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清 八大山人《松柏同春图卷 》
纵41厘米,横1310.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引首篆書自識「松柏同春圖」署款「拾得」鈐「八大山人」白文印「何園」,文印,起首鈐「懷古堂」白文長方印。圖後録沈周詩跋,自識「壬午八大山人臨」,按壬午為康熙四十一年,公元一七零年,作者時年七十七歲。<br></h3> <h3>朱耷(1626-1705年),漢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中國畫一代宗師。譜名朱統𨨗,後名耷,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子。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詩人兼畫家,山水畫風多宗法二米,頗有名氣。父親朱謀覲,擅長山水花鳥,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謀垔也是一位畫家,著有《畫史會要》。朱耷生長在宗室家庭,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陶冶,加上聰明好學,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小時候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
朱耷 十九歲那年,不久父親去世,內心極度憂鬱、悲憤,他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 畫幅上常常可以看到像一鶴形符號的簽押,其實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組成,借以寄託懷念故國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滅亡的日子)。朱耷二十三歲出家剃頭為僧,改名雪個。早期作品追求陽剛之氣,筆法勁疾銳利,孤傲倔強,用筆較方硬,運筆速度飛快。八大山人這個時期作品的總的特點就是寫實例如,《西瓜》、《芋頭》、《石榴》、《水仙》、《草蟲》等等。中期作品剛柔相濟,造型誇張脫略,冷峭凝練。八大山人在這個時期繪畫的總的特點是對情感十分露骨、率直的表現,過於直白。畫風逐漸變化,喜繪魚、鳥、草蟲、動物,形象有所誇張,用筆挺勁刻削,動物和鳥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鳥多棲一足,懸一足。晚期作品為八大山人的藝術成熟期,外剛內柔,渾樸酣暢,深沈寂靜,明朗秀健,變異物象,藴藉含蓄,風神韻致,用筆圓潤,飽和墨汁。晚期畫作每一幅都極具個性,畫中的青白眼、蜷縮的鳥、傲然屹立的荷花,都相當傳神,你看得出八大山人藏在畫中的孤寂、高傲和憤世嫉俗。
</h3><h3><br></h3> <h3><b><u>鑑析</u></b><br></h3> <h3>《松柏同春圖卷》是八大山人七十七歲之作。由於是一幅1310厘米非常長之畫卷,其構圖難以提出作為鑒證的主要元素。只能從其中松柏、桐、樁等樹木的樹法葉法、坡石的石法及靈芝花朵等筆墨作一比較。<br></h3> <h3><b><u>樹法</u></b></h3> <h3>《書畫冊》作於八大山人之六十九歲。其中的松樹的筆法比起七十七歲的《松柏同春圖卷》竟然更疏淡含蓄,松針柔中帶剛,樹幹幾乎不用皴法。<br></h3> <h3>《松柏同春圖卷》裡的樹幹作大幅度及複雜交錯式的扭動,並不見於其他八大山人的作品。<br></h3> <h3><b><u>葉法</u></b></h3> <h3>《松柏同春圖卷》的靈芝及花卉用墨功夫跟八大山人有嚴重差距,著墨單調無力,亦毫無層次感。<br></h3> <h3>用墨渾朴酣暢,筆墨圓潤,墨汁飽和,擴散流麗,層次渾厚。<br></h3> <h3><b><u>石法</u></b></h3> <h3>坡石用粗墨勾勒輪廓,皴法生硬突兀。<br></h3> <h3>用墨渾朴酣暢,筆墨圓潤,墨汁飽和,擴散流麗,層次渾厚。<br></h3> <h3><b><u>落款、印章</u></b></h3> <h3>雖然《松柏同春图卷》的落款與印章型態與標準件的有點相似,但只要
仔細看,印章40和印章42在印章的條紋分佈比例確有差別。落款尤其與標準件的大有不同。<br></h3> <h3><b><u>結論</u></b></h3> <h3>《松柏同春圖卷》的筆墨功夫與八大山人有距離,筆墨習慣也不同,題簽及印章也不乎,應為仿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