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386旅中的神秘武器,日军白刃战畏惧红缨枪称其为长剑。
导读:
在1938年3月的神头岭伏击战中,红缨枪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日军在白刃战时对红缨枪比较畏惧,称它们为“长剑”。
日军在白刃战时对红缨枪比较畏惧。1939年2月的第二次长生口战斗中,叶成焕的第772团布下疑阵。在白刃战中再次大破敌军,并抓获了一名被红缨枪刺伤的日军俘虏。此人心有余悸地供称:“你们的武器配备好,长剑厉害。”
<br></h3> <h3>
在白刃战时,日本人擅长用刺刀,而我军则用大刀把鬼子吓得夜不能寐,甚至有的鬼子用带子把两片铁瓦捆在脖子上,可防大刀砍杀,人称“铁围脖”。 但是,鬼子们却万万没想到大刀除了砍还有劈,一刀劈下去,脑袋怕是分家了。
日军大多是训练有素的武士,所以,我军由于是农民子弟兵武装的,训练缺乏,所以在白刃战中,尤其是近身搏斗,是很不利的。<br></h3><h3><br></h3><h3> 红军和八路军的白刃作战
对干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来说,白刃战一直是常用和擅长的作战形式。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工农红军的装备极其落后,只能大量依靠冷兵器来解决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早期,甚至出现了“梭镖营”、“梭镖团”。某独立营共有官兵500余人,步枪仅有60支,梭镖(红缨枪)倒有400多支。红军的对手鲜有擅长白刃战者,所以红军在白刃战中依靠坚强意志和旺盛士气就能取胜。但在长期的运动战中很难对基层官兵进行系统而完善的白刃战训练。红军的枪械装备比例逐渐上升后,由于刺刀不足,很多战士仍然携带大刀或长矛进行白刃战。身背大刀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经典形象。
西安事变后,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整编为八路军(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于1937年秋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武器大多数已经不堪使用,步枪仍以老式的“汉阳造”和其他的杂式步枪为主。
<br></h3> <h3>
平型关战斗中的白刃作战
平型关之战是抗战初期一次成功的伏击战,是“七七”事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个大捷。1937年9月25日晨,林彪率领的第115师到达指定位置,并控制了战区内公路南侧一处坡缓的高地。11时左右战斗打响。日军很快判明形势。组织兵力向该师686团防区对面、公路北侧的老爷庙高地发起冲击,试图夺取制高点。685团一部开始从南侧高地冲下。两军展开了“登山比赛”。据参战者回忆,山坡上穿黄军装的日军和穿灰军装的八路军混杂着进行“登山比赛”,甚至连厮杀都来不及了。686团也加入了冲击的行列。根据686团3营排长田世恩的回忆:“我们连接到了夺取老爷庙的任务,我带着全排战士立刻向老爷庙冲击。战士们的喊杀声像霹雳似的震撼着山岩。当我冲到坡下的时候,见前边的一个鬼子正往老爷庙那边跑,我就拼命追……紧爬几步就追上_,那个鬼子。我屏住呼吸,憋足了劲,向他背上猛劈一刀。这家伙还没来得及叫唤就滚下山坡了。”“……在侧翼连队的掩护下,我们终于冲上公路,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没有刺刀的同志便拔出砍刀和鬼子杀起来。有的战士连大砍刀也没有,就徒手和敌人撕打。我端着刺刀朝一个矮个鬼子刺去,不想那家伙一下转过身来。我猛一使劲又朝他胸部刺去。那鬼子又用劲一挡,硬跟我顶起来了。我趁机往后一撤,抽出枪刺来,但我的刺刀被挡弯了。正在这时,一颗子弹飞来,从我右膀下穿过。那家伙见我中弹了,正要松动一下。我咬了咬牙,把腰一闪,掉过枪托抡起来,纵身一跳,照准他的脑袋直劈下去,把那家伙打倒在地。我又顺手抄起他的长枪,朝他肚子上乱扎了两刀。紧接着,我又和冲过来的一个鬼子军官拼上了。他拿的是东洋刀,没有我拿的长枪吃劲。我一刀就把他刺倒了……”“足足拼了半个小时,鬼子顶不住了,纷纷钻到车下。我们乘机直奔老爷庙。占领老爷庙的一小股鬼子见我们开始往上爬,用机关枪扫个不停。这时沟里的鬼子又从后面拥上来。幸亏2营的战士及时赶到,消灭了拥上来的鬼子……我带着两个班的战士冒着弹雨匍匐前进,在离山顶不远处向敌人投弹。鬼子的机枪哑了,他们也端着刺刀冲下来……但我们的人多,三五个战士对付一个鬼子,一个鬼子最少也要挨上两三刺刀。我们占领老爷庙后,居高临下进行攻击,打得沟里的鬼子无处藏身……”<br></h3> <h3> </h3><h3> 红缨枪的威力
抗战中,日军的坦克写上了“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显而易见,三八六旅是日军眼中的劲旅,必欲除之而后快。在这里强调一下,三八六旅政委是王新亭,旅长是陈赓。在1955年授衔时,二人分别被授予上将和大将军衔。
在1938年3月的神头岭伏击战中,八路军第386旅新建部队由于步枪数量严重不足,很多连队完全是用红缨枪装备起来的。
兵器一寸长一寸强,所以三八六旅另一神秘武器——红缨枪的威力便显现出来了。红缨枪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枪身由白蜡树杆制成,韧性很好;铁制枪头末端的红缨可以阻止血顺杆流下,以防枪杆湿滑难以握持。据记载,遭到伏击的日军在这狭窄的地形上基本排不成战斗队形,既没有地形地物可利用,也无法发扬火力,386旅很快就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在宽度不到100米的山梁上,被日军称为“长剑”的红缨枪显示了特有的威力。首先其长度可以保证在与日军步兵肉搏时保持一定的心理优势;其次,与双手持的大砍刀相比,红缨枪不需要大幅度挥舞,更便于多人协同作战一使用红缨枪只需要有一定的臂力即可,不需要高超的武艺,适合主要由农民子弟组成的八路军。但如果红缨枪的木杆被刺刀斩断,那么战士立刻就会陷入赤手空拳的境地。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我方的人数占优,日军相对较强的拼刺技术无从发挥。
日军在白刃战时对红缨枪比较畏惧。但这种武器毕竟不能对付敌人的机枪火炮,所以八路军的装备逐渐得到改善后就淘汰了它。<br></h3> <h3> </h3><h3> 青纱帐与人民军队白刃战的成熟</h3><h3><br></h3><h3> 百团大战结束后八路军各部队进一步分散部署,很多部队以连排为单位活跃在敌后。分散的小部队只能通过缴获敌人的武器弹药来补充自己,这样白刃战又成了一种必须的作战模式。而青纱帐这种华北地区所特有的地理环境也为八路军的作战提供了很大便利。每年夏秋季节农作物进人生长和成熟期之后。茂密的、一人多高的庄稼可以为部队提供良好的掩护,也便于集结和撤退。作战时,敌我双方的距离基本上也就几十米甚至十几米,往往在几轮射击之后马上就转入白刃战。</h3><h3><br></h3><h3> 人民军队对于白刃战的依赖也有其迫不得已的一面。根据鲁西南地区老八路的回忆,在残酷的“五一”大扫荡结束之后,通常每个八路军战士的子弹只有20发。为了迷惑鬼子和汉奸,战士们在子弹带里全装上秸秆,装作子弹很充裕的样子。由于没有足够的子弹进行火力战,更没有足够的子弹进行训练,所以八路军在射击作战时不占优势,只有依靠刺刀来解决问题。吕正操的抗日救国军对刺杀训练就非常重视。吕将军原是东北军的将领,对于日式刺枪术也非常了解。据该部王汝林回忆,“如果不参加作战的话,部队天天都要练刺杀,除了吃饭就是拼刺刀。”八路军还制造了一些护甲用于对练。</h3><h3><br></h3><h3> 在实战中八路军十分重视战术配合。“拼刺刀时相互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坚决。一次有个鬼子队长被我们围住。这家伙举着指挥刀,嘴里啊啊地大叫要劈我。我假装进攻,而且装得很像。他很紧张,注意力都在我这儿,突然被侧方我们的战士一刺刀捅得蹲下了。等解决完其他鬼子后,我捅死了这鬼子官……在这种小规模的伏击战中我方的兵力往往占据优势,再加上地形等其他有利条件,白刃战甚至成为一种实战演习,由排长和老兵担任掩护,新兵进行突刺。在这样的情况下,拼刺技术的进步往往很快。”</h3> <h3>
青纱帐与人民军队白刃战的成熟
百团大战结束后八路军各部队进一步分散部署,很多部队以连排为单位活跃在敌后。分散的小部队只能通过缴获敌人的武器弹药来补充自己,这样白刃战又成了一种必须的作战模式。而青纱帐这种华北地区所特有的地理环境也为八路军的作战提供了很大便利。每年夏秋季节农作物进人生长和成熟期之后。茂密的、一人多高的庄稼可以为部队提供良好的掩护,也便于集结和撤退。作战时,敌我双方的距离基本上也就几十米甚至十几米,往往在几轮射击之后马上就转入白刃战。
人民军队对于白刃战的依赖也有其迫不得已的一面。根据鲁西南地区老八路的回忆,在残酷的“五一”大扫荡结束之后,通常每个八路军战士的子弹只有20发。为了迷惑鬼子和汉奸,战士们在子弹带里全装上秸秆,装作子弹很充裕的样子。由于没有足够的子弹进行火力战,更没有足够的子弹进行训练,所以八路军在射击作战时不占优势,只有依靠刺刀来解决问题。吕正操的抗日救国军对刺杀训练就非常重视。吕将军原是东北军的将领,对于日式刺枪术也非常了解。据该部王汝林回忆,“如果不参加作战的话,部队天天都要练刺杀,除了吃饭就是拼刺刀。”八路军还制造了一些护甲用于对练。
在实战中八路军十分重视战术配合。“拼刺刀时相互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坚决。一次有个鬼子队长被我们围住。这家伙举着指挥刀,嘴里啊啊地大叫要劈我。我假装进攻,而且装得很像。他很紧张,注意力都在我这儿,突然被侧方我们的战士一刺刀捅得蹲下了。等解决完其他鬼子后,我捅死了这鬼子官……在这种小规模的伏击战中我方的兵力往往占据优势,再加上地形等其他有利条件,白刃战甚至成为一种实战演习,由排长和老兵担任掩护,新兵进行突刺。在这样的情况下,拼刺技术的进步往往很快。”<br></h3> <h3><br></h3><h3> 抗战末期——拼刺技术日趋成熟</h3><h3><br></h3><h3> 从1939年年初起,八路军总部连续发出两期整军训令。1940年八路军各部队开始了有计划的轮训工作。整军中大部分时间是进行技术、战术训练。为了提高短兵相接的本领,刺杀技术的训练被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度。经过数次整训之后,在抗战末期八路军指战员已经可以应付各类白刃战了。</h3><h3><br></h3><h3> 而日本由于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失利,很多精锐部队都在太平洋的小岛上“玉碎”了,补充的兵员素质急剧下降,拼刺技术也大打折扣。1944年8月中旬八路军鲁中军区某部与日军在沂水城西北的葛庄及其周围的小山岭上展开了殊死战斗。在抢占附近无名高地的战斗中,日军第5中队和我军1团1营1连短兵相接,在河滩上展开了白刃战。当时参战指战员回忆:“100多把明晃晃的刺刀勇猛地刺向敌人,只一个对刺,前排的鬼子就倒下了。”</h3> <h3>
延伸理解:
陈赓赠枪中央警卫团为何被拒
红军转战陕北时,有一次,陈赓问中央警卫团手枪连连长高富有:“你们有多少人?武器怎么样?”高为难地回答说:“有4 挺机关枪,24 支冲锋枪,一人还有一支破短枪。另外,就是大刀了,一人一把。”
常年带兵打仗的陈赓听后心想:在部队里,战士们要佩带大刀作为武器备用,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配备的枪支一定不好。他还听高说,战士们的手枪有时会卡壳打不响,有时会因为缺少子弹而无法射击。
陈赓对中央警卫团的武器配备情况忧心忡忡,便对高说:“这样,我们缴获了好多美式卡宾枪,给你150条,够用吗?”“够,我很愿意要,但我做不了主。”“给谁讲?团长?”陈赓接着问。“团长会同意的,只怕司令部首长不同意。”高富有担心地说。“这好办。”陈赓明白要向毛泽东汇报。<br></h3> <h3><br></h3><h3> 这天,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正在窑洞前交谈,陈赓也在旁边。他看到高富有走进来,于是对毛泽东说:“李德胜同志,我想给手枪连一人一支卡宾枪。”毛泽东看了高富有一眼,问道:“他给你枪,你要吗?”高富有没敢吭声。毛泽东说:“你要枪,不能从他们手里要,那是人家从敌人手里缴获的,要枪要向敌人要。人家天天打仗,好武器有用场,咱们这里又打不了大仗。”陈赓说:“我已经发电报让部队送来了。”“你敢!”毛泽东有些生气地说。陈赓这时也不敢吭声了。</h3><h3><br></h3><h3> 毛泽东转过来对高富有说:“你敢要一支,我撤了你!”就这样,手枪连配备150 支高级卡宾枪的事情泡汤了。后来,随着部队战斗力的增强,武器配备的水平也逐渐提高。一些地方上的部队会经常将缴获的较为先进的武器送给警卫连,但总是小批量的,再没有150支这样大手笔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