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年轻过-~山东知识青年在青藏高原的军垦生活片段(一)

孟青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我 们 曾 经 年 轻 过 !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发生在上个世纪中叶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时代为民族生存,而做出的正确抉择。这个期间所产生出太多太多可歌可泣的知青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续和发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海、有潮起潮落,月、有阴晴圆缺。没有规矩何成方圆?文明进步离不开伦理道德!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时代,为民族做出了生存的抉择。我们曾经在风雨泥泞中闯荡漂泊,我们深知前行路上的艰辛与坎坷。为了能吃饱穿暖、为了子孙后代,我们上山下乡能有多大的过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殷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 上下五千年、历经多少苦苦求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君不见,一千八百四十年来的前赴后继, 神州华夏推陈出新留住万千醒世杰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勤劳勇敢、有谋有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坚韧不拔、气吞山河。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我们曾经年轻过,我们就是晚霞中最最绚丽的那一朵!苍穹中,那一粒粒茫然徘徊的微尘、正在悄悄地、悄悄地随风飘落。岁月里,那一颗颗滴漏穿石的水珠、正在慢慢地、慢慢地汇聚成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啊!美丽可爱的祖国,我们热爱和平热爱生活。为了明天的幸福,我们情愿献出最后一腔热血!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2018年10月31日 李济清完稿于青岛</span></p><p><br></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有人问我:你们爱青海吗?我说:爱!而且爱的很深。那你们为什么又拼死拼活的离开青海?我说:同样还是为了爱!因为,在青海戈壁大漠的这片土地上,孕育着中华民族最最勤劳勇敢的人民,尽管这里的自然环境极端恶劣,这里的生存环境极端的原始落后,但是,这里的人民却以极大的热情包容爱护着每一个从内地来参加开发建设的开拓者。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用青春甚至生命在这里守护了一年又一年,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在与生活抗争,为我们这些后来者,铺平了幸福生活前进的道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人类生存是第一位的,一切为了生存,这里的人民用最最朴实的伦理道德感染我们 ,教会我们抗争生存的能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所以,我们爱青海,爱这片土地,爱这里淳朴忠厚的人民 ,爱我们曾经用热血甚至生命历练过青春的边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我们这一辈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序言――李济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我们这一辈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国家落后、我们痛苦,国家强盛、我们幸福。我们的命运已经紧紧的与国家命运绑在一起。所以,做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在国家需要的时刻,义不容辞的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国家长期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状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从这腐朽没落的废墟中走了出来,为了打破国外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改变国家封建愚昧,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又是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的领导中国人民,树立起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自强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的迈向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阳光大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六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我们这一辈人的亲身经历,就是最好的共和国发展历史的佐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顺应了共和国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共和国对公民发出的召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各行各业城市的知识青年,都自觉不自觉的随着社会的主流,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建设祖国繁荣祖国而努力奋斗。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为建设富强美丽的现代化祖国而进一份力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我们这一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李济清〔续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65年10月8号下午5点,青岛800名知识青年,肩负着青岛父老乡亲们的厚望,义无反顾的随着西行的知青专列,踏上支援青海边疆开发建设的征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0月9日上午9:00在省城济南火车站,受到以杨得志为领队的山东省党政军领导及山东济南父老乡亲们的热烈欢送。杨得志司令员在列车上巡视之后,亲切的勉励我们这群刚刚离开父母、离开城市的知青们;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要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特别是学好“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这老三篇,在三大革命的实践中锻炼自己,把自己锻炼成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为青海边疆的开发建设做出贡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知青专列一路西行,经过胶济、津浦、陇海、兰西线,途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七省,行程近三千公里,穿越无数个隧道涵洞,跨过无数条江河桥梁,一路的植被由绿变黄、变红、变灰,终于在10月12日清晨到达青海省城西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在西宁火车站,我们受到以冀春光副省长为领队的青海党政军及各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我们800名青岛知青列四路纵队,步行出站至青海省城最好的宾馆“西宁大厦”入住休整。在西宁休整的4天里。我们受到青海省委书记杨植林,省长王昭等党政军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拍合影留念。观看了青海省民族歌舞团的精彩演出,看了电影“暴风雨中的雄鹰”,和“金银滩”,最后还进行了联欢演出。兵团里的叶超群参谋,一直在忙于兵团文体队的组建而奔波于各个连队搜寻人选。经过4天的休整,在给每一个知青配发了棉军装后,于10月17日清晨换乘公共长途汽车继续西行,向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进发。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青海省的领导为我们从青海全省配备了条件最好的长途汽车,每车配备两名老司机,而且都是共产党员,负责行车安全和沿途风土人情的介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0月17日离开西宁后,途径湟源红军烈士纪念塔,直奔风光秀丽有着许多美丽传说的圣山“日月山”,山顶垭口有毛主席“一面打仗,一面修路”的题词纪念碑,还留有青海省军区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政治部主任王尚荣的筑璐纪念碑,为了赶路,也无遐顾及青藏高原日月山的美丽风光,稍事休息即下山,在来回颠簸的汽车上、倾听司机师傅绘声绘色的讲解中,直扑倒淌河兵站而去。午饭后,藏汉联姻,文成公主忠贞不渝的动人故事还没听完,就又急忙乘车西行,像甲壳虫般的长途汽车,沿着浩瀚的青海湖边缓慢的爬行,趟过黑马河时,天色已晚,车队在黑马河兵站住宿休息了。青海湖畔、漆黑的夜空、什么也看不见,偶尔也能听到几声雁鸣。只是看不见青海湖的鸟岛、太遗憾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65年10月18日,早餐后,离开黑马河兵站沿青海湖边继续西行,汽车更像蜗牛一样在橡皮山上颠簸蠕动,偌大的青海湖就在我们的脚下波光闪闪,湖中的鸟岛遥遥在望。看了一天塞外风光的眼睛再也睁不开了,在摇摇晃晃的汽车里、随着车窗两旁山野草原飞速的闪过,知青们都迷迷糊糊的进入了梦乡。 不知什么时候,听到排长胡曰舜大声喊道:战友们!到茶卡兵站了、快下车、洗漱一下吃饭休息。在茶卡兵站,我们受到兵站干部战士们的热情接待。简洁午餐后,车队又继续西行直奔都兰而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车到都兰时天幕完全拉了下来,夜幕下的都兰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兵站水房门前挂着的那盏马灯、在夜空中伴着飒飒的风声、摇摇摆摆好不情愿,洗漱完毕抓紧时间休息。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65年10月19日清晨告别都兰兵站的干部战士们,我们这支特殊的车队沿青藏公路继续西行。中午到达都兰县的香日德古镇,据说这里有不少名胜古迹,因赶路无暇顾及而匆忙离去继续赶路。下午,翻过九曲十八拐的脱土山之后,天还大亮,车队就进驻了诺木洪兵站,受到兵站干部战士的热烈欢迎,晚饭后、知青们与兵站的同志们进行联欢,各自表演了几个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共同欢庆,入夜后大家便进驻兵站休息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65年10月20 日早晨,我们离开诺木洪兵站之后,向征途上最后一个目标冲刺。中午到达最后一的目的地格尔木河东时,受到格尔木县党政军领导及各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我们分四路纵队步行从格尔木河东走到格尔木河西,过格尔木河吊桥、直奔格尔木河小岛青海兵团各个连队的新驻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我们这一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李济清〔续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65年九月十六日至十月八日山东八城市共计3000名15-28岁的男女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的召唤、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先后到达青海格尔木的,淄博、德州及济南、烟台、济宁部分知青安排在格尔木河东,济南、潍坊、枣庄、烟台、济宁部分知青安排在格尔木河西;1965年10月20日800名青岛籍知识青年其中市南区、台西区200名安排在格尔木小岛的一团工程营二连和木材加工连;台东区150人及沧口区50人安排在格尔木小岛一团工程营一连;沧口区100人安排在格尔木河东一团一连,二连,市北区150人安排在格尔木河西一团九连、十连;四方区50人安排在格尔木小岛面粉厂,四方区100人安排在格尔木河西,一团八连、十一连,月内师直属各单位又相继从各个连队抽调人员参加培训,有卫生员、炊事员、通讯员、接线员、打字员、放映员、驾驶员、机械员、售货员、教师、缝纫员等组成相关服务单位,基本安置完毕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65年12月18日青海省城西宁200 名知青到格尔木小岛,组成一团工程营三连。12月20号以青海省副省长冀春光带队的青海省党政军及各族人民慰问团,到格尔木慰问不远万里来到青藏高原参加青海开发建设的山东知识青年,赠送给每一个知识青年一份青海党政军的新年慰问信,一个精心用灯芯绒布制作的针线包、和一本刚出刊的“王杰日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紧接着1966年元旦青海党政军春节慰问团又带着青海省的各个剧团和几十部电影片子,及丰富的食品对知识青年进行慰问。在这些活动的同时,青海兵团各级组织也抓紧时间对新来的知识青年进行思想觉悟提高的阶级教育和实时教育,鼓励知青们要有过好“思想关”、“生活关”、“蚊虫关”的心理准备,同时也开展了积极地业务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业务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不失时机的发展壮大党团组织在知青连队里的力量。为春节后的大干奠定基础。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66年2月11日春节刚过,我们这个什么技能也没有的知青连队,就冒着零下十几度的风寒,奔赴距格尔木以西50多公里外的拖拉海荒原,在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任何施工机械,没有任何业务技术,高寒缺氧、紫外线干旱、风沙盐碱肆虐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进行营房建设。知青们以无比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各种困难,圆满的完成了当地老百姓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各种工作、身体得到了锻炼,灵魂得到了洗礼,知青们从幼稚开始走向成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75年12月1日,经王怀银、李西海、刘铁岩、汤运枚介绍和党组织近十年的培养考察,我做为可以教育好子女的典型,被兰州军区农四师工程团党委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和战友们共同合格的完成了格尔木驻地的大小工程项目,为柴达木盆地的开发建设奉献了一块砖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79年12月分配到青海石油局机修厂工作后,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没用半年的时间就掌握了本职工作的业务技能,受到青海石油局领导的赞赏,特别是研制的多用途民用炉灶,在税为群和杨秀东二位副局长的大力支持下,在青海石油局得到大力推广,替代了石油局以往的原油炉,为青海石油局环保节能尽了一份心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82年10月调胜利油田师范学院负责筹建项目,为油田节省投资147万余元〔见胜利油田1983-1984年鉴〕1985年借调石油部青岛疗养院筹建组负责基建项目工作,经胜利油田审计处,青岛市建设银行预算处,青岛二建公司施工科共同审计结果,工程决算节省207万余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89年调胜利油田青岛疗养院工作后,负责锅炉房的节能环保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市环保局、市节能办的好评,市人大和市政协组织相关人员前来交流学习。在建筑工程基础处理上、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市勘察设计研究院、青岛城市建筑设计院的老师们共同研究实验,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节省投资百分之30-50.受到业主的好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照片是1965年10月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的青岛四方区蒙化路街道办事处的知青们,在离开故乡青岛时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6年4月8日青岛市沧口区水清沟街道办事处为欢送参加青海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十二师二团十四连的知青们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知青王瑞玉、马香云、朱书记(办事处)、王主任、张主任、王主席、蓝主任、魏茂兰、张秀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排左起:知青曲秀美、窦伟、赵家青、陆佩华、赵秀珍、刘桂香、倪瑞珍、郑香莲、张英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排左起:知青魏淑琴、韩德平、任国、刘汉民、王文峰、张其正、夏长阔、赵承建、林华美、杨淑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5年10月5日,青岛第38中学的校领导与即将奔赴青海建设兵团的应届毕业同学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排左一马玉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排左起:柳顺澄、王淑珍、鞠美玲、王孚霞、吴香园、王文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排左起:崔维居、赖积祥、罗秀珍、王巧兰、---、付玉兰、侯秀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5年10月6日,青岛第十七中学校领导及部分教师为首批参加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的同学送行而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排左起:郭震田(高中毕业)、石玉玲(初中毕业)、冀慧敏(初中毕业)、姜梦麟(校长)、李伴农(书记)、张春玲(高中毕业)、吕玉秋(高中毕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排左起:程立民(老师)、江呈祥(老师)、姜佐杰(老师)、徐世根(教务主任)、李春瑞(高中毕业)、张(教务主任)、陈少衡(老师)、逄世义老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排左起:张春华(初中毕业)、杨济民(初中毕业)曹岗仁(高中毕业)、席恩曾(初中毕业)、朱普田(初中毕业)、李济清(初中毕业)、刘旬(初中毕业)、毕順智(初中毕业)、闫义和(初中毕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图片照片是1965年10月5日青岛第21中学的校领导及部分教师与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的应届毕业学生在教学大楼前拍的合影纪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排左起刘发贞(刘青)、张青阳、戴琳、牟凤才、李本堂、张益青、孔祥麒、张庆忠、李志年、石蒙沂、李青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排左二起:倪月敏、王秀琴、林雪霞、逄素琴、刘秀花、李秀珍、黄凯芹、王楚人、王彩霞、陈萍、宋凤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再见了!亲人们!”。照片是1966年4月22日青岛市最后一批赴青海兵团的青岛知青市南区观海一路办事处的赵松山和同行的战友们,在专列的车窗口,挥手向前来送行的亲人们挥手致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青海兵团农十二师木材加工连青岛市南区知青张英男1966年4月15日在青岛火车站乘“知青专列”去青海,临开车前,将身体探出车窗,向前来送行的亲人们告别的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5年10月9日上午青岛800名赴青海兵团知青专列到达山东省会济南火车站后,山东省党政军领导,在火车站站台上亲切接见了即将西去青海兵团的青岛知青的热烈场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照片是1965年10月12日早晨,青岛参加青海兵团的800名知青专列,到达青海省会,西宁火车站后,受到青海省党政军领导及青海各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的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照片是1965年10月20日日800名青岛知青在青海省党政军及青海各族人民的热情关怀下,经过4天的行程,平安顺利的到达格尔木县,受到驻地党政军领导及各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参加青海兵团的山东知识青年列4路纵队跨过格尔木河吊桥,踏上进驻格尔木小岛西南门户的大道,通过设在青海格尔木农场医院(后改为青海兵团医院)大院门前,用红柳树枝扎建为欢迎山东知识青年的大彩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青海省农建十二师组建情况介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9日 信息来源:兵团党史研究室 编辑:潘丰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作者:郑湘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一、&nbsp;创办农业建设师的提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1964年12月14日,青海省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设置农业生产建设师的报告》。报告称:“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解决粮食自给,巩固战略后方,我省拟设置农业建设师,三万人(不包括家属),开发和利用以我省海西柴达木盆地为中心,海北州、海南州一部分地区的可垦荒地和地下资源。”“这些地区土地辽阔,人烟稀少,矿产丰富。”“目前我省的根本问题在于把农业搞上去,解决粮食问题,才能为今后全面开发这些地区的资源和加速工业建设奠定基础。”报告还提出:“1965年计划先接收格尔木劳改农场,作为军垦农场初型,先进5000人,除了耕种现有耕地58万亩以外,还可抽出一部分人到马海地区修水库,整修水渠,修建房屋,为1966年继续进入做好准备。”国务院于1965年3月22日向青海省人民委员会作出批复称:“国务院同意你们开发海西柴达木等地区的意见,请即着手进行规划。1965年先接收和扩建格尔木劳改农场,办好基点,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做好准备工作……”批复还说:“农场工人来源,主要是安置退伍兵和城市青年”接国务院批复后,中共青海省委决定在省人民委员会成立“省军垦办公室”,随后又组建了“青海省生产建设兵团筹建处”,主管创建农建师的一切有关事宜,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实际筹建工作。当时抓了三件大事:接收格尔木劳改农场,做好安置城市知青的准备工作为农建师调配大批优秀干部及接收当年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在山东省的八个城市和西宁市招收知识青年参加青海生产建设兵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二、&nbsp;决定招收城市知识青年,农建师的主力是招收城市知识青年。青海省经请示国务院,组建农建师的知青主要来源于山东省。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筹建处从1965年8月开始,组织赴山东工作组,在山东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下和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济宁、德州、枣庄八个城市“安置办公室”的组织下,全面展开了招收城市知青工作。&nbsp; 1965年9月19日,首批到达西宁的是淄博和德州两个城市的822名知青;9月27日第二批到达西宁的是济宁、烟台和枣庄三个城市的702名知青10月6日第三批到达西宁的是济南和潍坊两个城市的676名知青10月12日第四批到达西宁的是来自青岛市的800名知青。另外,1965年12月上旬,在西宁招收的首批208名知青也到达了格尔木。&nbsp; 1966年,原计划招收山东知青17500名,安置在格尔木10000人,马海6000人,尕海1500人。实际执行中,截至当年4月,只招收了青海西宁市的800名知青和山东青岛市的4921名知青,山东省八个城市的知青共计8000多名,其它的就停止了招收。这些知青分别被安置在格尔木和马海地区。&nbsp; 青岛市首批800名知青,是1965年国庆节前夕被批准的,为庆祝建国16周年,青岛市政府决定那年“十一”举行各行各业的方阵受阅游行。刚被招收参加军垦的知青,穿上配发的新军装,也组成了一个方阵,威武雄壮地通过主席台受检,成为最受市民注目的一支特殊队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三、&nbsp;调配各类干部着手组织建设做好选调干部工作,是办好农建师的一个关键问题,这项工作自始至终是在中共青海省委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省上成立了“军垦调干配训领导小组”,统一实施调干和培训工作。为此对全省各单位调配给农建师的干部,要求坚持政治历史清楚,思想作风好,身体健康,事业心强,并要有较好的业务素质等项原则。还要求调配的干部中,党员和军队转业干部要占较大比例,以便用我军的光荣传统带好这支知青队伍。据此,首先配备了强有力的师级领导班子,除一名省委副书记兼任农建师政委外,其余四名师级干部全是过去由部队转业的。团场、营连级和一般干部,选调了700余名;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农七师选调了数十名具有兵团工作经验又懂农业生产技术的干部,充实师部和各团场;在农垦部和省人事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先后从本省和全国各农业、农机、医疗等大中专院校分配毕业生100余名;还从济南军区接收军转干部160余名;接收原格尔木劳改农场干部208名,共计调配各类干部1100余名。为农建师的组建、各团场营&nbsp; 连干部的配备以及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起到了有力的保证作用。1966年4月5日,中共青海省委批准成立农业建设第十二师党委,由冀春光、赵海峰、郑昌茂、闫文骏、尚志田、王时彦等六位同志为党委常委;冀春光任党委书记,赵海峰、郑昌茂、闫文峻任副书记。师党委委员还有张万林、漆以章;1966年10月增补李华杰、傅凤岐为师党委委员。同时,任命郑昌茂为师长,闫文峻为副政委,主持常务工作,尚志田为副师长,王时彦为参谋长。1966年4月,师部由西宁迁往格尔木后,先后建立了组织机构,配备了师部各处室及团场一级主要领导干部。&nbsp; 一团政委漆以章,团长张旭光;二团副政委袁锡范,团长傅凤岐:一营教导员赵俊江,营长彭尚武,二连指导员马克平,连长姜俊彦,副连长熊光辉、刘殿林等;三团政委张万林,团长魏积德;工程团政委李华杰,副团长吴丁寿。1969年5月成立了大格勒独立营,教导员文博,营长王景海,后来为四团;四团政委唐志远,团长常志祥,副团长梁继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四、&nbsp;做好与原劳改农场交接工作,遵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为了首先办好军垦基地,在知青到来之前,就顺利完成了将格尔木劳改农场移交军垦的全部工作。移交工作的首要问题是把3000名劳改犯人和500多名管教干部调到其它劳改农场妥善安置。为完成这项工作,省上投入了大量经费,确定海西地区的香日德、德令哈、哇玉香卡三个劳改农场承担安置任务,并顺利地按时完成了。接着,格尔木军垦农场按计划做好了迎接知青到来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原来犯人居住的宿舍和其它用房,共计14400平方米,进行了改造和维修。并新建了7300平方米住房。购置了必需的家具、灯具、床板、毛毡、大锅、水桶、蒸笼、炉条、碗盆、桌凳、水壶、烤火用煤等一应俱全的各种生活用品,均已配发到各连队。同时检修和维护了各类机械,备足了各种生产用具。军垦的一部分工作人员提前到达团、营、连岗位,组织移交给军垦的一部分原劳改农场懂各种技术的就业职工,经营管理好各类农作物和畜禽,备好米面和副食品等,保证知青到来后就能进入正常生活和工作。在把格尔木劳改农场移交军垦的过程中,马海军垦农场的筹建工作也在积极地进行着。1965年10月初,从海西德令哈劳改农场抽调管教干部30多人和就业职工500人,进驻已废弃多年的原马海劳改农场,维修好了6000多平方米的旧平房,翻犁了2000多亩耕地,并在已废弃的原鱼卡煤矿维修了旧平房近千平方米,为进驻马海水库和兴修水利的连队做好了过渡房准备,为大批知青进驻马海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五、&nbsp;战天斗地艰苦创业。1965年秋到达格尔木的知青,正好赶上了当年收获季节的尾声。他们看到整洁卫生的连队环境,看到“巴克夏”大种猪,看到丰产的大萝卜、大头菜、大葵花,激动的情绪难以言表,纷纷跳跃着、欢唱着,拍摄一张又一张照片。很快把书信和照片寄给山东老家的亲人,表示“人到青海,心在青海,红在青海,专在青海,扎根青海”,“我们热爱格尔木这块地方,我们要在这里干一辈子。”1965年国庆过后,便逐步投入到冬春备耕生产高潮中。1966年春季起,知青们开始了以他们自己为主力军的农田和基建大生产,迎来了第一个全面丰硕收获。196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5173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5300亩,总产量800.74万斤,平均单产177斤;蔬菜产量623万斤,平均单产1456斤;经营收入7161万元。1966年基本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水利基本建设:格尔木地区兴建了37公里西干渠,全部混凝土碜砌。马海二团兴修水库进水闸一座,灌溉干渠20多公里,支渠13公里。开荒造田:1966年格尔木和马海共完成10000亩;建筑各类房屋40000多平方米。1969年大格勒四团完成开荒造田10000亩、兴修灌溉干渠15公里,还有支渠和斗渠毛渠都全部配套。知青们在1965年冬和1966年,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顽强的斗志,经受了体力劳动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考验,大多数知青表现很出色。体力劳动的苦累,气候干燥、高原缺氧的不适,蚊虫叮咬的难耐,漫长冬季的酷寒,集体伙食的清苦……都逐渐地适应了,更被他们战胜了。广大知青战天斗地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不胜枚举,表现出了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我国新一代青年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建设祖国大西北的一片赤诚之心。为了丰富军垦文化生活,师部还组建了文艺宣传队,经常到连队作巡回演出。师、团二级分别成立了电影放映队,定期在师部礼堂和团场各连队放映影片。在连队,普遍创办了许多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文体活动,如组织篮球队进行球赛、棋牌赛,周末举办小型文艺晚会,自编自演自唱……对活跃知青文体生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六、&nbsp;从动乱年月到机构更迭。1966年“文革”初期虽然强调在建设兵团只进行正面教育,但从1967年春季起,由于形势的变化,农建师也相继介入了“四大”洪流,师、团、营、连各级组织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广大干部战士忧心如焚,全师出现极不稳定的局面。1967年3月18日宣布实行军管,全师大多数领导干部都“靠边站”。在军管时期先后经历了“一打三反”、“清理阶级队伍”等运动,当时对稳定局面、促进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伤害了一些同志,制造了新的冤假错案,给人们留下了极大的精神创伤。1976年1月,青海农建师改为“青海格尔木国营农场”,隶属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领导成员也多有更迭,农建师的历史也遂告终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nbsp;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青海省农建十二师组建情况介绍郑湘婷:原农建十二师师长郑昌茂次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精益求精,保证吃好”! 1966年春节刚过,2月11日,由1965年10月青岛高初中毕业学生组成的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的知青,在没有水、电、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奔赴戈壁荒原参加开发建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6年5月在青海拖拉海戈壁荒原上参加开荒施工建设的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炊事班的青岛知青们,为改善连队战友们的伙食,在牧羊人用过的简陋的羊圈改建后的伙房里包包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左起是张秀芳(台东区)、罗秀珍(台东区)、逄素琴(沧口区)、王秀珍(沧口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我们是文艺轻骑兵”。照片是1966年4月1日-22日参加青海兰州军区农四师宣传队的青岛女知青,经常下连队,为基层连队干部,战士进行慰问演出。照片是1970年春,下连演出完毕后、在连队营房前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左一徐世芳(市南区)、左二姜蕾(姜淑琴市北区)、左三蒋玲(市北区)、左五于薇(市南区)。 </span></p> <p>  青海兵团图片,“不畏艰难困苦,我们自娱自乐”。照片是1966年5月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的知青在没有水、电、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荒原上、为了改善连队文化生活贫乏、克服困难、自编自演、利用业余时间编排文艺节目,以活跃连队枯燥的生活。照片是一排的知青们在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藏族舞蹈“在北京的金山上”。</p><p> 照片中前排左起:李世华(李卫台东区)、任玉美(任军涛台东区)、管素贞(管文台东区)、任雨花(任红台东区)、侯秀品(台东区)、李永忠(台东区);</p><p> 后排左起:郭树辉(台东区)、杨萍(沧口区)、李英(台东区)、张兰君(台东区)、张青阳(沧口区)、刘淑欣(台东区);</p><p> 伴奏者左起:王永贵(台东区)、崔炳义(台东区)、于宝玉(台东区)、韩敬禄(台东区)、崔维居(台东区)。</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自娱自乐、活跃连队文艺生活”。照片是1965年10月8日参加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一排的青岛知青于1966年5月在拖拉海荒原进行建筑施工时,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文艺活动,以鼓励军垦战士们的士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头排左起:刘淑欣(台东区)、张兰君(台东区)、侯绣品(台东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排左起:李永忠(台东区)、张兰君(台东区)、李世华(台东区)、任玉美(台东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排左起:张青阳(沧口区)、管素贞(台东区)、任雨花(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我们的青春在戈壁大漠中闪闪发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青岛市台东区1966年4月1日参加青海兵团二团7连的知青、崔天真、刘玉兰、沈恩庆等,1966年6月在青海马海戈壁大漠上,建筑马海引水干渠的水利工地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戈壁大漠新建引水渠”。照片是1966年春刚从山东来到青藏高原的800余名青岛男女知青在青海马海戈壁荒原上新建引水渠开挖土方。当时的青海兵团二团五连(市北区)、六连(市南区)、七连(台东区)、八连(四方区)青岛知青不畏酷暑严寒、艰难困苦、积极参加了马海荒原的水利工程施工按期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保证了二团几千人的生活生产用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戈壁大漠欢声动,严寒酷暑耐我何”。照片是1966年夏,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二团五连(青岛市北区知青)与二团八连(青岛四方区知青)在青海马海的水利工地施工的休息之余,双方进行的拔河友谊比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自娱自乐,活跃连队文艺生活”。照片是1965年10月8日参加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一排的青岛知青1966年5月在拖拉海荒原上进行建设施工时,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演开展连队文艺生活,以提高军垦知青的艰苦创业精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中左起:王永贵(台东区)、崔炳义(台东区)杨忠云(台东区)、崔维居(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照片是1966年4月1日去青海兵团的青岛四方区知青,青海兵团二团八连军垦知青们,在青海马海戈壁滩上进行水利施工的工余时间,因陋就简,自娱自乐的文艺演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6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生产第十二师一团“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座谈会”代表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照片是1966年5月初,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二排六班的青岛知青乘坐大卡车去几十公里远的昆仑山采石场上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左起:赖吉祥(台东区)、刘祥宥(台东区)、邵建华(沧口区)、崔师傅(青海省汽车四场驾驶员)、丰铭新(台东区)、李济清(沧口区)、杨济民(沧口区)、赵振国(台东区)、王东明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6年4月1日参加青海兵团农十二团八连的青岛四方区女知青王瑞淑娴等,1966年6月在青海省马海荒原三站,连队驻地的营房前,学习毛主席著作期间,拍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我们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照片是1966年5月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的知青们在拖拉海荒原上从事建设施工中的基槽打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中拉夯绳的分别是:张佑珍(台东区)、郭树辉(台东区)、李英(台东区)、杨萍(沧口区),领夯者分别是韩敬禄(台东区)、常向奎(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绿茵场上比友谊、生产生活两不误”。照片是1966年夏,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工程团木材加工连的青岛市南区知青,星期天在格尔木河小岛驻地的草滩上进行足球训练。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左起:刘永利、张林、李民忠、王相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6年5月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二排六班青岛知青在昆仑山采石场乘坐大卡车装完毛石后,在卡车上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车厢上左起:丰铭新(台东区)、李济清(沧口区)、刘祥宥(台东区)、王东明(台东区)、杨济民(沧口区)、邵建华(沧口区),坐在驾驶室里的是冷学森(冷冰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我们是柴达木开发建设的尖兵”。照片拍于1966年5月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勘探队的青岛女知青、毛艳萍和倪曰敏在青藏高原的戈壁大漠中顶风冒雪、不畏酷暑严寒、认真进行勘探测量的工作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我们热爱毛主席”。照片是1966年底刚组建的青海兵团农十二师工程团文艺宣传队的青岛知青在毛主席像前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排左起:于薇(市南区)、张培珀(市南区)、徐世芳(市南区)、姜蕾(市北区)、陈原恩(台东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王宏坤(市南区)、 戴文江(市南区)、崔介维(市北区)、姜成俊(市南区)、杨忠云(台东区)、卞奎(市南区)、程延勋(市南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青春在戈壁大漠中闪闪发光”。照片是1966年4月15日参加青海兵团水利指挥部3连的青岛刚沧口区知青杨克春1966年6月在青海格尔木戈壁大漠建筑格尔木西引水干渠的连队驻地帐篷前留影纪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同甘苦,共患难,情深意长”。照片是1966年深入戈壁大漠的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知青为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基本问题,学习雷锋,利用业余时间,做好人好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中站立操推子理发者是吴隆健(吴昆、台东区),坐着被理发者是佘世仁(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在我们自己建造的营房前留个影”。照片是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的青岛知青1966年9月在青海拖拉海“七站”,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在知青们亲手建造的营房前拍照留影纪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排左起:张兰君(台东区)、逄素琴(沧口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排左起:金瑞彩(台东区)、王文林(台东区)、柴秀珍(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照片是青海兵团工程团一连青岛知青1967年8月在青海省格尔木县革命委员会驻地的大门前拍的合影留念。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排左起:李世华(台东区)、刘法贞(沧口区)、任雨花(台东区);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排左起:王彩霞(沧口区)、秦玉英(台东区)、钟兆慧(台东区)、于兆茗(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我是勤劳勇敢的哈萨克”!照片是青海兵团工程团一连青岛知青陈永衡,1969年春,穿戴一身哈萨克青年的装束,在青海格尔木小岛南河滩草地,骑着骏马愿望昆仑山时拍的纪念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8年6月青海兵团工程团一连的青岛知青在格尔木拖拉海三团进行建筑施工时,用马车装运土坯的现场拍的工作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留下我们青春的身影”。照片是青海兵团工程团一连的青岛知青1969年春,在青海格尔木小岛的标志性构筑物,格尔木河小岛钢索斜拉吊桥上拍照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排坐在桥板上的是:宫玉香(宫建青 市北区)、秦嗣娟(市北区)、徐春(徐杰,市北区)、赵珊凤(赵岩,市北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站立者左起:王爱明(市北区)、杨淑青(台东区)、牟敦彩(市北区)、柳正桂(市北区)、朱佩芬(市北区)、董荣荣(董峰,市北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衷心的祝贺”照片是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党的“九大”胜利召开的消息传到青海兵团后,工程团的军垦知青兴奋无比,即自发的组织起来,在戈壁大漠中进行游行庆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青海农建师个团1969年4月1日在格尔木的戈壁滩上欢庆党的“九大”胜利召开的游行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上的驼队是1969年党的“九大”期间,青海兵团一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组织的“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驼队,深入阿尔顿曲克草原牧区进行宣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毛驴运输班的青岛女知青们”。为了提高施工现场建材搬运效率,减轻手提肩扛的劳动强度,1968年青海兵团工程团为各个施工连队配备了一批毛驴架子车。工一连组织了一个以女知青为驭手的“毛驴运输班”,当时确实解决了很大的问题,1969年后,因种种原因、“毛驴运输班”撤销了。照片是”毛驴运输班”的女知青们在“运输班”撤销后,聚集在格尔木河小岛吊桥上的分别合影留念。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排坐在桥板上左起:刘发贞(刘青,沧口区)、庄经仑(庄岩,台东区)、孙瑞云(台东区)、王爱明(市北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站立左起:于兆茗(台东区)、管素贞(管文,台东区)、宫玉香(宫建青,市北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活跃连队知青精神生活”。青海兵团领导,为了缓解山东知青在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面朝黄土、背朝天”,简单枯燥的原始劳动下、产生的思乡之苦。积极组织了全师各个连队间的体育活动,深受知青们的欢迎和积极响应。照片是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一团工程营一连的青岛知青1969年夏,在格尔木小岛连队驻地的篮球场上的合影留念。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李本堂(沧口区)、范文玉(台东区)、张世安(台东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蒋广斧(沧口区)、杨济民(沧口区)、杨树恩(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丰富的业余体育活动”。青藏高原虽然气候恶劣,但是,知青们在枯燥的工作之余,依然是生龙活虎,充满朝气的坚持体质锻炼。照片是参加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木材加工连的青岛市南区知青,李民忠、刘永利、闫钧宇、张林1965年10月20日到达青海海拔2882米的格尔木开始正常生活后,经常在连队简易篮球场打篮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照片是青岛市第17中学1965年6月初中毕业学生李济清。1965年9月27日,经青岛市沧口区人民武装部批准参加青海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任战士,1970年6月由张庆忠、刘金忠介绍经工一连党支部批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5年12月,经由刘铁岩、汤运枚 、王怀银、李西海介绍,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典型,报兰州军区农四师工程团党委会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丰收的喜悦”。照片是青海兵团军垦知青在麦田里收割的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一帮一、一对红”。照片是1965年参加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的青岛知青,在1970年部队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结对子活动中,郭瑞芳(台东区)与周桂云(沧口区)结成对子,用业余时间,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兰州军区农四师警通连通讯班1970年在师部大院拍的纪念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左起:陈元恩(青岛籍女知青陈)、简讯义(淄博籍知青)、陈友良(西宁籍知青)、李长泰(枣庄籍知青)、侯宝湘(西宁籍知青)、马国路(济南籍知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官兵一致、相互尊重、天下无敌”。照片是1970年初,青海兵团农四师朱振田副师长与师警通连通讯班的部分知青在格尔木师部大院排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左2为青岛市北区知青艾晓东、左3为青岛知青陈延华、左5为副师长朱振田、左7为青岛知青闫佐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不爱红装爱武装”照片是1970年底,兰州军区农四师,师警通连收发报班的女知青们全副武装在营房前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左一冀慧敏是青岛四方区知青、右二吴桂兰是青岛台东区知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干部战士亲密无间”。照片是兰州军区青海农四师朱振田副师长,1970年春在格尔木河东,师部大院南边的河滩上,与师警通连的青岛知青,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姜雪梅(沧口区)、闫作美(沧口区)、闫萍(市南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郑吉才(沧口区)、朱振田副师长、潘胜昌(沧口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照片是1965年10月8日参加青海兵团农十二师一团工程营一连的青岛知青,1970年春,接到接防武警部队看押监狱任务后,工一连抽调一个班的知青,加入到武装营的序列,在离开格尔木前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管家贵(台东区)、崔炳义(台东区)、王永贵(台东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排左起:李金康(台东区)、李强基()台东区)、范文玉(台东区)、杨树恩(台东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排左起:时修祥(台东区)、丰铭新(台东区)、蒋广斧(沧口区)、孙毅(台东区)、刘吉仙(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风景这边独好”。照片是1965年10月去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的青岛台东区知青贺中原与詹仁林(詹彪),1969年春在青海格尔木小岛南河滩上的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未来的白衣天使”。照片是1965年10月首批参加青海兵团的知青,到青海格尔木小岛后,被选派到医院参加医务工作者的培训。 前排左起:吴香园(台东区)、乔光荣(沧口区)、石丽华(台东区); 二排左一:李美玲(沧口区)、王君华(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雪山之水天上来,戈壁大漠变绿洲”。照片是1970年春,青海兰州军区农四师工程团14连,这个由青岛市四方区知青组建的年轻连队,在青海格尔木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由指导员王怀银、连长李西海陪同,听师政委陈保民为军垦知青做施工动员的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照片是1970年兰州军区青海农四师文艺宣传队青岛知青卜庆庄(市南区)在训练场,为队员们辅导舞蹈动作时拍的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爱红装爱武装”。照片是1965年10月8日参加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的沧口区知青戴琳,到达青海格尔木后,首批被选送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医院培训学习医务工作,在解放军二十二医院珍疗大楼前拍的纪念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愿为救死扶伤,奉献自己”。照片是1965年9-10月参加青海兵团的山东知青在接受医务培训后,回到兵团医院开始工作后,在1966年春,在兵团医院大门外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后排的青岛知青左起:戴琳(沧口区)、付玉兰(台东区)、吴香园(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照片是1965年10月青岛四方区参加军垦的知青冀慧敏1971年在青海兵团医院学习注射的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格尔木河畔留个影”。1971年青海格尔木河“青新公路”小岛段,新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通车后,便成为军垦知青拍照留影的最佳景点。照片是1974年秋,兰州军区农四师工程团三连的青岛知青在新桥畔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坐地者:徐春玲(市北区)、李英(台东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站立者左起:张益青(沧口区)、王立先(台东区)、李济清(沧口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格尔木河畔留个影”。1971年,“青新公路”格尔木河西小岛段的钢筋混凝土桥通车后,便成为军垦知青拍照纪念的最佳景点之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拍于1974年春,在小岛新桥的西北护坡上,左起是兰州军区农四师工程团工程预算工程师王瑞年与工程团三连青岛沧口区知青陈永恒、青岛台东区知青王东明、青岛市南区知青李瑞祥(李旭)在一起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丰收的喜悦”。照片是1966年4月参加青海兵团的青岛台东区知青沈恩庆。1971年在青海兵团二团马海荒原上知青们自己开荒种出来的麦田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我们的青春在戈壁大漠中闪闪发光”。青海格尔木县医院附近,有一片白杨和沙枣混栽生机盎然的小树林,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白杨亭亭玉立、沙枣徐徐飘香,引来众生欢聚。这里是格尔木河东大漠上唯一的一片绿茵。也成为我们军垦知青节假日休闲郊游的好去处。照片是青岛知青在河东从事建设施工时的假日里在小树林边拍的休闲纪念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左起:李永忠(台东区)、王巧兰(台东区)、徐春玲(市北区)、王丽华(台东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吕凤英(沧口区)、董蓉蓉(市北区)、张青阳(沧口区)、李英(台东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认真仔细、精益求精”。照片是1966年4月15日参加青海兵团三团十二连的青岛四方区知青陈崇宏在手术后,认真仔细查看切除物体的工作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照片中是1966年4月15日参加青海兵团三团十二连的青岛四方区知青陈崇宏在青海医学院“下乡送医疗”活动时拍的纪念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我们连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照片是1966年4月15日参加青海兵团农建十二师二团十四连青岛沧口区知青组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演出宣传归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左起:丛培寿、李中铁、杜淑娟、王子华、张乐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这片浸透青春热血的土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5年10月8日参加青海兰州军区农四师工程团一连的青岛女知青左一李英(台东区)、徐春玲(市北区)、王丽华(台东区),1970年8月在青海格尔木河东,国家地质综合普查第四大队基地施工建设时,利用假日去附近因水渠跑水,而形成的一汪水面岸畔休闲时,拍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毛主席像前留个影”。照片是青海兰州军区农四师,师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青岛知青在格尔木河东师部大院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左起:张培珀(市南区)、姜蕾(市北区)、于薇(市南区)、陈原恩(台东区)、徐世芳(市南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下基层,为基层宣传演出”。兰州军区青海农四师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柴达木盆地一支各方面素质都很好的文艺队伍。为了及时宣传毛泽东思想 ,把上级精神送到基层,经常下牧区、荒原、戈壁、为驻防在那里的兄弟部队进行慰问演出。照片是1970年春,宣传队为8065部队慰问演出后,该部队向宣传队赠送感谢信,宣传队员青岛知青于薇(市南区)向赠送感谢信的8065部队首长敬礼致谢的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照片是青海兵团1972年首届被推荐上大学的青岛知青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排左三农四师工程团刘文庆(市北区)、左四农四师二团王学倩(台东区),后排左一师汽车连孙勇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好儿女志在四方”。青海兵团的首批(1972年)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的知青们,没有辜负战友们的期望。照片是1972年首批去青海师专上大学的俄语专业班同学1975年的毕业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二排左4青海兵团二团青岛知青王学倩(台东区)、二排右2青海兵团一团青岛知青栾静文(沧口区)、三排左2青海兵团工程团青岛知青刘文庆(市北区)、四排左5青海兵团汽车连知青孙勇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同甘苦、共患难、的知青新婚照”。照片是1966年4月15日去青海兵团二团十四连的青岛市沧口区知青丛培寿与倪瑞珍在青藏高原艰苦的环境里相知相拥喜结良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军垦知青的幸福生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4年兰州军区农四师为了解决军垦知青结婚住房问题,决定建造结婚住房的泥土、土坯、黄沙、用水等主要材料由结婚的知青们自己动手解决,建造房屋的水泥、门窗木料、五金玻璃油漆、竹箔、苇箔、麦草等由上级统一解决。建造房屋所用的人工,则按上级决定的“三个人的活,两个人干,抽出一个人来搞基建”。全部由结婚的知青们自己协作解决。照片是1974年农四师工程团三连的青岛知青李济清,李英经上级批准后,自己动手,为自己建造的结婚新房。照片拍于1975年9月新房的院门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竹编暖瓶柳条箱,两块木板搭婚床。芦苇土坯筑洞房,知青今天做新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65年10月8日参加青海兵团一团工程营一连的青岛台东区知青李英,1974年报请上级批准,1975年在青海格尔木小岛自建的结婚新房里,分享做知青新娘的喜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了新建的小家庭更加温馨幸福,知青们结婚后都买来小鸡饲养,已备改善婚后生活之用。照片是青岛知青在自家院门前喂养小鸡的情景。左侧观看的是即将生孩子的军垦知青吴桂兰(台东区),右侧正在喂鸡的是已怀孕7个月的军垦知青李英,她们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同甘苦共患难,战友情深发小缘”。兵团多年供给制的集体生活,造就了青岛知青的豁达性格。在部分知青结婚成家之后,依然割不断这种兄弟姊妹般的深厚情意。照片是沧口区知青与台东区知青李英结婚成家后,每逢青岛的父母寄来虾皮、蛤蜊肉后,总要邀请三五好友来家共同分享。照片是1975年秋,李英家中寄来蛤蜊肉后,李济清做好香喷喷的饭菜,请知青战友到家中一起分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左起:吴桂兰(台东区)、李济清(沧口区)、王立先(台东区)、李英(台东区)在家中聚餐的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照片是1965年10月8日参加青海兵团三团的青岛四方区知青冀慧敏和徐美芝在1973年被保送上大学之后,在大学门前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尚能生存、仍要学习 ,受家族优良传承的分享,虽然我从小就非常顽皮,常常做出一些大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让大人们感到十分烦恼。但是,我却更是渴望能在朗朗读书的学堂里学习获得知识的幸福。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年少即将振翼之时,却被高高篱笆墙的学堂拒之门外,失学的痛苦、几乎击垮了我幼小的心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不转水转、条条大道通罗马。感谢上苍的眷顾,为我在戈壁荒原上打开了一扇“山当书案月当灯、大地为庐天为穹”的窗户。我很荣幸的被批准参加了青海建设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十二师”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我要学的专业就是生存、责任、担当。我有幸来到冰清玉洁的青藏高原,这里每一个人都是我的老师。 那些历经枪林弹雨背着满身战争伤痕、撇家舍业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各级领导,虽然他们也没读过几天书,但是,他们却是在用父母对子女、兄长对弟弟妹妹般的极大关爱,用自己以身作则的言行、苦口婆心的把各种知识传授给我。还有那些来自全国各地,并在青藏高原上历经灵魂净化的新生就业职工们,出于善良人性的本能、也无保留的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各种技能无私的传授给了我。更让我感到自豪的是,这所社会大学里的同学,都是一群知根知底胜过亲兄弟姐妹的知青战友们。所以,我感谢我所有的师长和同学们,在青海建设兵团这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里,让我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各种生存知识,让我在生活中感受到责任,勇于担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战友们:让我们相知相拥、相互帮助、心心相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见证历史”。照片上的物品是青岛知青收藏了60年代的军垦知青生活物品的一部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