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柑橘

止戈

<h3>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红时。周末阳光甚好,下楼去超市,路上看到水果摊,其中有卖某地橘子,现在价格十元四斤,倒也不贵,不过这橘子不够红润,皮也偏厚,吃起来不大香甜。于是想起了故乡石门的柑橘。</h3><h3> 故乡的柑橘,在楚国大诗人屈原的眼里,是“绿叶素荣”“青黄杂糅”“精色内白”生于南国的“后皇嘉树”。在汉魏文人的眼里,是“橙为土所宜,秋杀乘气候。累累弄圆实……牙咀蜜饴溜。论香友兰菊,定品奴橘柚。”是“于木爱松、于果爱橙、于花爱梅”《三爱铭》中的三爱之一。在唐朝诗人李群玉的眼里,是“隽味品流知第一,更劳霜橘助芳鲜”“品味第一”的美味。在现代作家沈从文的眼里,是“品质颜色都很好,远胜过外国橘子园标准出品”的“对小孩子发育极有补益的”好东西。在国家农业部柑橘专家的眼里,是“果形端庄整齐,色泽靓丽,果皮细薄光洁,肉质红嫩化渣,汁多、酸甜可口,风味浓郁,品质极优”的水果……如今在当地老百姓的眼里,是致富奔小康的“黄金果”“甜蜜果”“幸福果”。</h3><h3> </h3>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柑橘,其味道简而言之,就是弗兰卫视宣传片里讲的:“皮薄肉鲜,口感醇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品佳质优的石门柑橘。石门县西北部横亘着海拔千米以上的武陵山脉(县境有海拔近2100米的号称湖南第一峰壶瓶山),东南则是海拔百米以下的洞庭湖澧阳平原,受此影响,北方冷气流难进易出,南方暖气流易进难出,因此气候适宜、雨量丰沛、旱涝保收,尤其是县境中部丘岗坡地柑橘主产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这种特殊地理气候环境下生产的果品,不仅糖分高,而且比同纬度同类品种早熟一周以上。据考证,在明朝洪武年间,石门已是江南著名的朱橘产区,“植橘风盛”“寨寨产橘,户户有柚”,雁池坪的红橘(朱橘)、三圣维新太平子良所街一带的水柚子、袁公渡的红心抛子、金家河的黄皮橘(建橘)、仙阳河流域的香橼和金香柚等地方品种,久负盛名。进入新世纪,有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早熟蜜橘第一县美誉的石门,柑橘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支柱产业。石门柑橘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华名果”,获得了国家地理证明商标。2014年,石门柑橘成为APEC会议专供水果。今年央视7套“乡村大世界”栏目牵手第十八届石门柑橘节,助力石门庆祝柑橘丰收。据统计,全县现有44万亩橘园,其中35万亩分别获农业农村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基地认证;预计全县今年柑橘总产40多万吨,其中近四分之一将出口到俄罗斯、加拿大、东南亚、香港等19个国家和地区。</p> <h3>  2012年,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强调了一个观点,就是食材比做法重要得多。2013年,总书记强调我国城镇化的理想是“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我觉得,吃得到乡味,特别是乡村绿色特产,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19岁离开故乡,求学、工作到定居外地这些年,很少再在柑橘收获季节回到故乡。但比较奇妙的是,我娶了一个外省的爱吃柑橘的媳妇,生了一个爱吃柑橘的娃!跑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柑橘,特别是在求学和定居之地武汉,记得第一次我吃宜昌橘子时,非常诧异怎么橘子好酸,还有籽,完全不是记忆中那个味道。至于超市那些泡药打蜡的,看着光鲜,但真不敢吃,而且价格也贵,正如明初刘伯温《卖柑者言》所写的一样。于是,故乡柑橘的美味和丰收的美景,平时只能在梦里回味,只有等到春节回家短短几天大快朵颐,离开时千辛万苦的背一点带到外地,然后依依不舍的慢慢吃掉。至于那些与柑橘有关的故事,也在记忆里慢慢变得遥远。比如在村小读书时,春天老师安排我们到橘园里剪枝劳动,我的剪枝技术还受到了老师表扬;秋天收橘子时安排我们帮忙采摘,大家偷偷吃饱了用橘子玩“打仗”游戏,把班主任气的要死!还有小时候嘴馋到桔园里偷橘子吃,或者等橘园主人收完后再去捡拾了卖钱。中学时带橘子到学校给好朋友吃(男同学光明正大给、女同学悄悄放到课桌抽屉),一起探讨吃橘子剥橘子的方式方法。课余自制橘子罐头吃,晚自习后提着自制的冰心记忆中的小橘灯照亮回家……</h3><h3>  </h3> <h3>  感谢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和快递业的飞速发展,加上政府的扶持,使得“吃得到乡味”成为现实。故乡的柑橘也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在传统购销模式的基础上畅销全国各地。这种方式,能够把更多的利润留在原产地,对农民、快递从业者和消费者都有好处。他们的理念是:没有厂房,只有果园;没有泡药,只有香甜;没有打蜡,只有素颜;没有催熟,只有天然……自种自销,现采现发,从枝头到舌尖。</h3><h3>  </h3> <h3>  今天,我走在街头,施施而行,不再纠结于水果店和超市的柑橘是否既好看又可口又绿色,因为有柑橘自故乡来,不亦乐乎!而远方的朋友,当你吃着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石门柑橘时,是否会别有一番滋味,顺着舌尖,涌上心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