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史的来历及演变</p><p>史的基本解释</p><p>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p><p> 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p><p> 3. 古代官职:刺~。御~。</p><p> 4. 姓。</p><p>相关谜语</p><p>1.不使人间有横行</p><p>2.仁者到处见方便</p><p><br></p><p><br></p> <p class="ql-block">东培史姓分居在东培冯家村、朱家村、中排里、杨家村4个村庄里。</p> <h3>埭头大宗支(东埭公)迁东培杨家村、冯家村上承先祖世系图</h3> <h3>埭头支迁东培杨家村后裔世系图</h3> <h3>埭头支迁东培杨家村后裔家谱</h3> <h3>埭头支迁东培冯家村后裔世系图</h3> <h3>埭头支迁东培冯家村后裔家谱</h3> <h3>夏庄支八房公上承世系图</h3> <h3>夏庄支迁东培各村上承先祖世系图</h3> <h3>夏庄支(景初公房)迁东培杨家村后裔世系图</h3> <h3>夏庄支(景初公房)迁东培杨家村后裔家谱</h3> <h3>
夏庄支(景初公房)迁东培中排里后裔世系图<br></h3> <h3>夏庄支(景初公房)迁东培中排里后裔家谱</h3> <h3>夏庄支(景常公房)迁东培朱家村后裔世系图<br></h3> <h3>夏庄支(景常公房)迁东培朱家村后裔家谱</h3> <h3>夏庄支(乐山公房)迁东培冯家村后裔世系图<br></h3> <h3>夏庄支(乐山公房)迁东培冯家村后裔家谱<br></h3> <h3>夏庄支(乐山公房)迁东培中排里后裔世系图<br></h3> <h3>夏庄支(乐山公房)迁东培中排里后裔家谱</h3> <h3>夏庄支(知山公房)迁东培中排里后裔世系图<br></h3> <h3>夏庄支(知山公房)迁东培中排里后裔家谱<br></h3> <h3>需考证的先祖世系图</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史氏千秋》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家族</div> 史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辅佐成王"四圣"之一的史轶是我们的始祖。经过3000年的发展,全国现在已经拥有近300万人。在全国的家族传承当中,除孔孟之外,像史姓家族这样完整地保留宗谱和世系的可以说极其罕见。
自西汉开始,史姓开始显赫,史恭和他的三个儿子在西汉的中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到了东汉,史崇诛王莽、剪赤眉、破盆子,为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因而被封溧阳侯到江东(今江苏省溧阳市),为开辟江东的农业、社会经济、水利工程,建立典章制度,促进中国江南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后世子孙不辱ru上祖,世代继承先业,人才辈出,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望族。据《二十四史》和各种历史资料统计,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里,史家共出了20余位宰相和500多位进士。这里面有著名的南宋"一门三宰相"的史浩、史弥远和史嵩之;有元朝开国宰相镇阳王史天泽;有明朝兵部尚书宰相著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有康熙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编修史夔kui和三朝元老的史贻直父子等。史家的这些杰出人物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历史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良好的表率作用,和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良家风、家训,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氏家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家族。在日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人们可能觉得即使任何家族都会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为什么单表史家?而我们正是要回答这一问题。据中国人口统计,史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0.25%左右,但在所出的人才上却大大超出这一比例。中国自隋唐科举取士以来,史家有近520余人考取进士,占了整个进士的2%左右。史家曾留下许多历史佳话,如宁波的"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七十二进士遍史家"等。在现代大陆高等学校和科学院所的正高级职称中,史姓也是名列前茅,有近300多名正教授和研究员,如史绍熙院士、史宁中教授、史培军教授、史建平教授,以及我们国家的"活国宝"史树青教授,都是其典型代表。正是这种"诗书传家"的传统,使史家在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家族人文特色。
1、温文尔雅,以人为本,充满理想,崇尚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强调普遍和谐,注重人伦道德,而作为一直出士大夫的史家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在现存的史氏家谱里,宁波史浩撰写的家训就提出:"待人一定要以礼为先,温恭逊让,接受批评,隐恶扬善"。还有《溧阳家范》以及后来各个分支制定的家训,都特别强调"孝、友、睦、姻、任、恤、中、和"等优良道德品质,并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所以史家中了进士,当了高官的人中,很少有贪官污吏和道德败坏的人,大多是讲究理性和秩序的士大夫。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流氓文化"和"暴政政治"流行,以及"三年清知县,十年雪花银"的官场政治中,史家出任三品以上的官员达数千人,但是从我们已知的史料中,因贪污受贿而受到处理下台的几乎没有,而能秉书直言的却大有人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质在史家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刚直不阿,忠贞不渝,威武不屈,视死如归。
作为传统的知识分子,自幼受的是儒家的"修齐治平"的教育,所以在史家儿女身上始终流淌着一种精神,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以天下为知任。这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的史鱼,"直躬如矢"讲的就是他的故事,连孔子都称赞道:"直哉,子鱼!"后来的史丹、史可法、史贻直都是如此。史可法扬州兵败被俘,多铎百般劝降,讲:"江南士子都已投降,明王朝已经灭亡,你为什么还顽固不化?"但可发公视死如归,成为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在现代,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工运领袖史文彬、宜兴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史砚芬就义时都非常悲壮。所以这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精神在我史家是根深蒂固的。
3、历经磨难,九死一生,祖辈精神,永不消失。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灾难史。几千年来战争、灾难不断,最广大人民的生命如草芥,所以作为江南望族的史家也难逃厄运。这就是史家为什么从西汉就是名门望族,2000年间却发展到只有300万人(而范仲淹一个人的后人就达近百万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遭遇了几次灭顶之灾。大的来说,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就是太平天国时期;在这两次劫难当中,尤其是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时期,江南的史家人士(特别是从南京到杭州的8个府县)几乎被杀光。按照100年4代的计算,就江苏、浙江我们至少少了60万人。所以,对太平天国还有一个重新评估问题。还有宋末的眉州史家,出了120多个进士,其盛名超过宁波史家,最后被杀得仅剩下一个孩子。如果按照1000年30代计算,就这一支最少要繁衍到30万人到60万人,还有真定史家,现在找到的仅有史格公、史杞公、史梓zi公等几个人的后代,大批的人不知去向了。再向前推,史务滋的自杀也对史家产生了重大影响。2000年来我们家族就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的。但是刚正、忠诚、聪慧、坚韧这种遗传下来的品质,的确在分散到全国的各个史家后代身上得到传承。重视教育、虚怀若谷,看淡名利,一心为民,为官者勤政爱民,为民者辛勤耕作,遵纪守法,做士大夫就"秉书直言,绝不阿谀奉迎"。这种先祖遗风一直遗传至今,毫无改变。这里要大书特书的就是史家的后人对宗谱的保护,在江南,这种的故事可以说不胜枚举。"文革"时期,仍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家谱保护起来。因为家谱是祖辈活的精神,是我们得以支撑的精神支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能够知道我们先祖的光辉业绩,解决了历史上许多谜团,就有完整家谱的功劳。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发扬,在史氏家族人才辈出又出现新的高峰基础上,涌现出一批自觉整修家谱的人士。先祖有灵,一定为有这样的子孙而骄傲、自豪。
中国的姓氏文化,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广度的学术研究问题。它需要非常宽广的学科基础,如历史学、文学、古代汉语、考古以及民族史和遗传学的知识,还得懂历史地理、科举制度、婚姻家庭,而且涉足该领域是一个十足的"费力不讨好"。好在我们家族有一批这样不计功名,甘愿奉献的人士,他们是我们家族的幸运,值得后人敬仰。在《史氏千秋》即将出版之际,谨以数言作为对先哲的缅怀和怀念。并以下述楹联作为结束:
从西汉至魏晋,唐宋元明清历经两千载满朝文武状元榜。
出京兆居溧阳,苏鲁闽浙赣跨越十万里普天下之史家郞。
史朝 2005年冬至于京城顽石斋<br></h3> <h3>溧阳史氏在历史上的担任过宰相的人
见于二十四史中的名相
(唐代)
史务滋,字体乾,又字树德,公元691年9月,武则天称帝,该唐为周,任司宾卿,史务滋为左纳言,武后命史务滋等十人分开巡行天下,意为考察各地的地方官,公元692年1月,侍御史来子询(唐代酷吏),诬陷雅州(四川雅安)刺史刘行业与朝中尚衣奉御史刘行感兄弟要谋反,诏令务滋与来俊臣(唐代有名的酷吏)同审查此事,史务滋根据实际情况,如实说明刘家兄弟没有谋反的事情,而来俊臣就向武则天奏本,指控史务滋与刘家兄弟亲密,掩盖其谋反的罪行,武后听后,就命来俊臣来审查史务滋与刘行业兄弟,史务滋得知后,大惊,知来俊臣有陷害自己之心,一定会使用各种刑具,他怕遭诬陷,为保全清白之身,保住名节,不受耻辱,当晚自尽在家中,武后得知,知是冤屈了史务滋,对其族人在朝为官的没有牵连查办,反而加官封爵,调往各地镇守,以免再被别人陷害,史务滋是历史上在"相位"上最短的一个"丞相"从拜"相"到自尽总共不到5个月,由于他的刚直,也是历代丞相为保全名节而自尽的唯一的一个"丞相"。
(南宋)
史浩:是浙江宁波宗族惟则的后人,字直翁,号真隐,生于崇宁5年,九月六日,甲午已时,当时有香雾袭室,竟时不散,五岁过目成诵,七岁即知人子之职,中夜必数次向父母问安,冬、夏天问冷暖,九岁时有一日,私塾先生外出,同学指篱边蜂房为题,史浩即作"玳瑁为宫碧玉柱,调和鼎鼐nai侍君王",塾师阅所作,语浩父:"令嗣他日必成大器,某不能当此席宜择名师"。逐年中刘章榜第30名进士,任余姚县尉迪功郞。48岁温州教授。51岁由温州太守张九成推荐入朝为太学正。53岁秘书省校书郞,兼普安、思平二王府教授。55岁封员外郞,兼建王府直讲兼权司务少卿,57岁起居郞兼太子左庶子,中书舍人兼侍读,翰林院学士知制诰,左中大夫,参知政事。58岁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转通奉大夫,请罢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事,充两浙东路安抚使,力辞,允请,改提举临安洞霄宫。59岁第三子弥远生,60岁四子弥坚生。62岁进爵为公。63岁成都、潼川,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成都府事,辞,改知绍兴府事,充两浙东路安抚使。65岁检校少傅领,保宁军节度使。67岁知福州事兼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领崇信节度使,进开府仪同三司,仍判福州事。68岁,提举临安洞霄宫。69岁著家训万言,除少保观文殿大学士,充醴li泉观察使兼侍读,封永国公,力辞,两降御批,王以金牌督起。73岁复拜右丞相,封卫国公,赐赠五代。74岁辞相,诏不允,累辞请,又不允。76岁命判建康府,力辞,进少师封鲁国公。77岁,判建康府事,充江南东路安抚使兼行宫留守。78岁多次请求辞相,至八月允所请,封魏国公致仕,绍熙五年四月初五,无病而亡,享年89岁,追封越王,配享孝宗庙,谥shi忠定。
史浩在拜相后做了二件最重要的大事,一是不能盲目进攻金国收复中原,二是为忠臣,民族英雄岳飞和赵鼎,李光平反。
史弥远(公元1164年1233年)字同叔,是史浩59岁那年得的第三个儿子,淳熙元年16岁时,补承事郞,八年宣议郞,十四年举进士,绍熙元年大理司直,二年太社令,三年太常寺主簿,33岁诸王府太、小学教授,庆元四年,枢密院编修官,太常丞兼工部郞官,庆元六年,宗正丞,池州知府,嘉泰四年提举浙西常平。开禧元年,司封郎官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秘书少监,起居郞,二年兼资善堂直讲,礼部尚书兼国史实录院修撰zhuan,同知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嘉定元年,45岁知枢密院事,奉化郡侯,兼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兼太子少傅,进开国公。理宗即位,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太师封魏国公,绍定六年,拜太师鲁国公进左丞相,兼枢密使,后上疏要求解除职务,授保宁昭信军节度使,充醴li泉观察使进封会稽郡王,不久薨,赠中书令,追封卫王,谥shi忠献,公元1263年,理宗为史弥远送去亲自题写的"公忠翊yi运,定策元勋"的八字碑铭。
史弥远前后两次拜相在位共二十六年,他继承父亲史浩的治国国策,就是不盲目抗金,抗金应先巩固边防,训练士兵,增强国力。国势强盛后,在有利时机北伐,收复中原,与金国决战。此国策在当时金强宋弱的形势下是非常正确的,并为被权相韩佗胄zhou诬为伪学党人的朱熹xi等平反。
史嵩之(公元1189年1256年)字子申号野乐,因他母亲怀孕前梦游嵩山,得到一块奇怪的石头,因此取名嵩之,32岁,嘉定十三年中进士,任襄阳戸曹,35岁京西、湖北路制置司准备差遣,36岁干办公务,39岁通判襄阳府,40岁加知枣阳军,41岁军器监丞兼制置司参议官,42岁封鄞yin县男,直秘阁,京西运判,兼提举常平,兼安抚制置司参议,43岁,大理寺少卿,兼西京,湖北制置副使,44岁加大理寺卿,兼权刑部侍郎,升制置使兼襄阳府事,赐便宜指挥,45岁,嵩之命孟珙,江海联合蒙军攻金,46岁元月金亡,(应是失策,金亡,南宋也危险了)嵩之绘"八陵图"和所获哀宗遗骨,俘囚张天纲等献于临安,论功封鄞县子。当时朝中宰相郑清之大力主张乘机出兵收复洛阳、开封、郑州、三京,而史嵩之、乔行简、吴潜等认为:现在民穷不堪,不能出师。理宗不听,坚持出兵,诏令:嵩之,筹集粮草,委任兵部尚书。嵩之坚决推辞。理宗只得将他罢官回家。八月宋军兵败洛阳,相继失洪山、江陵、襄阳、随州、郢ying州、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军。十月失固始。十一月失蕲qi州、舒城、光州、黄州等。理宗知错,即起用嵩之,命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召见他时,对他说:悔当时没听你的意见。嵩之说:现在首要任务是团结人心,鼓舞士气,养精蓄锐,增强国力,等国富民强时,抓住机遇收复中原,仍以华文阁直学士,平江知府,进宝章阁学士,淮西制置使兼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武汉)赐便宜指挥,兼湖广总领兼淮西安抚使。49岁,华文阁直学士,京西、荆湖安抚制置使,沿江制置副使,节制,光、黄、蕲、舒四州。50岁,封奉化郡侯,拜参知政事,督视京西、荆湖南北、江西路军马,鄂州制置司兼督视淮南西路军马,51岁,授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兼督江西、湖南军马,进封公,53岁他提议起用范仲淹,抗御西夏,没有采纳,54岁进金紫光禄大夫,期间他五次提出辞职回乡,理宗不许,56岁那年九月,父弥忠病重,他请假回到鄞县,不久父弥忠卒,十月理宗九次手谕诏令庆元府(鄞县)知府,催促嵩之回京复职,嵩之没有答应。当时有与嵩之不睦的官员,怕嵩之复相,乘机挑动不明真相的太学生144人、武学生67人、京学生94人、宗学生34人上书理宗。认为应该让嵩之在家服丧,不应叫他复相位(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学潮)。侍御史刘汉弼见形势紧张,就密奏理宗劝说:当年富弼之起复,只是五请,蒋芾fu之起复只是三请,而今嵩之已经是六请了。他还不同意,应该准他在家服丧,这样理宗才同意嵩之不复职。公元1256年8月薨,享年68岁。赠少师,安德军节度使,进封鲁国公,谥shi忠简,以家讳改谥庄肃。史嵩之集将相大权于一身,他上马管军,几十年奔走在边疆,统领三军灭金抗蒙,堪称一代英雄。下马管民体察民情,以民为本,使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可谓良相。历史上既相又将,集将、相之材于一身者,少之又少,而能胜过嵩之者屈指可数也,他联蒙灭金的功绩永载史册。
(元)
37世史天泽(公元1202年1275年)字润甫,唐代国子祭酒史拱的后人。公元1225年其兄史天倪为真定元帅,天泽为帐前军总领。天倪后为叛将武仙所杀,天泽接任天倪的职务,为都元帅,生擒武仙手下骁将葛铁枪,收复真定等地。公元1229年,天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公元1230年光复卫州(河南汲县)。公元1235年攻宋,天泽与皇子曲出,攻破枣阳。公元1237年跟从宗王口温不花攻破光州、复州、寿春。公元1252年为河南经略使,到任后,即处决了二个民愤很大的贪官,境内大治,公元1258年跟从宪宗伐宋,进军四川。公元1259年天泽与宋将吕文德战于嘉陵江,三战三捷。公元1260年为河南等路宣慰使,兼江、淮诸翼军马经略使。公元1261年拜中书右丞相。公元1262年破李檀于济南,下益都,当时元朝兵权,大部分掌握在史天泽和他的子、侄手中,作为汉族人掌握着蒙古军队的大部分兵权,元世祖已经注意到这点。史天泽识时务,不恋将相高位及时主动向元世祖请求解除自己所有兵权,并劝说子、侄们一起交出兵权,即日史天泽一门解兵符者共17人,公元1264年加光禄大夫,右丞相,公元1266年封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公元1267年,中书左丞相,公元1269年元军议攻襄阳,天泽提出要害处建立要塞,以断绝襄阳与外界的关系。公元1271年进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第二次任帅、相),公元1273年与平章阿术攻取樊城、襄阳。公元1274年诏天泽与丞相伯颜总领大军向襄阳水陆并进,大举南下攻宋。天泽到郢州(今湖北钟祥)生病,回襄阳。公元1275年二月天泽薨,临死前,忠告元世祖,希望元兵南下,不要乱杀百姓。后赠太尉、太师,谥忠武进封镇阳王。史天泽为元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元朝历史上留下了他的光辉一页。他是溧阳史氏在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是继史嵩之后,又一个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又帅、又相的帅、相之材,他思想开放,没有大汉族主义思想,带头与蒙古人通婚,叫子、侄们娶蒙古族女子为妻,把家族中的姑娘嫁给蒙古人,史天泽识时务,能进能退,不恋官位,不贪钱财,做到功成身退,有完美的结局。
</h3><h3><br></h3> <h3>(明朝)
史继偕,是宁波史氏宗族的后人,明万历壬辰科榜眼,授编修。他在10年后从七品官一直升到南京吏部侍郎(正三品),署尚书事,兼戸、礼、工三部。公元1612年,他听说户部主事贺世寿控告他想谋取辅臣李廷机的权力,并诬告他儿子在海上抢劫。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他马上请求辞职,没等到万历帝的同意,就起身回家,宁愿当老百姓。这时万历帝知道了贺世寿所言不实,任命继偕为礼部侍郎,协理詹事府,但继偕早已乘船到了福建。到家后,才知道万历帝挽留,就再次上疏,要求免官辞职。这事在朝中引起很大反响,不少官员,认为继偕在南方考察时,办事非常公正,因此联盟向皇上推荐继偕为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继偕再三推辞,万历帝不允,后才赴京上任兼掌尚书事。公元1618年辽阳边疆告急,继偕上奏,提出要抓紧搞好兵备,筹措粮饷等,万历帝没有采纳。公元1619年,继偕再次提出辞职,不顾万历帝挽留,即日起程回家。公元1620年光宗即位,起用继偕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丞相职务),参与机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在赴京途中,到涿州,听说御史刘芳被人指控,因刘芳是个好官,继偕也怕坏人暗算他,就马上奏本,说身体有病,请允许他回家,但天启帝传旨要他马上回京,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公元1622年,继偕和叶向高为"神宗、光宗两朝实录"的总编。1623年升太子太师,这时元大铖cheng上书说泉州有一个钱会是继偕的儿子主盟,用语极其恶毒,并有一群附和者,继偕上疏进行辩驳,并极力要求派巡抚调查核实。熹宗对他好言安慰,继偕辞意坚,连续上疏十八次,请求免官回家,(创辞官上疏记录)最后熹宗只得应允。公元1623年7月,熹宗加继偕荫一子为中书舍人,"光宗实录"完成后,再荫一子入监请书,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卒,谥文简,享年75岁。
49世史可法(公元1602年1645年)是吴中宗族怀则的后人,可法世袭锦衣卫,祖应元、沁qin州知府,有惠政。语其子从质讲"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梦文天祥入其舍而怀可法。可法崇祯元年中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崇祯五年,户部云南司主事,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右参议,分守安徽池州、太平两府。崇祯十年都察院右令都御史,代朱大典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等地。此时清兵再次入侵内地,可法率部在黄河边庙湾河口,击退清兵。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军机大事。崇祯17年(公元1644年)3月18日崇祯吊死煤山,4月1日,可法在南京执师,率师勤王,为东阁大学士(丞相职务)兼兵部尚书,主持朝政,年43岁。5月19日可法以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赴扬州前线督战抗清,他当时身兼帅相之职,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蓬,冬不裘,寝不解衣,与士兵共苦,但此时大明气数已尽,大势已去,可法也无回天之力。1645年4月5日,清兵攻城,可法率部准备拼死一战,临阵对敌时,清帅多铎duo还劝可法投降,并许他做高官,可法不屈,战死,年44岁。后可法义子史德威于5月7日没能招认到可法遗体,只得以可法原存的衣冠葬梅花岭。今扬州梅花岭有可法衣冠冢,并建有史公祠,由于可法在扬州保国抗清,所有将士,都愿决一死战,所以清兵也损失惨重,死了几千人,激怒了豫亲王多铎他下令屠城十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十日后,扬州已成废墟,可法是溧阳史氏在历史上最后一位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既帅又相的"帅相之材",他以死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明史中,有他光辉的一页。
(清朝)
52世史贻直(公元1682年1763年)号铁崖,他出生世宦人家,从明代44世史祚zuo赠朝列大夫,南京刑科给事中到清朝52世史贻直已经历九代,贻直后到58世史谦,湖北直隶州知州,加三品衔等多人六代,代代有高官,是溧阳小宗、宗族中最发达的一支。贻直中康熙30年汪绎yi榜三甲第一名进士,有称状元的(因为每科中的进士分三甲,一甲一名为状元,二甲第一名,三甲第一名也有称为状元的)。贻直从18岁中进士,到82岁卒,共为官60多年,共32次封升官,从翰林院庶吉士,提督广东学政,右春坊,右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左侍郎,经筵讲官,工部右侍郎、左侍郎、户部侍郎,顺天府尹,福建总督、两江总督,都察院左都御史,湖广总督,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傅,文渊阁大学士(丞相职务)兼吏部尚书,总理工部事务加一级,享年八十二岁,皇六阿哥临奠,赏银二千两治丧,御制谕葬碑文,优给全葬,御赐祭文,遣官致祭,赐谥shi号:文靖jing, 令翰林院立传勅沿途文武官弁bian在二十里以内者俱至亲往吊奠并遣人护送,享这种待遇的汉族官员在清朝可谓第一人也,他为官60多年中,还奉命篡修"三朝国史""玉牒一统志""政治典训"诸书,赐护国寺第宅,赐紫禁城骑马,赐紫禁城乘轿,赐元狐端罩,赐文昌清望扁额七言律诗一首,赐寿杖,他八十岁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工部事时,上朝行跪拜礼时,动作迟缓,乾隆皇帝就问他"老爱卿疲惫了吗?"他立即风趣地回答说"皇上到了老臣这个年纪,就自然知道了",乾隆听了哈哈大笑,赐诗夸奖他为"人瑞",并赐他上朝免跪拜礼,金殿赐坐,在清王朝,生前死后享受这样殊荣的,汉族高官中并不多见。<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史侯祠概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史氏所居,附近有祖庙者,名曰:埭头,自东汉至今,地不改姓。蓋天下之史,以埭头为宗,序伦者必详其世,是以虽在千里外,一旦相遇,即霭(ai)然如一家。</p><p>史侯祠是东汉溧阳侯史崇(一世祖)公元4年至公元82年的祭祀建筑群。初为史崇宅邸,史崇薨(hong)后,其孙史茅在其故宅建祠奉祀。此后几度被毁于天灾兵燹(xian)。族人屡屡修复扩建。至清光绪二十五年第十五次修建,占地六十亩,殿堂百余间,成为江南第一大祠。抗战时又遭日军破坏。解放后,在祠庙内办起了学校。初则小学,后为师范,现在则是埭头高级中学。经历了多年风风雨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现只剩下:歇桥殿三间空屋、一块残碑、灵雨坊四根石柱、一支华表、一口汲(ji)古井、一株进士松。</p><p>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发扬,2005年成立了"溧阳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工作规划重点之一是恢复重史侯祠,择地于原地(现在埭头中学)的西侧又新建了史侯祠。目前占地五十多亩,房屋一百一十余间,殿宇轩昂,庄严肃穆,园林绿化,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更有"中国族谱博物馆" 、"史氏名人艺术馆" 、"日军侵华史料陈列室"等。</p><p><br></p> <p>史侯祠</p><p>史侯祠为史氏家庙,祭祀东汉溧阳侯赠司空史崇。从汉朝兴建,三国吴时和晋朝世代保持(史侯祠旧址,即埭头中学现址)。有司空庙碑略可证。[1]</p><p>中文名</p><p>史侯祠</p><p>修建时间</p><p>汉朝</p><p>相关文献</p><p>《重修司空溧阳侯庙记》</p><p>类别</p><p>宗庙</p><p>简介</p><p>据《重修司空溧阳侯庙记》中记载宗庙的建置,由来很久。“宗”是说尊,“庙”是说貌,尊崇祖先容貌的处所,尤其不可不严格确定它的规章制度。司空御灾捍患,后汉光武帝刘秀赐封溧阳侯于此,子孙继承封爵,成为世嗣的开始。后代一直祭祀不缺,朝列九禅,泽垂千载,古树茂盛,高接楼墙,供享洁净,帏帐肃穆,不行动就产生敬意,不发怒就显示威严,全县都仰承他的神灵保佑…… 然而殿堂久远,土木颓坏,屋瓦分散,横梁倾斜,漏雪透风,积年累月,虽然神灵好象仍在,可是殿堂的形状不存。因此,二十三代孙,朝议郎,前杭州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官居五命之尊,也是宗族中各支之首,化育全宗族的德行,以和睦安抚千万家,发出号召,别人马上响应,大家乐于完成,他认为难以依照旧有制度,就建立了新的规章,与众人商量,意见一致,得心应手,子孙愿出力出钱,行动十分迅速,不满三月,参差纵横,房屋蔽日,飞脊遏云,宏丽坚固,周环密致,使得神灵能够永远安住。他就这样努力地继承旧业。</p><p>发展</p><p>唐朝会昌六年农历8月21日,宗长二十三代孙,朝议郎,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连同各院弟侄和各支长,孔目职司等,一起料理修建。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境内大旱,后人把对史侯的尊崇化为祈雨的希望,当时知县郭延绍在庙中求雨,其后果然下了雨,立碑记载这件事(有祷雨碑。南唐升元三年农历7月15日,尉迟胜撰,吴仁赡书,知县事郭延绍,守县尉张说立碑)。</p><p>到了宋朝,又屡次求雨正巧应验。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尚书省发下文书,皇上诏赐“显惠庙”匾额,县丞方洙撰写碑文(匾额和石碑都曾存放侯祠)。宋政和六年(公元1124年)加封“灵济公”。</p><p>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庙被烧毁。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浮梁教授史礼之禀知官府,溧阳知州,东平人史光祖捐出薪俸,倡议修建,教授长沙人张崇写了碑记(明朝洪武年间重立碑石,曾存侯祠)。</p> <h3>史氏先祖家范:孝友、睦姻、任恤、中和。这八个字的详细解释为:善待父母则为孝,善待兄弟则为友,善待内亲则为睦,善待外亲则为姻,信于朋友则为任,仁于州里则为恤,天下大本则为中,达义利之分为和。</h3> <p class="ql-block"> 作者:溧阳侯61世孙史新民,汉族,1962年12月出生,埭头高中毕业,工作单位:上海振华重工江阴分公司,电话:13338794123</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记 </p><p class="ql-block"> 2013年1月4日母亲去世后,我决定为她守孝一年,当然没有传统上的这样正规,只是内心深处的一个念想罢了。一年内只穿素服,不穿、戴有喜庆颜色的服饰,不出席喜庆活动、宴席,取消一切娱乐活动……除了正常的上班工作外,下班后回到宿舍就只能对着电脑发呆,不能玩游戏、不看电影、电视剧。那年溧阳埭头史侯祠正好在做全国版的《溧阳史氏大同谱》,我就决定把本村的史氏家谱先做起来。到祠堂里找寻到了一大堆资料,在史田龙叔叔的指导下很快就找到了头绪,先用笔记本把需要的资料抄录下来。可是要将手写的文字编辑到电脑里,对于我来说是件很难的事情哦!因为对于电脑编程技术我没有学习过,拼音也是30多年前为了应付高考学了些皮毛而已,现早忘记了。好在我们公司内有高手,向他们学习,一点一点开始(拼音拼不来就翻新华字典,把字典都翻破了,速度还是太慢,干脆把整本新华字典的字输入电脑里,把它打印出来,编辑时碰到拼不了的,就先找字再找拼音),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坚持,终于把先祖部分的编辑好了。接下来要编辑现代人时,问题又来了,资料来源不完整,许多人并没有登录到过去的家谱中、也有许多人的资料登记是错的……还有因为我在江阴工作,回家时间也很仓促、同辈年轻人也都在外地工作、许多人多年前已迁徙到外地工作了,没有联系过……最后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我还是终于将我们村的史氏家谱(初稿)编辑完成了,先打印了几本送给村上的长辈,让他们指导修正,后又送给了史侯祠编辑部,《溧阳史氏大同谱》也收录了我编辑的东培朱家村史氏世系图。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寻找机会,不断地补充、完善资料。2015年去台湾旅游时,添加了二伯家儿子史治华的微信,回来后又添加了治美、夷芳两位姐姐的微信,通过交流,在台湾的龙保、海荣两位伯伯家的资料就全部添加成功了,2017年过年时又联系到南京小叔家女儿史媛,史少平家资料也完善了。可是上海土保大伯家的、湖北宜昌坤荣姨夫家的、蚌埠乾荣家、淮南富荣家、大连球龄哥哥家……至今还没有联系上,要找到详细资料,任务还是很艰巨的!</p><p class="ql-block"> 2017年在看《溧阳史氏大同谱》时,看到湖头村、山前村所编写的,有些触动,为什么我们东培只有朱家村的写上去了,而其他村的没有人写呢?我就将一些资料重新找来,在史殿龙叔叔的指导下,将东培有史氏居住的村庄资料统统整理了一下。我总感觉到有一种责任感与成就感,能让自我陶醉在其中,乐此不疲!现在已经基本完成,有些地方还待修改……</p><p class="ql-block"> 由于本人文化水平有限,编辑过程中肯定有出错的地方,文字处理及措辞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宗亲及朋友们批评指正。</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纪念父亲、母亲</h3> <p class="ql-block">京兆儿女人人为老祖宗争光,</p><p class="ql-block">溧阳子孙个个朝新目标奋斗。</p><p class="ql-block">溯远古溧阳祖宗不远万里迁徙调梅里,</p><p class="ql-block">看今朝诏公后裔遍及三湘乃至全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