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润潇湘,福泽华人。一一戊戌年公祭舜帝大典活动。

郭光凡

<p class="ql-block">那天的九嶷山,天色低垂,云影沉沉,仿佛天地也在屏息凝神。我伫立于舜帝陵前的广场,红幅高悬,“戊戌年公祭舜帝大典”几个大字在风中轻颤,宛如千年回响的余音。飞檐翘角的殿宇静卧青山环抱之中,黄旗列阵,松柏含悲,整座山峦浸润在一种肃穆而庄严的氛围里。那一刻,我豁然彻悟:这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与中华文明源头的深情对话——舜润潇湘,福泽华人,血脉于此交汇,精神由此升腾。</p> <p class="ql-block">人群缓缓汇聚,省、市、县各级要员依次就位。他们步履沉稳,神情庄重,并非仅为出席而来,而是如归根的游子,寻觅那深植血脉的文化基因。我凝望他们肃立的身影,宛如一座座无言的丰碑,铭刻着“慎终追远”的千年训诫。他们不是在扮演角色,而是在以躬身之姿,回应那句亘古不息的箴言:德泽绵长,不在言语,而在践行。这一刻,职位褪去,唯余敬仰,皆为舜风所化,皆为德润所养。</p> <p class="ql-block">许达哲省长缓步登临祭台,深色西装衬出庄重之仪,黄绸围巾在山风中轻扬如旗。他立于橙色讲台前,手握话筒,声若洪钟:“维公元二零一八年十月吉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许达哲偕……”那一声“偕”字落下,仿佛不只是率领众人,更是牵起千万湖湘儿女的手,共赴一场跨越四千年的精神朝圣。字字如钟,敲在心上,也敲进这片土地的记忆深处。此一刻,政声与古韵共鸣,今人与先贤同频。</p> <p class="ql-block">“舜耕历山,以诚取信。”古语悠悠,在九嶷山谷间回荡不息。我仿佛看见那位躬耕田野的青年,孝感动天,仁德化民。他并非高踞庙堂的帝王,而是以脚步丈量土地、以仁爱凝聚族群的引路者。《史记》有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今日我们祭舜,祭的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文明的起点,一脉道德的源流,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化为治世之基的永恒智慧。舜之德,如春雨入土,润物无声,却滋养万代。</p> <p class="ql-block">香烟袅袅升腾,缠绕着千年的追思与敬仰。黄绸围巾在人群中流转,如一条金色的丝线,串起一片肃穆与虔诚。人们站得笔直,目光凝重,仿佛能透过今日的人海,望见历代帝王将相、文人百姓踏山而来的身影。九嶷山的香火从未断绝,烧的不只是纸帛,更是对德行的仰望,对根脉的守望,是对“舜润潇湘”这一精神图腾的深情回响。一缕青烟,升向苍穹,亦升向心灵深处。</p> <p class="ql-block">殿内,舜帝雕像静坐如山,手持权杖,目光深远,似穿透岁月尘烟,直抵今人心间。香炉前供品齐整,苹果、葡萄、柠檬静置金盘,微光映照,恍若时间凝滞。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并非一场仪式的展演,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今人与古人的对话,现实与理想的对话。我们在此缅怀,也在寻觅:那一盏不灭的德性之灯,如何照亮今日的前行之路。舜之目光,静默如初,却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归途。</p> <p class="ql-block">花篮静静陈列于祭坛两侧,红绸上书“舜德彰”三字,笔力遒劲,情意深重。簇簇鲜花盛放,如火焰般燃烧着敬意,也映照出今人对先贤德风的追慕。那一刻,我忽然彻悟:所谓“舜润潇湘”,不只是山水间的润泽,更是精神上的滋养。他的仁德如春雨,悄然浸润这片土地,让湖湘文化有了温厚的底色,让千年文脉有了不竭的源头。德风所至,草木皆馨,人心皆安。</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人群整齐列队,黑西装与黄围巾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他们静默无言,却自有千钧之力。那是一种集体的虔诚,一种文化的自觉。当所有人面向祭坛,那一刻,职位与身份皆已褪去,唯余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舜帝德风下的承泽者。我们站在这里,便是对“根”的确认,对“源”的回望。九嶷山下,万众一心,皆为同脉所系,同德所归。</p> <p class="ql-block">忽而乐声悠扬,一群女子缓步而出,水袖轻扬,舞姿如云。她们跳的是《韶乐》遗韵,传为舜帝所作,闻之令人心静神宁。舞者步履轻盈,却踏出千年的回响。那一刻,历史不再是竹简上的文字,而是旋律,是动作,是活生生的文化呼吸,在九嶷山间缓缓复苏。一曲韶乐,天下归心,德音不息,余韵长存。</p> <p class="ql-block">随后,龙舞登场,金黄龙身在红毯上翻腾跃动,如雷如电,气势磅礴。围观人群掌声如潮,孩童踮脚凝望,老人含笑颔首。这不只是节庆的喧腾,更是一种生命力的张扬——我们纪念先祖,不是沉溺过往,而是唤醒那股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让“舜德”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再度生根发芽。龙腾九嶷,象征着民族精神的觉醒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金身舜帝像立于祭坛中央,熠熠生辉,背后山水画卷铺展,龙纹雕饰庄严,牌匾高悬:“氏真有舜帝”。六字如钟,声震心扉,仿佛一声庄严确认:我们从未走远,那条根脉依然鲜活,那份德行依然照耀。我们从哪里来?从这片土地来,从这位圣王的仁政与孝道中来,从“五典之教”的教化中来。舜之存在,不在庙堂之高,而在人心深处。</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性立于麦克风前,声音清亮:“弘扬中华经典,推进富民强省。”她所言非口号,而是一种深沉的连接——将古老智慧与现代治理相融,将文化自信与社会发展相系。舜帝若在,或亦欣慰:他的“五典之教”,今日仍在延续,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润物无声,泽被万家。德治与善政,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旗帜高举,“中华始祖舜帝”几个大字在风中猎猎作响。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无数代人走过九嶷山,携香火,怀敬意,抱希望。他们来了,又走了,但山仍在,陵仍在,德行仍在。舜帝的仁风,如湘水长流,润泽潇湘,福泽华人,穿越时空,绵延不绝。每一代人的脚步,都是对先贤的回应,对文明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我执笔写下这一天,我虽不是典礼的主角,却应邀见让了这次文化传承的火种。一场大典终会落幕,但文稿会留存,讲述会传播,而文化的力量,正悄然生长于每一次回望与诉说之中。舜润潇湘,福泽华人,不只是一句颂词,更是一种信念的传递,一种精神的延续。我们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p> <p class="ql-block">舜润潇湘,福泽华人。</p> <p class="ql-block">一一戊戌年公祭舜帝大典活动。</p> <p class="ql-block">https://www.meipian.cn/1p7xrvph?first_share_to=copy_link&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536819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