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撰写:儿子梁为民</h3><h3>照片提供:父亲梁志廷</h3> <h3> 第五篇 雷测站(一) </h3><h3> 雷测站在东风航天基地编序为二站,主要任务是在火箭、导弹、卫星、飞船发射升空后,对其运行状况实时进行跟踪、监控、测量和安全控制。他是我国航天史上第一个外弹道测量站。 </h3><h3> 一九六八年初,我国的航天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原有的设施和编制不能满足航天试验的需要,经国防科委批准,基地准备筹建雷达测量站。父亲在这个时候调到了二站。 二十八号是父亲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我记忆最深、最亲切的地方。我们全家在一九七三年随军来到基地后,我到二十八号最多,在这里留下了我很多儿时的欢乐,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二十八号的建设是很艰苦的,当时国家还很穷,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靠的是人,在戈壁荒漠创业,可谓困难重重。建筑材料人拉肩扛,物资短缺因陋就简,当时的口号就是“先生产、后生活”。靠的这种精神,干部战士盖起了机房,盖起了营房,并依靠人力完成了所需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这一工程又被称为154工程,为了表示纪念,父亲现在使用的手机号码就包含有154的数字。在当时,父亲任时统中队副队长,兼新兵连副连长,主要负责机房内设备、装备、仪器的安装调试。他在工作上对战士们严格要求,设备安装不差分毫,特别是一些关键设备和新设备,如时统信号产生器、数据传输机等,更是亲自上阵调整、测量,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工程的全部工作;学习上他是新战士的老师,补习文化基础课、讲授无线电、脉冲技术等专业课程,指导操作通信设备;生活上互相关心,当战士有困难时给予无私的帮助,这是父亲的一贯性格了。好像还是在二十九号的时候,一次一个战士的母亲病了,急需救治,是父亲偷偷寄去50元钱,家里来信后说到寄钱的事,这个战士不知道怎么回事,至今这件事都是个秘密。父亲真正成了战士们的良师益友、知心兄弟! 一年的建设、训练,艰苦、紧张、充实,成就了二十八号的使命。</h3><h3> 一九六九年第一次任务下达,东风二号导弹试验,父亲是这次任务时统外测系统的总指挥。由于准备工作充分,试验的各项性能达到了预期,圆满的完成了初次试验任务,得到基地的肯定。<br></h3> <h3>父亲在二十八号和战友合影</h3> <h3>广东老战友芦德昌</h3> <h3>北京郭东征</h3> <h3>湖北杨继松</h3> <h3>湖北陈文金</h3> <h3>湖北李乐明</h3> <h3>黑龙江许海山</h3> <h3>北京蒙希礼</h3> <h3>湖北张新贵</h3> <h3>北京李绍勇</h3> <h3> 一九七○年,雷测站总部从二十八号搬迁到大树里 ,二十八号改为雷测站一营所在地,父亲担任副营长,负责时统系统技术总指挥,这一年,也就是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卫星发射升空,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热烈庆祝!</h3><h3> 也就是这一年,妹妹梁树萍降生了,对我们家来说是双喜临门啊!生个姑娘是父亲的心愿,就真的实现了,从此家里有了个漂亮的“小公主”了。这件事父亲和几个战友还说笑打过赌,看来是父亲赢了。<br></h3> <h3>小女儿和妈妈在一起</h3> <h3>有诗称颂:
为测卫星和导弹,
基地成立雷测站。
二十八号建设急,
纵有困难要登攀。
戈壁荒丘建机房,
设备安装最关键。
争分夺秒搞生产,
技术学习苦当先。
首次任务得圆满,
干部战士心喜欢。
注定历史有今日,
人造卫星上九天。
太空响彻东方红,
激动人心永留念。
又得爱女梁树萍,
天生丽质好容颜。
聪明伶俐惹人爱,
宛若仙女又下凡。<br></h3> <p style="text-align: left;"> 第六篇 雷测站(二)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星高照七五年, 回收技术破难关。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准确遥控落地面, 太空旅行在明天。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航天事业大发展, 新的任务在召唤。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调往团站司令部, 指挥发射洲际弹。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东五飞向太平洋, 远程打击只等闲。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技术比武有成绩, 国防科委把经传。 </h3><p style="text-align: left;">任务训练双丰收, 嘉奖度假到海边。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当时团长王奕忠, 合影兴城疗养院。 </h3><p style="text-align: left;">改革开放春满园, 东风吹开航天站。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喜报飞来转眼间, 时间指向八○年。 </h3><p style="text-align: left;">长子为民上大学, 暑假探亲回家转。 </h3><p style="text-align: left;">一家团聚乐不断, 幸福生活比蜜甜。 </h3><p style="text-align: left;">初乘飞机返校去, 留下合影时留恋。 </h3><p style="text-align: left;">欢迎美国代表团, 大漠点号来参观。 </h3><p style="text-align: left;">对外交流树形象, 中山正装身上穿。 </h3><p style="text-align: left;">中国人民有志气, 外宾点头齐夸赞。 </h3><p style="text-align: left;">空间领域是尖端, 先行准备走在前。 </h3><p style="text-align: left;">参加技术委员会, 指日发射太空船。 </h3><p style="text-align: left;">中国航天路长远, 载人飞船成昨天。 </h3><p style="text-align: left;">光辉历程人称颂, 向前迎接新挑战。<br></h3> <h3> 一九七二年,父亲开始担任一营营长,主持一营的工作。父亲在二十八号工作了七个年头,在这里,流下了他多少辛勤的汗水,指挥了无数次发射任务,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 </h3><h3> 一九七五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发射了三颗可回收的返回式卫星,这标志着载人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并走向成熟。父亲带领他的团队夜以继日的训练,确保操作水平一流、技术掌握无误、设备运行无故障,为卫星发射、轨道测量、返回地面提供了保障。父亲是功臣,他的团队是功臣。这些里程碑意义的发射他们是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每当倾听父亲的讲述,我都感到无比自豪。曾经听父亲讲起,在发射实践一号卫星时,科学家钱学森来基地,到二十八号了解情况,与父亲的手紧紧的握到了一起,很久很久!是啊,父辈的一代是我们心中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h3><h3> 父亲做事很严谨、很认真,他崇尚科学,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干部战士成为了工作中的尖子和能手。张新贵,技术能手,学习刻苦,积极上进,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经推荐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造,后来担任了基地副参谋长。蒙希礼,从北京参军来到基地,技术尖子。当时,部队上有一股风,批判单纯军事观点,,反对白专道路,父亲鼓励他既要搞好训练,但一定不要放松技术学习,对他给予了肯定,后调到北京国防科委干部学校担任了教官。郭东征,北京参军,技术骨干,学习认真、踏实,为人诚恳,办事能力强。一次,单脉冲设备发生故障,一个关键零件损坏,时间紧迫,任务交给了郭东征,他克服困难,在规定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这样的技术能手还有很多,如李少勇、曹中青、李乐明等等。 父亲关心下级、关怀战士、同情弱者,对家境状况差、生很困难的战士经常给予帮助,鼓励他们战胜困难。赵平起、赵传山、满其银、杨继松、耿功等,父亲都给予了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之成长为优秀的战士。特别是赵平起,身体有病,复员后到地方,生活更加困难了,父亲派人与地方领导联系,给予了妥善的解决这使得当兵的战士真正感觉到了党的温暖,干部是战士的贴心人。这些战士到地方后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李少勇转业到地方后,是国家通信系统顶尖人才,国家通信标准的制定者。赵传山,安徽亳州市交警大队大队长,全国十佳警官。赵传山曾经在亳州市北关派出所担任所长十年,所管辖区无一例上访事件,这个区回民占了很大一部分,民族纠纷突出,但是他们处理问题及时、到位,得到了辖区百姓的信任和赞扬。他们获得的殊荣,父亲从心里高兴。<br></h3> <h3> 一九七五年底,父亲调到雷测站总部---大树里,任副参谋长;一九七八年任参谋长;一九八三年任副站长。在这期间,父亲主要负责全站的任务和技术训练,这时候我国正准备试验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为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全站经常开展技术比武,提出的口号是“一专多能”,为的是提高战士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战士秦先瑞就是训练中的佼佼者,技术比赛第一名。父亲组织的技术练兵,在整个基地名列前茅,并得到基地的赞扬。由于训练工作做的好,雷测站获得嘉奖,因此一九八一年父亲和时任雷测站站长的王奕忠,一起来到位于辽宁营口的国防科委兴城疗养院进行疗养,同时要求认真总结这次试验的成功经验,并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上海召开国防科委训练会议,开展经验交流,父亲在大会上书面发言,这是一个航天人的光荣。<br></h3> <h3>工作照</h3> <h3>河南周进须</h3> <h3>四川刘德厚</h3> <h3>河北牛勇</h3> <h3>上海梁惠强</h3> <h3>山东赵令勇</h3> <h3>辽宁赵平起</h3> <h3>河北刘红梅</h3> <h3>上海陈华</h3> <h3>山东秦先瑞</h3> <h3>湖北陈赦清</h3> <h3><font color="#010101">1982年10月参加科工委训练会议</font></h3> <h3>在兴城疗养院</h3> <h3>和当时团长王栾忠在兴城疗养院</h3> <h3>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世界瞩目,对外开放、对外交流日益增多,一九八二年基地迎来第一批外宾---美国代表团。父亲是当时负责接待的雷测站领导之一,那个时候基地还处于高度保密状态,接待外宾按要求要着便装,父亲等接待人员每人还做了一身中山装呢!好像我当时大学放假回到基地,听到的、看到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是的,八十年代初,国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见外宾还是很新鲜的事,记得父亲说过,在会见外宾时,有位美国女士穿着高跟鞋和短裙子,当时戈壁滩的气温还很低,当地的人还穿着棉袄,但好像她并未感觉到冷,这让大家感觉到很惊讶!当然,高跟鞋也常被陷入沙土里,私底下猜测,可能是人家常吃半生的牛肉的缘故吧!<br></h3> <h3>父亲接见外宾时穿上了新做的中山装</h3> <h3> 一九八○年远程导弹成功飞向太平洋,这标志着我国远程打击能力走向世界前列。无巧不成书,我在这一年也考上了大学,可谓喜事连连。<br></h3> <h3>1980年长子梁为民考上了大学<br></h3> <h3>欢送儿子上大学</h3> <h3>母亲,安阿姨和孩子们一起</h3> <h3>大儿子暑假回来和家人的合影</h3> <h3> 我在基地也有很多第一次,比如说,我们是基地第一届高中毕业生,现在在基地历史回顾展上,还有我们毕业照的合影呢。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假期到了,很幸运,正好基地的一架小型客机飞北京,经父亲安排,我有幸第一次坐上了飞机,这是这次假期最大的收获了。不过在飞机降落北京机场的时候,我差一点吐了出来,我硬是一口一口的咽唾沫,好不容易压下去了,别提多难受了。不过当我回到学校,同学们得知我坐飞机回来的,无不羡慕,这让我很自豪! <br></h3> <h3>全家合影</h3> <h3> 一九八三年,基地首届技术委员会召开,父亲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规划了我国航天空间技术的蓝图,太空飞船正式列入发展计划。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程,正是我国伟大航天事业的一个缩影,我为我们的父辈感到无尚光荣。<br></h3> <h3>基地首届技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合影</h3><h3> 1983年2月</h3> <h3> 第七篇 转业回乡
公元一九八四年,
人生路上新起点。
告别军营和战友,
转业退役回家园。
石市电子工业局,
新的岗位做贡献。
局长书记与同事,
团结友爱相见欢。
各项工作要抓好,
不惧辛苦不畏难。
军人作风高素养,
人人钦佩敢承担。
联合办学当校长,
电子技校去筹建。
引导学生学知识,
刻苦用功最关键。
体育锻炼不松懈,
没有身体是空谈。
教学思想有创意,
三个面向新理念。
经济建设在发展,
八七年后进商圈。
策略经营带团队,
展销中心当主管。
组织工作做到位,
书记主任一人兼。
不忘初心有使命,
传统教育到平山。
成立技术开发部,
先进产品质为先。
时间飞逝退休前,
人民警服身上穿。
工作岗位再变换,
武装部长抓安全。
民兵训练有成效,
先进荣誉证书颁。
父亲点滴说不尽,
积极向上是模范。
后辈儿孙应努力,
光荣传统代代传。
笔墨不干终有段,
谨书此文做纪念。
一九八四年二月,父亲当兵近30年,这一年他转业回到石家庄。告别了战友,告别了军营生活,我不能猜出此时父亲的心情,但我知道父亲有一颗大爱之心。
石家庄市电子工业局,是父亲新的工作单位,介于父亲的专业,有关市领导征求了父亲的意见。我了解父亲,他是一个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心里装的是他人,装的是工作事业,装的是大局,不管他到什么地方,总能在那里打开局面,发出光芒。
<br></h3> <h3><font color="#010101">1984年转业前在基地留影</font></h3> <h3> 到电子局后,根据工作安排,父亲来到人事部门,很快父亲就与同事、领导相处在了一起,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人事部门的事物性工作很多,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员流动增多,工作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有大家的团结,工作进行的有声有色。<br></h3> <h3>一九八四年转业到石家庄电子局人事科,与局长书记,科长等同事合影。</h3> <h3>一九八四年与电子局局长合影</h3> <h3> 人力资源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工作,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社会上对口人才的供给不足,面对技术工人的短缺,电子局按照国家要求,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与教育部门尝试联合办学。不久,父亲由电子局委派,于一九八四年九月,开始筹建成立石家庄电子技校,并担任第一任校长,开始了一段教书育人的历程。
父亲在开学典礼的演讲中,客观的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强调了兴办电子技校及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他说道,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就是教育的方向。电子技校的学生,不但要学习理论,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和技能的培训,瞄准世界水平,要求学生既要学习好,更要身体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并提出了三个面向的理念,第一面向世界;第二面向未来;第三面向四个现代化,培养出融入世界的高素质工匠人才。真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父亲的演讲博得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br></h3> <h3>一九八六年与市11中领导合办电子技术,父亲任校长,这是与11中领导及体育队合影。</h3> <h3>同学们在上电子技术基础课。</h3> <h3>同学们在上体操课</h3> <h3>组织学校球队</h3> <h3> 父亲在电子技校送走了第一期毕业生后,由于工作的需要,于一九八七年九月调到石家庄电子展销中心。
电子展销中心,是一个商业营销单位,是市场经济的前沿,在这里父亲担任纪委书记兼党办主任。在经济圈中,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中的新课题,在这个问题上,父亲始终坚持党的建设不能放松,党员素质提高,全民素质提高了,人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解决好发展经济共同富裕问题,解决好经济成果的共享问题 ,经济发展才是健康的,否则必然导致两级分化,贫富差别加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泉和立足点,父亲的观点与这一思想是相一致的。正是这种使命感,他组织党员干部到平山西柏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境界,并率先垂范,一九八九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在抓党建的同时,促进了经营工作的发展,一度业务量逐年上升,展销中心红红火火,<br></h3> <h3>纪委书记兼党办主任时带员工去西柏坡参观学习留影</h3> <h3> 这个时候,父亲提出成立技术开发部,把单一的经营模式向综合性发展迈进。他亲自担任开发部经理。本着质量第一,服务大众,合作开发引进了很多新的产品,诸如电磁炉等,在当时市场上从没见过,使用液化气要有指标,很多家庭用的都是蜂窝煤,无疑电磁炉的引入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受到极大欢迎,如今电磁炉已是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了。<br></h3> <h3>1989年参加哈尔滨电子展销会,与瑞迅集团负责人合影</h3> <h3>一九八九年度被评为全电展销中心优秀党员</h3> <h3>父亲在党办室工作照</h3> <h3>党办室成员合影</h3> <h3> 一九九三年,这一年父亲五十七岁。展销中心保卫科科长退休,中心考虑到这一岗位要有一名责任性强,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坐镇较为安全,就这样,父亲调到了保卫科担任科长兼武装部长,负责大厦的安全保卫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制式警服穿在了身上,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雄姿英发、威武帅气!同年父亲被石家庄市桥东区人民武装部评为先进专武干部。<br></h3> <h3>父亲兼职武装部长,穿上了人民警察服</h3> <h3>一九九三年被石家庄桥东区人民武装部评为先进专武干部</h3> <h3>父亲在保卫科的工作照</h3> <h3>长孙以爷爷为骄傲,说爷爷穿警服最帅气</h3> <h3>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管在哪儿,不管在什么岗位,工作总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把本职工作,党交给的工作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儿孙都以他老人家为荣,为他的军人气概而自豪,父亲--他是一个当兵的人!<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