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厝

YZ

<h3>从这堵墙看,祖厝好像保存得不错。细看用料也还不错,石角与砖头混切,上部还有完整的红砖,厝顶棱角分明,说明当年起厝时主人家经济不算很差。</h3> <h3>出生在祖厝的人,尽管没住多少年,多少还是有感情的。记得搬新厝时应该是1972年,那年我也已经7周岁了,所以多多少少对祖厝有些许印象。</h3> <h3>大门两边的墙,也还屹立不倒。但抬眼看进屋内,却已是另一番景象,长出的“野生”树都高出屋顶不少啦。</h3> <h3>走入大门,只见后墙及屋顶已部分倒塌,唯有顶梁木材的牵拉,才能不完全塌陷。记忆中,当时的两间房(大房尾间)加一间骑头,以及搭在天井边的“灶卡”,居然住着太奶奶,奶奶,父母亲,大姐大哥、我和达弟(阿五大约是在新厝出生的),叔叔一家包括婶婶、堂哥堂姐堂弟(堂叔当兵及复员后有工作,一般不住家里),共12人!加上祖厝另一半的叔公一家,也是人丁兴旺!如今开枝散叶,来自祖厝的亲人是多少,我也数不清啦!</h3> <h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它们既体现时代特征,也展示着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如今的人,起的厝都是以适合两代人最多三代人居住为主,年轻人结婚时只要条件成熟都会分户,并且建房。如今,一大家族住一座厝的现象已经不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也带走了传统亲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