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访古(二)

海 哥

<h3>○2017年清明小长假,我们第一次自驾到北镇、义县游玩,辽西地区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回来后制作了美篇《清明 辽西访古》。金秋十月(2018年),我们再次走进辽西,探访人类从白垩纪走到今天,遗留在这里的浅浅的痕迹,欣赏东北人文之美。这个旅途见闻就称作《辽西访古(二)》吧。</h3> <h3>朝阳北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介绍,公元485年前后北魏孝文帝在“三燕龙城宫殿”旧址上建了一座七层木塔“思燕佛图”,后毁于火灾。601-604年在“思燕佛图”台基上重建方形空心砖塔——宝安寺塔。742年—756年对砖塔修饰一新。辽代两度对砖塔维修,并更名为延昌寺塔。形成了现今朝阳北塔这个“三燕宫殿”夯土为地基,“思燕佛图”为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塔上塔”、“塔包塔”的独特构筑形式。</h3><h3>北塔旁有“北塔博物馆”,据说是以丰富的国宝级文物展示北塔“三燕、北魏、隋、唐、辽”五世同堂的历史沧桑。可惜我们到达这里时,博物馆闭馆,留下了一点点遗憾。</h3><h3></h3> <h3>朝阳市凤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级景区,最高峰海拔660米,是古燕、辽时期的佛教圣地。</h3> <h3>之字形登山路。</h3> <h3>天庆寺,据网络资料介绍,原是一组玲珑俏美的辽代寺院,始建于辽寿昌五年,经清代僧人募化建盖和维修。</h3><h3>1993年凤凰山管理局成立伊始,按清式建筑对其复原,使之再现昔日风貌。</h3><h3>1993年之前的状况语焉不详。</h3> <h3>这个相貌奇葩的建筑是气象站的雷达。</h3> <h3>半山腰云接寺内的云接寺塔,又称为中寺塔、摩云塔。该方形实心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高三十七米,建于辽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层塔檐束腰处镶嵌青铜宝镜一百零四块,檐角出梁悬有五十二个风铎。</h3> <h3>微风轻拂。在这里,我第一次听到那么好听、那么入耳入心的风铃声。</h3> <h3>塔上圆润精美的浮雕,立体感很强。</h3> <h3>辽塔被破坏的痕迹很重。颜色重一些的青砖,都是近些年修复上的。</h3> <h3>云接寺塔上半部(塔基部分未拍全)正面。</h3> <h3>远眺云接寺。这个位置是下寺,据说珍藏了释迦牟尼的血肉舍利和燃灯佛的骨舍利。我们没有进入膜拜参观。</h3> <h3>市区内的佑顺寺。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闭门。</h3> <h3>在佑顺寺眺望南塔。</h3> <h3>南塔,因位置与朝阳北塔相对应而得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辽代,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高约45米。塔门两侧有很多方孔,推测应是安装浮雕用的。不翼而飞的塔身浮雕,是未修完而停工,还是惨遭破坏?</h3><h3>塔下是一处广场,并没有寺庙。不知这里是宗教场所还是公共场所?在宗教场所,游客理应尊重宗教活动;但是在公共场所,不应该放任进行宗教活动。</h3> <h3>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化石标本从无脊椎、鱼、两栖、爬行、鸟、哺乳类的动物,到古植物等,忠实地记录了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名副其实的化石宝库。无法想象1.2亿年前的朝阳地区曾经水资源丰富,植物繁茂,鱼虾成群。</h3> <h3>当年的地质发掘现场。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地质奇观,了解地球的演变,体会地质工作者的贡献。</h3> <h3>鹦鹉嘴龙,早白垩世时代的物种。</h3> <h3>远古时代的小龙虾。</h3> <h3>满洲鳄,早白垩世时代的物种。</h3> <h3>满洲龟,也是早白垩世时代的。</h3><h3>为自己科普:白垩纪(是一个地质时代,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80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h3> <h3>孔子鸟(又译作孔夫子鸟)。与孔仲尼没有任何关系,是根据拉丁文音译的一种古鸟。从化石标本中看到,孔子鸟的骨骼结构十分完整,并有着清晰的羽毛印迹。据推断,这种鸟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到1.1亿年。</h3> <h3>中华龙鸟化石。1996年发现于朝阳市北票县,考证距今年有1.4亿年,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h3><h3>后经科学家进一步研究证实"中华龙鸟"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h3> <h3>辽宁古果。生存年代为距今 1亿4500万年,1996年古生物学家在北票发现的,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朵花”。</h3><h3>因为“中华龙鸟”化石,和“辽宁古果”化石被发现,朝阳市也自豪的称自己为“世界上第一朵花绽放,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h3><h3>为自己科普:被子植物也叫显花植物 、有花植物,它们拥有真正的花,这些美丽的花是它们繁殖后代的重要器官,也是它们区别于裸子植物及其他植物的显著特征。</h3> <h3>凝固爱的图腾,见证爱的永恒。</h3> <h3>博物馆园区内的花朵和不知名的采花大盗。</h3><h3>博物馆内远古生物化石数量之丰富、保存之精美令我叹为观止。让我欣赏到了地球生命演化进程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获知了距今1.亿5千万年来地球的变化。</h3><h3>需要吐槽的也有:一是服务档次低,游客服务中心形同虚设;二是布展水平差,无法匹配“极具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独特性、完整性、稀有性的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三是宣传不到位;四是定位不准确,除了化石博物馆、化石发掘现场,博物馆内还有木化石林和一些盈利的娱乐设施,寓教应该于乐,但是过度娱乐化必然弱化科学教育功能。</h3> <h3>在同事红波大律师的推荐下,我们晚餐选择了这家朝阳特色——“徐师傅太子锅”。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吃法,就在眼前这个异形锅里,服务员将食客自选的上好牛肉、圆葱、青菜等食材迅速烹炒后,由食客配上店家特制的酱料,卷上烙饼大快朵颐。绝对好吃不贵,绝对值得推荐!</h3> <h3>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是1953年正式投产的我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化露天煤矿。由于多年来的超强度开采,资源枯竭,2005年阜新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告阜新矿业集团海州露天煤矿破产关闭。</h3> <h3>有关部门将露天煤矿变身为工业遗产主题公园“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向人们展示中国现代工业百年发展史。</h3> <h3>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垂直深度200多米的废弃矿坑,具有侏罗纪、白垩纪等中生代沉积地层完整剖面。</h3> <h3>公园广场上的矿山开采设备、蒸汽机车等运输设备。</h3> <h3>“海州矿精神永存”主体纪念碑雕塑。</h3> <h3>1939年日本开始在现海州矿原址上建设了选矿厂。这是保留完整的该选矿厂“电筛子”遗址。</h3> <h3>穿过“电筛子”遗址的门洞,我们徜徉在破落的煤矿生活区的巷子里,寻找儿时的记忆。</h3> <h3>看到我们,这位慈祥的老人主动把我们请进了他那看起来很残破的小院子,让我们自己采摘树上的红枣吃。老人80多岁了,是原40军120师的老兵,参加过“抗美援朝”,后来复员回了老家河南。再后来实在扛不住饿,又自己跑来了阜新,成为了一名矿工。现在,他每月有七千多元的退休金,城里的楼房不愿意去住,就在这里快乐的享受幸福生活!我不禁感慨,人们应该有怜悯之心,但切记不能滥施怜悯。别人的幸福,你可能根本看不懂。</h3> <h3>西山宾馆,闹市中的雅静之处。</h3> <h3>海州庙,原名弥勒菩萨成就院。创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藏传佛教古刹建筑群。<br></h3> <h3>文革浩劫,海洲庙的建筑及古文物受到严重的破坏。直到1995年才“落实政策”,并重建大雄宝殿等一些建筑。<br></h3> <h3>僧人们在院子里的施工现场。</h3> <h3>大殿里供奉着班禅大师。</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海棠山是阜新市(距沈阳160公里)的一处名不见经传的景观。</h3></h3> <h3>登上海棠山的时候,忍不住为这个景观点赞!</h3> <h3>这些重建的藏传佛教寺庙规模宏大,装饰精美。</h3> <h3>寺院现代化,抽签化缘也可以微信扫码。</h3> <h3>“和谐寺观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是中国特色理论在宗教界的具体实践。</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个人觉得,海棠山上的摩崖造像,不仅是海棠山风景区的精华,260余尊造像的规模在辽宁省内历史人文景观中少有的。</p></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边端详这些栩栩如生的造像,一边对出资雕刻他们的施主以及雕刻他们的艺术匠人产生了丰富遐想。</p></h3> <h3>这尊佛像显然具有蒙古民族的特征。</h3> <h3>先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原因给我们留下了这样260余尊造像?背后的故事或许更加动人心魄。</h3> <h3>遗憾的是,海棠山上的摩崖造像并没有获得应有的保护和研究。可能因为在5000年人类历史长河中,300年的历史不够久远;也可能相对联合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太低。但是,文明是通过每一代人的努力而得以延续的,多少中华文明的硕果已经因我辈的荒唐惨遭涂炭,根本就没有机会延续,没有机会成为“遗产”或得到“保护”。</h3> <h3>站在海棠山颠,眺望远处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风景,衷心祝福海棠山从寺观的和谐走向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第二次入住北镇大厦。隔壁房间是临时闺房,看起来很喜庆很诙谐。</p></h3> <h3>自助早餐极力推荐一道当地的特色美食——“面茶”(就是小米面糊糊),喝起来还真不错。</h3> <h3>去年第一次到辽西、到北镇,因为没有提前做好功课,漏掉了北镇庙。后来听朋友介绍,感觉有些遗憾,再次到北镇,逛庙是专题。</h3><h3>这座牌坊,大概可以代表北镇庙的身世——可以看到斑驳的历史印记,但已经不是历史上的牌坊(北镇庙)了。</h3> <h3>庙前这几座形态各异的狮子,应该见证了北镇庙的兴衰。</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神马殿又称神马门,一说是古代向马神祈祷马政事业槽头兴旺之所;又一说是祭典时喂养御马之地。内立有一通光绪十八年(1892)敕修北镇庙碑。</p></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据介绍,北镇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于金、元、明、清历次重修和扩建,现存建筑保持着明清两代的风格。</p></h3> <h3>庙内保存有56通元、明、清三代的石碑,是研究元、明、清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史料。</h3> <h3>北镇庙在满清时代是朝廷祭祀的重要神庙,祭祀的规模和等级与泰山相同。皇帝亲自主祭的就有十几次之多。置身于林立的石碑面前,仿佛能够看到帝王祭祀的场景。</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大殿墙壁上绘有从汉朝到明代开国封王的文臣武将32人画像,各具神态,惟妙惟肖,至今仍色彩鲜艳,每个画像以下均竖有王位名称。非常遗憾的是,除了被岁月摧残,许多人物面容被人恶意破坏了。综观世界的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似乎有个"战乱毁损,安定再建,屡毁屡建"的规律。然而,在和平安定的年代里严重毁损本民族的历史遗迹,可能绝无仅有。</h3></h3> <h3>庙内原有碑亭四座,横列在神马殿甬路两侧,分别为清康熙五十年(1711)的万寿碑、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北镇庙碑文》、雍正五年(1727)的《御制碑文》、乾隆十九年(1754)《御制并书·七言律诗》石碑。"文革"期间红卫兵"破四旧"将所有石碑推倒在地,碑亭尽毁。这是在网上找到了1942年时碑亭的盛况。</h3> <h3>2018年7月北镇市文物处发布招标信息,北镇庙碑亭、碑廊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由相关部门批准建设,建设资金来源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碑亭建设如火如荼。</h3><h3></h3><h3><br></h3> <h3>施工的工人们热心向我们介绍“这块石碑最有价值”,并安排我们钻进施工现场参观。</h3> <h3>碑文中“乾隆十九年”“御制并书”的文字清晰可见。</h3> <h3>乾隆年间,为祭祀方便在北镇庙东专辟庭院建行宫——广宁宫,有“含碧斋”、“仰止堂”等共“九九八十一间”。据清史记载,在行宫驻跸,乾隆三次,嘉庆四次,道光二次。</h3> <h3>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北镇县”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一是拆毁北宁城的城墙,用城墙砖修建了体育场(在前一篇《清明 辽西访古》中提到过);另一个就是拆毁广宁宫,用广宁宫的砖瓦建设了县委宿舍。</h3> <h3>眼前的废墟,向我讲述了广宁宫昔日的辉煌;我依靠在“含碧斋”的木牌上,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啼哭和怒骂。</h3> <h3>行宫东北角有“仙人岩”,也称“棋盘山”,为清弘历帝下棋处。岩石上原有亭阁一处,只遗留下矗立梁柱的几个石孔。</h3> <h3>台阶旁可有一行文字“行走此蹬升高官 和珅 丁丑”,我猜是近些年的“作品”。</h3> <h3>整理这个美篇时,在北镇市政府的官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北镇庙行宫的营建,正是满清的鼎盛时期,经过乾、嘉、道、直至民国,解放初还完好地保存着它的原来风貌。现在行宫虽毁,但它的基址,环境还依然存在,行宫的原貌资料也还基本齐全,对研究和恢复,利用行宫这个特有的景观现象提供了方便。一旦行宫复建,北镇庙游览区的形象将更是锦上添花,在国内将更是风骚独领了,镇庙与行宫结合的古建群体,为全国所独有”。哎,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h3> <h3>从北镇返回沈阳的路上,路过了这处“黑山阻击战纪念馆”。出于对军旅生涯的怀念,自然的停车驻足参观。</h3> <h3>黑山阻击战虽然为我军取得辽沈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他毕竟是一场仅仅历时两天的战斗,纪念馆内可供观赏的文物史料极其有限。展出主要以图片及实物(复制品或替代品)为主。</h3> <h3>在附近的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之外,另辟一处“黑山阻击战纪念馆”,其必要性值得商榷。</h3> <h3>纪念馆外的101高地上,"101"纪念塔造型别致壮观。</h3> <h3>1948年10月24日,为了争夺锦州,国共两军在此厮杀,凄惨壮烈,惊天地泣鬼神。</h3> <h3>塔基上的浮雕略显粗糙。</h3> <h3>偶然间听到一游客一本正经的询问同伴,张作霖是哪一方的?不禁唏嘘。</h3> <h3>这通“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四十七军)后代”敬立的石碑,镌刻着朱德元帅为四十七军所题“猛进”二字,简洁庄严大气,相比一些景点的垃圾雕塑有档次,有内涵。如果以敬立者或捐赠者个人的名义,而不是以“第十纵队(四十七军)后代”这样集体的名义就更好了。</h3><h3>纪念碑的敬立者或捐赠者并没有权利代表全体“后代”;以“后代”的名义埋没敬立或捐赠者的姓名,从根本上讲,也是对这些敬立或捐赠者名誉的剥夺。</h3> <h3>看图说话一样这篇图文就到这吧。经济贫瘠的辽西地区是东北历史和文化的富矿,参观游览受益匪浅,吐槽不过是希望她越来越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