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史话

守望麥田

<h3> 渤海国迁都东京龙原府的传说 据老人们口口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渤海国,原来的王都在上京龙泉府,也就是现如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那嘎达。可是到了第三代国王,在靠近图们江的大平原上建起了一座雄伟的古城,号称东京城,也就是现如今吉林省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八连城这嘎达。你说这个国王邪性不?东京城建起来后,他说啥也不在上京那嘎达待了,偏偏要把王都也搬到了这嘎达。按常理话说,这不是瞎得瑟吗?这不是败家吗?说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那个国王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名叫大钦茂,文韬武略、满腹经纶,后人尊称他为文王。 既然是个开明的国王,王都在上京好好的,干啥偏偏折腾到东京来呢?这其中指定有说道。后世有学问的人对大钦茂这次迁都说法不一,有的说他图的是图们江这条航道,要借着图们江出东海(今日本海),跟东北亚各国、各民族打上交道,做些生意强盛国家。有的说他图的就是东京龙原府丰富的物产。为啥这么说呢?相传渤海国各地方的官员,每年都要往上京进贡,其它地方的贡品那是水了八叉、都不上数。可偏偏东京龙原府这嘎达的贡品,那真是山珍海味样样精制。既然自己治属的东京龙原府这么富庶,那干脆就把王都搬到这嘎达算了。 其实以上那些原因都不是主要的,真正的原因是:大钦茂想找个风水宝地建王都,并借风水宝地建立干秋功业,荫佑后代。接任国王不久,他就从大唐朝请来了很多谋士,以求治国良方。大唐谋士们给他出谋划策,并劝他迁都东京龙原府这噶达,说要是迁了都,保证会建立一番伟业的。大钦茂对大唐谋士的建议老信了,所以说啥也要迁都。要知详细的说道,还得从头说起: 古人讲究风水,兴土木、设建置也要讲究个空间概念。咋说国王大钦茂是个饱学之士呢,他对中原的八卦学说也很有研究,尤其信奉东青龙、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的理念。龙、虎、雀和玄武又称四象,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给四象配以颜色就成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北玄武,玄为黑色,表示水,玄武是神龟:青龙在东方,白虎在西方,代表着威猛:南朱雀表示火。 大唐谋士被请到渤海国后,大钦茂就专门派了一支队伍,保护着这些谋士们对渤海国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进行了一番认真的观测。后来,大唐谋士们对大钦茂进行了这样一番奏报,说渤海国东京这个地方,是个“倒转小乾坤”的龙兴之地。不过到这里扎根的一定是条小龙,是要臣服于中原真龙天子的。而渤海国本来就是中原大唐的藩属国,国王就是小龙,注定要臣服于大唐皇帝的。小龙进小乾坤,必然要发达。所以,大唐谋士们进谏:要是把王都搬到东京这嘎达,必定会国运大昌。 凭啥说东京这嘎达是个“倒转小乾坤”呢?这是依照八卦原理推论出来的:先看“浑蠢水”(珲春河),贯穿东京大地,是东京重要的风水脉络。而“浑蠢水”自东向西流,与中原江河流向相反,颠覆了东青龙、西白虎的理论。再看东京南面滨江临海,属水;北面是高山森林,属火。东京这嘎达的地理脉象与五行八卦中讲的北玄武、南朱雀所表示的北水、南火又相反。所以也就形成了“倒转小乾坤”。把王都搬到东京来,一切兴土木、设建制的事都要按照“倒转小乾坤”的理论来操作,也就是将五行八卦原理反过来使用,即西青龙、东白虎,南玄武、北朱雀。如果这样的话,渤海国必将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四方稳定、国泰民安。 国王听到奏报大喜,重赏了大唐谋士,并全盘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就这样,大钦茂在龙原府东部的重要军事交通要道,即“浑蠢水”流域设立贺州,下辖四县,州府驻扎在军事战略要地——葫芦鳖东沟,专门负责王都东北部的安全。同时,还在东京城东北设庆州,专门负责与内地商贸往来;在西部和南部设穆州和盐州,专门开辟海上航道,发展海上捕捞业和对外商贸往来。东京龙原府的四州下辖十八个县,各有各的职责。</h3><h3> 从那以后,果然像大唐谋士所说的一样,国王是要风得风、求雨来雨、干啥啥顺。就这样,大钦茂以东京龙原府为根基,对外打通了日本道航线,对内畅通了唐都长安的商贸通道。他在渤海国内外通商、兴农桑、利渔猎,渤海国是越来越兴旺,王都东京更是一派繁华的景象。打这儿起,大钦茂便创下了“海东盛国”的伟业。 (搜集整理:公培安)<br></h3> <h3> 龙原的传说 温特赫部城位于珲春市三家了满族乡占城村,与朝鲜庆源郡隔图们江相望。在温特赫部城内有一个传说:从前温特赫部城内北部,即斐优城城墙南瓮城外部有个天然大池塘,方园九十九丈,水不见底,清澈晶莹,四周垂柳成荫,池内长满了荷花,犹如龙潭仙境一般。据传在远古时代,因珲春东濒大海,东海龙王派他的八龙子下界,居住在这个大池塘里,现原形是只大王八精,下设四员大将,还带有数不胜数的龟子龟孙,负责统领和治理东海窝集一带,镇守着通肯山、马鞍山、哈达门和萨其城等地。它们千百年来世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确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同当地的古老肃慎人(满族的祖先)共同过着幸福的生活。时间久了,当地人们都称这个池塘为龙原池,又叫王八坑,把大王八精叫恩都哩(满语神之意)。据说在南北朝时温特赫部城东南建的大庙就与恩都哩有关。后来把这个城起名叫温特赫,也就是祭祀之城的意思。 唐朝渤海国第三代王文王大钦茂看上了这块龙兴宝地,决定将渤海都城由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迁到这里,遂下令距温特赫部城东北八里之地新建一座都城。经过三年大兴土木,仿照唐都长安形制,建起了周长近3000米的王城和宫城,命名东京龙原府。其名由来为渤海国庆州属下的龙原县设在温特赫部城,龙原县以城内龙原池得名,故东京龙原府又以距其较近的龙原县而得名。公元785年,渤海国正式迁都东京龙原府,渤海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政治家文王大钦茂在此执政十载,直至去世。公元794年,成王大华玙还都上京龙泉府。大钦茂执政期间,全面仿效唐制,偃武修文,革故维新,加强和密切同中原内地的联系,扩大同日本的交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为后来的“海东盛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辽道宗那律洪基大安十二年(1096),徒单部、乌古论部、蒲察部女真共三十五部起兵反抗完颜部。完颜部首领完颜盈歌(金穆宗,金景祖完颜乌古乃之子)接到统门水(今图们江)温迪痕部(时居特赫部城)首领阿里保报告后,命其侄完颜阿骨打(金太祖,金代开国皇帝,女真族领袖)前往珲春平息了女真三十五部叛乱,并在温特赫部城举行结盟仪式,徒单、乌古论、蒲察三十五部与完颜十二部形成四十七部大联盟,实现了女真大一统,为后来大金国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女真族从此成为一个整体力量出现在东北大地上,登上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舞台。 清嘉庆十三年(1808),道士张永振经募化筹款在温特赫部城内龙原池的南岸重修了东华宫。自此以后,天天有人来此烧香拜佛,络绎不绝,还有的在水池内洗澡洗衣,乱扔杂物,龙原池失去了往日的清洁和宁静,八龙子和它子孙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下凡的神仙八龙子不愿在这里继续住下去,决定搬到江北村(1963年中朝两国勘界时划归朝鲜)老温家的泡子里。就在八龙子准备搬家的当天晚上,温特赫部城内赫舍里氏(汉姓为何)穆昆达(族长,语氏族的首领)托梦,说神仙要借大牲畜搬家,老爷子就答应了。第二天早晨起来到马圈一看,真是又巧又奇怪,四匹大白马竟然全身汗如雨下,湿透了。到龙原池看时,王八精正率领黑压压的一片小王八经泡子西北面的大豆地向江北村搬家,大王八精横跨八条垅沟,三千多小王八把地压成了一趟道。王八精搬家时,天空连续下了三天绵绵细雨,当时有很多人均目睹了这一切。此后,龙原池内的水年年见少,解放初被风沙覆盖,完全干涸。如今城内村民称这个干涸的池塘为王八坑。而当年影响王八精生活的东华宫早已于文革时被拆除,昔日繁华景象不复。 古时高句丽的龙原县和渤海国东京龙原府皆因温特赫部城内的龙原池而得名,解放后珲春市区内最早最长的东西方向大街即称为龙原街,并由此衍生出龙原公园、龙原桥、龙原社区、龙盛社区、老龙口水库等一系列地名。 (搜集整理:何立民、李水涛)<br></h3> <h3> 东夏国东京斐优城 说起斐优城的渊源,不能不提起女真史上有名的女真人蒲鲜万奴在金末创建东夏国、开疆扩土筑建斐优城这段历史。 自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创立大金国,历时100年,此期间,大金国创造了辉煌历史,也经历了不可避免的衰败。金国先是建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又迁都中京(今北京),灭掉北宋,长江以北尽属大金国。但随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和蒙古大军的崛起,金国军队已无力同蒙古军队对抗,为避蒙古兵锋,金朝廷不得不于金贞佑二年(1214)再迁都于南京(今河南开封)。蒙古军队于次年攻占中京(今北京),衰落的大金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蒲鲜万奴为金国将领,于金贞佑二年(1214)任金辽东宣抚使。由于金朝廷南迁,蒙古军已切断金朝廷与辽东的交通联系,金国覆灭已成定局。蒲鲜万奴为保存女真实力,拥兵自保,于金贞祐三年(1215)占据东京(今辽阳),自立为天王,国号大真,年号天泰。蒲鲜万奴在辽东面对三大强敌,首先是强大的成古思汗的蒙古军队,其二是金王朝势力,其三是契丹叛军耶律留哥。耶律留哥实力不如蒙金,但曾出兵袭破东京辽阳,俘虏了蒲鲜万奴妻子李仙娥。在强敌面前,蒲鲜万奴于公元1216年投降蒙古,并按照蒙古的规定,将儿子贴哥送到蒙古军中,作为人质。蒲鲜万奴表面降服于蒙古,实际上保持独立自主。蒲鲜万奴通过麻痹蒙古,使之放松了对自己的防范,降后不久即率10余万女真人,渡海登占辽东湾海岛,蒲鲜万奴采取委曲求全、无意再称雄卷土重来的策略,进行了一次大的军事转移,保存实力、休整部属。 公元1217年2月,蒙古军辽东统帅木华黎奉成吉思汗之命转向南伐,进图中原,未留相应的兵力守备辽东,蒲鲜万奴认为机会已到遂起兵再度立国,国号东夏。并挥师踏上了东迁的征程,奔向女真人发样腹地,先进入长白山区,转战于鸭绿江中上游一带。 公元1218年,蒲鲜万奴率10余万女真人来到今延边珲春一带占领了图们江流域和东海沿岸,蒲鲜万奴改建东夏国以后,乘蒙古军队把主力集中在中原,无暇东顾之际,不断开拓疆域。东夏国势力最大时,西北至上京城(今黑龙江阿城白城子),西南至婆速路(今辽宁丹东),东至珲春东海滨,北至黑龙江巴彦、依兰以及黑龙江下游地区。全国人口约170万,占金国女真人口半数之多。在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斐优城、哈达门乡河北村、春化镇城墙砬子古城、三家子八连城古城都出土发现了东夏国时期印信、砝码等文物。 金贞佑四年(1216),以耶律喊舍为首的辽东契丹人率众叛金,亡入高丽,占据江东城。金兴定二年(1218),东夏国应高丽国王之邀派两万军队和蒙古军队一起出兵高丽,帮助高丽共同讨伐契丹叛军。翌年春正月,耶律喊舍自杀,契丹军被镇压。高丽王朝为表达帮助平乱的谢意,向东夏、蒙古岁输贡赋,对东夏与蒙古同等相待,东夏国地位得到提高。蒙古使臣出使高丽,取得贡赋,都是经过东夏国来往出行。 珲春是东夏国疆域之中最富庶的地方。东海沿岸出鱼盐,珲春畔盛产黄金。东夏国为了巩固所占疆土,举全国之力,在珲春交通要道,图们江畔之东,温特赫废城东北,建起了颇具规模的斐优城。由此,斐优城成为统辖图们江流域、珲春河两岸、东海沿岸的统治中心,从金代历经元代、明代、后金(努尔哈赤创建)、直至清代。 斐优城曾出土10枚铜印,其中一枚为金代晚期的铜印,为金国第七代皇帝卫绍王完颜允济所用的“崇庆”年号“句当公之印”。崇庆年号只用了两年(1212-1213),因金帝完颜允济被杀而废,因蒲鲜万奴所率队伍官兵过去都是金国的官兵,此印是蒲鲜万奴部下从辽东带到斐优城的。其余9枚均为蒲鲜方奴建立东夏国的铜印。铜印有两种:一种是东夏国“天泰”年号的铜印,“天秦”年号为公元1215-1223年9年间的年号:另一种为东夏国“大同”年号的铜印,“大同”年号为公元1221-1234年10年间的年号,东夏国共存在19年,在斐优城出土“天泰”年号的铜印有“副统所印”和“句当公事之印”,“大同”年号的有“行年万户之印”“句当公事之印”和“礼部尚书之印”等。从斐优城出土的众多印信看,多为国家级部门所用官印;从斐优城形制看,该城不是县级之城。东夏州刚刚建国,正四处征战,不可能举倾国之人力和财力来建座县城;从考察斐优城城墙中夹杂着的大量辽金瓦片、陶片看,其筑城时间当在金末东夏国在珲春建国初期兴起之时;从东夏国建国后体制看,沿袭金制,于其疆域内,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方,相继设立上京、北京、南京。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从斐优城所处地理位置、形制和出上的文物看,斐优城当为东夏国的“东城。 公元1227年,蒙古成吉思汗去世。公元1230年,成吉思汗第子元太宗窝阔台即位。经过蒙金三峰山战役,金国仅存的主力覆灭。蒙古的对外扩张政策有所改变,开始注重经略东北,窝阔台以东夏国阻挠蒙古取得高丽贡赋,杀死蒙古赴高丽使者为借口,便在东北地区大举用兵,蒙古、东夏国之间关系又开始紧张起来。公元1233年2月元太宗“诏诸王,议伐万奴,遂命皇子贵由(即后为元定宗)及诸王按赤带、石抹查剌、兀良合台等将率左翼军征讨东夏国。” 蒙古大军取道高丽,北进东夏境内。公元1233年9月包围城子山山城(今吉林省延吉市城子山山城),因寡不敌众,城陷,蒲鮮万奴被擒。蒙古军继续东进,攻占斐优城、开元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东部)、恤品(今绥芬河流域中下游)等地,东夏诸城悉平。东夏国就此灭亡,国共19年。 蒙古统治者为了稳定被占领的东夏国地方,在斐优城设立“奚关总管府”,统辖东海沿岸、珲春河两岸和图们江流域广大地区。 (搜集整理:崔松海)<br></h3> <h3> 斡朵里万户进占斐优城 明洪武五年(1372),斡朵里万户从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南迁来珲春已三年,驻扎在老龙口山城。斡朵里万户用了三年时间,将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了珲春东部山区及东海沿岸,并将其稳固下来。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东海牧马场马匹数量不断增加,急需向外输送,珲春河所产黄金需要对外换取生活物资。但元朝的旧部奚关总管府(驻扎今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斐优城)仍控制着珲春图们江对外通道,阻挡着斡朵里万户不能经长白山通道去辽东对外交流。 这年三月的一天,挥厚在老龙口山城接待了一位客人,他就是表弟胡里改万户长阿哈出派来的信使。当挥厚看到来信后,心中大喜,来信正中挥厚下怀。信中说,自四年前两万户同时南迁,中途在胡里改江(今牡丹江)畔磨刀石分手,胡里改万户经镜泊湖进入长白山区后,便在长白山区扩展领地。其辖区以混同江(今松花江)源头、长白山腹地二道白河(今吉林省安图县南部)为中心,向西扩展到那儿轰(今吉林省靖宇县那儿轰镇)、辉发河(今吉林省辉南县境内)、凤州(今吉林省梅河口市),向东扩展到长白山区的松江、三道及图们江上游一带。胡里改万户并同辽东马市取得联系,关内明朝需要购买大量马匹。此次派信使到斡朵里万户,就是提议两万户怎样合力拿下斐优城,实现图们江会师,打通东海马场到辽东马市的图们江通道。 挥厚当即给阿哈出回信,赞同来信提议:两万户将于五月十日同时动手,围攻斐优城。为了使斐优城主殷实不掌握两万户战略意图,使之造成错觉,胡里改万户以长白山兀良哈(熟女真)名义,斡朵里万户以东海兀狄哈(野人女真)名义发起围攻。两万户先扫清斐优城外国附属村落,然后再围攻斐优城。 五月十日,两万户大队人马偃旗息鼓,突然从东西两侧同时向斐优城周围村落发起进攻。东岗子(今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东岗子村)、英莪城(今珲春市英安镇境内)相继被攻陷,斐优城主殷实以为是兀狄哈(野人女真)来抢劫,便派城中主力队伍出城追剿,岂不知正中两万户调虎离山之计,出城队伍反被两万户设伏围歼。两万户扫清外围后,随即将斐优城包围起来。由于斐优城城防坚固,两万户只能采取围困的办法。斐优城主殷实见自己守兵不多,外无援军,便决定向外突围。 在一天深夜,殷实乘围兵不备,带领家人和守军,突出北门,冲向图们江渡口,登上渡口船只,划过图们江,奔向苏多老城(今朝鲜咸镜北道庆源郡)。之后,殷实又带领家人和部下辗转去了咸兴(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市)。 斡朵里万户将大本营移至珲春的统治中心斐优城,东海马场的马匹和鱼盐去长白山区和辽东马市,可从东海岸边直接经黑顶子老道口(今珲春市敬信镇金塘村五家山)通道进入图们江,而不用绕弯翻越佛多石岭(今杨泡满族乡松林村南山),经珲春河再入图们江。胡里改万户势力顺图们江而下,到达毛怜(今图们市凉水镇河西),胡里改万户改用兀良哈女真名义,仍以长白山区元代古建州(今吉林市南,松花江上游)辖区为中心,向西、向辽中一带扩展。长白山区、图们江畔、珲春河畔、东海沿岸尽在胡里改万户和斡朵里万户掌控之中。 斡朵里万户进驻珲春平原斐优城后,军民生活逐步安定下来。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形容当时斡朵里女真平民百姓生活的: 放牧歌 日头出东山唻,照亮西大川。 鞭儿嘎嘎响啊,回声震耳边。 天老大我老二,牛驴骡马听我管。 (搜集整理:崔松海)<br></h3> <h3> 森林山的传说 珲春的森林山,因为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大陆的第一缕曙光首照地,曾被全国亿万人民所瞩目。一时间,中央电视台以及国内外各大媒体实地采访、纷纷报道。森林山名声斐然、享誉华夏。但是要说起森林山的历史,森林山的主峰为什么叫雪岱山,是谁给这座祖国最东方的最高峰起的名字,这个名字又是什么意思,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要想回答这些问题,还需从六百多年前的珲春历史说起: 相传,六百多年前,满清的肇祖原皇帝猛哥帖木儿出生在珲春。不过他的老家原来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相接的依兰地界。为了躲避“故元遗兵”和“野人女真”的侵扰,猛哥帖木儿的父亲挥厚带着他的族人斡朵里部,与胡里改部一起南迁。斡朵里部来到了珲春,挥厚在岳丈蒲察氏的帮助下安了家;胡里改部则在万户长阿哈出的带领下,逆牡丹江而上,从镜泊湖进入长白山区,在茫茫的长白山地区扎下了根。 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大多先靠部落间的联姻,然后再做到联盟式的防御,以此求得部族的发展壮大。斡朵里部扎根珲春后,经过数十年的打拼,牢牢地掌握了图们江中下游到东海(日本海)一带地区的主动权。而胡里改部则紧紧抓住了长白山到辽阳一带的主动权。他们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部族间的联姻联盟。 早在猛哥帖木儿的祖父辈,斡朵里部和胡里改部就是亲戚关系,即挥厚的妈妈是阿哈出的姑母。后来,猛哥帖木儿为了加强与胡里改部的同盟关系,又将妹妹嫁给了阿哈出的的长子释家奴为妻,生了李满柱,后来成为一代名人。作为回报,阿哈出的二儿子莽哥不花的女儿又嫁给了猛哥帖木儿的二儿子都赤为妻。这样,两个部族之间亲上加亲,同盟关系越来越紧密了。 后来,猛哥帖木儿率领斡朵里部,在图们江畔纵横驰骋、发展壮大,被大明永乐皇帝看中,一路提拔,做上了大明奴儿干都司建州左卫指挥使。 一次,猛哥帖木儿和亲家释家奴、莽哥不花会盟于珲春斐优城。酒后谈起了部族的发展和宗教信仰。释家奴、莽哥不花骄傲地在猛哥帖木儿面前吹嘘,说他们拥有长白山,那可是个神山,能保胡里改部族万世基业,为了求得神灵佑护,胡里改部也像中原皇帝那样,每年都到长白山拜祭、封禅。 释家奴、莽哥不花不经意间吹牛的话,却对猛哥帖木儿触动很大他忧心仲仲地陷入了思考之中。 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部族的万户长,万事莫大于部族的发展壮大,那么靠什么才能保住自己部族的万世基业呢?信奉萨满教的女真人认为,主要还是要靠神灵的保佑。而这些年来,猛哥帖木儿一直依仗自己的雄才大略,推动着斡朵里部的发展,却忽视了精神方面的依托他怪罪自己没找一个名山大川去顶礼膜拜,没有用拜祭的方式请求灵佑护斡朵里部。 很多人都知道,在古代,中原帝王大都要去泰山封禅。这是一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古代人的宗教倍仰有关。 所谓泰山封禅,就是在泰山上筑土成坛,在坛顶燔柴(烧柴禾)以祭天,此为“封”。在泰山下面的小山(梁父山)上选择块地方(称为折)瘗埋祭品,叫做“禅”。两种活动合而称为“封禅”。古时候的宗教主要是对白然的崇拜,像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等,都很可能成为崇拜的对象。人们把日月星辰归结于天,山川湖海归结于地,所以就形成了对天地的信仰。封建时期的帝王,大都有“受命于天”的观念。在自己的统治获得一定成绩后,去“五之首”的泰山封禅,也意味着对天地之神报告太平并且致以谢意,感谢天地之神让自己的国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功劳。 这种对天地的崇拜现象,相比中原汉民族,在北方少数民族种群中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元朝时蒙古人就信奉藏传佛教,崇拜旷野无垠的高原和像喜玛拉雅那样的雪山。女真人信奉萨满教,尤为崇拜长白山。 从那次会盟以后,猛哥帖木儿一边继续励精图治,一边在自己的治理地区寻找名山大川,以便前去拜祭,以寻求心灵上的慰籍。他率领亲兵,走遍了他自己设在珲春这一带的十几处卫所,足踏遍了图们江中下游的山山水水。最后,目光投向了珲春的森林山。他专门登上森林山的最高峰,在那里一住就是好几天,就是要观察这里是否有神灵之气。时值初秋时节,秋风刚刚骚动,大山顶上却是白雪茫茫了。而山腰处却还是万紫千红、秋意盎然。山上白雪皑皑,山下生机勃勃,山上山下两重天,强烈的反差,产生出奇美大观。清晨,猛哥帖木儿站在大山的顶峰,灰沉沉的晨雾笼罩着整个宇宙,云雾很少能滑过大山的顶峰,只能盘亘在山腰间。太阳出来了!先是从黑暗中射出一道道极强的光,犀利刺眼。紧接着,磨盘大的但并不刺眼的轮红日,向上一耸,从云海中跳出来了。那喷云吐雾的红日,似乎就在自己的脚下,似乎弯下腰伸出手便可触及!刚才还雾绕大山,山峰犹如茫茫大海上的孤岛,太阳出来后,却是云消雾散。极目远眺,却能望见大海,海上的点点帆船似在在咫尺之间。此时,猛哥帖木儿觉得自己仿佛挂在了半空中,俯瞰山下,视野开阔,心怀浩渺。他曾跟随永乐皇帝登过泰山,对玉皇顶有着真切的感受。如今登上这座大山,同样产生了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心情激动之下,脱口说道:“岱宗夫如何,窝集青未了!中原有岱山,我有雪岱山!雪岱山就是斡朵里部的仙山、‘岱宗’!我要年年来拜祭我的岱宗!”</h3><h3> 从此,森林山的主峰就有了自己的名字——“雪岱山”。猛哥帖木儿年年率领部落头领登上森林山顶峰进行大祭,祈求神灵保佑。这种习俗一传就是几百年,即便是斡朵里部内迁辽宁也没有停止过,珲春的瓦尔喀人和后来的库尔喀人都继承了猛哥帖木儿拜祭的风俗,年年上山拜神灵。大清建国后,珲春的库尔略人也还有着拜“岱宗”的习惯。但当库雅喇人迁入珲春充当贡区打牲丁以后,人们崇拜神山的目光才渐渐转向了长白山。<br></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虽然珲春人后来不拜森林山了,但森林山的最高峰—一“雪岱山”这个名字却一直被珲春人沿用了下来。 (搜集整理:公培安)</span> <h3>文王大钦茂传奇 三迁其都 大钦茂,唐朝渤海国第三代王,谥号文王。生年史料无记载,卒元793年。大钦茂为渤海国第二代王大武艺(谥号武王)的中子。王位继承人原为其长兄大都利行,但由于大都利行公元728年在唐都长安入侍期间病故,大钦茂由中子晋升为嫡长子。公元737年大武艺驾崩后他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公元738年第一次接受唐朝的册封。大钦茂即位后,定武王仁安十九年为大兴元年。公元714年又改大兴三十八年为宝历元年。晚年时废止宝历年号,复用大兴年号。文王大钦茂一生接受唐王朝四次册封,在渤海国国王中绝无仅有。因受中原王朝皇帝尊号启迪,白称为“大兴宝历孝感金轮圣法大王”。 文王大钦茂在位57年,是渤海国十五位国王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位国王(占渤海国存世时间的四分之一)。他一生创造诸多传奇,简而言之:一是改革父祖旧制,偃武修文:二是仰慕华风,全面唐化;三迁其都,尽收渔盐之利:四次接受唐朝册封,位极人臣;五是建立京府制度,雄踞东北。 文王大钦茂一生功勋卓著,建树颇丰。公元762年被唐天子李亨册封为渤海国王,完成了由郡王向国王的转变。他是渤海国第一任国王。角色的转变就标志着文王大钦茂在渤海国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他在执政期间适时文治,锐意改革,内学唐朝,外聘日本,引领渤海国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为渤海国成为后来的“海东盛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737年,文王大铁茂即位时,渤海国正处于转折时期。第一代高王大祚荣、第二代武王大武艺父子两代将近40年的征战、开拓,已经使渤海国在东北的政治地位确定下来,并且与其他少数民相比,势力非常强大。但是要想求得进一步发展与巩固,继续依靠武力征服和统治难以长久维持下去。大钦茂认为渤海国当务之急首先是必须发展生产,休养生息,结束战乱不安的局面:其次是搞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缓解大祚荣、大武艺时期对外扩张所耗的人力物力。 大钦茂执政期间致力于推行文治,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实属海国寻求白身发展的必然。当时,大唐帝国的封建繁荣已经达到顶峰,对周围各民族甚至是全世界都产生巨大影响和辐射。大钦茂把唐的封建统治作为自己施政的模式。积极学习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经贸,把中原治国理政经验照抄照搬,原封不动地搬进海国,逐一加以实践。为了巩固渤海国的封建统治,寻求更大的发展,大钦茂一生三迁其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君王迁都之最。 第一次迁都是在唐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年间,公元742年将都城由东牟山城(今吉林省敦化市城子山城)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为什么大钦茂刚刚即位仅仅五、六年时间就开始迁都呢?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次迁都主要是出于巩固政权,发展生产的考虑。中京显德府位于开阔的海兰江冲击平原上,周围是低矮的丘陵,气候温和,很适宣发展农业生产。这里地处渤海国腹心之地,又适宜建造都城。 第二次迁都是在公元755年,大钦茂将都城由中京显德府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这次迁都的主要原固是,元765年唐廷发生了“安史之乱”,身兼渤海经略史的唐朝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北方为叛乱基地,劫掠中原。大钦茂出于免受波及的考虑,于同年迁都北上,一则远离战乱,划清与安禄山的界限:二则可凭借山河之险,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第三次迁都是在公元785年,大钦茂将都城由上京龙泉府迁至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当时唐朝已走向衰落,藩镇割据,政局混乱。为了加强同日本的往来,也为了尽收渔盐之利,大钦茂将都城向东南迁到濒江临海的东京龙原府。渤海国在珲春八连城建都10年,这是浑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珲春作为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日本道”经贸枢纽的地位,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此时的渤海国可谓“雄踞东北,监总诸藩”。 大钦茂是一位智慧练达、心胸开阔、不拘一格、目光远大的国王。即位初期,勃海社会刚刚由战争走向稳定,他就确定了“全而唐化”的既定国策。公元762年,大钦茂刚刚被册封为国王,他马上就把唐朝的五京制学了过来。五京制起源于我国古代五行思想。我国五京制始于唐朝。唐肃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至德一年(757)已有五京的名号,即风翔为西京、洛阳为东京、成都为南京、太原为北京、长安为上京。大钦茂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定名为东京、把吉林省白山市临江镇定名为西京、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定名为南京、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定名为中京、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定名为上京。初步形成了渤海国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的雏形。 由于大钦茂专心致志地效法中原的管理模式,潜心学习华夏各种先进技术和文化,又结合自己的国情对号入座。使渤海国“大抵宪象中国”。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因而也使渤海国声威大震、闻名中外。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大钦表现出来的亲唐和反对叛乱的鲜明立场,受到唐朝统治集团的高度赞赏,为了表彰大钦茂在对唐关系和促进本地区发展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公元762年,唐王朝正式下诏封渤海改都为国。晋升大钦茂为国王,加检校尉,后又加司空兼太尉。渤海有国王自此开始。大饮茂从此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渤海国在保持同唐朝的密切关系的同时,还注意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特别在与日本的交往中,双方互派使团,在物质上互通有无。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使渤海“日本道”舟车织路,盛况空前。大钦茂在位期间,渤海国遣使朝唐49次,出访日本11次,日本回访8次。以上数字分别占渤海国存国229年总数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是政外交最活跃的高峰期。 公元793年,大钦茂在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晏驾,渤海国政坛的风云人物,结束了他执政半个多世纪、光辉而又传奇的一生。 作为渤海国独具慧眼、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大钦茂能顺应历史潮流,效法唐风汉制,推动民族融合。同时,他又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克服一切阻力,兴利除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勃海国走向“海东盛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石。 大钦茂薨后被谥为“文王”,以彰显他对渤海国的经天纬地之功。“文王”的功绩在渤海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他在靺鞨人心目中达到了“配重华而肖夏禹,陶殷汤而韬周文”的高度,其地位显赫可见一斑。 (搜集整理:翟运昌)<br></h3> <h3>辽末帝天祚帝之死 辽天祚年间,珲春地区处在辽国统治下。在珲春辖境内分布着36个女真部落,其中实力较强的部族有图们江畔的温迪痕部、珲春河上游的徒单部、图们江与珲春河交汇处的乌古论部、图们江上游的蒲察部。 由于辽国大祚皇帝耶律延禧荒淫无度,残酷欺压东北女真人,女真人每年不仅要供纳钱粮,还要向辽人供奉女人和海东青(一种能猎大雁和天鹅的鹰隼),女真人对辽国的统治已忍无可忍。 公元1094年,作为东北女真诸部中最有实力的完颜部首领之一,即后来建立大金国、被称为“金太祖”的完颜阿骨打亲自率部来到珲春,在温迪痕部的配合支持下,将四分五裂的女真诸部统一联合起来,结成女真联盟。完颜阿骨打于公元1114年在今扶余南崴子率领女真人举行反辽起义,建立起大金国,反抗辽国的统治。 珲春36部女真人响应完颜阿骨打的号召,积极支援起义,参加起义,珲春成了大金国的坚定后方。 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经过十年艰苦征战,终于推翻了辽国的统治,完颜阿骨打于公元1124年病逝,被追封为金太祖,其弟吴乞买接任,是为金太宗。大金国的军队于公元1125年冬季,在河南应州将辽国最后一任皇帝天祚皇帝耶律延禧俘虏。 天作皇帝被俘后,被押送到金国都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朝拜金国皇帝吴乞买。作为一个被推翻的俘虏皇帝,天祚皇帝在朝拜时受尽了耻辱,但被俘虏的皇帝没有死罪,只能是流放到个地方因禁起来。对此,金太宗吴乞买煞费了苦心,因为当时辽国刚刚被金国推翮,在辽地还有许多遗臣遗民不甘心失败,想要恢复大辽统治。天祚皇帝在辽人中还有一定的威望和号召力,如果安置不当让天祚皇帝潜逃回辽地,将给金国的统治带来巨大的危险。因此,必须将天祚皇帝安置在一个金国统治最稳固、距原辽国腹地最偏远的地方囚禁起来。 经与大臣们商量,金太宗决定将天祚皇帝流放囚禁到位于长白山东麓、东海之滨的沙济城(今吉林省珲春市杨泡满族乡),并由大金国皇族最信任的、世代与金皇族联姻的蒲察氏家族负责看管。因为沙济城临近东海,金太宗降旨改封天祚皇帝耶律延禧为“海滨王”。 天祚皇帝耶律延禧被押送到珲春后,囚禁在沙济城中,沙济城位于杨泡满族乡南山,城区面积近400公顷。城中地势复杂,分为东西二沟,东沟以民居为主,西沟主要是军营。山城三面萦带溪水,山势陡峭,城墙依重峦山脊石砌而成。在山城西南隅和东南隅各有一处瞭望台,登瞭望台,可观望珲春平原。天祚皇帝等人被囚禁在城东门内馒头山附近一处由柞木原木刻楞搭起的半地穴式民居内,设在馒头山上的哨所对他的一举一动进行严密监控。 天祚皇帝是史上有名的讲究奢侈、荒淫无度的皇帝,他做了二十二年皇帝,过去住的是金碧辉煌的宫殿,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珍禽异兽,现在成了阶下囚,住的是木楞地窨子,吃的是稗子米饭,守军每个月一次准许他到城中最高处山上走走,每次到这高山顶上,天祚皇帝都跪在地上,面向北方家乡方向痛哭遥拜。 天祚帝在沙济城中度日如年,跟随他一起来的侍从们每天还要到北门外红溪河中淘金。随着时间推移,侍从们也逐渐明白了跟随皇帝待在这里,除了服劳役,将永远也出不了这座古山城,每一个人都在盘算着怎样离开山城。 公元1127年秋天,有个叫肖家奴的侍从向看守告密,说天祚皇帝每次出去散步都在观察地形,正在策划潜逃。监军谋克(谋克:金代种官职,相当千户长。)得到告密消息后,顿时紧张起来,为了防上天祚皇帝逃跑,将跟随天作皇帝一起来到沙济城的年轻些的旧臣和侍从全部从沙济城中调出,押送到佛多石岭(今杨泡满族乡松林村南山)东海边盐场晒海盐,剩下留在天祚皇帝身边的只有儿位女眷和走不动路的老臣。监军谋克还下令天祚皇帝每天只能在院内活动,不准天祚案帝离开宅院。 公元1128年初春,天突降大雪,北风呼啸,深夜狂风把雪卷起来压在天祚皇帝住的木楞房子上,房子成了一个大雪包。第二天早上,当人们扒开房门,进到屋内,发现天祚皇帝已死在土炕上。天祚皇帝的随侍们见天祚皇帝已去世,便马上去向负责看守的监军谋克报了信,监军谋克亲自到停放天祚皇帝尸身的房中验明尸身后,命人将天祚皇帝尸身安放到棺椁中,并火速派人去金上京间金太宗吴乞买报告天祚皇帝已去世,请示如何安置天祚皇帝陵寝。金太宗降旨要当地守军谋克,在当地选址厚葬天祚皇帝。 天祚皇帝葬于珲春何处,史料无有记载,当地民间有两种传说种说法是:按当地女真人的习俗,选墓地一要向阳:二要坟头朝向东方;三要选址靠在硬山上(高山上,所谓有靠山)。经过四处寻找选定将天祚皇帝葬在沙济城南山向阳坡的一块平地上。有当地老人说,在沙济城南向阳坡一块平地上,冬季周围一片雪原,但有一块面积近30平方米的地方,不论下多大雪,那个地方就是不存雪。疑是埋葬天祚皇帝的地方。 另一种说法是:女真人风水习俗认为“两山夹一岗、必定出一将”,说在两座山之间,顺着两山走向,中间还有一座山岗,岗两侧是河流。将墓地选在中间山岗向阳坡上,必是风水宝地。民间传说,在珲春长岭子口岸附近,有处地方,疑是安葬天祚皇帝的地方。(集整理:崔松海)</h3> <h3>乾隆帝元配富察氏孝贤皇后 孝贤皇后(1712年2月22日——1748年3月11日),富察氏,祖籍珲春,清高宗乾隆帝第一位皇后,满洲镶黄旗人,镶黄旗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亲统,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于镶黄旗的并不多。孝贤皇后不仅旗第高,而且出身于名门宦家,世代簪缨。 富察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清世宗雍正时期,富察氏家族人才济济,名臣辈出,为清代多建功勋。早在努尔哈赤时,她的祖先旺吉努就从珲春沙济城(今珲春市杨泡满族乡杨木林子村南山萨其城)率众归附了后金,在统一东北、创建帝国的多年征战中,屡建战功。她祖父哈什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以军功官至礼部副理事官,至清世祖顺治年间,累官至内大巨,加太子太保。她的祖父米需翰在康熙年间任议政大臣,当过7年的户部尚书,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曾经大力支持煕帝的撤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哈什屯和米思翰均于乾隆十三年(1748)五月被追赠为一等承恩公。 贤皇后的父亲李荣保是米思翰的第四子,官至察哈尔总管。她的伯父马齐在未熙、雍、乾隆三朝任保和殿大学士达23年之久,时间之长,在有清一代是罕见的。她的另一位伯父马武任过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位极人臣,多年报效朝廷,深受皇帝的倚重。孝贤皇后出身于这样一个累世高宫的显赫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娴于礼法,深明大义,并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加之天生的端庄文静,可以说是一位标准的名门淑女、大家闺秀。在雍正五年(1727)的一次选秀女中,16岁的富察氏一眼就被雍正帝选中,雍正帝决定将这位名门之女,指配给早已秘定为皇储的皇四子弘历为嫡福晋,雍正帝以其独有的犀利眼光,似乎已经看出了这位端庄秀美文静的少女具备成为大清一代贤后的素质。这年的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为皇四子弘历和富察氏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富察氏不仅聪颖美貌,还非常温柔体贴,婚后,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笃挚,夫妇同心,恩爱逾常。她尽心尽意孝敬公婆,深受公婆的喜爱。乾隆在当皇子时,就已经娶了福晋、侧福晋、格格等十人。做了皇帝之后,又纳了不少妃嫔。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孝贤皇后是和乾隆感情最好的,备受乾隆宠爱。乾隆即位后,于乾隆二年(1737)十二月初四日举行了隆重的册立皇后大典,立富察氏为中宫皇后。因皇后富察氏谥号为孝贤,故又被称为孝贤皇后。 乾隆曾盛赞孝贤皇后:“历观古之贤后,盖实无以加兹”。虽是对她的私心偏爱,也反映了在极度挑剔的完美主义者乾隆心目中,孝贤皇后是完美贤淑、不可超越的典范。同时他认为自己能够专心地处理国家政务,闲暇时间查阅典籍,全部是孝贤皇后的功劳:“联躬揽万几。勤劳宵旰。宫闱内政。全资孝贤皇后综理。皇后上侍圣母皇太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嫔以至宫人,无不奉法感恩。心悦诚服。十余年来。朕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 孝贤皇后虽出身名门望族,但并不是骄奢任性的女子。相反,她生性节俭,不喜奢华,平时在宫中的装饰打扮用品不是金玉珠翠,而是简简单单的通草绒花。有一次,乾隆对孝贤皇后谈起关外旧俗,提及祖上刚刚创建帝业的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衣物的装饰都是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在袖口,而不是像现在皇宫中那样用金线银线精工细绣而成。皇后深悉帝心,特地做了一个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制而成的燧囊献给乾隆,以示不忘满洲本色。乾隆非常珍爱孝贤皇后亲手缝制的燧囊,一直带在身边。次年孝贤后崩,乾隆再度见到这个燧囊,不胜悼怆,眼泪消然,作长诗为念,不但要求臣下和诗,并命人以一块内有黄绞的织锦将荷包包好,用一莳绘漆盒收好,又命工匠配制木盒,金漆盒、火镰荷包连同一张以满汉文抄录了乾隆诗序与诗文的薄纸一并收贮。木盒盖面刻有乾隆的满汉文诗与序,四侧、盒身则分别刻有臣下铭、题、赞、赋等。 除了生性节俭之外,孝贤皇后对乾隆感情至深,关怀备至,事必躬亲,一次,乾隆帝患上了严重的疖疮,经过多方医治,才渐渐初愈了,但御医一再叮瞩将养百日之后才能完全康复。孝贤皇后听说后,就搬到了乾隆寝宫的外屋居住,随时端茶倒水,亲自喂汤喂药,精心服了乾隆一百多天,直到看到乾隆确实康复如初,才搬回到自己的寝宫居住。 孝贤皇后一直为乾隆帝分忧解劳,夫妻二人同心同德同甘共辛。譬如,乾隆在国事中最关心的事务之一便是全国各地降雨的情况,因为干旱或水涝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和百姓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税收。当时最了解皇帝无日不以雨暘为念的,莫过于皇后。膜旱而同忧,雨雪而同喜,真称得上休戚与共了。乾隆在《雨二首》的注文中特别提到这一情形:“忆十三年来,朕无日不以雨暘为念,先皇后实同此欣戚也。今晨观德殿奠酒,若常此时遇雨,应解愁而相慰,兹岂可复得耶?兴言及此,泪欲沾襟。” 最令皇帝满意的是,皇后非常孝敬乾隆生母孝圣皇太后。太后出身寒微,哪里能同皇后相比?但皇后生性纯孝,皇帝日理万机,问安侍膳难免有不周之处,皇后却总能代皇帝尽到孝养之心。 乾隆十三年(1748)正月,乾隆奉皇太后东巡至山东,孝贤皇后随驾出巡,由于乾隆是一个大孝子,只要其母亲能够走得动,出游肯定要带上她,孝贤皇后来回奔波加上痛失爱子还要侍奉太后,加之车马劳顿,在行进在泰山行宫的时候,孝贤皇后病倒了,经太医诊治是身染风寒。深识大体又心地善良的孝贤皇后不愿因自己而贻误乾隆帝的国家重务,更不忍心拖累归心似箭的随扈人众,所以一再促请乾降帝旋辔北还,乾隆帝沉吟良久,命令初八日奉皇太后回銮,终于在回銮的途中,龙舟行至山东德州的舟次时,孝贤皇后撒手人寰,这一天是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孝贤皇后年仅37岁,而乾隆帝38岁。他们短短的22年的夫麦生活在爱与痛中结束了。人们总是在挥手之间,便突然地告别了自己一生中最值得留恋的美好年华;人们总是失去之后,才真正懂得如何珍惜昔日曾视同寻常的一切。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亥刻,在事业上即将步入辉煌时期的乾隆皇帝,与 恩爱发妻白头借老的心却无可挽回地破灭了,宁静惬意的人生旅途对于未到不感之年的皇帝来说,似乎已到了终点,在今后千千万万的夏日冬夜里,他只能在梦幻中与皇后相见。 孝贤皇后刚刚去世之时,乾降帝感到更多的是震惊,真正摧心彻骨的悲痛,是在以后的岁月中一次比一次猛烈地袭来。结发22年,和孝贤皇后如同两棵相互依靠交织成长的大树,彼此早已长成了对方的一部分。登基之后,进入后宫的年轻妃子越来越多,在皇后容貌褪尽的同时,她们如同一朵朵含露的花朵,竟相绽放,然而呈后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增加,因为这种魅力源于内心,就像一坛芬芳的酒,岁月越老,就越醇香。富察氏是皇帝永远的大后方、大本营,永远的温柔港湾。随着岁月流逝,皇帝越来越觉得皇后的娴静、温柔、持重,不急不躁不妒,像一块贴身的玉石,时刻调适着他的政治体温。共同生活的时间越久,他们相处得越谐和,越能读懂对方的每一个组微的表情和动作,知道彼此的内心需要。正是因为有她在,他才能精力充沛地处理国务,把大清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孝贤皇后离去的半年,表面上,乾隆帝仍然在全力处理国务,然而悲悼之情像潮水一样经常突然袭上他的心头,悲痛的巨流频频卷起让他什么也做不下去,一连数月,乾隆帝都睡不踏实,动不动就觉得孝贤皇后还在身边,频频惊醒,太监注意到,一向严谨精明的乾隆变得迟钝了、无目的的活动增多、工作没什么效率、常常走到一处,却忘了自己是要寻找哪个奏折。有时刚说过的话,立刻就忘得一干二净。还不时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后宫上下都提心吊胆。 在乾隆皇帝看来,要有效寄托他的哀思,唯一的方式就是为皇后办理一个风光盛大的丧礼,这样才配得上皇后在他心里的地位。他一意孤行地给了她隆重的葬礼,排场之大,空前绝后。皇后丧仪的先例载在《会典》,一翻便知,康熙十三年五月,孝诚仁皇后去世,其时正值三藩之乱,圣祖康熙皇帝惟恐外省各官举哀服丧,“有感观听”引起更大的惊恐混乱,逐降旨各省一切丧仪皆兔。此后圣祖康熙诸后一一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世宗雍正孝敬宪皇后的大丧仪,一律循例而行,从未讣告在外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照京师治丧。如今令总理皇后大丧仪的王公大臣进退两难的是,照例行事难免龙颜不悦,而违例提高丧仪规格,又必然遭致物议。权衡之下,他们决定索性抛开本朝《会典》而援引先朝《大明会典》所载皇后丧仪,联衔奏请外省一律照京师治丧,理由冠冕堂皇:“大行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忽值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皇帝自然照准。于是各省文武官员从奉到渝旨之日为始,摘除冠上的红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百日内不准剃头,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内,停止音乐嫁娶:一般军民则摘冠缨七日,在此期间,亦不嫁娶,不作乐。天下臣民一律为国母故世而服丧,就清朝而言,尚属空前。 中国古代,极重所谓“谥法”,“谥”者,行之迹也。也就是帝后及大臣死后,要据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或褒或贬的称号,《大清会典》规定,皇帝崩逝所上庙号、尊谥,由大学士偕九卿科道等官会议,将所议定之字奏请嗣皇帝钦定;而后妃及王大臣凡应赐谥者,皆由大学士酌拟合适字样,奏请钦定。如今皇帝根本不理会内阁,径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谥号为“孝贤”,实无先例。 随后,乾隆亲自护送载着富察氏灵柩的龙舟日夜兼程地赶回了北京。富察氏殡于长春宫,皇帝服縞十二日,并每天到皇后生前居住的长春宫灵前祭酒。乾隆为筹措皇后的葬礼,不惜耗费巨资、大兴土木。下面一组庞大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了。 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谕令恭办丧礼处向户部支领白银三十万。同日,孝贤皇后金棺从长春宫移至景山观德殿。观德殿是清代帝后出宫之后停放棺木之处,富察氏死后,乾隆下令挪盖观德殿。此工程包括新建宫门、添盖净房、铺墁甬路、海馒散水、添砌瓦院等项,动员工匠8242个,各作壮夫9593名,耗费白银9600余两。 静安庄是帝后移出观德殿后停放棺木之处,静安庄本有殿堂,可乾隆帝认为规模太小,下令扩建。从乾隆13年四月开工,包括大殿前报殿、宫门、配殿、朝房等新建房间338间,耗费白银91300余两。——详见《内务府黄册》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二十五日,大行皇后梓宫移殡景山观德殿。乾隆亲临祭酒,此后的初祭、大祭礼、满月礼等到后来皇后梓宫暂奉直门外静安庄以后的暂安礼、周年礼、二周年礼等等,乾隆无不亲临致祭。 在富察皇后安放在裕陵地宫后的四年多时间里,为她祭酒一百一十次。乾隆帝在皇后丧满日写了著名的《述悲赋》。《述悲赋》具有催人泪下的震撼力量,历史上哪有这样的皇帝对爱情如此的专深挚呢! 乾隆十七年(1752)冬,东陵胜水峪地宫工程告竣,乾隆帝亲自护送皇后梓宫奉安于地宫宝床上,赫赫扬扬,风风光光的孝贤皇后大丧仪才落下了最后一幕。 丧礼完毕之后,乾隆下令设立“孝贤皇后陵总管衙门”,这个衙门,设置总管、副总管、章京、笔贴式等大小官员23名,看守陵墓兵丁80名。 乾隆帝如此大办丧事,失去平衡的心理固然可以得到稍许安慰,但屡屡违制行事,招来不少物议,使他有一种负疚感,以致认为应该有所解释才是,孝贤皇后丧满百日,乾隆帝特降旨说:“朕以孝贤皇后情谊隆重,固天下臣民所共知,而经纪丧仪,从不肯以一毫私意,稍紊典常。”这话的后半,显然在为自己讳饰,也为了钳制舆论;而前半所谓“孝贤皇后情谊隆重”,则道出了他的真实感情。(搜集整理:佚名)<br></h3> <h3>清初开国功臣何和礼 何和礼(1561-1624),女真董鄂氏,清初开国五大功臣,世居东海“瓦尔喀”人,“瓦尔喀”为满语,其意为“余下”。“瓦尔喀”人是一百年前“建州女真”人从斐优城迁到辽宁后留下的遗民。何和礼家族为斐优城瓦尔喀部贵族,其父兄均为瓦尔喀部首领。何和礼经常率部人带珲春土特产或赶马匹到辽东开原马市做交易。 有一天在开原马市上,何和礼见到一个比他年龄稍长的人,生得“凤眼大耳,面如冠玉,身材高大,言辞明爽,声音洪亮”特别是在评价卖马上,说得头头是道,非常在行。何和礼觉得此人不同寻常,便邀请他到马市旁酒肆一叙。酒桌上二人各报姓名,何和礼得知此人名叫“努尔哈赤”,家住新宾,属建州卫。其祖上沿袭建州卫指挥使,并有历代朝延敕书三十道。何和礼告诉努尔哈赤,他家住珲春斐优城,其兄是瓦尔喀部首领,瓦尔喀部与建州卫原属一家。 叙谈中何和礼又知努尔哈赤胸怀大志,要想恢复建州卫祖上在百年前的雄风,带领女真人创功立业:努尔哈赤对何和礼说:“今日偶遇,相见恨晚,以后瓦尔喀部在辽东有什么事情,尽管来找我。”何和礼对努尔哈赤说:“今日相见,十分投机。今后我们就是朋友了,你如图大业,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就不要客气。” 明万历十一年(1583),被人们称为“汗王”的努尔哈赤,正在为统女真各部东征西讨。此时,努尔哈赤急需招兵买马,扩大势力增强实力。一天,努尔哈赤带人来到斐优城,对何和礼说,为了统东北女真各部,将来问鼎中原,他正在率部征战。努尔哈赤请求何和礼能否率所部到建州,一起共图大业。何和礼和努尔哈赤意气相投,也是胸怀大志,不甘于仅守着斐优城、只做一部之长。特别是从近几年和努尔哈赤的交往中,知道努尔哈赤是一个心胸宽广、雄才大略之人何和礼便答应了努尔哈赤的请求。 何和礼又对努尔哈赤说:“投附建州,是涉及到全体部族命运的大事。事情虽好,但要谨慎稳妥行事,什么时候动身,还要和族中诸商讨。”努尔哈赤得到何和礼答复后,心中有底,便返回建州,等候何和礼率部到来。 何和礼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即努尔哈赤到访斐优城的第二年,便率珲春瓦尔喀族众投奔辽东建州卫,协同努尔哈赤统一董鄂部。并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接任本部部长之职。上述故事是不是何和在动员投奔建州卫时讲给族众们说:“努尔哈赤足踏七星,必有君王命,你们跟我投靠努尔哈赤打江山,大家将来就是开国功臣。”何和礼让人们坚信:投靠努尔哈赤将大有奔头。 何和礼先后联系和率部五万余人投附努尔哈赤,使努尔哈赤大喜过望,努尔哈赤封何和礼为一等功臣、“正红旗总管”。后又将其长女许给何和礼,称其为“东郭额驸”。 何和礼不负努尔哈赤所望,先是协助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各部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建州女真反击以叶赫部为首的九部联军“古勒山大战”中何和礼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州军共斩敌首级四干,获战马三千、铠甲一千余套,生俘乌拉部首领满泰之弟布占泰。此战是建州统一女真各部战争史的转折点,建州女真战胜以海西女真为核心的九部军事联盟,改变了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联盟的力量对比,从此建州女真在统一女真形势上,取得了战略主动权。何和礼又率所部出征虎尔哈、打乌拉、征服东海窝集部,尤其是围攻不肯归附的扎库塔(今吉林省图们市附近)、攻占沈阳皆有功,被努尔哈赤封为理政听讼大臣,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建立“大金国”,年号为“天命”,史称“后金”,何和礼位列辅政“五大臣”之一。 何和礼家族中著名者有: 多济礼:何和礼次子。后金天聪、清崇德年间,围攻大凌河。征讨乌扎拉部,击败洪承畴,征战有功,宫至本旗副都统。 和硕图:何和礼四子,清太宗皇太极初期,为正红旗都统,攻打锦州、杏山,征讨察哈尔,都立有战功,封三等公。 喀喇:何和礼族。同何和礼一起投附努尔哈赤,被封为佐领,因其作战勇猛,数次征战有功,被努尔哈赤赐号“巴图鲁”(满语,汉译为英雄、勇士)。后金天命四年(1619),明军来攻,喀喇抵御明军总兵刘延,率军在敌阵中冲杀,身中七枪仍拼杀,死于阵中。 ( 搜集整理:崔松海)<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