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简介] </font></b></h1><h1> 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分友谊校区和长安校区两个。2018年10月11日下午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战略发展部王兴亮老师与图书馆馆长助理谢永春参观了友谊校区校史馆。</h1><h1><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 国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font></h1><h1> 日前,为迎接建校80周年,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在经过重新的建设和完善后,新装开馆,展陈面积扩大近一倍,展示内容更加拓展丰富。</h1><h1> 友谊校区校史展览旨在展陈史实、启迪后人。展览分为校史厅、校友厅和放映厅三部分。分别展出了西工大历史上不同时期形成的照片、史料、实物、模型等。</h1><h1> 校史馆记录和展示了学校80年来的发展足迹和校友风采。校史厅包括概述、峥嵘岁月、航空摇篮、军工骄子、雄鹰展翅、翱翔腾飞、亲切关怀等7个板块。增加了西工大前身部分的内容,包括西工师生为抗战烈士立纪念碑,“华航西迁”概述等。根据展室结构,在展厅过渡立面墙上增加了“华航”、“军工”等历史建筑喷绘和“工大掌故”展板,以及西工大创造的全国第一和有历史影响的事件等。实物展陈增加了古路坝铜钟(仿制)、我国第一台机载计算机、国际交流纪念品等。</h1><h1> 作为国内的三航名校,西北工业大学脉源三支,强强联合,为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h1><h1><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1.校训</font></h1><h1> 1938年—1939年间,国立西北工学院确立了院训<b><font color="#167efb">“公诚勇毅”</font></b>,由西北工学院教务主任潘承孝题写。2003年65周年校庆前夕,学校确认“公诚勇毅”校训,并赋予了下方8个词的新时代内涵。昭示全体师生爱国荣校,拼搏奉献,毅然前行。</h1><h1><b><font color="#ed2308">2.办学理念</font></b></h1><h1> 在8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对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五个以”的办学理念。并于2014年写入了《西北工业大学章程》。</h1><h1><b><font color="#ed2308">3.校歌</font></b></h1><h1> 各位现在听到的校歌创作于1938年底到1939年间,由当时的两名在校学生<b>厉汝尚、阎韶华分别作词作曲</b>,并经院方审定后传唱多年。2003年65周年校庆之际,经有关部门集体讨论对原歌词略作改动,进一步突出三航办学和人才培养特色。后确定为西北工业大学校歌。学校65周年校庆之际,请陕派著名的书法家<b><font color="#167efb">吴三大</font></b>题写了校歌。</h1><h1><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4.校风</font></h1><h1> 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和实践,<b><font color="#167efb">“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为人老实”</font></b>成为西工大师生的显著特征,我校毕业生也以“四实”受到用人单位广泛认可。本世纪初,为适应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增加“开拓创新”的内容,将“四实”凝练为“三实”,并在2003年65周年校庆之际通过教代会确定校风为“三实一新”。</h1><h1><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5.校标</font><br> 浮雕中央就是我们的校标,图案中两个三角形代表飞行器(很像我们小时候叠过的纸飞机),寓意西工大“航空”特色;外层点状圆环代表着大气层,示意西工大“航天”特色;下方浪花代表着海洋,示意着西工大“航海”特色。下方的“1938”是最初建校时间。简洁的图案中巧妙地体现了三航特色和悠久的校史传统。<br> 通过前面的沿革图可以看出,西北工业大学与多所高校有着历史渊源。</h1><h3><br></h3><h3><br></h3> <h1><font color="#ed2308"><b>参观[校史厅]</b></font></h1><h1><b><font color="#167efb">三航浮雕</font></b></h1><h1> 这一侧的三航浮雕分别描述了远古嫦娥奔月、羽人飞翔、琴高游海的神话故事,表现了远古华夏祖先探天入海的淳朴愿望,现在我们西工大人正在逐步将这些神话化作现实,彰显了我们承续前贤梦想,融铸飞天巡洋强国梦的胸襟和气魄。</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前言</font></b></h1><h1> 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西工大脉源三支, 强强融合, 始终以民族振兴和科技强国为己任,铸国之重器、育国之栋梁,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br> 国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 西北工业大学校史展览记录学校八十年沧桑巨变,展示群英荟萃的大师风范和校友风采。追溯历史脉络, 聆听“工大故事”,飞天巡洋,经天纬地,书写历史传奇,化育先翔, 泽被万方,镌刻隽永华章。</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历史沿革</font></b></h1><h1> 第一支力量是1938年因抗战而内迁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组建的国立西北工学院。<br> 第二支力量是由原国立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三所高校的航空工程系于1952年合并成立的华东航空学院。华航1956年内迁西安后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br> 第三支力量是来自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也简称哈军工。1966年哈军工改制,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并于1970年整建制并入西北工业大学。</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第一部分 追根溯源</font><br></b><b><font color="#167efb">一、西工岁月</font></b></h1><h1> 走进历史的长河中,时间退回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我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大片领土相继沦陷。民族存亡关头,为保留中华文脉,国内高校纷纷内迁。1937年9月,因抗战內迁的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1938年4月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1938年3月临汾失守、潼关告急。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8年7月27日颁布训令,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与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以及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改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院址在陕西城固县古路坝。<br> ——这是当时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的批文和有关史料。</h1><h3><br></h3><h1><br></h1> <h1><b><font color="#ed2308">古路坝时期</font></b><br> 古路坝位于陕西汉中市城固县城南12公里处的董家营乡,这个小山村四面环山便于隐藏,具备良好的办学优势。古路坝与当时成都的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并称为“抗战时期中国文化三大坝”, 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乃至后来国家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br> ——这是当时教务主任潘承孝题写的“公诚勇毅”校训,后来作为学校校训。<br> ——这是当时的院歌和院旗,院歌虽为学生所做,但激越铿锵,颇具气势。<br> ——这幅图片是当时国立西北工学院在古路坝的旧址,是一座始建于1888年的天主教堂,是当时西北五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由荷兰人设计,中国优秀的匠工修建。2008年汶川地震,由于汉中市与四川省相邻,多个县区遭受重创,而这所天主教堂的主体部分却依然保存完好!<br> 国立西北工学院在这里办学长达8年之久,设有机械、化工、航空等9个系,是当时西北地区学科齐全、师资阵容雄厚实力最强的高等工程学府,从这里毕业的学生达1400多名。</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七星灯火<br></font></b> 由于当时的校舍面积紧张,为了节约桌椅学生们只能白天黑夜轮流上课。师昌绪与高景德就是同宿舍的舍友,但一个排在白天上课,一个排在夜晚苦读,两人同宿舍,几个星期见不上一面。广大学子胸怀科技救国志向,在微弱的油灯下彻夜读书、潜心钻研,被誉为七星寺黑夜里不熄的灯火。<br> 2015年,西工大与西影集团和城固县政府联合拍摄了国内第一部反映高校校史的电影《古路坝灯火》,再现了当时工学院时期的难忘岁月。</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二、航空摇篮</font><br> <font color="#167efb">1.华东航空学院</font></b><br> 接下来是第二个分支——华东航空学院。<br> 建国后,为加强国家的航空建设,1952年国家决定由国立交通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三所高校的航空工程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校址定在南京。华航继承了南大、交大、和浙大的优良传统,办学伊始就在高水平、高基点上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水平航空学院,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br> ——这是关于组建华东航空学院的通知;这是国务院对寿松涛院长的任命书,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br> 寿松涛校长是浙江诸暨人,14岁参加革命,拉起了浙北地区第一支抗日游击队,战功赫赫.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江苏交通厅厅长。</h1><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2.西安航空学院 </font></b></h1><h1> 在1955年,为了改变高等学校过于集中在沿海大城市的状况,考虑航空工业和航空教育的合理布局,国务院决定将华东航空学院内迁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当时的寿松涛院长一边向国家主动请缨,申请西迁,一边顶住巨大压力,逐家号召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包括家属5000余人,放弃南京相对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西迁的列车,来到了我们友谊校区所处的现在的位置,开始新的拓荒建设。<br> ——1957年钱学森和郭沫若为西航学生题词,高度称赞了这种为国牺牲的西迁精神,并勉励大家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br> ——当时西安航空学院的校门是现在西工大的东门<br> 1957年1月,西安航空学院举行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出新的党委会,寿松涛任党委书记。<br> 从华航到西航,学校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仅两年便恢复和筹建了8个专业。学校采取内外并举、方式多样的举措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br> 当时这里还是散布零星麦田和乱坟的沙石地。先遣组组织投入数台推土机和上百辆架子车通宵达旦进行施工,到1956年9月华东航空学院迁来时,基本做到水通、电通、路通。还利用余土堆积建设了桃李园假山景观,西迁时在南京等地购买大批雪松、法桐等树木,装了6火车皮运来西安,造就了美丽的梧桐大道和友谊西路永远的绿色长廊。它们见证了学校几十年的发展,就像西迁至此的前辈,扎根西北、奉献一生,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1><h3><br></h3><h1><b><font color="#167efb">校区建设:</font></b></h1><h1> 当时这里还是散布零星麦田和乱坟的沙石地。先遣组组织投入数台推土机和上百辆架子车通宵达旦进行施工,到1956年9月华东航空学院迁来时,基本做到水通、电通、路通。还利用余土堆积建设了桃李园假山景观,西迁时在南京等地购买大批雪松、法桐等树木,装了6火车皮运来西安,造就了美丽的梧桐大道和友谊西路永远的绿色长廊。它们见证了学校几十年的发展,就像西迁至此的前辈,扎根西北、奉献一生,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1> <h1><b><font color="#ed2308">西迁精神掌故</font></b><br> “华航西迁”是一段难忘的岁月,更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以“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献身航空”的华航西迁精神,扎根西北、无私奉献、再度创业,成为新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为铭记历史,弘扬华航西迁精神,学校分别在2006年10月12日和2016年10月14日举行了华航西迁纪念大会。并在华航旧址——现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内隆重举行了华东航空学院西迁60周年暨华航办学纪念碑揭幕仪式。</h1> <h1><b><font color="#ed2308">钱学森的西工大情缘</font></b><br>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钱学森在交大机械系就读,对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次选修“航空知识”课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时教授这门课的老师中就有后来就职于西工大的姜长英教授。钱学森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与姜长英教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二人曾多次书信往来,钱老鼓励姜长英教授“将《中国航空史》出版流传,教育后代。在姜长英教授九十大寿时,钱学森还曾经致信祝贺。(展柜中有实物复制件)不仅如此,钱学森曾经在60年代时很低调地来到西工大指导工作,和周凤岐教授(当时是学生)等进行过交流。此外,写信鼓励我校季文美教授开展非线性振动研究工作,与傅正阳教授书信来往探讨关于“自然辩证法”的问题。钱学森还先后三次为华航、西航和西北工业大学师生题词,钱学森留给西工大人的思考和创新,钱学森的西工大情缘,永远值得我们珍惜和铭记。</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第二部分、雄鹰展翅<br>一、强强融合:</font></b><br> 根据国务院决定,1957年10月5日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两校强强联手,壮大了国防高等教育在西北地区的实力。<br> 当时合校,全校一片欢腾,师生极为振奋。西北工业大学一路走来,抢抓机遇,奋力开拓,留下坚实的奋进的足迹。<br> ——这是高教部、第二机械工业部(57)工刘业字第236号关于成立西北工业大学筹备委员会文件;<br> —— 1960年西北工业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br> ——第一任党委书记刘海滨:江西吉安人。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1936年他在战斗中负伤,失去右腿,之后转入地方工作。</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教师队伍</font></b><br> 这一时期西工大的师资力量雄厚。1957年并校时有教师773人,1965年教师增加到1030人,同时还聘请了很多的苏联专家来校访学。<br> ——这张图片就是1965—1966年西工大知名教授的名单。大家可以看到在最后一列有一个等级。由于当时还没有院士,一级教授凤毛麟角,所以也可以说二级教授大多是学术领域的奠基人物。在当时西工大共有二级教授8位,在全国高校也排在前列。<br> 有着这样强大的师资力量,学校在建校初期就在科研和学生培养上屡创佳绩。</h1> <h1><b><font color="#ed2308">科学研究</font></b><br> 1958年到七十年代中期,西工大的科研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科研实力却不容小觑。学校自行设计并试制了国内第一架农业兼多用途飞机“延安一号”、第一架“地面效应飞行器”、第一架小型直升机“延安二号”、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等。<br> 1958年,中国出现了“全民办航空”的热潮,身为航空院校的西工大深感使命重大,飞机系师生开始研制我国第一架小型多用途民用机。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历时150天完成,首飞成功后,当日的《陕西日报》还在头版头条进行了大幅报道。</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航模竞赛佳绩</font></b><br> 学生培养上,西工大继承了华航的优良传统,在航模领域继续在国内高校领先发展,在国际国内航模比赛中屡次获奖,这是获奖情况:<br> ——1958年第六届国际航模比赛中,中国航模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西工大薛民献(左一)获A2级牵引模型滑翔机第三名; <br> ——1959年西工大航模运动员刘明道代表国家航模队参加匈牙利的国际航模比赛获得自由飞模型第二名; <br> ——1962年在长春举行的全国无线电操纵航空模型冠军赛,西工大代表队获得冠军。</h1><h3></h3><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二、军工添翼</font></b><br> 1970年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并入西工大,西工大如虎添翼,并形成了鲜明的国防军工特色和天然的军民融合土壤,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献身国防的使命感。哈军工的加入也增强了科研力量,学校先后取得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承担了研制运-8航行雷达、试制延安二号等重点任务。<br> 这是当时教学方面的情况。采用厂校结合的方式,学生边上课边下厂实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工厂生产效益。</h1><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三、文革中师生的坚守</font></b><br> 文革期间西工大有6年时间停止招生。虽然遭受了挫折,但学校广大师生克服困难,取得了上百项研究成果。这其中就有原哈军工康继昌副教授研制的114型机载计算机。身后展柜里大家看到的是原件。这台计算机是当时为轰5飞机研制的数字计算机(全称SSS-1数字式射击瞄准计算机,是我国第一台设计定型的机载火控计算机)。在2018年被中国计算机学会认定为“中国计算机一类历史记忆”,也许今天我们用小小的集成电路板就能完全替代这样一台大型设备,但在当时却是响当当的中国第一。</h1><h3><br></h3><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四、恢复发展 加快建设</font></b><br>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学校逐步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81年获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br> 继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之后,学校“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1981年获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2年被列入第一批13所中共中央直接管理高校之一。1991年学校获航空工业部四十年重大贡献单位称号,1993年获“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教育教学</font></b><br> 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校18个专业招收首届四年制本科生1301人。1978年<br> 恢复招收硕士生,198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br> 广大教师喜迎科学的春天,以高昂的热情投入教学,学生则如饥似渴地学习,<br> ——1986年学校获准试办研究生院。<br> ——1994年,学校成立了试飞员学院。培养了试飞英雄李中华等英雄试飞员。<br> </h1> <h1><br></h1> <h1><b><font color="#ed2308">科学研究</font><br></b> 这一时期,科学研究迎来发展的春天,学校逐步形成了以航空为主,航空、航天、航海并进,多学科争荣的昌盛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br> 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西工大21项科研成果受到大会奖励。<br> 科研获奖和科研经费逐步增加。<br> 1984年正式成立无人机研究所,经过10年的发展,已建成无人机集成化设计平台,1995年西工大无人机所被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确认为国内最大的无人机科研生产基地,并入选中华之最。<br> ——1982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架民用型无人机——“D4”无人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br> ——1993年蒋宗荣教授研究的稀土永磁电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当年无一等奖)。</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研制歼-7E飞机</font></b><br> 西工大对国防事业的贡献不仅如此,歼-7e飞机,是我国空军和海军装备的主力军,连续二十多年作为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专用机,分别于1999年和2009年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和六十周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它的诞生就有西工大人的贡献。</h1><h1> 在我校沙伯南教授带领学生在成飞公司实习期间,看到歼-7飞机机头有130kg的“死配重”,并且在使用中存在航程短、机动性能差等缺陷,作为我国大量装配的主力机型,这种缺陷有很大弊端。“拿掉死配重,提高飞机作战性能”的念头不断在沙伯南教授的脑海中出现。但当时要研制新的机型不符合中国国情,于是提出一条立足原型机、改进气动布局以提高性能的方案。在研制过程中,厂校合作的优势充分体现,高校有科研理论优势、工厂企业有实践优势。歼-7e及其改进型,被誉为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典范,是我国战斗机中唯一以高校为副总师单位研制的飞机。并且分别于1999年和2009年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和六十周年国庆阅兵式。</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国际交流</font></b><br> 不仅在本校范围内,西工大在国际交流中也做出了诸多成就。<br> ——这张图片就是1979年周尧和教授在第46届国际铸造年会上宣读论文,并被年会授予终身成就奖。<br> 从建校开始,80年来西工大的成就不胜枚举,创下多项全国第一,包括并校之初的“延安一号”飞机和小型无人机,第一个以地面模拟为特色的空间材料试验区、搭载火箭升空的“翱翔之星”等等,彰显了西工大铸国之重器的国家队风采。因版面有限,这一侧的展板就部分列举了其中的17项。</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第三部分、翱翔腾飞</font></b><br> 进入新世纪,西工大的发展同样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并且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为契机,学校形成了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设学科特色鲜明,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学校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全国文明单位”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抢抓机遇 战略部署:</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学校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167efb">“211工程”:</font></b><br> 西北工业大学的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之后,“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br> 1995年12月,学校首批(前15所)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br> ——1997年7月航空工业总公司、“国家计委”这个批复,标志着西工大“211工程”建设正式启动;</h1><h1><br><b><font color="#167efb"> “985工程”</font></b><br> 2001年4月,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签署四方联合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协议。2002年1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四方共建签字仪式,标志着西工大正式进入了“985工程”建设。<br> 学校先后召开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科特色鲜明,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一流大学”远景目标。</h1><h1><br><b><font color="#167efb">“双一流”建设</font></b><br> 2017年,西工大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确定了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提出了“3+2”学科群建设方案,明确了十项重点建设任务。</h1><h1><br> 学校不仅注重物质条件建设,在学生培养上同样有很多突破性进展。</h1><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建立现代大学制度</font></b><br> 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出发,学校深入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2014年11月,《西北工业大学章程》经教育部核准公布。</h1><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建设长安校区</font></b><br> 2005年,西工大长安校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长安校区占地3900亩,依山傍水,环境优美。2006年长安校区开始启用,一万多名师生入驻。新校区的建设极大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在建校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h1><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无人机</font></b><br> 这里播出的就是国庆60周年和建军90周年时无人机方队接受检阅时的情形。从天安门广场上驶过的无人机全部是由西工大自主研发、生产。<br> 西工大飞出的无人机承揽并圆满完成了2次阅兵的任务,足见西工大在国内无人机领域的领军地位,现如今,装配部队的中小型无人机,90%以上都是由西工大设计、研制的。学校现拥有我国唯一的无人机特种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中心,真正实现了无人机研发,试制,生产一条龙。目前最新的无人机已经可以实现侦察、击打一体化。<br> 在这一侧,展板列举了学校的21所学院,这些学院的蓬勃发展正是学校在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精英教育和中外联合办学上诸多努力的累累硕果。每块展板右上角的二维码都有相应学院的详情。<br> 学校如此多的成就自然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大学文化和积极地国际交流。</h1><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学科建设</font></b><br> 1996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学校持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在2003年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系科调整,完善学科体系结构,逐渐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学科群引领,3M(材料、力学、机械)学科群、3C(计算机、控制、通信)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管、文、经、法”学科群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br>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27个学科参评,26个学科上榜。3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6个学科进入B+档学科。</h1><h3></h3><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重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font></b><br> 进入新时期,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积极重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给通才制定规则,给天才留出空间”,提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新目标。</h1><h1><br><b><font color="#167efb">教育教学</font></b><br> 学校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分别在2006年与2009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和工信部水平评估。<br> 2018年4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反馈意见认为学校“形成并延续了人才培养的‘西工大’现象”。</h1><h3></h3><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合作办学</font></b><br>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促发展,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办学。筹建了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建设了翱翔小镇;成立了深圳研究院、青岛研究院、长三角研究院、两江三区科创中心等。<br> ——2017年12月18日与西安市合作共建翱翔小镇启动仪式在西安举行。<br> ——2018年1月15日与太仓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h1><h3><br></h3> <h1><font color="#167efb"><b>国际合作与交流</b></font><br> 学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搭建国际化办学平台。<br> ——2014年3月31日,在习近平主席和比利时元首的共同见证下,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校长保罗•德诺普签署建立最重要合作伙伴关系协议。<br> ——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等国际著名专家为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br> ——2016年5月,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获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br> 西工大是中俄、中芬、中国白俄罗斯大学等联盟成员高校。国际合作不断拓展面向,举办并参与了一系列高水平国际会议。</h1><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国际教育</font></b><br> 在国际教育方面,学校从199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2007年10月国际教育学院成立,留学生覆盖全校16个学院。</h1><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大学文化</font></b><br> 学校坚持思想引领,注重成风化人,形成“思政进网络”“礼敬吾师”颁奖典礼、爱心直通车等一批文化品牌。深入挖掘脉源三支的历史文化,打造首部校史电影《古路坝灯火》、舞台剧《华航西迁》、话剧《寻找师昌绪》等文化精品。丰富的文化活动,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br> 学校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获得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h1><h3><br></h3> <h1><font color="#ed2308"><b>亲切关怀</b></font></h1><h3></h3><h1> 西工大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支持。这是习近平、李克强、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等接见学校老师或来校视察有关图片。查询机里收录了更多的信息。</h1><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宏伟愿景</font></b><br> 新时代、新目标、新作为。学校确立了2020年、2030年、2050年建设目标。到2050年整体实力综合排名进入世界前100名,航空、航天、航海综合排名进入世界前10名,努力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h1><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结束语</font></b><br> 通过校史,解读昨日,述说今天,展望明天。西北工业大学将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路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参观[校友厅]</font></b></h1><h1><font color="#ed2308"><b> </b></font><font color="#010101">校友厅按院士、国家及省部领导、将军、高校领导、三航总师、企业家等分序列展出,特别设立了师昌绪院士专版。此外,还设置了校友查询系统。</font></h1><h3><font color="#ed2308"></font></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 <h1><b><font color="#167efb">西工大现象</font></b></h1><h1> 几十年来,国防科技战线上遍布着西工大人的身影,西工大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中航工业集团所属三大飞机制造企业和三大研究所中,型号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厂所领导、特级专家中,西工大校友占比一半以上。在航空领域,“一个班走出了歼20总师杨伟、运20总师唐长红、歼15常务副总师赵霞三位总师”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在航天领域,从“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航天液体动力掌门人”谭永华等,一大批校友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br> 西工大现象的首次提出:2011年5月31日,两院资深院士调研组来到西北工业大学,将大批西工大校友成为国防科技领军人物称为“西工大现象”,认为西北工业大学培养的学生和他们的工作成就,远远超过了学校所在的地域、条件、环境所给予他的,远远超过一般人所预期的。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遍布海陆空。在当今中国三航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西工大校友领军人才辈出,一大批西工大学子勇立潮头、大放异彩,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蔚然形成令人瞩目、令人探究的"西工大现象"。</h1><h3><br></h3> <h1><b><font color="#010101">师昌绪</font></b><br> 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br> 1918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县(现保定市徐水区)。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积极参与争取回国的斗争。1955年回国。1957年,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1982年创办并兼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br>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br> 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湘潭大学名誉董事长等。是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br>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h1> <h3>(图片转自西工大网站)</h3> <h3>(图片转自西工大网站)</h3> <h3>(图片转自西工大网站)</h3> <h1> 移步换景,时光流逝。校史展览记录了学校七十多年的沧桑巨变,反映了一代又一代先辈们心系学校、心系教育的赤诚奉献,展示了群英荟萃的大师风范和校友风采,彰显了学校追求卓越、跨越式发展的坚实足迹。不仅是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缅怀历史、启迪未来、传承文化的平台,还是宣传学校、联系校友、展示成就的重要窗口。</h1><h3></h3><h1> 感谢西工大校史馆工作老师及学生的热情讲解!</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