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道州</h3><h3> 同学相邀上道州,</h3><h3> 依窗一路览风流。</h3><h3> 巍峨山色追云去,</h3><h3> 美丽乡村放眼收。</h3><h3> 雁舞楚天迎盛世,</h3><h3> 舟行潇水载金秋。</h3><h3> 濂溪澄碧游鳞浅,</h3><h3> 两岸歌声绕月楼。</h3><h3> 42年前,我们十二班的49位同学就是在周子故乡濂溪河畔与恩师罗德康握手话别的。42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于人生就觉得太久太长大远……</h3> <h3> 千古濂溪云水蓝,从来不改去潇湘。</h3><h3> 荷香陶醉踏春女,桃色痴迷垂钓郎。</h3><h3> 花径人家庭馥郁,霓虹店铺货琳琅。</h3><h3> 寒窗故地依稀梦,今日重游比梦强。</h3> <h3> 庆幸的是,在罗老师身体还非常健康的时候,他的49个弟子中的15人,在阔别42年的今天终于来了。看见78岁高龄的恩师如此容光焕发,风趣依旧,同学们无不由衷地感到高兴!这要感谢上天的保佑,也感谢老班长吴典开和曾广清、盘富湘、林新梅等老同学的牢头,完成了同学们的一大心愿。同时感谢邓纯爱、廖有志、何元甫、容乃绪、黄景好等道县籍同学们的热情接待。我会记住,我们都会记住这一天2O18年10月21日。正是:</h3><h3> 愚溪柳叶青,枝枝一段情。</h3><h3> 苍龙腾致远,紫凤求索恒。</h3><h3> 校色养心悦,书香熏目清。</h3><h3> 学成当报国,不忘老先生。</h3> <h3> 踏莎行.梦回母校</h3><h3> 同学相逢,濂溪河畔,呼名唤姓长拥抱。互欣华发赞精神,旧闻趣事频相暴。</h3><h3> 教室楼栏,林荫小道,食堂宿舍无法找。但求一愿共安康,先生师母不衰老。</h3> <h3> 君不见当年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曾经的窈窕淑女也成了老奶奶。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剩余的时间,去参拜老师,看望同学。需要提到的是何建英、胡邦运、雷良英等同学都准备参加这次集体拜师感恩活动的,但由于挡期对冲或其它特殊原因未能成行而感到遗憾!其实无需遗憾。因为只要有心,就会有时间,就今有机会,独自参访也是很好的选项。</h3> <h3> 在谢恩会上,同学们浮想联翩,纷纷发言共同追忆求当年恩师的谆谆教诲,恩师的厚德博学,恩师的风趣幽默,恩师身体力行与同学们同甘共苦接受工农兵再教育……那温馨而动人的画面,历历在目,如昨似今。不由我欣然赋诗一首:</h3><h3><br></h3><h3> 冬夏轮回卌二年,</h3><h3> 先生教诲在心田。</h3><h3> 德康点化从师道,</h3><h3> 才博助推求学帆。</h3><h3> 工厂田间同苦乐,</h3><h3> 风窗雨路共饥寒。</h3><h3> 感恩戊戌重阳后,</h3><h3> 并祝师娘福寿添。</h3> <h3> 我想说我们虽然赶上的是不幸的文化大革命,但我们有幸的是遇上了罗德康老师。这是我们上辈子修来的福份,值得我们永久珍惜,世代不忘。黄景好和曾广清同学把儿子带上,一同参与拜师感恩活动就是一种传承,值得点赞!</h3> <h3> 这次道县拜师感恩之行活动结束后,我和蒋光翠、张顺凤同学在准备购票返回时,忽然想起并去看望了刚过九十大寿的罗定新老师,这又了却了一桩久违的心愿,所以归途中我们的心情都特别舒畅,在此与同学们分享。</h3> <h3> 本想就此完成这篇美文,但又有欲罢不能的冲动,还想多说点别的什么。不久前的教师节期间,在诗友圈中有一个关于教师与教育的话题,众说纷纭,观点各异,多数埋怨当下教师不为人尊重。我想说教师不被尊重故然有许多原因,但我认为我们的老师们没有把尊师重教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已手里,如果我们千千万万的教师能认认真真的教书,扎扎实实地育人,带头尊师重教,理直气壮地尊师重教,尊师重教从教师做起,相信尊师重教就一定能重回校园,重归社会,迎来尊师重教的新时代!</h3><h3><br></h3><h3><br></h3> <h3>二O一八年十月二十四日于古城零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