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漫漫驼铃,一路西行。我们从张掖走到了酒泉,又从酒泉走到了今天的行程重点:嘉峪关。</h3><h3> </h3><h3> </h3><h3> </h3> <h3> "北上高楼接大荒,塞原如掌思茫茫。"背出诗句似乎容易,感受诗句的意境却很难。对于我们生活在沿海地区,见惯了青山绿水的人而言,一望无际的荒漠景观和高大的城墙似乎充满了新奇。
同学们用自己精湛的摄影技术,描绘了嘉峪关各个角度的景色。<br></h3> <h3>《威宣中外-容平秋》</h3><h3>初一年级 张静怡</h3> <h3>《一片浮云共晚晴》</h3><h3> 初一年级 古乐</h3> <h3>《嘉峪_蓝容关》初一年级 步桉澜</h3> <h3>《亘古观今嘉峪关》</h3><h3>初一年级 童铭皓</h3> <h3>《行走路上》初一年级 郑惠珈</h3> <h3>如果只有新奇,那这趟旅程注定是浅薄的。可我们的行走,有课题的厚度,有历史的底蕴,更有孩子们视角发现的一个个故事。
让我们跟随同学们,领略荒漠的风景,倾听风景的故事。<br></h3> <h3> 预初年级 余基城</h3><h3> 听导游说:以前,嘉峪关是酒泉的一个乡,是因为东北来了许多人,经过他们的艰苦奋斗,所以变成了嘉峪关市。以前别人改了一句俗语来形容嘉峪关:到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那是因为以前的嘉峪关风沙特别大,又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所以风一吹两只眼睛直冒眼泪。这些说明过去的嘉峪关极其荒凉。但是具有铁山精神的嘉峪关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哪怕今天栽一棵树,明天添一块绿,后天修一条路,一点一点的努力,他们也要让嘉峪关换上新面貌。后来经过不断努力嘉峪关的人也越来越多了。</h3><h3>听说:现在的永乐街曾经也是戈壁滩,再往南都是戈壁滩,住在北边的人一般不去南边,自从我们住到这里,这里就开始建起了:雄关广场,阳光小区,四零四,朝阳小区,佳苑小区,东湖,气象塔······这里的人就开始变多了,这边也慢慢的繁华了起来,这里就成了市中心。为什么成为市中心呢?也许是东湖的魅力所在吧!</h3> <h3> 嘉峪关</h3><h3> 预初年级 郑斌</h3><h3> 水调歌头·通渭人家</h3><h3> 爱我通渭好,翰墨四时香。民崇耕读,嗜爱书画近癫狂。莫道寒门无宝,本邑明清当代,挂满我东墙。农闲无余事,挥笔试锋芒。多才俊,代相继,礼仪邦。秦嘉徐淑,赠别互答几柔肠。传统熏陶侵润,教化温良敦厚,此地是诗乡。俯仰发长啸,意气自飞扬。</h3> <h3> 在嘉峪关城楼,我们进行了一场速写绘画活动。</h3> <h3>美术刘悦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写生</h3> <h3>图为刘悦老师作品</h3> <h3>《荒卫——在荒凉边境镇守的待卫》</h3><h3> 初一年级 汪静雅</h3> <h3>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它巍峨的城墙,古老的一黄土,以及它一直保护着我国边疆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是我国人民 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骄傲。它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第一次来这儿,穿过关门,感觉时光的轮回开始倒退,它斑驳的城墙,远远望去,不知经历过多少沧桑,仿佛还能感觉到昔日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气势。多年的风吹雨打它依然屹立在祖国的西北,保卫着祖国,也许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已远去了,但嘉峪关却做为那个时代的见证永远的留存了下来。墙面虽有脱落,但大体完整牢固,它也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它承载着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曾经的那些兴衰,是我们华夏民族永存的标志!</h3> <h3>《迁就岁月》</h3><h3>初一年级 张钰嘉</h3> <h3> 嘉峪关,它巍峨的城墙,古老的一黄土,以及它一直保护着我国边疆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是我国人民 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骄傲。它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第一次来这儿,穿过关门,感觉时光的轮回开始倒退,它斑驳的城墙,远远望去,不知经历过多少沧桑,仿佛还能感觉到昔日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气势。多年的风吹雨打它依然屹立在祖国的西北,保卫着祖国,也许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已远去了,但嘉峪关却做为那个时代的见证永远的留存了下来。墙面虽有脱落,但大体完整牢固,它也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它承载着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曾经的那些兴衰,是我们华夏民族永存的标志!<br></h3> <h3>《600年的蜕变》 </h3><h3>初一年级 廖梦依</h3> <h3>《速写嘉峪关》</h3><h3>初一年级 李子衡</h3> <h3>《嘉峪关外》</h3><h3>初一年级 李思均</h3> <h3> 大沙是金黄,树也是金黄色。随时大漠茫茫,却也秋高气爽,一切风景在同学们的眼中是那么动人。</h3> <h3>《江岸芦苇落繁花》</h3><h3>初一年级 张纪然</h3> <h3>《行·则知秋》</h3><h3>初一年级 张可欣</h3> <h3>《秋色》</h3><h3>初一年级 王子</h3> <h3>《荒漠》</h3><h3>初一年级 刘航源</h3> <h3> 在酒泉到敦煌的五个小时时间,我们也没有浪费,各位任课老师心细安排了题目,在平稳驾驶的车上,同学们认真完成~</h3> <h3>图为数学宋老师为同学们批改作业</h3> <h3> 我们的行程不仅是一个人的旅途,更是一场盛大的集体活动。行走相伴,有你有我,有学生有老师,有每个人的参与与成长。</h3> <h3>初二虽然只有10位同学,但说到激昂文字,必他们莫属。初二年级的张君诺,修绍远,萧尧同学,花了一天中所有的空闲时间,编辑了今天最精彩的一篇文章。</h3> <h3> 中华之雄风------嘉峪关<br></h3><h3>今至嘉峪关,尚未进门就感到了不一般的气息,是与四周戈壁沙漠的荒凉不一样的氛围,那是一种雄伟、壮阔。百年之后的我们,不用多了解,就可以想到在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将军大手一挥,坚守城池,捍卫中华大好河山的场景,着实令人好奇,它的历史,以及在它千年不倒的坚毅之下,又有何等耐人寻味的故事。
伴随着对于嘉峪关的期待与感慨,我们踏入了嘉峪关的大门。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终于来到了城墙脚下,“ 天下雄关”的牌匾赫然入目,关口城门的高大与戈壁滩的荒凉相互映衬,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再往里走,则是由层层叠叠的城墙互相包围而成的复杂防御结构。根据导游的讲解,整个嘉峪关分为内城,外城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不仅能够使来犯的敌人无法攻入,还令他们无法离开,插翅难飞,从而一举歼灭。在像迷宫般的城墙中绕来绕去,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之巧妙。看着这几百年前就已矗立在这里的古城墙,我心中涌起一阵激动。它们经历了那么多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岁月也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沧桑的痕迹,它们就像无言的守卫,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轻轻的将手放在城墙上,耳畔仿佛还能传来战马的嘶鸣和浩大的呐喊声,如雷贯耳。时间流逝,虽然磨灭了他们的足迹,但他们的精神、他们当年义无反顾地驻守边疆的一腔报国热血却会随着时光留到今世,被我们所闻。 几座城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都是十分高大震撼,但又不尽相同:锈迹斑斑却仍霸气如初的,刚劲挺拔的,也有亦刚亦柔的,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他们都是尽职的战士们,几千年来,一直屹立在嘉峪关中,守望着边疆,保卫着神州大陆,那一定见证过沧海桑田,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扇门就是朝宗门,因东翁城门额刻“朝宗”二字而得名,我理解为效忠朝廷,忠于君主。东翁城劈门南向,不与光化门直通,使关城道路迂回,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紧接着是光化门,左题款“知直隶肃州涂跃龙立”,右题款“乾隆岁次辛亥孟夏月吉旦”。光化楼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光化”叙述了将士们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以热血报国,化为希望的曙光 。
当我仍被朝宗门和光化门所惊叹不已,队伍已走到第三道门前柔远门。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对边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三扇大门固然是一到精彩的风景,但还有更令人惊叹的城楼,它们才是嘉峪关真正的核心。
在所有城楼中,游击将军府最令我印象深刻,其门口一副对联甚是吸睛,集天地之正气于城府,当年鼓动风雨,掀起波澜之势立于眼前,甚是震撼。
府内存三堂,“堂武”,“堂文”,“议事堂”。分有三句话可形容“中华武魂之顶天立地不可丈量”;“中华之文博大而精深”;“以理服人者,才能得天下”。
天下大计,皆是在此将军府上商榷完毕的,此工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关国家大事,可想而知,当年住在此府上的,都必是当时举世无双的人才豪杰。几千年过去了,英姿犹在,为我们所欣赏,府内栩栩如生的雕像完美重现了当年情景,历历在目,画面性极高,令人回味无穷。
永驻荒漠,万里长城永不倒,嘉峪关永驻边疆,捍我中华之雄风,扬中华民族之威,尽管已无当日敌国外患,但威风犹在。久伫其下,深感之,乃写此文以示感慨:
中华之崛起必是势不可挡也!<br></h3> <h3> 初二的何牧遥,俞辰洁用实力说话,用自己的技术总结了一天的行程。今天的最后,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