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泾惠渠渠首枢纽工程<br> 善治秦者必先治水”,水利是关中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历代发展规律可以看出,水利兴,关中富。水利败,关中衰。从郑国渠到白公渠到郑白渠再到近代的泾惠渠,2260年的时间里,六代引泾灌溉工程,见证了关中水利与关中兴衰的紧密联系。<br> 据了解,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国渠遗址历来享有中国水利史“天然博物馆”的盛誉。在5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带里密布着战国至今的十多处古渠口遗址、碑记,真实记录与再现了两千多年引泾工程的沧桑巨变,展示了我国水利灌溉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水利文化史。</h3> <h3> </h3> <h3>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br> 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都说,它的渠首工程,东起中山,西到瓠[hù胡]口。中山、瓠口后来分别称为仲山、谷口,都在泾县西北,隔着泾水,东西向望。它是一座有坝引水工程,1985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秦建明等,对郑国渠渠首工程进行实地调查,经勘测和钻探,发现了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残余。它东起距泾水东岸1800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泾水西岸100多米王里湾村南边的山头,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冲毁,已经无迹可寻,而其他残存部分,历历可见。经测定,这些残部,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20米不等,残高六米。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工程是非常宏伟的。</h3> <h3>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br> 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都说,它的渠首工程,东起中山,西到瓠[hù胡]口。中山、瓠口后来分别称为仲山、谷口,都在泾县西北,隔着泾水,东西向望。它是一座有坝引水工程,1985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秦建明等,对郑国渠渠首工程进行实地调查,经勘测和钻探,发现了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残余。它东起距泾水东岸1800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泾水西岸100多米王里湾村南边的山头,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冲毁,已经无迹可寻,而其他残存部分,历历可见。经测定,这些残部,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20米不等,残高六米。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工程是非常宏伟的。</h3> <h3> 行至山路,林木葱郁,奇石遍,溪淙淙,场景与记忆替,时光与的恍惚,在风景之外幽幽落入心底。凉意侵袭,薄云中露出光,绪释萬千。 随着路的蜿蜒向,景的层次逐渐清晰,斑斓的叶描摹群山,红的、黄的、绿的、淡黄的、枯黄的,各种颜的树叶簇拥、堆积、摇曳,横空而来,却又各自矜持。<br> 路边铺满了无忧无虑的杂草,望过去,连绵的群山层层依偎,山麓之间的斑斓醉心扉,满地的梧桐叶子,红的枫叶,红得似火,似在诉说季节的更替,高大的松树在去年的雪中折了枝,仍然脆绿得濯濯安然,生命的坚韧在树的雄姿中昭然毕现。</h3> <h3> 此时反想到了一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中一青螺”。<br> 青山翠水,奇石环绕。</h3> <h3> “凿泾水自仲山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洛三百里……”。站在郑国渠与泾河相接的泾河边,泾河出山口后形成一个S型大转弯,左岸前缘是一个葫芦型的地貌,坡陡岸峭,沙壤土层中夹杂着如卵的石头,齐齐的像刀切一样。河中的水很细小,像条丝线在河谷中飘荡。郑国渠首高于现在泾河床5—6米,泾河之水是如何进入郑国渠的,站在被历史风云湮没得面目全非的郑国渠首,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从现在河谷与渠首的高度来看,只有筑坝,把水位抬高,泾河之水才能流入渠中。</h3> <h3>汉.白渠<br><br>汉武帝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修建白渠。白渠为郑国渠第二代,使用时间长达一千年。《汉书 沟洫志》中一首描述郑国渠给陕西关中带来繁荣富庶的歌谣中可见一斑:“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br><br>唐.郑白渠<br><br>唐代,在秦郑国渠、汉白渠的基础上修建了郑白渠。郑白渠干渠分太白、中白、南白三段。支渠设三限闸、彭城堰,分水设施健全,干支斗渠配套,灌溉体系较为完备,奠定了宋元明清乃至当代泾惠渠的渠系规制。<br><br>蒋超教授告诉记者:“郑国渠在唐代三白渠时达到鼎盛,长安是唐的首都,它对于三白渠的整修,对于关中平原粮食的供给是依赖的,达到鼎盛时期。而后代的渠远不如秦汉唐另外一个原因是关中地区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br><br>宋.丰利渠<br><br>宋代修建郑国渠的第三代工程丰利渠,丰利渠由泾阳县令侯可主持修建。丰利渠是郑国渠的第三代工程,渠首位置上移到泾河岩石岸上,丰利渠渠首是引泾工程中第一座建在岩石河岸上的,遗迹保存完整。<br><br>元.王御史渠<br><br>元代的王御史渠,由西台御史王琚提议修建,在宋丰利渠的基础上将取水口在宋丰利渠渠口上游111米处,沿用郑白渠故道。<br><br>明.广惠渠<br><br>明清以后渠系明显衰落明代广惠渠丰利渠的修建时长超过18年,穿越大小龙山,“中间顽石如铁,日用炭炙醋淬”,工程十分艰辛,据史料记载,民夫口衔灯火,身披蓑衣开凿,给民工待遇也比较高,“一筐石换一筐钱”(挖出一筐石头可换一小框铜钱)当时雇佣周边几个县的石工凿山刻石艰辛地干活,很多人数年回不了家,直至累死在工地上。广惠渠引水口直达泾河峡谷,为无坝引水,同时开创了凿筑隧洞引水的历史。广惠渠灌溉面积为7.5万亩。<br><br>清.龙洞渠<br><br>清代龙洞渠自乾隆二年十一月开始施工,乾隆四年竣工,建成之初灌溉面积7.4万亩,清末仅能灌溉2万亩,龙洞渠不再引泾河水,而是直接引泾河沿岸的泉水灌溉农田,到清代郑国渠已经缩小到历史最小。<br><br>近代.泾惠渠<br><br>20世纪30年代,从德国留学归国的李仪祉历时近两年,主持修建了泾惠渠。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建成放水灌田,灌溉65万亩土地。泾惠渠的建成,成为我国最早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建成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再一次恢复了郑国渠历史上的灌溉效益,扭转了之前郑国渠灌区日益萎缩的局面。泾惠渠通水80多年来,广大泾惠渠人弘扬传承仪祉精神,将灌溉面积由最初的50万亩增加到145万亩,累计引水150亿立方米,生产粮食250亿公斤,使灌区成为陕西重要的粮果蔬生产基地。</h3> <h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一批跨流域调水和骨干水源工程,统筹推进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加水资源供给和储备能力;推动解决西南等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br> 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