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秋日里的柏树源带给我们一场收割稻子的农事体验。</h3> <h3>椐说柏树源里每个村民都有一个卡通名字,每个动物和树木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和符号,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在大象村长的带领下,举行了一场收粮比赛。</h3> <h3>釆风团队分两组:穿红马褂称为红队,穿黄马褂称为黄队。红黄两队进行收割比赛。稻子正以羞涩的微笑和弯曲的身姿召唤我们走进她身旁。镰刀和稻子的艳遇总是来的那么猝不及防,稻子很快俯首称臣。从来没收割过稻子的我,没过一会儿就汗流夹背,气喘吁吁。割完稻子接着打谷子,一开始我抓起一把稻子就打,稻穗根本打不干净,看了猴子爷爷的演示,才知道打谷子也有方法,也要用巧劲。比赛进入白热化时,还不忘秀秀自己的劳动身影,暂停下来拍照留念。最后我所处的黄队以微弱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在劳动的喜悦中静静的感悟人生。</h3> <h3>午饭后还举行了民俗娱乐活动,跳竹竿舞,走龙灯步,整个活动沉浸在欢声笑语中。</h3> <h3>柏树源,这个隶属铅山县汪二镇扬箭村管辖范围、距铅山县城河口镇仅十几个公里的小村庄,是2007年汪二镇秀美乡村重点打造的示范点。</h3><h3>秋天的柏树源既不勾魂也不迷情,这是一方踏实而纯粹的天地。我们看到了干净的天空,金黄色的田野,茂密的树林和厚重的古朴。柏树源原来叫北水源,因村庄北面有一条河而命名。村庄上方言北水源和柏树源读音相近,在地名普查时误将北水源写成了柏树源。柏树源背靠来人山,右面是恋山,左边是长山,村子正对面较远处叫对面山。山势不高,整个村庄被恋山和长山环抱着。登高远眺,树木苍苍,人烟渺渺,老树斜辉,流水人家。路边的金桂,也不放过这丰收的契机,焕发了天地间浓墨重彩的绚烂,进而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柿子树上也结出了果子,软软糯糯,那柔和桔红透着喜气,亦温暖清霜初凛的暮秋。风驱着落叶翻飞,就像在翻动着一页页即将逝去的秋光……。</h3> <h3>柏树源村子不大,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朝门。白墙灰瓦,飞檐翘角。村庄一直遵循着“过朝门”的传统习俗,娶媳妇必须先过朝门,才能进入许氏祠堂,祭拜先祖,最后走进男方家门。村里的女儿出嫁,也必须先进祠堂,拜别祖宗后,走出朝门,最后才去婆家。朝门镌刻一幅对联:秉义怀仁承祖训,崇忠尚孝振高声,横批:世泽绵长。朝门就是一个历过风雨,阅过沧桑的老人。从朝门走过去,穿过时光,就像穿过古老,感受时代变迁的脚步。</h3><h3>八百多年前,许氏先祖为了躲避战乱,从福建迁徙到柏树源,安家落户。从开始的1一2户人家,繁衍到现在四十多户,共一百七十多人,所以这里几乎家家都姓许。特别是近两年,柏树源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青砖黛瓦的房屋有序的排列着,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种满了果树,泥泞的小路变成了亮堂的柏油路,并延伸到每家每户。新农村的基础建设,使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h3> <h3>当目光向天空寻觅时,一棵大樟树孤芳自赏的屹立在朝门不远处。椐说原来这里有两棵情侣大樟树,八百年来,见证了柏树源的风风雨雨。在上世纪中叶,造船厂强行征用了一棵。剩下的一棵大樟树差点被某些村民砍去换作他用,幸好被当时有远见的村队长力排众议保护了下来。岁月流淌过后,让它变得如此稀缺,在珍贵中方显大气美丽,被人轻视过的古樟也成为这个小小村庄土地上的收藏。</h3> <h3>沿着小路走向村庄深处,青葱的颜色愈发浓烈了,树木的倒影在池塘里也愈发清晰。穿过树林,一座吊桥呈现在眼前。吊桥长达百余米,高4米左右,宽大约1.5米左右。在这群山之间,田野之上,吊桥就像秀靥深藏,芳华半掩的闺门小旦,窥视着人们醉姿。</h3> <h3>在通往恋山的路上,有一座木质结构的廊亭。青山碧水,红桥古树,相互辉映。廊亭静静地守候村庄的那份宁静,品味山水花鸟呓语。这一抹廊亭为柏树源增添了淳朴典雅的韵味。走在这廊亭上,情不自禁哼唱由弘一法师(李叔同)作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们往往喜欢在廊亭上思故乡,忆故人,送亲友,话离别。伫立廊亭间,让心静下来,倾听心灵的声音。让身静下来,感受自然的气息。</h3> <h3>柏树源不仅是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更是一个诗意栖息地。这里的好风光带动了乡村旅游,也吸引了有识之士前来投资。″路客教育”培训有限公司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立了柏树源农事体验基地。基地设有三个场馆:考古实验馆、非遗馆、美劳手创馆,还有一个“万里茶道”体验园。农事体验基地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一个生态文明的培训基地。希望更多地面向青少年,让他们走进这绿色自然大课堂,参与农事体验,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爱劳动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为国家新一代的有用之才。</h3><h3>“路客教育”培训有限公司推出的绿色农事体验基地模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带来更多的人气,柏树源也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