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不期而遇的温暖。

一剪梅

进入乐山便如同进入一场迷雾,整个城市被笼罩在一片水气之中,青衣江从雅安方向流来,在水气中不见头亦不见尾。 走进乐山,走近大佛,一直是我多年的心愿,来到眼前,呵呵!大佛的一只足面可坐百人---怪不得有“临时抱佛脚”一说,人在下面是那么的渺小.....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这种震撼若不到此处是无法体会的。 东方佛都利用自然山体延伸,集中仿制了国内外佛像三千多尊,也算是乐山大佛旅游景点佛文化的延伸。 “卧佛半睡为姻水,拈花一笑是乐山。” 卧佛的佛像头南足北,侧身安卧,中段的自然植被象袈裟一样披盖在佛身,还是这张景区的图片更清晰一些。 卧佛这儿有《卧虎藏龙》的竹林外景地。 世外桃源之称的峨眉山第一乡——黄湾乡,是进入峨眉山景区的门户。两山相峙,形如蛾眉而得名。 爬了无数级台阶,再次感到上金顶的艰难,终于见到了普贤菩萨金色雕像,没想到正赶上了佛像封闭庄严贴金,但是,正因为留有遗憾,才会向往下一次。 峨眉山最高的殿堂--金顶。一般寺庙的大门都是朝南的,唯独峨眉山的都朝东,金顶的铜殿,却又例外的朝西。 白云从千山万壑中袅袅升起,象雪白的绒毯一般铺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峰高云低,云海中时不时地浮露出一些岛屿来,云腾雾绕,宛若佛国仙乡。 万年寺是峨眉山历史最悠远的古寺庙之一,布局精致,大气磅礴,让人感受到古刹经久的历史韵味,领悟佛教的至真魅力。 一线天是两座山重叠在一起,透过其间,只能看到一条窄窄的天空。 这些石雕惟妙惟肖加深了景区自然山水的意趣和韵味。 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虽小,山环水绕,景色优美,人生鼎沸,香火很旺。 我所知道的都江堰是从历史课本中得知的。这次来了一定要“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原以为都江堰就是一个小小的水闸,来到才知道都江堰是一个非常大的景区。 这儿展示的是以前的鱼嘴用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把竹子编成竹笼横置于坝边,里边塞满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就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5·12给景点带来巨大的损失,马王殿、城隍大殿遗物损毁严重,经过修复,现在的鱼嘴已经看不出明显的裂痕,其他的也完美如初的再现出来。 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所以称宝瓶口。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 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从此处望去,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 都江堰的建成让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人民受益,这项工程到今天还一直在起看作用,真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从秦堰楼上可以看到整个都江堰,天水开阔处,别有一番滋味,在08年的汶川地震中,都江堰的古迹损失惨重,今天看到的几乎都是重建的。 青城天下幽。 这里湖水质地纯净,清澈见底,四周青山翠竹环抱,湖如碧玉嵌于其中,深深浅浅,点点滴滴,不知是树映绿了湖,还是湖染绿了树? 丝丝水气洗尽凡尘,好一派山水之情。 上清宫是青城山的第一峰,是弘扬中国道教文化的主要场所。 问道青城山”。“道”是何物?道在何处?道有多深?何谓无为?何谓无私?何谓无极? 重建的杜甫草堂茅屋很有韵味,整个草堂景色很好,亭台楼阁与池塘、树木相映成趣。 看到茅草屋,想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经历风雨而不倒的陋室在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以前上学时读过背过陶渊明的吟菊、周敦颐的颂莲,不理解有什么意义,不好吃也不好喝,它们显得那么的空洞无物,可是今天来到杜甫草堂,漫步在众多诗人的前世今生里,在空无中,我看到这些诗人心灵的花朵一直开放在我的精神的世界里..... 站在杜甫的半身像面前,仔细地看着这位诗人面容中的愁苦,忽然感到草堂的意义不只是草堂。一步一角地慢慢地寻觅那不散的一代诗圣的诗魂,时间仿佛倒流一般,亭台楼阁、茅屋花径,仿佛都在向来这儿的人们讲述一个圣人的世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整个园区有杜甫生平、著作、遗址,还有梅园,休息长椅,可以品茶、聊天、欣赏诗文,边走边读,边品边游,仿佛穿越于唐宋,与诗人们一起游览大千世界。 这里的草堂已不是仿古的建筑,而是诗人们的精神家园。多想,待世事千帆过尽,择一处林舍幽居,在最深的红尘里写意生命中的诗情。 儿时从《三国演义》连环画里知道太多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故事,中学课本里《出师表》也背得滚瓜烂熟,对武侯祠自小就产生一种神秘的向往.....这是国内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以及惠陵组成一起。三国时期,前前后后,也就是八十年,但三国风云,浪花淘尽英雄,英雄有血有肉,这也许正是武侯祠的魅力所在。 肃穆的丞相祠堂里流淌着鲜活的时代气息。三国的烽火在岁月中远去,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宽与窄,时光与沧海,古老与现代,都是关于这里的哲学命题。 它的价值,是让来到这儿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体会到时光流转的前世今生,它让你慢下来,等着你的灵魂跟上来。 锦里洋溢着成都市井特有的喧嚣和随意,街道两边售卖的都是颇具当地特色的物品,手工的皮包、五颜六色的布灯笼等等。 锦里的妙处在于它将三国文化的影响力凝固成活生生的民俗市井,与武侯祠互为表里,交相辉映。 还有众多老成都手艺人在忙碌,米上刻字、吹糖画、捏面人等等。 锦里的各条街道风格多变,章武街和乌衣巷还有着丽江古城的风格,最大的特色就是青古板路、红灯笼。 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江南流水,烟雨朦胧,若影若现的一串串小红灯笼...... 锦里的存在是一种成功的嫁接,有了它,凝重的历史突然显得生动起来。 夜幕下红灯笼亮起后的锦里,酒吧、茶馆喧嚣热闹。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到晚。 认识成都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吃!到了成都,只有“在吃”、“等吃”两种模式。 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观赏巴蜀民间技艺表演----川剧两大绝技神奇的变脸和滚灯,以及功夫茶,柔术、力量等杂技表演项目。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这天府之国实乃温柔之乡,好吃、好喝、好山、好水,满城的茶馆、川菜馆、火锅店、小吃店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我老爸、老妈不愿返回家了。 和父母一起旅行经过的每一个城市与村落,人文与地理,遇见过的每个人和每件事都会让我记忆犹新,此时、此地、此景,这一切过去了就不再见,留下的只有回忆,但每次和父母一起旅行,一路相依相伴的温情是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和父母在一起叙谈时常会想起,曾经有过那么多的精彩时刻光,现在开始后悔没有早一些带他们出来旅行。无论如何,与成都的不期而遇亦或再次相遇,都让我欣然接受并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