都拼搏了,努力了,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正所谓春兰秋菊,每位同学都各有所长,各有千秋。</h3><h3>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当年的帅哥靓女,如今已经两鬓染霜。除几位“小字辈”还在岗位上担负重任外,大部分同学已经退休。“夕阳无限好,莫怕近黄昏”。退休同学中,有的退而不休仍在发挥余热,有的二次创业置身商海之中,有的孙辈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有的自娱自乐徜徉在音乐殿堂,有的挥毫泼墨醉心于书画艺术,有的纵情高歌活跃在社区文化的大舞台,有的热衷于自驾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凡此种种,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如果说退休前我们在攀登学业事业的高峰,那么现在我们则要攀登健康长寿的高峰了。愿大家多多保重、笑口常开、颐养天年、尽享米寿茶寿,愿结业40周年、50周年、60周年时我们再相聚,还是那句话:“一个都不能少!”</h3><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text-align: center;"><br></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text-align: center;"> 徐利剑</b></h3><h3> 2018年8月16日于北京</h3> <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 第一篇:校园生活</font></b></h1> <h3>我们曾经的教学楼</h3> <h3>第一排老师,左起:周子东、张传仁、冯正钦、薛晞申、陈竹筠、王静华、王爱玲、翟作君、王松、邬正洪、周尚文、刘学照、黄清根、杨雪芳、陈贤芳、齐卫平</h3><h3><br></h3><h3>第二排左起:王淦震、曹富明、柴方、刘振贞、马红霞、林英、张海萍、周玉凤老师、牟杨珠、李必珂、张和平、李世模、魏文英、冷志昌、周维生<br></h3><h3><br></h3><h3>第三排左起:高永平、陈其贵、何继良、李瑞平、朱敏彦、潘惠德、谭光涛、林洪平、亓玉胜、张全省、龚新明、何建华、牛文军</h3><h3><br></h3><h3>第四排左起:周智伟、刘吉霄、陈宝松、杨成生、盛清才、黄国雄、徐利剑、傅佑全、朱秋林、吴元耕、傅菊辉、杜建国</h3> <h3>1987年7月,在教学楼前,翟老师、齐老师和班委会、党支部成员合影。</h3><h3>前排左起:朱敏彦、林英、张海萍、张和平、杜建国</h3><h3>后排左起:陈宝松、徐利剑、翟老师、齐老师、李瑞平、冷志昌</h3> <h3>1987年7月结业前夕,翟老师和齐老师与第一组同学合影留念。</h3><h3>前排左起:朱秋林、杜建国、何建华、牛文军</h3><h3>后排左起:吴元耕、谭光涛、徐利剑、齐老师、翟老师、牟杨珠、马红霞、刘振贞</h3> <h3>1987年7月结业前夕,翟老师和齐老师与第二组同学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冷志昌、高永平、魏文英、傅菊辉</h3><h3>后排左起:柴方、潘惠德、齐老师、翟老师、亓玉胜、李瑞平、张海萍<br></h3><h3><br></h3> <h3>1987年7月结业前夕,翟老师和齐老师与第三组同学合影留念。</h3><h3>前排左起:龚新明、盛清才、周维生、黄国雄</h3><h3>后排左起:李世模、王淦震、齐老师、翟老师、陈宝松、傅佑全</h3> <p class="ql-block">1987年7月结业前夕,翟老师和齐老师与第四组同学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陈其贵、张和平、李必珂、林英、张全省</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何继良、朱敏彦、刘吉霄、齐老师、翟老师、杨成生、曹富明、周智伟</p> <h3>1987年7月结业前夕,政教系女老师与班级女生合影留念。</h3><h3>前排左起:柴方、马红霞、张海萍、张和平、刘振贞、林英</h3><h3>后排左起:周玉凤老师、李必珂、杨雪芳老师、王静华老师、陈竹筠老师、王爱玲老师、陈贤芳老师、牟杨珠、李世模</h3> <h3>1986年11月29日,全班同学瞻仰上海孙中山先生故居,参观后第一组合影留念。</h3><h3>左起:何建华、牛文军、杜建国、徐利剑、谭光涛、 马红霞</h3> <h3>1986年11月29日,全班同学瞻仰上海孙中山先生故居,参观后第二组合影留念。</h3><h3>前排左起:亓玉胜、林洪平、潘惠德、魏文英
后排左起:傅菊辉、冷志昌、李瑞平、高永平、柴方、张海萍</h3> <h3>1986年11月29日,全班同学瞻仰上海孙中山先生故居,参观后第三组合影留念。</h3><h3>前排左起:周维生、傅佑全、王淦震</h3><h3>后排左起:余春林、盛清才、陈宝松、黄国雄、王强、李世模</h3> <h3>1986年11月29日,全班同学瞻仰上海孙中山先生故居,参观后第四组合影留念。<br></h3><h3>前排左起:陈其贵、曹富明、何继良、张全省、李必珂</h3><h3>后排左起:张和平、朱敏彦、刘吉霄、杨成生、潘惠德、周智伟</h3> <h3>1986年11月29日,瞻仰上海孙中山先生故居后合影留念。左起:张海萍、李世模、柴方、余春林</h3> <h3>左起:柴方、林英、周老师、李必珂、牟杨珠、马红霞、张海萍、张和平</h3> <h3>左起:李必珂、牟杨珠、张和平、马红霞</h3> <h3>前排左起:张海萍、马红霞、陈宝松</h3><h3>后排左起:亓玉胜、魏文英、冷志昌、李瑞平、林英、李必珂、柴方</h3> <h3>左起:张和平、黄国雄、牟杨珠、潘惠德、刘振贞、朱敏彦</h3><h3>刘振贞回忆说,当年在咸亨酒店合影时,大家都很高兴,照完就走了,走到半路才发现放在地上的包忘了拿,又回头来找。不知哪位男同学调侃说:“哎呀,酒不醉人人自醉呀……”</h3> <h3>左起:李必珂、李世模、谭光涛、林英、王淦震</h3> <h3>同小组男同学教学楼前合影留念。</h3><h3>前排左起:杨成生、朱敏彦、周智伟、张全省</h3><h3>后排左起:曹富明、刘吉霄、何继良、陈其贵<br></h3> <p class="ql-block">1987年5月,班集体组织到绍兴、宁波、奉化、普陀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左起:林英、张海萍、张和平、李必珂、魏文英</p> <h3>时间与活动同上。左起:张海萍、李必珂、林英</h3> <h3>时间与活动同上。左起:柴方、马红霞:李必珂、林英、张海萍</h3> <h3>时间与活动同上。前排左起:朱敏彦、张全省、杨成生、何继良、曹富明、李瑞平</h3><h3>后排左起:高永平、林洪平、周智伟</h3> <h3>时间与活动同上。右起:牛文军,陈宝松,傅菊辉,高永平,林洪平</h3><h3><br></h3><h3>陈宝松:兰亭碑前思书圣,绍兴城里敬先贤。
杨成生:宝松,好儒雅呀!还记得时间吗?
陈宝松:还是那次普陀山之行期间,具体时间记不清了。
牛文军:成生 我也留存有这张珍贵合影。照片背面留有“竹风随地畅,蘭气向人清”两句,实在记不起是谁家之言,时间标为1987年5月。我保存的我们那次考察出行的照片,注有时间的,都是87—5。<br></h3> <h3>时间与活动同上。前排左起:刘振贞、牟杨珠、张和平;后排左起:王淦震、潘惠德、朱敏彦、黄国雄</h3> <h3>时间与活动同上。左起:曹富明、何继良、周智伟、杨成生</h3> <h3>时间与活动同上。左起:张全省、杨成生、刘吉霄<br></h3> <h3>1987年6月6日,闽浙赣同学合影。</h3><h3>左起:何建华、吴元耕、黄国雄、朱秋林、魏文英、杜建国。</h3> <h3>元旦晚会,师生同欢。一场“智斗”惊四座,独唱合唱非等闲。<br></h3><h3>1987年元旦联欢会上,林英、牛文军、杜建国表演《沙家浜》选段:智斗。右一邬正洪老师。</h3> <h3>2018年8月23日,胡司令、阿庆嫂、刁参谋长在同学群约好,同学聚会时再唱一场。<br></h3> <h3>1987年元旦,班级联欢会上,女生小合唱。左起:柴方、张海萍、李世模、张和平、牟杨珠</h3> <h3>1987年元旦,班级联欢会上,男生小合唱。左起:李瑞平、冷志昌、高永平、亓玉胜</h3> <h3>1987年元旦,班级联欢会上,第四组小合唱。</h3> <h3>前排左起:朱秋林、陈其贵、林英</h3><h3>中排左起:徐利剑、刘吉霄、杨成生</h3><h3>后排左起:周维生、牛文军、张全省</h3> <h3>同宿舍‘’四条汉子‘’在毛主席像前合影留念。左起:刘吉霄、朱秋林、牛文军、陈其贵</h3> <h3>校园合影,左起:周智伟、曹富明、何继良、杨成生</h3> <h3>左起周维生、牛文军、傅菊辉,在校园合影留念。</h3> <h3>傅菊辉、陈宝松、周维生、陈其贵四人打牌,徐利剑、牛文军二人观战。周智伟在摄影,周维生穿着周智伟的上衣,陈其贵戴着周智伟的军帽。<br></h3> <h3><font color="#167efb"><b> 何继良同学编辑刻印的同学通讯录</b></font></h3> <h3>田径运动场,我们曾在此晨练跑步🏃🏃</h3> <h3>女生曾经的宿舍楼</h3> <h3>男生曾经的宿舍楼</h3> <h3>我们曾经的食堂,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堂皇,但饭菜很香。</h3> <h3>校门内林荫大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