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花儿——甘肃青海奇花野果偶遇记(2)

紫薇

<h3><br></h3> <h3></h3><h3><b>昨天讲到甘肃莲花山国家保护区里的,今天精彩继续!</b></h3><h3><b><br></b></h3><h3><b><u>第二站:甘肃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宾馆及其村庄四周</u><br></b></h3><h3><b><u><br></u></b></h3><h3><b></b></h3><h3><b>蜀葵(学名:Althaea rosea&nbsp;(Linn.) Cavan.)</b></h3><h3><b>别称一丈红、大蜀季、戎葵。二年生直立草本,高达2米,茎枝密被刺毛。[1]&nbsp;&nbsp;花呈总状花序顶生单瓣或重瓣,有紫、粉、红、白等色;花期为六个月至八个月,蒴果,种子扁圆,肾脏形。喜阳光充足,耐半阴,但忌涝。</b></h3><h3><b><br></b></h3><h3><b>原产中国四川,在中国分布很广,华东、华中、华北均有。由于它原产于中国四川,故名曰“蜀葵”。又因其可达丈许,花多为红色,故名“一丈红”。于6月间麦子成熟时开花,而得名“大麦熟”。</b></h3><h3><b><br></b></h3><h3><b>嫩叶及花可食,皮为优质纤维,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镇咳利尿之功效。根可作润滑药,用于粘膜炎症,起保护、缓和刺激的作用。从花中提取的花青素,可为食品的着色剂。全草入药,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治吐血、血崩等症。茎皮含纤维可代麻用。</b></h3><h3><b>(以上科普资料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b></h3><h3><b><br></b></h3><h3><b></b></h3><h3><b>我们入住的莲花山宾馆所在地是南桥头村。村里的家家户户门前后院都种了蜀葵。也许它是最容易养活的庭院花草吧。走在乡间,随处可见一株株长得比人还高的蜀葵。它的花大而精细,花脉细细的,像是一根根的经络。长长的花茎上挂满艳丽的花朵,花团锦簇如一位位笑意盈盈的美人,含情脉脉地开着,总能惹得大家连忙掏出手机,对着花朵一顿狂拍。蜀葵花的颜色又是那么的多姿多彩,让人眼花缭乱。</b></h3><h3><b><br></b></h3><h3><b></b></h3><h3><b>蜀葵的花语是:梦。传说基督教就有将圣人和特定的花朵结合在一起的习惯,这是因为教会在纪念圣人的时候,常常以盛开的花朵来点缀祭坛的缘故,在中世纪,天主教的修道院里,如同园艺中心般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朵,久而久之,基督教教会便将366天圣人分别与不同的鲜花结合在一起,形成花历。当时大部分修道院都处在南欧地区,而南欧地区属地中海气候,非常适合栽种花草树木。蜀葵是锦葵科锦葵属植物,最终祭祀圣斯塔法诺选择使用蜀葵。圣斯塔法诺是在巴勒斯坦向众人演讲耶稣如何遭到杀害的时候,被犹太人用乱石击死。后来,圣斯塔法诺便托梦给基督主教,于是人们才在公元415年的时候找到圣斯塔法诺的遗骸。所以蜀葵的花语是“梦”。凡是是在这天出生的人,将会是个爱作梦的孩子。会幻想着自己的爱情就像小说一样,有着高潮迭起,精彩绝伦的情节。</b></h3><h3><b><br></b></h3><h3><b></b></h3><h3><b>除此之外,有关蜀葵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位名叫王其祥的人,喜欢与花草为伴,百花之中又独爱蜀葵。有一天他在花园里睡着了,梦中有一个青衣人带着他去看仙子的歌舞表演,正直陶醉之时,他却从梦中忽然醒来,一瞬间青衣人和众仙子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只有那随着阵阵清风而轻轻摇摆的蜀葵,似乎还在对他点头致意。在惆怅之际,他给自己取了一个“蜀客”的别称,来纪念这段奇异的梦境。</b></h3><h3><b><br></b></h3><h3><b></b></h3><h3><b>蜀葵花这么特别,难怪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写有蜀葵的诗篇,其中就以唐朝陈标和宋代王镃的为代表。 </b></h3><h3><b>蜀葵([唐] 陈标)</b></h3><h3><b>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b></h3><h3><b>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b></h3><h3><b></b></h3><h3><b>蜀葵 ([宋] 王镃)</b></h3><h3><b>片片川罗湿露凉,染红才了染鹅黄。 </b></h3><h3><b>花根疑是忠臣骨,开出倾心向太阳。</b></h3> <h3><b>重瓣的大红色蜀葵</b></h3> <h3><b>红得发黑的单瓣蜀葵</b></h3> <h3><b>红得发黑的重瓣蜀葵</b></h3> <h3><b>野棉花(学名:Anemone vitifolia&nbsp;Buch.-Ham. )</b></h3><h3><b>毛茛科,银莲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100厘米。分布于中国云南(海拔1200-2700米)、四川西南部、甘肃南部(海拔1800米)、西藏东南部和南部(2200-2700米)。生长在山地草坡、沟边或疏林中。它喜欢温暖,但也耐寒冷,害怕炎热和干燥,每年夏季和冬季处于休眠和强迫休眠阶段。根状茎斜,木质,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心状卵形或心状宽卵形,边缘有小牙齿,表面疏被短糙毛,背面密被白色短绒毛;叶柄有柔毛。花葶粗壮,有柔毛;聚伞花序;苞片形状似基生叶,花梗密被短绒毛;萼片白色或带粉红色,倒卵形,外面有白色绒毛;花丝丝形;聚合果球形,瘦果有细柄,7月至10月开花。</b></h3><h3><b>(以上科普资料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b></h3><h3><b><br></b></h3><h3><b></b></h3><h3><b>在前往南桥头村的路上,我们一行人经过一片树林。由于当时已经开车了一上午,大家决定下车休息,到树林逛逛,看看有没有鸟。刚走进去,我就被路边簇拥着几十个花蕾和花朵的植物所吸引。每一朵盛开的花都白里透粉,由五片花瓣组成,呈单层排列。金黄色的花蕊整齐地排列在花中央。花蕊在中间的部分短一些,周边明显长一些,呈放射状。这样长短结合的花蕊就像一个金色的圆盘,摆放在花朵中心。它的花蕾也是长得好别致,褐色的花茎吊着一颗浅紫红色花蕾,其形状像极了熟透的桃子。不论是花苞,还是花葶、叶面都均匀地附着一层薄薄的白绒细毛,巧妙地营造出雾中看花的朦胧质感。手掌状的叶片如绅士般,低调地围在那一支支长长的细柄花葶下面,为它们提供养分,好让它们努力地将花朵高举,擎向蓝天。</b></h3><h3><b><br></b></h3><h3><b>多么精致的植物呀! 它到底是叫什么?我马上用手机拍图查询,原来它叫野棉花。虽然它长得不像棉花,但它的果实裂开后就是棉絮状。据说,过去穷人家没棉花,会用它当棉花。所以就被人称为野棉花。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科属植物,野棉花是毛茛科,而棉花是锦葵科,而且棉花喜寒冷,野棉花喜温暖,它们两种植物虽然名称和白色的果子都很相同,但其实它们连远亲都不是。</b><b>野棉花的花语是生命、期待、淡淡的爱及纯洁美好的心灵。</b></h3> <h3><b>一旦相遇,就经常相见!没想到在南桥头村到处都有野棉花倩影,花团锦簇,尽情怒放!</b></h3> <h3><b>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野棉花,我特意找来了下面野棉花果实裂开后呈棉絮状的图片供大家参考。</b></h3> <h3><b>沙参〔拉丁学名:Adenophora stricta&nbsp;Miq. 〕</b></h3><h3><b>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胡萝卜状,不分枝,高可达1米,植株直立而不分枝,假总状或圆锥花序,狭窄,花梗短,花萼全缘或具齿;花冠常紫色或蓝色,花梗短,花丝下部扩大成片状,花药细长;子房下位,胚珠多数。种子椭圆状。7-8月开花。(以上科普资料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b></h3><h3><b><br></b></h3><h3><b></b></h3><h3><b>沙参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几千年来,关于沙参的故事也有很多,而流传最为广泛的莫过于下面这则了。</b><b>话说很久以前,莱阳城南胡城村,有一个青年,人称张郎,自幼丧母,十岁丧父,孤单单地一人过日子,为人老实勤快。他把父母留给他的二亩薄田整得地平土深,全部种上了沙参。他想用这二亩沙参盖三间房,娶个贤慧漂亮的媳妇。因此,他天天守在地里,除草、捉虫、浇水,一刻也不肯闲着。二亩沙参长得非常好,比财主“斜巴眼”家的好上几倍。“斜巴眼”以为张郎的地里有参神,几次派人要用二亩好地换他那二亩沙参地。张大哥都一口回绝了,恨得“斜巴眼”牙根痒痒。</b></h3><h3><b>  </b></h3><h3><b>眼看着沙参收成的季节快到了,张郎在地头上搭起一个小棚子,昼夜守护着参田。张郎见沙参棵棵长得象小孩胳膊一样粗,有的还带着胳膊腿儿,象个招人喜爱的胖娃娃。喜得心里象吃了蜜一样的甜。这沙参是他的希望,他的幸福,他要盖房娶妻,要过美好的日子。他太喜爱这遍地沙参了,于是便捡了两棵最大的,用盘子盛着,恭恭敬敬地供在他的小棚子里。</b></h3><h3><b> </b></h3><h3><b></b></h3><h3><b>一天晚上,张郎躺在床上,刚一闭上眼睛,一个天仙般的姑娘就站在他的面前,可是一睁开眼,那姑娘又不见了。一连几次都是这样,那姑娘十七八岁的年纪,杨柳般的腰身,杏儿般的双眼,加加的脸蛋,粉皮细肉,两腮有一对浅浅的酒窝,微微一笑,露出两排洁白整齐的牙齿。一身乳白色衣裙拖到地上。张郎长这么大,还没见过如此俊美的姑娘。一连几个晚上都是这样。</b></h3><h3><b>  </b></h3><h3><b></b></h3><h3><b>不久就到了沙参收获的季节了,张郎把收下的沙参堆在一块,仔细地用苫子苫好,准备明天拿到集上去卖。然而,天明以后,一大堆沙参一棵也不见了,张郎顿时觉得天旋地转,两眼发黑。“扑通”一声栽倒了,当他苏醒过来的时候,只见身旁坐着一个姑娘,他仔细一看,和那天晚上见的那个姑娘一模一样,张郎一阵激动,立即抓住了她的手。</b><b>姑娘轻轻的告诉他,沙参是被“斜巴眼”偷去了。她是沙参姑娘,见张郎勤劳善良,又如此珍爱沙参,愿同张郎结为夫妻。张郎一听,激动的心都要跳出胸膛,慌忙朝沙参姑娘跪下行礼,沙参姑娘连忙扶住他,当天二人拜了天地,结为夫妻。</b></h3><h3><b>  </b></h3><h3><b>不久,这件事就传到“斜巴眼”耳朵里,他立即带了三个狗腿子来到张郎家,说张郎拐骗良家女子,要送衙门治罪。他一挥手,三个狗腿子朝张大哥扑来。“斜巴眼”自己则猛地抱住了沙参姑娘。张郎顿时气得七窍冒烟,顺手抓起一条棍子打倒了两个狗腿子,又举起了棍子朝“斜巴眼”砸去。“斜巴眼”急忙松开沙参姑娘,和三个狗腿子连滚带爬逃走了。“斜巴眼”逃走后,沙参姑娘拉住张郎的手说:“咱们快逃吧,他们还会回来的”。于是沙参姑娘和张郎便连夜逃往东北长白山,仍然以种沙参为业。东北人为了纪念沙参姑娘和张郎,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戏了进行传唱。</b></h3><h3><b><br></b></h3><h3><b></b></h3><h3><b>温馨提示:沙参有南沙参和北沙参之分,北沙参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补气、化痰等。临床应用时,应将二者加以区别。</b></h3><h3><b>(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b></h3><h3><b><br></b></h3><h3><b></b></h3><h3><b>看完这么有趣的故事,相信大家对沙参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初我是在村子里闲逛时,在路边无意中发现这些风铃造型的紫色小可爱,带着晶莹的水珠,一串串摇曳在风中。后来查资料,才得知这原来就是沙参的花。大自然真是一位能工巧匠!</b></h3> <h3><b>华山松(学名:Pinus armandii&nbsp;Franch.)</b></h3><h3><b>松科中的著名常绿乔木品种之一。别称白松、五须松、果松、青松、五叶松。原产于中国,因集中产于陕西的华山而得名。华山松是一种大乔木,幼树树皮灰绿色或淡灰色,平滑,老时裂成方形或长方形厚块片。球果幼时绿色成熟时淡黄褐色;种鳞先端不反曲或微反曲;鳞脐不明显。种子无翅,两侧及顶端具棱脊。主产中国中部至西南部高山。喜温凉湿润气候,不耐寒及湿热,稍耐干燥瘠薄。可供建筑、家具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树干可割取树脂;树皮可提取栲胶;针叶可提炼芳香油;种子可食用也可榨油。</b></h3><h3><b>(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b></h3><h3><b><br></b></h3><h3><b></b></h3><h3><b>在莲花山宾馆的院子里,种了很多棵华山松。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那硕大的松果,有我的手掌那么长(如下图),上面还滴着晶莹剔透的松胶。自古以来,松树就一直是诗人、画家歌咏和描绘的对象。人们将它与竹、梅并列,赞誉为“岁寒三友”,为人所传颂。大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桓”的诗句,在《饮酒二十首》中还有“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严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的赞词。同时,它在民间被视为延年益寿、长青不老的象征。人们在祝寿的时候,往往挂一幅“松鹤延年”、“松柏同青”之类的贺寿图,以示青春不衰,健康长寿。</b></h3> <h3><b>卫矛(学名:Euonymus alatus&nbsp;(Thunb.) Sieb)</b></h3><h3><b>灌木,小枝常具2-4列宽阔木栓翅,象矛,就有了卫矛这个帅气的名字。叶卵状椭圆形、边缘具细锯齿,两面光滑无毛;叶柄长1-3毫米。聚伞花序1-3花;花序梗长约1厘米,小花梗长5毫米;花白绿色,4数;萼片半圆形;花瓣近圆形;雄蕊着生花盘边缘处,花丝极短,花药宽阔长方形。蒴果1-4深裂,裂瓣椭圆状;种子椭圆状或阔椭圆状,种皮褐色或浅棕色,假种皮橙红色,全包种子。花期5-6月,果期7-10月。中国除东北、新疆、青海、西藏、广东及海南以外,各省区均产。生长于山坡、沟地边沿。</b></h3><h3><b>它春来叶绿,秋来叶红,红果垂坠。具有净化空气,美好环境的作用。</b></h3><h3><b>(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b></h3><h3><b><br></b></h3><h3><b></b></h3><h3><b>在莲花山宾馆的院子里闲逛,无意中发现这种果实外形奇特的植物。叶子长椭圆,两头尖,边缘具细锯齿,两面光滑无毛。翠绿的枝条上,挂满了一个个微缩版的小南瓜形状的果实。只是它们都是四瓣的,果皮青中带红。远远看去,又像枝条上缀满了一盏盏精致的四瓣花灯。</b></h3> <h3><b><u>第三站:青海西宁大通回族自治县老爷山</u></b></h3><h3><b><br></b></h3><h3><b></b></h3><h3><b>老爷山位于大通县桥头镇东侧的北川河畔,是大通中部的一座主要山峰,面积约2.5平方公里。因山顶原有太元宫(即关帝庙),俗称“老爷山”,又称“元朔山”、“北武当”。是西宁附近一座山势最为雄伟、风景最优美的山峰。其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高差悬殊,主峰海拔2928米,相对高度达486.5米。整个景区山体母岩为中震旦纪石灰岩,岩层由下而上分块状白色或灰色矽质灰岩、条带状遂石灰岩及黑灰色角砾状灰岩等,层厚1000余米,与震旦纪地层呈断层接触。景区内土壤分山地棕褐土、黑钙土和栗钙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历经苍海桑田的巨变、风化和水蚀,构成了奇特怪诞、险峻挺秀的岩洞、峡谷地貌。</b></h3><h3><b><br></b></h3><h3><b></b></h3><h3><b>老爷山主峰西南皆为悬崖绝壁,古籍上曾有这样的记载:“雾山岚光浮绕,四时若雾,山表嘉木扶浓荫蔽日,巉岩崱力,怪石嶙峋,谷应风鸣,如闻虎豹”。古人以“雾山虎豹”把它列入大通“八景”之一。景区因其保护完好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旅游和避暑的佳境,被列为青海省九大旅游区之一。</b></h3><h3><b><br></b></h3><h3><b></b></h3><h3><b>在自然植被为草原化草甸类型的景区内,林木繁茂,空气清新,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木本植物57种,草木植物170多种,形成桦树、云杉、山杨等为上层乔木,枸杞、沙棘、小蘖、黄刺、托叶樱桃为中层灌木,野药、山菊、兰花等为地被的植物群体系,自然林区占地2850多亩。另外山中花灌木丛中还有沙鸡、野雉、雪鸡、蓝马鸡、岩鸽和野猫、赤狐、狼、松鼠、旱獭、黄鼠狼等20多种鸟禽和动物。</b></h3><h3><b><br></b></h3><h3><b></b></h3><h3><b>老爷山植被生长茂盛,计有百余种植物,以云杉、柳树、白杨、红柳及多种灌木为主。每到盛夏季节,漫山遍野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丛林中玫瑰、牡丹、芍药、金露梅、银露梅及各种野花竟相开放,芬芳扑鼻。深秋季节的景色可与北京香山景色相媲美。林间草丛中栖息有20多种野生动物,有野猫、赤狐、松鼠、旱獭、猞猁、黄鼠、毛眼、沙鸡、野雉、雪鸡、蓝马鸡、岩鸽等,以鸟类为主。</b></h3><h3><b>(以上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供大家参考。)</b></h3> <h3><b>青杞(学名:Solanum&nbsp;septemlobum&nbsp;Bunge)</b></h3><h3><b>是茄科茄属植物。喜生长于山坡向阳处,海拔900-1600米,也有分布在300-2500米的。直立草本或灌木状,茎具棱角,被白色具节弯卷的短柔毛至近于无毛。叶互生,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形,通常7裂,有时5-6裂或上部的近全缘,裂片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全缘或具尖齿,两面均疏被短柔毛,在中脉,侧脉及边缘上较密;叶柄长约1-2厘米,被有与茎相似的毛被。二歧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生,花梗纤细。浆果近球状,熟时红色,直径约8毫米;种子扁圆形,径约2-3毫米。花期夏秋间,果熟期秋末冬初。&nbsp; </b></h3><h3><b>(以上科普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供大家参考。)</b></h3><h3><b><br></b></h3><h3><b></b></h3><h3><b>虽然老爷山有那么多奇珍异草和珍稀鸟兽,但当时我爬老爷山时,只发现这种在路边到处都有而从未见过的青杞。因为它那怒放着的紫色小花比较夺人眼球。5瓣三角形的紫色花瓣连在一起顶生于茎端,呈星形向外反折。花瓣连接处带有镶有白线的绿点状花纹。花中央长椭圆形、桶状的黄色花心突出,如细线般、长长的白色雌蕊伸出花心。真个花朵就像一个紫色星状舞台,中心自带可高高升起的黄色圆柱形小舞台;舞台的最高处是一条细长的光柱,可随时照亮全场。如此绚丽舞台效果,狂蜂浪蝶们想视而不见都难。而且其卵状、碧绿色的果实还带着一条长长的天线。它的叶子似菊叶,但稍长。是不是很有意思?</b></h3><h3><b><br></b></h3><h3><b></b></h3><h3><b>回来后,我查阅资料时才知道,原来青杞这类的茄科植物的果实一般都具有两种宿存现象:<font color="#167efb">花萼宿存和花柱宿存</font>。</b></h3><h3><b>花萼宿存就是花凋谢时,花萼不脱落而随同果实继续发育,与果蒂相连接。</b></h3><h3><b>花柱宿存则是花柱及花柱基伴随果体发育并宿存于果体,形成果体顶端带有的长花柱的复合体。</b><br></h3><h3><b><br></b></h3><h3><b>植物的宿存现象其作用无非就是保护幼果,就像一位母亲无微不至地陪伴着自己孩子,直到他(她)长大成人,能独立生存。不得不佩服植物的智慧!</b><b>值得一提的是,青杞成熟的果实是红果非青,貌似枸杞。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这种植物的果实,我从网络上找来了相关图片,供大家参考。</b></h3> <h3><b>青杞幼果的花萼宿存和花柱宿存</b></h3> <h3><b>青杞果实中期逐渐增大,长成深绿圆形,此时花柱脱落,仅剩花萼宿存(图片来源于网络)</b></h3> <h3><b>青杞果实中后期,逐渐变橙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b></h3> <h3><b>青杞果实成熟,一粒粒红艳艳(图片来源于网络)</b></h3> <h3><b><u>第四站: 前往青海湖路上的某个山坳</u></b></h3><h3><b><u><br></u></b></h3><h3><b></b></h3><h3><b>露蕊乌头(学名:Aconitum gymnandrum Maxim.)</b></h3><h3><b>多年生草本植物,根一年生,近圆柱形,长5-14厘米,粗1.5-4.5毫米。茎高25-55厘米,等距地生叶,常分枝。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三全裂。总状花序有6-16花;萼片蓝紫色,少有白色,上萼片船形,花丝疏被短毛;心皮6-13,种子倒卵球形,密生横狭翅。6-8月开花。生海拔1550-3800米间山地草坡、田边草地或河边砂地。分布于中国西藏、四川西部、青海、甘肃南部。<font color="#ed2308">全草可供药用,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font></b></h3><h3><b>(以上科普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供大家参考。)</b></h3><h3><b><br></b></h3><h3><b></b></h3><h3><b>在我们前往青海湖路上,中途休息的某个山坳路边,无意中发现了这种奇特的植物。它的细茎近半人高,披着密密的短柔毛,细长、小小的叶子稀稀疏疏地长在茎上;叶表面披着细细的短柔毛。总状花序,身披柔毛蓝紫色的上萼片如倒扣的船形,又像长爪罩着下面向左右展开的紫色扇形花瓣。小如米粒的白色柱头露出花蕊之外。整朵花的造型就像一直紫色小鸟,伸长脖子,盯着花瓣里藏着的美味花蜜。</b></h3> <h3><b>火绒草(学名: 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EDELWEISS))</b></h3><h3><b>菊科,又名雪绒花,多年生草本。植株被白色或灰白色绵毛。叶互生,全缘。苞片数个,围绕花序,开展,形成星状苞叶群;头状花絮多数,排列成伞房花序。原产欧洲的高海拔地区。是著名的高山花卉之一,被誉为阿尔卑斯山的名花。有着“世界花园”之称的瑞士,把火绒草定为国花;奥地利也以火绒草作为荣誉和友谊的象征,把火绒草定为国花。</b></h3><h3><b>(以上科普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供大家参考。)</b></h3><h3><b><br></b></h3><h3><b></b></h3><h3><b>矮小的火绒草小巧洁白,如从天而降的精灵散落在绿叶中。它的花朵通体雪白,花瓣重叠,形似雪花,非常奇特,花瓣上覆盖着薄薄的绒毛,使它更像一朵翩然飞下的雪花。难怪它又叫雪绒花!据说这种植物约有40个种类,分布在亚洲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一带。这种花在阿尔卑斯山脉中通常生长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方,由于它只生长在非常少有的岩石地表上,因而极为稀少。在奥地利,雪绒花象征着勇敢。因为野生的雪绒花生长在环境艰苦的高山上,常人难以得见其美丽容颜,所以见过雪绒花的人都是英雄。从前,奥地利许多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攀上陡峭的山崖,只为摘下一朵雪绒花献给自己的心上人。因为只有雪绒花才能代表为爱牺牲一切的决心。相传奥地利的人们相信雪绒花王可以指引那些采摘者们,找到他们寻觅已久的花。但如果谁将花儿连根拔去,这个人将会坠入万丈深渊。</b></h3> <h3><b><u>第五站:青海鄂拉山</u></b></h3><h3><b> </b></h3><h3><b>鄂拉山位于青海东部。藏语意为“青色的山”。西北部起于柴达木盆地东部山地,东南部止于兴海县黄河附近,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部海拔4500-5000米,中部多在5000米以上,最高峰虽根尔岗海拔5305米,西南部平均4500米以下。山体由中生代和古生代砂岩、板岩、灰岩、大理岩、火成岩及晚古生代至中生代花岗岩组成。:3500-3800米为中生性草甸草原-亚高山草甸草原土,3800-4100米为亚高山中生性草甸-亚高山剥蚀作用显著。鄂拉山口昔日为唐蕃古道要隘,今倒邦公路穿过。</b></h3> <h3><b>葵花大蓟(学名:Cirsium souliei (Franch.) Mattf.[Cnicum soulier Franch.)</b></h3><h3><b>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及西藏等地。具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痈肿疮毒。</b></h3><h3><b></b></h3><h3><b><br></b></h3><h3><b>又名聚头蓟。多年生草本。根茎粗。无茎或几无茎。叶基生,莲座状;叶柄短;叶片狭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5-30cm,宽3-6cm,先端急尖或钝尖,基部渐狭,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被白色疏长柔毛,羽状浅裂或深裂,裂片长卵形,基部杂有小裂片,顶端和边缘具小刺。头状花序无梗或近无梗,数个集生于莲座状叶丛中;总苞片披针形,长2-3cm,先端长刺尖,边缘自中部或自基部起有小刺,最内层总苞片的先端软;全为管状花,花冠紫红色,长约2.3cm,下部狭筒长约1.4cm,上部宽筒长约0.9cm。瘦果长椭圆形,长4-5mm,淡灰黄色;冠毛污白色,羽状,与花冠近等长。花、果期7-9月。</b></h3><h3><b>(以上科普资料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b></h3><h3><b><br></b></h3><h3><b></b></h3><h3><b>这是要俯身才能看得到的植物。它贴着地面生长,矮矮、低低的,没有高高的茎杆,仿佛是从乱石堆里冒出来的。它的翠绿色叶子向四周辐射,分散展开,不会重叠,务必让每一片叶子都能得到阳光的洗礼。叶子和花序上都长满了尖尖的刺,令牛羊都无从下口。小小的紫色花簇拥在一起,组成中间一个个紫红色的小花球,鲜艳夺目地吸引着传粉者们为它们繁衍后代,生生不息。</b></h3> <h3><b>唐古特雪莲(学名:Saussurea tangutica&nbsp;Maxim.)</b></h3><h3><b>菊科、风毛菊属植物,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唐古特雪莲的全草,有清热解毒功效,主治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荨麻疹等症。分布河北、山西、甘肃、青海等地。</b></h3><h3><b>生长在海拔3600 -4800米之间的风化带和雪线上的石隙,砾石及砂质湿地中,喜潮湿和凉爽,光照强烈的复杂性气候环境。能在5—39~C~常发芽生长。盛花期,能迎着寒风傲雪及烈日毅然开放,生命力极强。</b></h3><h3><b>(以上科普资料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b></h3><h3><b><br></b></h3><h3><b></b></h3><h3><b>一提到雪莲花,大家就马上想起武侠小说里,那被神话的神乎其神、吸收雪山之精华、天地之灵气、起死回生、美容驻颜,无所不能的天山雪莲。但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正如果壳网里的《金庸小说植物考:曼陀罗/山茶、七星海棠、天山雪莲》一文中辟谣道:《书剑恩仇录》中所写的,“海碗般大的奇花,花瓣碧绿,四周都是积雪,白中映碧,加上夕阳金光映照,娇艳华美,奇丽万状”,应该就是我们凡人相对比较熟悉的天山雪莲,原产新疆一带的雪莲花(S.&nbsp;involucrata):所谓“花瓣”其实是异化为膜状的顶端叶片,中央包裹的“花蕊”才是真正的总花序,呈密集球形(这样说起来好像和白菜、卷心菜一类的比较神似呢);原著中描写二十余丈外都能闻到的“芬芳馥郁”“幽幽甜香”,现实中也并不存在,想必是为了迎合香香公主的形象需要才设定的。</b></h3><h3><b><br></b></h3><h3><b></b></h3><h3><b>而我当天偶遇的唐古特雪莲根本没有上面武侠小说里所描述得那么绝美。不过,这是要俯身才能看得到的植物。它矮小茎粗,从砾石中冒出来。紫红色薄如蝉翼的大苞叶包围着中间的头状花序。真是一个可爱的花苞!它让我最佩服的是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下,一处一朵,努力生长,点缀在茫茫的崖壁上、砾石中,给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色彩!</b></h3> <h3><b>不知名的植物</b></h3><h3><b>这是要俯身才能看得到的植物。它贴着地面生长,没有茎,叶子细长,叶尖圆形,布满细长的白绒毛。主叶脉和叶尖是淡紫红色。叶子向四周辐射,分散展开,不会重叠,形成一个莲花座。叶子中间是一个个褐色的小伞状花球,小如米粒的白花星星点点布满花球上。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查阅、对比了许多资料,也不能确定它到底是什么植物。</b></h3> <h3><b><font color="#167efb">总结:随着海拔不断升高,自然环境也随之越来越恶劣。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植物们演化出来的自己独特生存之道:贴着地面生长,它们贴着地面生长。一处一朵,头状花序或多个小花球聚在叶子中间,从而形成明显的蜜源笔记,点缀在贫瘠的砾石中,吸引着传粉者的到来。</font></b></h3> <h3><b><u>第五站: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后山</u></b></h3><h3><b></b></h3><h3><b>达乌里秦艽(Gentiana dahurica&nbsp;Fisch.)</b></h3><h3><b>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达乌里龙胆、小叶秦艽。生于田边、路旁、河滩、湖边沙地、水沟边、向阳山坡及干草原等地。高10-25厘米,全株光滑无毛,基部被枯存的纤维状叶鞘包裹。枝多数丛生,斜升,黄绿色或紫红色,近圆形,光滑。莲座丛叶披针形或线状椭圆形。叶柄宽,扁平,膜质,包被于枯存的纤维状叶鞘中;茎生叶少数,线伏披针形至线形,聚伞花序顶生及腋生,排列成疏松的花序;花梗斜伸,黄绿色或紫红色,极不等长,总花梗长至5.5厘米,小花梗长至3厘米;花萼筒膜质,黄绿色或带紫红色,筒形,蒴果内藏,无柄,狭椭圆形,长2.5-3厘米;种子淡褐色,有光泽,矩圆形,长1.3-1.5毫米,表面有细网纹。</b></h3><h3><b>(以上科普资料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b></h3><h3><b></b></h3><h3><b>此行去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后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鸟,但无意中在路边发现这种绿艳尚浅,紫衣争艳的小花。它矮小、贴地丛生。一株上有许多分枝,花生于枝上顶端,临风开放。水滴状的5片紫色大花瓣与5片淡紫色小花瓣间隔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筒形。花朵喉部点缀着耀眼的白色斑点。白色的花柱顶端布满浅黄色的花药伸出花筒。不得不佩服大自然造物主的巧夺天工,造出这么颜色艳丽,构造复杂,让人一见倾心,再见难忘的花朵。</b></h3> <h3><b>田旋花(学名Convolvulus arvensis L.)</b></h3><h3><b>旋花科旋花属,双子叶植物。为多年生草本,近无毛。根状茎横走。茎平卧或缠绕,有棱。蒴果球形或圆锥状;种子椭圆形。(以上科普资料来源于网络,供大家参考)</b></h3><h3><b></b></h3><h3><b>这是一种大小看起来跟牵牛花差不多的植物,所以也被称为野牵牛。但它与牵牛花同科不同属。最吸引我的是它花朵的中间有一个白色的五角星,与外围粉红色五边漏斗型花瓣相配合,围着浅黄色的花心。这样明显的蜜源笔记不管是造型或色彩搭配上,都是非常好看。其叶片为戟形或箭形,犹如宝剑。</b></h3><h3><br></h3><h3><br></h3> <h3><b><font color="#167efb">这就是我的甘肃青海之行的最后一站。希望大家从这些奇花异果中,了解到植物生存的智慧,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从而敬畏自然,尊重生命!</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