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当年的“盲流人员”,50年后的合影。</h3> <h3>陈新增精心保存並制作了《北京首批赴云南55名知青1968年2月到达西双版纳国营东风总场疆锋农场五队的合影》和名单,並赠送大家。</h3> <h3>周二聚会的召集人—大个儿。</h3> <h3>2018-10-16,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在萃华楼相聚,好一场热闹,温情又快乐的聚会。</h3> <h3>老朋友徐永强在密云经营了一个山庄,今天特意带来山庄的香酥梨和一麻袋山里红,分给大伙儿,乐坏了我们。</h3> <h3> ❤️❤️🌹🌹🌼🌼🐦🐦🍰🍰🎂🎂🎁🎁🍷🍷🍶🍶🎈🎈🕊️🕊️❤️❤️</h3> <h3>2018-10-23,周二,秀华姐的生日。我们精心准备的鲜花。</h3> <h3>相聚于宽敞舒适富丽典雅的江苏饭店太湖厅。</h3> <h3>来自勐捧农场的知青战友。</h3> <h3>秀华姐—1966年12月,最早到云南西双版纳的探路者之一,1968年2月,首批赴云南的北京55名知青之一,花甲之年后”周二相聚”的发起人之一。秀华姐是公认的大好人。</h3> <h3>♥️♥️♥️♥️🌻🌻🌻🌻🌹🌹🌹🌹💐💐💐💐🌲🌲🌲🌲</h3> <h3>2018-11-13,周二,我们在外交学院附近的曲园酒楼,新老朋友相聚,与55名北京知青的老朋友易社強先生20年后再次相会。</h3> <h3>易社强(John lsrae,现年83岁)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20年前,易先生对55名北京知青进行了采访,录音,收集资料,准备写一部有关知青的历史著作。</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h3>一个都不能少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2023-03-05</p><p class="ql-block">【研探北京55名知青心路历程的历史书】</p><p class="ql-block"> 美国88岁的历史学家John Israe,(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易社强(中文名字)在近30年实地不间断地追踪,考察,采访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出版了这部有关北京55名知青的历史学研究专著《探寻中国迷惘的一代》(英文版)。</p><p class="ql-block"> 我在美篇《金秋时光·难忘相聚》记录了2018年11月13日,严谨敬业的易老先生在出书前对北京55名知青最后一次的集体采访和讲话视频。</p> <p class="ql-block"> 2023-03-05</p><p class="ql-block"> 转发梦苑:这次聚会和后来走访你和其他的几位同学对易先生的著作有了重大的影响,增加了该书的最后一章,改变了他最初的构想。他多次和我提到了这次回访,非常感谢你们。有了最后一章,我觉得他对55的评价和对我们这一代看法要完整了许多。</p> <br><h3>时永森赋诗一首:</h3><h3>@再延
《老五十五》
那是清醒一半和交错着迷茫,
那是坚定和毅力支撑着理想。
那是很难说清楚的虔诚祈祷,
那是热血沸腾挽手共闯南彊。
一一
半世纪后五十五人似有残缺,
集体照并不完整心泪在流淌。
余下的时光分成整整一百份,
总有一份是我与你共同分享。
一一
我们成熟睿智不需要听道理,
我们自信从容勿灌输养生方。
我们总在月朗时又凭窗仰颈,
我们思绪却常来到勐龙河畔。
一一
我仍然记得那天的北京车站,
锣鼓声挟泪花我却望眼欲穿。
我多么希望再见到你的身影,
但长鸣一声的汽笛撕碎遗憾。
一一
没说声再见却永隔天涯海角,
却留下五十年来的魂牵梦想。
我每一次又走过那一条胡同,
不经意地总向胡同深处端详。
一一
当那条胡同已淹没在大厦中,
当年的青涩已是白发满头缠。
我们举杯依然是当年二鍋头。
我们吟唱的依然"荡起双桨"。
一一
你把旧梦新颜融化成新世界,
你把旧忆和沧桑和谐成宏章。
你把天安门广场的白云收裹,
你把青春的情絲将勐龙河藏。
一一对收藏者赞🙏<br></h3> <h3></h3><h3>游恒留言:</h3><h3>回来能和我的生死之交的朋友聚会是最开心的事。再延在聚会上说:像我们这样年逾古稀的人,如还能去牵挂别人,或被别人牵挂,是件有幸福感的事情,人有幸福感可以益寿延年。然而,这种幸福感的兑现方式就是见面。因此,要多见面少牵挂。
十多年前,几个先退休的55,就搞了个“周二相聚俱乐部”,十多年来,每周二聚一聚,我每次回家都争取去和大家聚,这一次能和大家聚了三次,再延做了美篇,相见时难别亦难,朋友们再见,来年再见,多多保重!
谢谢再延月琴给我留下了这么美好的记忆!<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