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八尺角坑:诗画田园 红色经典

八尺男儿

<h3>  济广高速平远段五指石出口指示牌:向左往酒乡八尺镇(约10分钟车程)。八尺进士公园正对方向沿角坑河行进约2公里,诗画田园、红色经典的角坑村等候你的光临。2018年11月3至4日,广东省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七站赛事将在此鸣锣开赛。</h3><h3> </h3> <h3>  其实,向左走的节目非常丰富,不仅仅是喝酒。</h3> <h3>  洗脚上田二十几年了,作为一名外出务工人员的我,每次回家角坑村,总会在村里逛逛,用镜头定格这里的四季记忆、美丽乡愁。</h3><h3> 角山嶂山麓的梯田风光美不胜收,航拍效果更佳。眼前这片是我家的责任田,已转包耕作。一年四季收成的或许有玉米,或许有西瓜,或许有其他蔬果,而更多的是酿制八尺美酒的优质稻谷,我们村中兄弟子叔已利用祖传的古法酿酒技术将其液态成醇香的米酒、酒娘。能否带走?取决于你与这片土地的缘分深浅和酒量大小。</h3> <h3>  满树柿子满树秋,村里房前屋后,伸手便可捏捏,张口便可尝尝的熟透的柿果,甜不甜?来试试吧!</h3> <h3>  这柿饼,中意吗?</h3> <h3>  田园不墨千秋画,无限风光在村中。角坑村上水村民小组上空航拍风光,原汁原味,美不美?任君评说。</h3> <h3>  徒步、骑单车、开嘉陵摩托车或卡罗拉,在村里转一转,那熟悉的簑衣、笠麻,牛轭、犁耙,还有二阿叔为乡亲们运输农资、耕田的小手扶拖拉机,勾起了我撸起袖子下田劳动一下的欲望。</h3> <h3>  期盼,在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战略推进过程中,在村里云雾缭绕的山坡上开发生态茶园,让远离污染的原生态云雾绿茶产业化,惠泽农商。</h3> <h3>  也期盼,将上水村杨梅坑通往八十八个碫的绿道改造提升,形成古宅、竹林、茶园、田野、小桥、流水、人家风光相融,一路风景一路歌的绿道圈。</h3> <h3>  我们盛情邀约各方宾朋前来观光、旅游,带上帐篷,池塘边、梨树下、竹林旁,烧堆篝火,听听《虫儿飞》,放放电影,弄些乡村小吃,喝喝啤酒、米酒和酒娘,抽两口本地烟丝,数数星星,枕着月光入眠,让困了、累了的心放松下。</h3> <h3>  睡醒后,一起来干塘,抓鱼、摸螺、挖蚌,或许还有野生的甲鱼呢。</h3> <h3>  每次回家总是步履匆匆,来不及攀登一下童年时砍柴、摘果、采笋、拜公王、走重阳的常往之地一一角山嶂。记忆中的她,美得让人神往。</h3><h3> 站在家门口远眺角山嶂,她就象一幅巨大的屏嶂,呈东西走向横亘在粤赣边境,护佑着山下这片神奇的土地。角山嶂海拔1030米,平远第三高峰,西南方与江西寻乌县留车镇接壤,与毛泽东《寻乌调查》紧密相关。平远、八尺、留车等地的人和事在《寻乌调查》中反复提及(平远28次,八尺15次)。从《寻乌调查》中,可以找出八尺历史上所有的生产生活物资、墟镇风情及农副产品、农家食谱。在寻乌卖盐的八尺稔田人韩祥盛是他调查对象之一。“会景、顶好、畜猪子(条)、牛岗行、伢人、番子、上下档、莳田、冇(音同胖)谷、冇粄、山肚里、屎岗伯公、酒娘、酒糟供猪、爱割爱绝、抖紧、革命革割革绝老婆都革了了、卖奶子、头春茶”等大量的地道八尺土话在毛主席的调查中反复使用,“蒸酒磨豆腐,吾敢称师傅”等民谚也收录其中。有一处错误提法(不知是否印刷错误)就是把“酿豆腐”写成“镶豆腐”。(会景,即农村过的民俗节日的统称,如角坑的八月初二、筀竹一带的八月十八、排下过的重阳节等等)。</h3> <h3>  角山嶂西南方向的千年驿道、红军故道,连接着八尺角坑村与江西留车上、下磜村,精华段粤赣交界的梅州岃八十八个碫完好留存,风景如画,传奇故事多。</h3> <h3>  </h3> <h3>  1929年11月13日,著名的古田会议前夕,红四军从江西留车进入角坑(网络借图)。其中有朱德等43位开国将帅跨过梅州岃,经过88个碫古驿道、角坑村、九乡学堂(八尺中学前身,又名九乡公学,红四军曾在此停留发表演讲宣传革命思想)、八尺老圩、老县城仁居,赴闽西与在那养病的毛泽东会合。同年12月,我党我军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政治建党、政治建军思想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地位。</h3> <h3>  角山嶂挂满杨梅的杨梅树上,曾经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想想,口水都直流。</h3> <h3>  严冬积雪满山的角山嶂,当春天来临时,便又百花吐艳,春意盎然。桐花,在角山嶂尤其瞩目。“瑞雪消融又迎春,桐花十里满山路。雪似桐花花如雪,百花齐放漫山春”的景致,乃角山嶂冬春交替时节之最佳风景。</h3> <h3>  桐花十里满山路。</h3> <h3> 角山嶂的冰雪童话,每年冬天(春节前后)可见。</h3> <h3>  雪似花,花如雪。谁是花?谁是雪?</h3> <h3>  带上你的心上人,在这海拔千米的冰雪世界拍婚纱照,让爱情在此保鲜,海誓山盟,恒久不变!烈焰红唇、玉树琼枝,冰火🔥两重天,此情此景,伙伴们,还犹豫什么?(婚纱照为网络借图,其他实景拍摄,旨在为游客提供创意)</h3> <h3>  角山嶂下果飘香,枇杷杨梅次第新。桃李柚橙红柿子,最甜还是“牛合卵”。</h3> <h3>  五一黄金周,枇杷一片金黄,咬一口,鲜甜!</h3> <h3>  每年春节期间,桃李争春枝头闹,炮竹轰鸣迎春到。归家的孩子们,十分开心。端午前后,桃红李熟甜透心。</h3> <h3>  角山嶂纯天然生长的牛卵果(牛合卵),因其形似牛的阳具而得名,名虽粗俗而味道蜜甜无比,据百度介绍,其营养丰富,集降三高、美容、抗衰老、滋阴壮阳等诸多保健、滋补功能于一身,适合男女老少食用。少年时,经常进山一袋袋往家里背。秋收时节,正是采摘的好时候,来时别忘了带上布袋。</h3> <h3>  前两天,趁周末假期,东莞工作的童年伙伴特意回来进山摘果,收获不少。</h3> <h3>  角坑果香,稻亦香。收获的季节,角坑村大片的金黄色谷穗随风飞舞。稻田飘香,人们因为丰收而喜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一层层金黄色的等待收割的梯田,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震撼人心!</h3> <h3>  一群群画家慕色而至,现场创作。景与画,你分辨得出吗?</h3> <h3>  文艺青年,可来这片金色世界来场稻田音乐会,让你们的天籁之音,伴着稻浪米香响彻田野、山谷、村落,一定会别开生面。(弹钢琴及演唱者为网络借图)</h3> <h3>  角坑村船灯舞也是很出名的,船公、船娘表演精彩到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代表县里巡演各地。</h3> <h3>  年青的朋友们,为何不?牵着爱人的手,在这希望的田野上,共唱天长地久歌?(婚纱照为网络借图,纯属创意供参考)</h3> <h3>  乡村土货,农家饭菜,味道如何?吃过就知道。</h3> <h3>  革命烈士肖碧堂叔公的弟弟沙六叔公(名斯渊)当年的拳头产品:手工肉丸。锤刀还在,传承人锡廉叔公的手艺更胜一筹,要吃上正宗的手工锤丸,去在坪头找他。</h3> <h3>  柴火土灶,酒肉饭菜,合家团圆,欢聚一堂,这不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么?</h3> <h3>  这个,不用介绍,都很熟悉了。</h3> <h3>  首长亲手炸制并称赞“味道很好”的油果和年糕,过年时我们也炸,叫“炸老蟹子”,的确味道很好。优秀传统,就象我们回家的路,千万不能忘记!</h3> <h3>  每次回家,都是一次“大扫荡”,没办法,城里有钱也买不到这些东西。</h3> <h3>  火炙酒娘,酒乡人家世代相传的制酒工艺,这种产品(客家娘酒)才是正宗的糯香型“低度茅台”。这里产好酒的秘籍是山好、水好、米好、火功好,无须保密,也无法复制。</h3> <h3>  更期盼来年,党政引导、各方参与,扶持村里有历史的老宅,活化成主题民宿,保护与开发并重,两全其美。结合古驿道活化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在粤赣边境上打造广东版的“外婆家”,丰富客家人的物质、精神家园,让沉睡的历史财富重焕金辉,彰显客家文化自信。让角坑村这块43位开国将帅登临的红色土地成为践行“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战略的广东样板,恵及乡亲。将可复制的广东经验,辐射中央苏区乃至更多地方。党群同心,前景可期,我们无限向往、期待。</h3> <h3>  老屋的石磨,的确象首长说的那样“越磨越带劲”。自种黄豆,煎酿豆腐,红军(菌)豆腐头,任凭岁月流逝,无论漂泊何方,那香味总是难以忘记。</h3> <h3>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角山嶂下炮声隆,闻到米橙飘香。</h3> <h3>  看到首长和乡亲们一起打糍粑过年,春节回家,我也忍不住打了两斗米,喷香、糯甜!</h3> <h3>  百年古宅,有故事,有风格。有石阶上的串串足印,有老贡生竖立的楣杆石,有原苏维埃农会主席和赤卫队长兄弟二人的红色故事,有屋檐下燕子的呢喃,有竹篙上多味的乡愁,有我们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有古井里清澈的甘泉……</h3> <h3>  上水河的笔砚石,形似毛笔和砚台,被村里人视为风水石,谁家孩子考大学,必定前往清理周边淤泥、杂草,寓意磨利笔锋写好文章,再到旁边的公王坛祈福考上好大学,还真的很灵验。以水作墨,蓝天大地为纸,描绘新时代壮丽篇章,动笔吧,朋友!</h3> <h3>  竹枝摇,花粉飞,轻风拂,雌雄配。赶禾花帮助雌雄植株授粉培育谷种,是杂优水稻育种区的独特风景。</h3> <h3>  梅州岃千年古驿道,讲述着千百年来粤赣两省往来过客的沧桑故事。1929年秋,朱德等43位开国将帅经过此驿道走进平远,这是一条传播红色政权的革命之路。</h3> <h3>  “ 八十八个碫,碫碫脚下一缸银”的歌谣,更增添了这条古道的传奇色彩。</h3> <h3>  “今时挑盐上江西,山又高来路又崎。行断脚骨挑烂肩,腰骨软(酸痛)到吾晓企(站立)。朝晨食到半碗粥,口又渴来肚又饥!哎哎哉!酿般厓就命按歪(为何我的命那么苦)?!”一首梅州岃上流传千百年的绝气山歌,道出了旧时“盐上米下”时期挑夫们靠肩挑手抬运输物资讨生活的艰辛。《寻乌调查》中,毛泽东提到“(江西)和广东一样,不论什么道路一概没有车子。陆路运输工具大多数是活人的肩胛,其次是骡马”。梅州岃驿道,一直是粤赣两省的重要商贸道路。村中象我母亲那样年逾80高龄的老人大部分都记得自己当年“挑谷脚”(挑运粮食)的经历,从江西上礤的炮台(和平年代炮台用于储粮食)挑谷到八尺粮管所,赚取每斗五分钱的微薄“脚钱"(运费)帮补生活(一斗约20斤,一趟挑4-6斗),尽管“脚钱”微薄,但个个都挑得“味哆哆之”(很有劲头和获得感的意思)。直至本世纪初,上、下礤的江西乡亲往返八尺还靠肩挑手抬,少数人会寄放单车在角坑尾接驳。小时上学路上,经常看到江西乡亲扁担上搭条毛巾赤膊汗流浃背挑着猪肉、粮食、木柴及其他农副产品前往八尺圩销售。随着粵赣乡村公路开通,这种状况消失。</h3> <h3>  梅州岃茶亭,铭刻着历史的沧桑,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彰显着客家人的勤劳和善良,是客家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仁爱”精神的现实体现,是民间积德行善传统文化观念的历史传承。类似的茶亭,零星散布在客家山区的古驿道上,都是客家的前辈乡贤,当他们远徙于此,在当地定居下来之后,为了行善积德,荫庇路人,修成功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仿照古驿道长亭短亭的格式,集资募捐或者独立出资建造,供行人遮阳避雨、停留休憩的风雨亭。红军越过梅州岃顶时,曾在梅州岃茶亭歇脚休息。</h3><h3> 发源于角山嶂梅州岃一带的银坪溪水与角山嶂山麓的众多溪流汇集成角坑河。在角坑村茶亭岃河段上方,一座大跨度的古石板桥至今保存完好。这里曾经是在坪头村小伙伴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桥下的石滩、水潭是当年我们放学途中光着屁股戏水的好去处,为此挨老师处罚的我们总是前罚后继、其乐无穷。这座桥也是一座驿道古桥,上面建有风雨茶亭,听说70年代被拆除取材料用于修建村道。如今,古桥下面依旧流水欢歌,石板桥依然静卧碧波之上,遗憾的的是茶亭及茶亭内的故事在我们脑海里早已成为美丽的传说。</h3> <h3> 相子兰亭,一个放牛娃的心愿</h3><h3> </h3><h3> “宗一”公后人,秉承先祖之优秀传统,捐建雅亭,游子心、慈母爱、家乡情、航天功溢于银坪清流之上。</h3><h3> 离梅州岃不远的角坑尾银坪生产队,老前辈肖锡兰叔公,在航天领域屡屡建功。年逾八旬时,心念故土,饮水思源,捐出微薄积蓄,在自己年少牧牛、求学必经之路途,在角坑尾银坪溪水之上方建了一座凉亭,取名"相子兰亭",圆了他"年少放牛到此地,或求学路途遇雨时,心里是多么希望这里有一个凉亭"的梦想。这座凉亭,在角坑尾秀美的青山绿水间格外引人注目,亭子建筑工艺虽略显简朴,但却真实地记录着从这里走出山村走向中国科大、走向科学院、走向航天城的放牛娃的鸿澔之志、家国情怀。</h3> <h3>  现在,沐省委、省政府深度修复活化古驿道之春风,在上级党政重视支持下,梅州岃古驿道活化工作如火如荼,建设了梅州岃古道驿站。88个碫沿途,新建的争高亭、立志亭静候游客来此立壮志、争高低。在粤赣交界处,一座宏伟的粤赣亭屹立在古驿道最高点,意义深远。登临粤赣亭,遥望江西、广东大地,仿佛看到了89年前红军跨越梅州岃,将红色火种以燎原之势点燃南粤大地的壮观历史画面, 43位开国将帅从这里跨过,这是多么珍贵的史实!登临粤赣亭,抚今追昔,钦佩两省党政、干群撸起袖子加油干、辛勤奋斗求幸福的壮志雄心,古道还在,公路也通,《寻乌调查》提到靠肩胛、靠骡马解决陆路运输的局面已结束,昔日梅州岃上传唱的绝气山歌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喜洋洋的嘹亮红歌。粤赣公路边的分界墙,耐人寻味,在我看来,更象两省共同划定的一条起跑线,乡村振兴、苏区振兴,两省人民从这里起跑,谁更快?谁更远?我坚信,没有最快和最远,只有更快、更远,振兴永远在路上。</h3><h3> 来吧,朋友们!登临梅州岃,粤赣亭上凭栏远眺,你可看到东方喷薄而出的红日,你可尽赏茶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驿路鲜花处处开、岭上开遍映山红的灿漫景致,你可看到前方天高云淡、风景如画,你可看到毛主席项山找到的“一根洋火”,你可感受攀登梅州岃88个碫后迎面吹来凉爽的风的舒适,你可感受到毛主席诗词中“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和“梅州岃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豪迈之情。</h3><h3> 江山如此多娇,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r></h3><h3><br></h3> <h3>  梅州岃茶亭、粤赣亭、立志亭、争高亭、相子兰亭、仰贤亭和可待复建的茶亭岃古桥风雨茶亭,各自蕴含其特有的渊源、故事和意义。在角坑村形成了“亭亭屹立,义寓亭亭”的独特风景线,这些驿亭文化景点,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良好家风家训,促进村风、政风文明的好平台,应好好维护、珍惜。</h3> <h3> 篇幅所限,关于角坑更多的风光、故事、传说一篇难尽。高塘古寨的神奇故事,老油坊“一渠清流转乾坤,两勺茶油炒青菜”的童年记忆,角山嶂红色交通站雪峰庵里的暮鼓晨钟,蓝窝里“远上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诗意栖居,待以后再慢慢叙说。</h3><h3> 我也曾经是一名放牛娃,也有一个心愿:愿角坑的美丽资源,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父老乡亲的辛勤奋斗下,转化成美丽经济;角坑人民传承红色传统、优良村风,建设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美丽角坑!</h3><h3> 鸣谢:本文借用部分公开发表于网络的图片,特向知名和不知真实姓名的作者对角坑村的关心表示诚挚的谢意,滴水之恩,角坑人民定当涌泉相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