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首歌中唱道: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离开生活三十多年的南大树巷后的今天对它的记忆时不时会在脑中浮现。<br></h3> <h3> 南大树巷从东街路(今建国北路)开始一直由西往东延伸。在巷口叉分为两条街巷一条往北称为北大树巷一条往南即为南大树巷。<br></h3> <h3> 自古东街路一带私人小机纺众多,“东里相传俗最良,家家机抒事偏忙。百年几易新花样,一夜长喧古锦坊。"走进南大树巷摇纡声络丝声是最先让人感受到的。邻居中和法嫂,阿明嫂,四玖大姆,妙根妈等多位家庭妇女都是络丝的好手。</h3> <h3> 南大树巷的邻居们绝大部分家中贫困,为了生计大家都格外勤劳与节俭。几十年来邻里之间友好并和睦相处。</h3> <h3> 巷内有俩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娘舅,一位叫条吊娘舅,另一位是水土娘舅。</h3> <h3> 酒壶,夜壶是条吊娘舅的终身标配。他虽孤身一人但开朗和气,天稍暖时一张方橙一包豆一壶酒就在露天摆开,大人小孩都喜欢围坐他身边,听他天南海北的大头天话,不时还会给大家说上几段大书。晚上他带上夜壶用简易的木梯爬上可以说杭城最早的“L0Ft公寓"(其实只是在和法伯家的堂前从屋梁上吊了几块铺板下来当床而已),日复一年又一年直至他爬上“L0Ft"后再也下不来了为止。</h3> <h3> 另一位水土娘舅是位鞋匠,他做的鞋让人穿了合脚舒服,他也喜欢喝酒,但在外甥,外甥女们照顾下一生也算过得幸福。</h3> <h3> 说到南大树巷邻居们的贫困,确实曾有一对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恋人被贫困这把剪刀剪断了姻缘这根红绳。
但是不畏贫困,在逆境中成长是南大树巷人的品格。</h3> <h3> 邻居中有位特别贫困家庭的青年,他为减轻家中的负担左手拉风箱右手摇转爆米机走街串巷攒钱。后来他就是用这双手写出了吴昌硕篆体的四大条幅被国家人民大会堂珍藏,今天他对金石,史论,书法等有极深的研究与造旨,是西冷印社的著名书法大家。是南大树巷的骄傲!</h3> <h3> 走得进诗人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却回不去生我养我的南大树巷。八十年代初的旧城改造南大树巷从版图上消失了,取代它的是一条南起凤起路北至体育埸路的一条大树路。</h3> <h3> 今天的大树路</h3> <h3> 走进首届南大树巷邻居节的邻居们</h3> <h3> 邻居节将大家带回到曾经生我们养我们的南大树巷!远亲不如近邻,今天虽然我们再也回不去有如亲人般邻居的南大树巷,但南大树巷一定永远留在大家的心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