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品赏校园——中山大学78级学生入学40周年纪念。</h3><h3><br></h3><h1>(1)江山一揽</h1><h3> 我们的校园又名“康乐村”,这个名称可追溯到南北朝的谢灵运(康乐公),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或许没人会想到,他当年罪徙的栖身之地后竟成了南国的著名学府,而且还是全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h3> <h3> 康乐校园位于(珠江)“河南”,历来以北校门为正门,有码头可乘船到“河北”(市区)。</h3> <h3> 我们念书的时候还能看见北校门内那座高高的水塔,在很长时期内师生们可直饮经简单处理后的珠江水,那时的水塔算得上是校园的标志。</h3><h3><br></h3> <h3> 如有机会登上水塔向北遥望,那云山珠水便历历在目,真可谓是“江山一揽”。</h3> <h3> 此景正如校歌所唱:“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h3> <h3> 若有机会俯瞰校园,你还会发现一支“巨笔” ,仿佛汲取着珠江河水,挥洒着南国华章。</h3> <h1>(2)紫荆迎宾</h1><h3> 随着交通的发展,不知从何时起,南校门变成了实际上的正门,从南门进入校园,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绿树成荫,据说广州市有1800多种植物,康乐校园竟然有1400多种!不愧为绿色校园。</h3> <h3> 在众多的绿色植物中,最特别的要数红花羊蹄甲(紫荆花),这是一种很具观赏性的乔木,花期可长达半年,在校园里仿佛总能见到它满树繁花的景像,热情地欢迎着各方的来宾。</h3> <h3> 紫荆花非常艳丽,通常只开花不结果由扦插繁殖,多见于北回归线以南,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h3> <h3> 紫荆花的花语是“亲情与兄弟和睦”,非常契合校园文化,尤其在风雨过后,那满地紫荆不改容颜,其壮丽的景观让人难以忘怀。</h3> <h3> 紫荆花下的乙丑进士牌坊原址在解放中路(四牌楼),那也是“格致书院”(岭南学堂前身)的所在地,后拆迁到此,成为校园最古老的建筑。</h3><h3><br></h3> <h3> 茂盛的植被使康乐校园成了鸟类的天堂,据说计有各种鸟类160多种,稳居“全国大学观鸟记录排行榜”之首位,真可谓是一个鸟语花香的生态乐园。</h3> <h1>(3)画楼燕舞</h1><h3> 校园中最珍贵的当数那绿树掩映下的近百幢红楼,其中有许多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h3><h3> 马丁堂(344号)建于1905年,是校园内第一幢永久性建筑(最早为综合教学楼,后改为博物馆、图书馆),也是国内第一幢砖混结构的建筑,它还开启了绿瓦红墙(中西合壁)之建筑风格的先河。</h3> <h3> 卡彭特楼(318号)建于1911年,是最早的女生宿舍,足以可见,康乐校院是国内最早招收女生(而且是男女同班上课)的学校之一。</h3> <h3> 黑石屋(306号)建于1914年,曾为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钟荣光的住所,史记陈炯明背叛孙中山时宋庆龄曾到此避难,后来这里成了学校的贵宾招待所。</h3> <h3> 格兰堂(333号)建于1916年,这幢华丽且有气势的大楼本是学校图书馆,后来改为办公楼(也叫大钟楼)。</h3> <h3> 怀士堂(492号)建于1917年,这幢样子像教堂的建筑本是学校基督教青年会的会所,后来成为学生社团的活动场所以及会议交流中心。</h3> <h3> 八角亭(542号)建于1919年,本是一个学生自营的小吃店(顶上有果盘标志),这应该是国内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最早文物,尤为可贵的是“蓝顶”的出现,意味着建筑风格从折衷主义的中西合壁开始转向民族主义的古典复兴。</h3> <h1>(4)惺亭月夜</h1><h3> 惺亭由惺社(即1928届)学生筹建,是一个充满革命故事和爱国情怀的纪念性建筑。</h3> <h3> 惺亭的建立首先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为首者名史坚如1898年入学,1900年牺牲于惠州起义前夕,孙中山曾称其是“为辛亥革命牺牲的第一人”。</h3> <h3> 除了缅怀革命先烈也包含敬仰革命先驱,史坚如牺牲那一年,高剑父入学,他参加了黄花岗起义,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后来没去当官,却成了岭南画派的创始人,很受尊敬。</h3> <h3> 惺社及惺亭与当时的钟荣光校长也不无关系,因其名“荣光”,字“惺可”,亭中还挂有一钟,在学生的心目中校长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不仅同情并帮助革命学生,本人也加入了兴中会并积极参加筹款以支持革命。</h3> <h3> 在学生筹建惺亭之前,家长们还捐建了“荣光堂”,用以表彰钟荣光开启不依靠外国人而自筹经费建设校园的先河,最终为教会学校的本土化以及国人自办立下了汗马功劳。</h3> <h3> 值得一提的是,史坚如、高剑父、钟荣光等走上革命道路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同一个人的启蒙,那就是陈少白,他本是格致书院的第一个学生,后转到香港西医书院就读,成了孙中山的同学,是清政府通缉的“四寇”之一,粤港民主革命的先驱,此人奋不顾身地参加革命,却没想过革命之后要去当官,最后低调投身于家乡建设,可是并没有被人忘记。</h3><h3><br></h3><h3><br></h3> <h1>(5)哲人风范</h1><h3> 在惺亭的后面(坐南向北)屹立着孙中山的铜像,就像一个诲人不倦的革命导师,充满着哲人的风范。</h3> <h3> 1912年孙中山在马丁堂发表《非学问无以建设》的重要演讲,鼓励青年学生为建设中国而研习学问。</h3> <h3> 1921年孙中山在怀士堂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此说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有点相背,但却深涵着岭南文化的某种特性 ,也是我们在陈少白等人身上所能看到的品质。</h3> <h3> 1924年孙中山为了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文(广东大学)、一武(黄埔军校)两所学校,广东大学的原址在文明路大钟楼。</h3> <h3> 孙中山逝世后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其校徽上标记的“知行观”与孙先生在康乐校园的两次演讲正相吻合。</h3> <h3> 更为完整的表述当然是孙先生亲笔提写的十字校训(出自古代哲学典籍《中庸》),从学问到笃行。</h3> <h1>(6)马岗松涛</h1><h3> 马岗顶是一个植被茂盛,教授云集的地方,马岗松涛则是一个以景喻人的景观。</h3><h3> 陈序经是岭南大学的末任校长,学生时代曾亲耳呤听孙中山《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后将学问的方法概括为“六到”(口到、心到、耳到、眼到、手到、脚到),他本人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其在岭南的代表作《中国文化之出路》曾在国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文化大论战,更重要的是他作为校长还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为学校引进了一大批顶尖的人才: </h3> <h3>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王力和国学大师,首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所长陈寅恪。</h3> <h3> 中国数学会会长,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姜立夫和日后号称培养了76个院士的著名电子学家冯秉铨。</h3> <h3> 中国放射医学的奠基人暨肿瘤医院的创始人谢志光和著名儿科专家(后任省人民医院院长)钟世藩。</h3> <h3> 曾多次受到毛泽东接见,为消灭血吸虫立下汗马功劳的寄生虫专家陈心淘和著名内分泌专家,医学院长周寿恺,等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全国首批次的一级教授。</h3> <h3> 许崇清是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广东省教育厅长,参加筹办广东大学并陪同孙中山实地考察,亲眼目睹了孙先生写下的十字校训,解放后他是毛泽东亲点的新中山大学的校长,不辱使命将原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整合为一体。</h3> <h1>(7)东湖夕望</h1><h3> 在马岗顶的东南面有一个东湖,那是学生云集的地方,留有众多“莘莘学子,为国栋梁”的青春记忆。</h3><h3> 冼星海是1928届的“惺社”学生,后来成了著名的人民音乐家。 </h3> <h3> 廖承志虽比冼星海小3岁,却是沙基反帝大游行的组织者之一,后来成了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h3> <h3> 陈香梅是廖承志的表妹,是中央社的第一位女记者,后来嫁给了飞虎队长陈纳德将军,战后成为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h3> <h3> 梁羽生比陈香梅小2岁,学的是化学却当上了校刋总编,还是学校的象棋冠军,后来成为香港《大公报》记者,成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h3> <h3> 王屏山是冯秉铨的研究生,被委派到附中任副校长,最后成了著名的教育家。</h3> <h3> 姜伯驹(姜立夫之子)、钟南山(钟世藩之子)等都是附中学生,最后分别“继承”父业成为院士……</h3> <h1>(8)绿草如茵</h1><h3> 对于毕业的校友,如果要问康乐校园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印像是什么?许多人的回答都会是绿草如茵的大草坪,的确,那条四季常青的校园中轴是在别处难以见到的,或许正因为此,才被誉为全国最美的校园之一。</h3> <h3> 在这条美丽的中轴线上,串连着一个个被校友们津津乐道的“广场”:</h3><h3> 由南至北,怀士堂正对的是“翻身广场”,学校的许多重大庆祝活动在此举行,这也是学生们身穿学位服举行毕业典礼拍照留念的地方。</h3> <h3> 马丁堂正对的是“学习广场”,那是同学们排队等候图书馆开门并抢占坐位的地方 ,那个手捧书卷口念单词的动人景像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h3> <h3> 惺亭周边是“纪念广场”,那是同学们缅怀先烈及自发举行爱国、爱校活动的地方,也曾是一个用外语交流和交际的场所。</h3> <h3> 中轴线上笔直的道路,方正的草坪,几何形的花木……这种清晰、明快的园林风格包含着理性主义的精神,也彰显着“国际性”的特色。</h3> <h3> 如今的北校门也成了一个广场,国立中山大学的牌坊魏然屹立,庄严而大气。</h3><h3> 如果说当年谢灵运流放到此还只是一块荒蛮的“河南地”,那么现在可是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以及腾飞的粤港澳大湾区之风水宝地和人才基地了,这也是校友的骄傲。</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