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感怀

杨建长

<p> 说起来,这已是我第三次抑或N次陪同有关方面“膜拜”奉家镇上团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竹园了。但无论多少次的来往,都与“红色”文化相关,比如长征、比如血性、比如杜鹃,并以感受教育为主题。当娄底市贤母文化研究会(筹)邀请我再次走进竹园时,一种别样的情感悠然而生。其古色古香的“园景”与风情里,我感知了那些自己没有品尝过的岁月和往事,“它们”一点一滴地调味出来的阅历与人生,为我再现了历史的四季和风霜。</p><p>  竹园,一座四合老宅,就像一艘艘行走在时光之河中的船,吹着霓虹般的号角,嘹亮而又华彩般的精神以及如茶般回味悠长的往事,驻留在今天的艳阳之下。</p><p> 被沉寂环绕的竹园,斑驳的往事诉说着八十多年前大革命时期的辉煌和曾经的奉老八“青砖黛瓦”生活的原貌。那时,这里山高林密,交通闭塞,容易被国军布防所忽略,属于原生态生存的地域。因而也就成了红军长征实施“战略转移”的最好支撑。现在翻阅《娄底•新化党史》,“竹园”以贺胡子们的“红色浪漫”而最具“文物”性质。</p><p>  缕缕清风,带着悠远的往事,来到我慨叹的心间。我仿佛看到了曾经往来汉口的伐木生意,以及由此及彼的秦人隐逸文化。</p><p> 离竹园不远处有一座名刹中峒梅山寺,有千多年的“古老”了。曾有人撰一联:“中峒石崖矗有寨,梅山云峰情蕴怀。”如今梅山寺已然巍峨屹立,仿佛高悬起一段岁月,也许今后若干年里它仍将一如既往地默默站立着,并以幽深而坚硬的身姿肩荷起经音缭绕的未来。</p><p>  透明的阳光照耀着万物,云水在天地间流淌,一念时光,穿过心灵的味囊,一股热血在全身涌流。</p><p> 竹园的诱惑当然不仅仅是元帅的脚印和血性。当我环绕其四周,脑海里立即漫过来一个个从东晋唐宋走来的歌者,陶渊明、李白、刘长卿、孟浩然、杜牧、陆游、范仲淹……他们都在离这不远的“渠江”和“桃花源”留下过诗文,这些诗文成为今人礼赞山水最理想的范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孟浩然的待见,“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是杜牧的惊叹,“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是李太白的发现,这说的都是奉家镇的“上团竹园”。</p><p> </p> <p>我在岩板溪桥头仰看云天时,让一个梦幻者立即停止了在“思想”之床的辗转反侧,因为竹园的时光早已被超越,在堆积尘埃的旧光影里,它更像一本至善的书,可让人守望着月光静静地阅读,去还原一个个“抗爭于天,竞争于人”的奋发进取的人格。</p><p>  白云悠悠,岁月无声。黑褐褐的竹园,或浓或淡地散发出一缕缕历史的沉重气息。它仿佛有一种魔法,走进去,会让人心安,让人坚定,久久不愿离去。</p><p>  美国作家辛格曾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根的时代。”我常常在想,如果心中有一座园,那么,他的内心就有路标。竹园告诉了我它那沧桑的历史,仿佛那就是人世生活的一个必然背景,你在场,甚至不需要夜晚,它就是你的舞台。诗云:</p><p> 神山圣水圣域行,</p><p> 山水处处撼心灵。</p><p> 中峒千秋不动容,</p><p> 白云万代是丹青。</p><p><br></p><p> 上团竹园玉润翠,</p><p> 奉家茶溪谷地深。</p><p> 岩板神龟吐花雨,</p><p> 难抵红军壮豪情。</p><p> 你是饱满圣洁的竹园;</p><p> 你是风雨兼程的竹园;</p><p> 你用丹桂飘香净化心灵;</p><p> 你以枫红菊黄温暖人生;</p><p> 愿秋风不燥,岁月静好;</p><p> 愿月朗风清,阳光普照;</p><p> 愿时光不老,人民安康;</p><p> 愿祖国昌盛,繁荣富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