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孝感因汉孝子董永“孝感动天”而得名,为弘扬孝文化,宣传董永勤劳、朴实、善良的精神,1984年,董永公园正式建成。该园占地75亩,按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仙女下凡、百日姻缘等情节为线索建造,汇集了孝感境内有关“天仙配”故事的文物古迹。园内用亭、台、楼、阁、桥、榭组成的仿古建筑群,在山和水的映衬下,别有一番趣味。园内有孝子祠、瑶池仙境、槐荫树、理丝桥、鸳鸯楼、饭山、升仙台等景点20余处。</h3> <h3> “孝子祠”位于公园的正中央,屋顶青色古瓦,门院粉壁花墙,院内正厅坐北向南,多开的雕花门屏,四周花卉盆景,古色古香协调匀称。祠院正中耸立着董永和七姐满工回家的汉白玉塑像,祠院围墙的16面窗花,以浮雕形式,展示了民间相传中的16个孝子故事图画。<br></h3> <h3> 董永祠正厅悬挂着载有董永生平的横匾,陈列着关于董永的文物、碑贴、族谱、名人字画等。祠的围墙上刻着董永等历代孝子的传说。<br></h3> <h3> 孝感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孝文化资源。古代的《二十四孝》中就有三孝出自孝感:“卖身葬父”的董 永、“扇枕温衾”的黄香、“哭竹生笋”的孟宗。孝感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孝感有“孝子之乡”的美誉。仅清朝光绪年间编撰的《孝感县志》记载的有名有姓有事迹的孝子就有493人,民间孝子更是不可胜数。</h3> <h3> “瑶池仙境”,再现了张七姐下凡前,在瑶池沐浴梳妆的情景,七姐妹白玉似的仙姿塑像,在池中岛上神态各异,含情脉脉,个个栩栩如生。<br></h3> <h3> 园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棵树冠如蓬、满身披绿的槐荫古树,正是它见证了董永与七仙女的百日姻缘。</h3><h3> 相传王母娘娘的七姑娘思凡,看中孝子董永,于是让槐荫树做媒,嫁配董永。董永说:“哑巴树怎能开口?”七仙女说:“大树不开口,各自两分手;大树若开口,姻缘天配就。”接着,他们双双跪拜,槐荫古树因感动而开口说话。不料,老槐荫激动之余说错一字,将“百年合好”说成“百日合好”,使得董永和七仙女仅有百日缘分。民间俗语“一夜夫妻百日恩”,就是从这里传开的。<br></h3> <h3> 董永卖身葬父,七仙女在六位姐姐帮助下一夜织出十四匹锦绢,三年卖身改为百日。正当欢喜返家时,玉帝限七仙女立返天宫。七仙女只有在槐树上留下“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黯然离去。<br></h3> <h3> 公园内有“槐荫古树”、“理丝桥畔”、“鸳鸯楼台”一组景点。相传槐荫为媒,七姐与董永成婚,理丝桥下借滚子河水,浣绢洗丝,用天梭一夜织成十匹锦绢,赎回卖身契;“鸳鸯楼台”是一个建筑在池水边的楼榭建筑群。傍水楼台上有一对紧依的双亭,象征董永七姐,相互依偎相亲相爱;另有一亭,沿廊伸入池中,象征他们爱子在池里戏水。池中小岛上,有一对白色的鸳鸯鸟,与楼台形成犄势。在此观水中之鱼踪、楼台之倒影,思鸳鸯之依依,爱意之甜蜜,不禁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仙女、董永故乡的亲切,也更增添了无比的乐趣。<br></h3> <h3> 园中左侧有一米粒形土山,周围十三个土丘。相传董永的儿子董天宝,经常受到十三个财主子弟的欺负,有一天,天宝正在吃用七姐留下的米煮的饭,自称十三太保的家伙又来侮辱他,一气之下,天宝将碗砸去,顿时风沙满天,旋即风停沙尽,地上出现了一座米粒形的山压着十三个土丘。后称此山名“饭山”。<br></h3> <h3> 园内建有供游客歇息的“清风亭”,抬头可见具有孝廉特色的对联。廉政漫画长廊上丰富的孝、廉、德等故事让游客若有所思,流连忘返。</h3> <h3> 历史的变迁,为孝感留下了诸多的孝文化资源。尤其是围绕三大孝子,留下了诸多著述和大量的诗词歌赋,以 及文艺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作品中包含着许多孝廉的故事。如黄香、孟宗都曾“举孝廉”,他们既是孝子,又是廉官。孝感的孝文化,既有孝亲思想,又具 廉洁特色,影响广大,至今传承。董永孝廉文化园的建设,在大力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坚持孝文化与廉文化有机结合,大力宣传孝文化中所蕴含的廉 洁、廉政元素,使景区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又能受到孝廉文化的熏陶。</h3> <h3> 在公园的北门,建有一古色古香的门廊,左右书“孝”“廉”二字各一处。在公园进门左侧道路旁放置了一块高3.2米,宽1.5米的天然景观石,上书“孝廉文化园”大字。在进门右侧设置了大型长方体石碑,上刻有孝经、廉经等“三字经”900句。</h3> <h3> 在公园的东大门,建有屏风墙一处,用行楷书斗大“孝”字一个。在公园原有景观饭山脚下池塘边的石群中设置三块石头,上书“孝廉池”三个红色大字,孝廉池内年年莲花盛开。</h3> <h3> 园内上书“孝”、“廉“、”“德”、 “俭”的景观石随处可见。通过景观建设,以景说廉,使游览者观景思廉,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耳濡目染地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灵魂的洗礼,润物无声地接受道德的升华。</h3> <h3> 董墓春云是孝感八景之一(八景为峻岭横屏、双峰瀑布、北泾渔歌、西湖酒馆、琴堂槐荫、泮沼荷香、董墓春云、程台夜月)。</h3><h3> 董墓(传为董永及其父墓之合称),在县城之东六公里龙店区春云大队汤家老屋村北。</h3><h3> 明英宗正统四年(公元一四三九年)、孝感知县罗勉,曾有:庸身葬父孝名存,马鬓犹封汉代坟。冉冉春云长不散,曾迎织女到天门。“之题咏。<br></h3><h3> 明武宗正德二年(公元一五0七年),知县黄巩见其”断碑残刻,苔蚀雨剥,殆不可读“。遂命下属刘福禄重修董墓,加高土层,增饰马鬓,树立石表。<br></h3><h3> 墓周建院、前门与中心处”飨堂“辟甬道相连。”复使近傍汤氏守之“。<br></h3><h3> ”文革“前所见的董墓,其形制、碑题已是公元十九世纪中期的事了。<br></h3><h3> 1984年,董永公园新建,便将董永墓迁入园内(墓碑为道光十六年制),供后人瞻仰、吊唁。</h3> <h3> 公园后门处,有一马鞍形山丘,上山台阶谓“百步梯”,直到“升仙台”山顶,山顶平台有一古色古香镂花铜香炉。</h3><h3> 相传董永、七姐在满工回家途中,接玉帝谕旨,七姐被天兵天将迫上“百步梯”到“升仙台”,凭借袅袅青烟,含恨离别人间。</h3><h3> “升仙台”四周环水,山洞构筑曲径通幽,崎岖小路和桥、函、亭、景相间。在“升仙台”上可观公园全景。</h3> <h3>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堪称经典</h3><h3>树上的鸟儿成双对</h3><h3>绿水青山带笑颜</h3><h3>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h3><h3>夫妻双双把家还</h3><h3>你耕田来我织布</h3><h3>我挑水来你浇园</h3><h3>寒窑虽破能避风雨</h3><h3>夫妻恩爱苦也甜</h3><h3>你我好比鸳鸯鸟</h3><h3>比翼双飞在人间</h3> <h3>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先后被改为黄梅戏、楚剧、京剧、豫剧,后来还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不过最出名的还是黄梅戏,严凤英、马兰、吴琼等艺术家的传唱可谓经典。</h3> <h3> 《天仙配》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叙述了七仙女下凡的曲折经历,融合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满爱情的善良愿望,以及对封建专制统治者的仇恨和控诉。在美丽动人的七仙女和勤劳忠厚的董永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格,体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他们的真挚爱情与悲剧命运,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该片的一些经典性唱段,饮誉长久,流传不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