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高气爽钟山美,</p><p class="ql-block"> 丹桂飘香石头城。</p><p class="ql-block"> 华西坝上五大学,</p><p class="ql-block"> 最早到是中大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来南京,感觉这里绿化很好,大街上的法国梧桐树整齐地排在道路两边,城市里面到处都有很多桂花树,已经是十月中旬了,但盛开的桂花,飘溢着浓郁的桂香沁人心肺,真是使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起南京有三所大学,与华西坝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特别想到三所学校去看看,于是分别到了已经更名为“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这些学校去看,于是就先来到了东南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在南京的大学里,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先生,第一个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及其学校的设备主动撤离南京,往四川大后方迁移,学校所有学院中,除了医学院外,其余学院全部到达重庆沙坪坝,在重庆大学松林坡建房落脚。而医学院则到有医学院的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其附属医院与华西医院、后来到达的齐鲁大学医院,共同成立三大学联合医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底,中央大学撤离华西坝,中央大学医院也离开三大学联合医院,到正府街独自成立成都市立医院。这样中央大学就结束了五大学之联合办学,三大学联合医院也就变成了两大学联合医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大学到华协合大学后与后到来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共同成为华西坝五大学,即闻名于世的“Big Five”。1941年中央大学退出华西坝后,由1942年到来的燕京大学取代,而仍然成为“Big Fiv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更名为“东南大学”的校门,该校门也是原中央大学的校门,保留着原样。</p> <p class="ql-block">原中央大学的南大门,它是校园的主要出入口,门楼由杨廷宝设计,建于1933年,外形采用简化的西方古典建筑样式,为三开间四组方柱和梁枋,简捷大方,与校园内大礼堂,图书馆等建筑群的风格一致。</p> <p class="ql-block">国立中央大学(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成立于南京,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里面科系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罗家伦、厉麟似、徐志摩、张大千等名家大师均曾经在该校任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校始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1928年5月15日,该校由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1937年迁址重庆、成都等地办学,史称重庆中央大学。1946年11月1日,复原后的中央大学在南京开学,拥有立、工、医、农、文、法、师范7个学院,43个系科,26个研究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执中国高等教育之牛耳,为当仁不让的第一学府,其院系之多、学科之全、学生之众,居全国高校之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改称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为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徽。</p> <h3>1952年院系调整,改名“南京工学院”时的校门</h3> <h3>如今是“东南大学”校门</h3> <h3>原中央大学的大礼堂,屋顶是古罗马式的穹隆顶。它位于校园中央,由英国公和洋行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建。1930年3月始建,1931年4月底竣工,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三层,高34米。</h3> <h3>大礼堂老照片</h3> <h3>大礼堂奠基石,1930年10月10日由时任校长张乃燕题字</h3> <h3>国立中央大学的建筑物多是民国时期的洋房结构,与华西坝上的建筑楼多是中西结合的风格不一样</h3> <h3>后来在大礼堂前面修了一个圆形水池</h3> <h3>冬季俯瞰校园里的大礼堂和水池</h3> <h3>现在中央大学校旧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这次正逢建筑学院88级校友庆祝毕业30周年聚会,他们在大礼堂前合影。不同专业的校友身著不同颜色的衣裳</h3> <h3>建筑学院88级校友准备集体合影</h3> <h3>大礼堂前面的水池</h3> <h3>孟芳图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侧,古希腊式建筑。江苏督军齐燮元捐资,1922年1月奠基,1924年建成,建筑面积3013平方米,藏书40余万册。现在改为办公楼。</h3> <h3>图书馆前草地上的龙头雕塑</h3> <h3>古老的文物——螭首</h3> <h3>螭首 Chi shou</h3><h3>此石刻龙头名为螭首,原是明代国子监大殿平台四角上的一个,1978年在文昌桥路旁被发现,后移至东南大学老图书馆前。它是东南大学现存最古老的文物。</h3><h3><br></h3><h3>螭(chi)在传说中是龙王的九子之一,形象如龙,有巨大吞吐水的本领,因此古代常将螭首放在大殿平台四角和四面,以象征避火之意。</h3><h3><br></h3><h3>把它放在图书馆之前,也许也是有这个意思吧,需知图书馆里有大量的书籍,是之必须要防火为大事啊!</h3> <h3>后来修建的新图书馆,“图书馆”三字由刘海粟大师题字</h3> <h3>现在的图书馆</h3> <h3>校园道路两旁参天的法国梧桐树整齐划一,图书馆藏在大树后面</h3> <h3>大礼堂及水池旁边的吴健雄纪念馆</h3> <h3>吴健雄,江苏苏州太仓人,核物理学家,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h3><h3><br></h3><h3>她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南京大学理学院前身),获得学士学位。受聘到国立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后进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h3><h3><br></h3><h3>1936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4年参加“曼哈顿计划”。</h3><h3><br></h3><h3> 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h3><h3><br></h3><h3>南京大学杰出毕业生、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校荣誉博士</h3> <h3>1942年5月30日吴健雄与袁家骝结为夫妻</h3> <h3>原南京工学院“五四楼”</h3> <h3>五四楼也是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在1954年设计修建的</h3> <h3>江苏省人民政府赠送给学校的纪念鼎</h3> <h3>鼎上铸有“江苏省人民政府赠”篆书字样</h3> <h3>东南大学校名沿革</h3><h3><br></h3><h3>1902年 三江优级师范学堂</h3><h3>1905年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h3><h3>1915年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h3><h3>1921年 国立东南大学</h3><h3>1927年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h3><h3>1928年2月 江苏大学</h3><h3>1928年5月 国立中央大学</h3><h3>1949年 国立南京大学</h3><h3>1952年 南京工学院</h3><h3>1958年 食品工业系、化学工程系相继分出, 分别建立了无锡轻工业学院和南京化工学院</h3><h3>1961年 农机专业分出建立镇江农机学院</h3><h3>1988年 东南大学</h3><h3> 2000年4月 与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成东南大学</h3> <h3>校园里拉上了红色横幅,欢迎不同年代的校友回母校来</h3> <h3>从学校后面的山坡上俯看前面的校园及大礼堂</h3> <h3>本美篇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