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又称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br></h3> <h3>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网图)</h3> <h3> 来英国旅游最期待参观大英博物馆。事先为此行做了一些功课。</h3> <h3> 在网上查询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加上一张“十大宝”图,心中有点谱了。</h3> <h3> 从书中拍下大英博物馆的平面图(平面图上有展品摆放位置),圈好必看的展品,参观路线基本形成了,手里还备了一张必看展品清单。</h3><h3> 参观从正门左侧的埃及馆开始。</h3> <h3>阿蒙霍特普三世巨型雕像(4#展厅门口)</h3><h3> 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约前1350年,石英岩雕像,高117cm,宽81cm,厚66cm,1821年在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庙出土。</h3><h3> 这尊头像极高的工艺打造水平和精美的材质令人赞叹。</h3> <h3>1.罗塞塔碑(4#埃及展厅)</h3><h3> 罗塞塔石碑(RosettaStone)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碑制作于公元前 196 年,碑上刻有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三种文字书写的时任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诏书。近代的考古学家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石碑由随拿破仑占领埃及的法国军队于 1799 年在罗塞塔获得并因此得名,在英法之间的战争中易手英国。</h3><h3>(有数字标注的是博物馆“十大宝”)<br></h3>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雕像(4#展厅)</p><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几乎是埃及最著名的法老。这尊雕像质地为花岗岩,高2.6米,重7.2吨。雕像面部轮廓清晰,直立的胡子,说明这座石像是在拉美西斯二世健在时建造的。凡是胡子翘起的法老雕像都是死后制作的。右臂的圆孔据说是拿破仑时期试图将其盗走(未遂)的法国人凿的。雕像来自于埃及底比斯的拉美西斯神庙。</p><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其执政时期(公元前1279年5月31日 ——公元前1213 年7月或8月)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拉美西斯二世活了90多岁,据说还是吃甜食吃多了,以至牙龈出现问题引起败血症而去世的。他有八位皇后,其中有两个竟然是他自己的女儿,一群数量难以考证的妃妾和100多个儿女。他是一位强大的国王,一位战无不胜的将军,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设者。</p> <h3>带翼的人首牛身像(7#中东展厅)</h3><h3> 新亚述时期,亚述纳西拔二世,约前883~前859年,石质雕像,305*319cm,1845年由奥斯丁·亨利·莱亚德发掘,出土于尼姆鲁德西北王宫的南翼。</h3><h3> 这是守护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宫殿的一对神兽之一,另一个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h3> <h3> 带翼的人首牛身雕像由不同生物的部分身体组成:公牛的力量,鸟的速度,人类的智慧。有些还有鱼鳞,象征水上霸权。雕像五条腿,正面和侧面看都显得合理,但某些角度是五条腿。三层皇冠是皇权的象征,脸部显示出权威和自信。<br></h3> <h3> 大英博物馆最精华的展区是古希腊馆。精雕细琢的古希腊大理石雕塑,为大英博物馆最令人神往的艺术珍品之一。最引人注目的是整座涅瑞伊得斯纪念碑,和来自于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命运三女神雕像群、帕特农神庙雕塑。<br></h3> <h3>涅瑞伊得斯纪念碑(17#展厅)</h3><h3> 希腊馆紧挨着埃及馆,走进17#展厅,迎面看见涅瑞伊得斯纪念碑。这座又被称为“海中仙女碑”的巨型雕塑,公元前380年出土于土耳其利西亚的的桑索斯,通体融合了希腊和波斯的设计风格。圆柱中间站着的雕像,是海中仙女涅瑞伊得斯。</h3><h3> 这样一座巨大的纪念碑,曾毁于地震,如今漂洋过海,被悉数搬到了大英博物馆复原展出,让人瞠目结舌。仔细对比,大英博物馆的正门,几乎就是这座纪念碑的翻版!<br></h3> <h3>海中仙女海瑞伊得斯</h3><h3> 在希腊神话里,一共有50位涅瑞伊得斯,都是海神涅柔斯和水仙多里斯的女儿,拥有曼妙的身材和蓝色的头发。站在纪念碑上的女神,裹在身上的轻薄衣裙在微风中飘荡,几乎透明的衣褶,格外优雅地勾勒出衣下酮体的曲线美。<br></h3> <h3>帕特农神庙雕塑(18#展厅)
大英博物馆里的18号展厅是希腊帕特农神庙的专场。希腊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卫城,是古希腊奉祀雅典女神的神庙。大英博物馆内展出的是19世纪初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埃尔金勋爵从神庙拆卸下的石雕。这部分石雕衣物飘然、线条流畅、栩栩如生,非常壮观华美,是帕特农神庙雕塑中最精华的部分。
帕特农神庙位于希腊共和国首都雅典卫城,坐落在古城堡中心。石灰岩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矩形建筑物,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这就是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农神庙,又名巴台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神的最大神殿,帕特农原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此庙不仅规模最宏伟,坐落在卫城中央最高处,庙内还存放一尊黄金象牙镶嵌的全希腊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菲迪亚斯亲手制作)。它从公元前447年开始兴建,9年后大庙封顶,又用6年之后各项雕刻也告完成。393年它被改作基督教堂。在土耳其统治时期,它又成了伊斯兰的寺院。1687年威尼斯军队炮轰城堡,引爆了土耳其人堆放在神庙里的炸药,把庙顶和殿墙全部炸塌。19世纪初,英国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额尔金,雇用工匠,把表现雅典娜勋业的巨型大理石浮雕群像劫走。这批稀世之珍,有些在锯凿过程中破碎损毁,有些因航海遇难而沉入海底,幸存的至今仍陈列在英法等国的博物馆里。
希腊艺术黄金时代的巅峰,常常以雅典的帕特农神殿的建造为代表。建筑上曾经最精美的雕塑,也从古典时期的崇高庄严,转而追求更多样的表现。这些雕塑如今只有在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才看得到。
这座神殿原来是雅典城邦用来祀奉雅典女神的。神殿四周以朴素典雅的石柱环绕,正面八根石柱,支撑起三角形的山墙,侧面是17根石柱,形成一个长方形的空间,却用柱子的排列构成优美的秩序。每一根石柱都像一尊站立的人的身体,石柱上的直线刻纹,就像人体长袍垂下的衣褶。
监制帕特农神殿雕刻的艺术家是菲狄亚斯(Phidias) 。这些雕塑原来镶饰在建筑的内壁或山墙上。18世纪前后,西欧人热爱希腊艺术,许多最好的雕刻都被抢走,现在集中在英国、法国的博物馆中。1931年,艺术品商约瑟夫·杜维恩爵士(Sir Joseph Duveen)捐资修建了大英博物馆的“杜维恩展厅”(18号展厅),这成为“埃尔金的大理石”的专门展厅。
这些雕塑的摆放,实际上等于是把原来帕特农神庙上一圈儿朝外放置的雕塑浮雕按照对应位置全部朝里摆了一圈儿。
为什么这些来自帕特农神庙的雕塑要叫做“埃尔金大理石雕塑“呢?这就要提到把这些雕塑从希腊搬回(实际上是抢回)英国的埃尔金勋爵(The Earl of Elgin)。第七任勋爵Thomas Bruce在出任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希腊的宗主国)大使期间,专门招募了一个艺术家和工匠组成的团队,艺术家负责描绘建筑和各种雕塑的图样,而工匠们是拆帕台农神庙的主力。他用了整整11年的时间,把塑像、浮雕源源不断地从帕特农神庙上拆下来,装船运回英国,包括160米爱奥尼亚风格浮雕中的大约75米、17个真人大小的大理石雕塑以及92个柱间浮雕墙中的15个。
对于“埃尔金的大理石”,即使是英国人也抱以两种态度。济慈和歌德盛赞这象征着“一个伟大艺术新时代的开始”。而反对者拜伦认为埃尔金毁了雅典,他是一个不诚实的、贪婪的破坏者。对于中国人来说,Thomas Bruce的儿子,第八任埃尔金勋爵更加恶贯满盈:1860年10月,他在英国对华全权专使任上下令烧毁圆明园。
近几十年来,希腊政府一直致力于收回这批文物。英国方面当然不会同意。万一中国也来索要肿么办?英国还堂而皇之地给出理由:大英博物馆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中心,埃尔金的大理石由BM(大英博物馆)保管更为安全妥当。如果开此归还先例,西欧各国博物馆的大量馆藏都将不保;“埃尔金的大理石”已不仅仅属于希腊,它们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理应放置在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中展出,何况大英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而雅典新卫城博物馆需要买门票才能参观。<br></h3> <h3> 这里讲的故事是雅典娜刚出生时的那一时刻,她站在正中间,两边是心态与神情各异的男女众神。</h3><h3> 下面这组雕塑原来是置放在东侧山墙上的,雕刻比较深,表现女神们或坐或卧的身体。身体上衣服的裙纹如流水一般,产生优美的韵律,非常写实,却又能恰当地传达出人体丰厚悠闲自在的动作。女性身体的娴雅,男性身体的刚健,都被希腊黄金时代的艺术塑造出了典范。</h3> <h3>命运三女神(18#展厅)</h3><h3> 《命运三女神》是公元前447年至前438年由菲狄亚斯主持制作的大理石雕塑,是古希腊建筑物帕特农神庙东山墙上群雕《雅典娜诞生》中的一组雕像。现存3个无头无臂的女神,名字分别叫做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刻西斯。三位女神身着长裙,体态优美多姿,错落有致,尤其古代希腊式的宽大衣裙,刻画得柔软轻薄,衣纹线条流畅轻盈,透露出命运三女神优美、丰满而生命力旺盛的躯体,表现了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高度水平,堪称古希腊艺术珍品。</h3> <h3>栩栩如生的帕特农雕塑群。</h3> <h3>雕塑群局部。</h3> <h3>马头旁边是狄俄尼索斯男神。</h3> <h3>男神狄俄尼斯</h3><h3> 菲狄亚斯的《男神像——狄俄尼索斯》,约前438~前432年,白色大理石雕像,长度130cm,雅典帕提农神庙东侧三角楣饰,1816年向埃尔金伯爵购得。</h3><h3> 在三角门楣的空间限制下,男神姿态自然,活灵活现,体现了菲狄亚斯高超的艺术造诣。<br></h3> <h3>2.战车马头像</h3><h3> 菲狄亚斯《月神塞勒涅的战车马头像》,白色大理石雕像,约前438~前432年,长度83.3cm,雅典帕特农神庙东侧三角楣饰,1816年向埃尔金伯爵购得。</h3><h3> 这个雕塑非常生动,马睁大的眼睛和张开的鼻孔表现出牠在夜晚长时间奔驰的疲倦,逸出画面的下颚体现出菲狄亚斯艺术风格和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h3><h3> 礼品部有这个仿制马头出售。</h3> <h3>半人马和拉皮斯人(18#展厅)</h3><h3> 半人马石雕讲述的是拉皮斯人(Lapith)与半人马(Centaur)的战斗。半人马是希腊传说中半人半马的怪物,又称山杜尔人(Centaur),居住在佩利翁山一带,他们酗酒、残暴、色情。有一次拉皮斯有部落举行婚礼,邀请半人马部落参加,半人马们酒后乱性竟然试图抢走新娘,引发了拉皮斯与半人马之间的大战。(阿丽摄影)</h3> <h3> 另一个说法是半人马们某次酒后闹事,侮辱了拉皮斯的国王,引发大战。结果半人马被拉皮斯打败,被驱逐到品都斯山(Pindus)去。这场大战在古希腊是如此有名,以至于散布各地众多神庙的雕刻都少不了这一故事的点缀,巴特农神庙南侧的中楣档浮雕便是反映这场大战的。<br></h3> <h3>这是精美的浮雕中的一部分。(网图)</h3> <h3>被切割的浮雕。(网图)</h3> <h3>3.复活节岛雕像(24#展厅)</h3><h3> 智力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乃至全世界最偏远的人类居住地。它离最近有人烟的岛屿2000公里,离最近的陆地3200公里。这尊来自复活节岛的雕塑叫荷亚·哈卡纳奈(Hoa Hakananai'a)——其英语翻译为“隐藏的朋友”。1868年岛上居民将它送给来此的英国船员,做为礼物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后来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h3><h3> 这座摩艾石像是大英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它高2.42米,宽96厘米,直径47厘米,因其突出的眉毛、深邃的眼睛,恰到好处的大小,以及背后的故事,也被作为成千上万旅游者自拍的背景。<br></h3> <h3> 这尊雕像很是特别,它是由一整块灰色玄武岩雕刻而成,迄今已知的约900尊石像中,仅有不到15个是玄武岩材质。石像的背面雕刻三条横纹加一个圆圈的腰带,后脑与后背上有浮雕装饰。这些浮雕正是这尊雕塑最神秘的地方,含义尚不明确。其中两个仔细观察半人半鸟的形象,代表着拉帕努伊人的原始信仰“鸟人教”。<br></h3> <h3>4.绿松石马赛克双头蛇(27#墨西哥展厅)</h3><h3> 绿松石马赛克双头蛇高20.3厘米,宽43.3厘米,厚5.9厘米。</h3><h3> 这件双头蛇展品来自墨西哥,在当时是用来在仪式上佩戴的胸饰,如今则被认为是公元15~16世纪墨西加(Maxica)阿兹特克艺术的代表。蛇体由木头雕刻而成,外覆绿松石,蛇头红色、白色的部分是用贝类或海螺的壳做成的。
蛇是古代中美洲的宗教象征,与墨西加的几位神灵相关,包括羽蛇神(Quetzalcoatl)、火蛇(Xiuhcoatl)和云蛇(Mixcoatl)等,是墨西加主神“Huitzilopochtli”的母亲。<br></h3> <h3>《口袋导游》的截图更为清晰。</h3> <h3>骷髅头面具(27#展厅)</h3><h3> 挨着双头蛇有一具骷髅头面具。据说这是以真人头骨,加上绿松石、木材、黄铁矿、贝壳、皮革制作而成的。在其他国家,骷髅是一个令人恐怖的符号,而在墨西哥人眼里骷髅是一种吉祥物。再也没有比墨西哥对骷髅头更加热衷的国家了,骷髅文化已经融入墨西哥人的生活。</h3> <h3> 在墨西哥展厅里看完双头蛇和骷髅面具,转身拍了两个雕塑,原来是女神!<br></h3> <h3>瓦斯特克女神像(27#展厅)</h3> <h3>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主要陈列中国文物。1992年,在香港商人、收藏家何鸿卿的资助下,33号展厅更名为“何鸿卿爵士东方文物展厅”。除了中国文物,这里还有南亚和东南亚文物。而在2016-2017年的整修完成后,陈列有了较大调整,33号展厅也更名为“何鸿卿爵士中国与南亚展厅”。<br></h3> <h3>敦煌壁画(33#展厅)</h3><h3> 在33#展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这幅壁画,其他藏品却难觅踪迹。<br></h3> <h3>辽代陶瓷罗汉像(33#展厅)</h3> <h3>5.度母雕像(33#展厅)</h3><h3> 这件珍贵的青铜雕像来自于南亚斯里兰卡,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雕像不但做工精湛,而且设计巧妙,反映了极高的金属铸造工艺和艺术造诣。再加上体量巨大,几近真人大小,是实心而非空心由整块青铜制成,外面还饰有金箔,极具震憾效果。<br></h3><h3> 度母本是印度教的神祇母亲神,但现在成了慈悲与怜悯的化身,救苦救难的佛教神祇度母。这是印度教元素融入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今天印度和斯里兰卡两个国家关系错综复杂的象征。随着佛教的传播,度母神的形象也进入尼泊和中国等亚洲各国,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观世音菩萨就是度母的中国版本。</h3><h3> 这尊度母具有典型的南亚风格,沙漏型身材,上身赤裸,下身衣着轻薄,充分显示女性酮体的优美,令人震撼。<br></h3> <h3>犍陀罗佛陀石像(33#展厅)</h3><h3>巴基斯坦,公元100~300年。
这件古老的佛像,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是人类已知最早的佛教坐像之一。它发现于巴基斯坦的喜马拉雅山脚下,那里曾是古代佛教的中心。<br></h3> <h3>木雕彩绘佛像(33#展厅)</h3><h3> 这是一尊木制彩绘观音,金朝(公元1115~1234年),在陕西省发现。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国号大金(元朝之前)。</h3> <h3>明宣德景泰蓝坛(33#展厅)</h3> <h3>中国琉璃墙(33#展厅)<br></h3> <h3> 95#展厅是中国瓷器厅,琳琅满目的瓷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h3> <h3>6.大维德花瓶(95#展厅)</h3><h3> 大维德花瓶(至正大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器,其顶部邻近的铭文标明它们的时代能够追溯到1351年。1935年,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分别从两个收藏家手中买下它们,令这对花瓶重聚。</h3> <h3>北宋的汝窑</h3> <h3>明万历青花瓷</h3> <h3>明宣德单色瓷</h3> <h3>阿弥陀佛大理石像</h3><h3> 在一楼通往三楼的楼梯旁边矗立着一尊高达6米的隋代开皇年间阿弥陀佛白色大理石像,它绝对是这座博物馆中最大最雄伟的佛像。根据莲花基座上的铭文可知,这尊大佛原来被供奉在河北省韩翠村的崇光寺,不知何时被明目张胆运到海外。</h3> <h3>雕像细部。</h3> <h3>7.大祭司木乃伊(62#展厅)</h3><h3> 在四楼62#展厅里,有一具特别的木乃伊,它的主人是古埃及身份尊贵的霍尼吉提夫大祭司。这具木乃伊棺制作于公元前240年左右。
1835年,霍尼吉提夫的木乃伊来到了大英博物馆,距离这具木乃伊出土约有10年左右。当时人们刚刚破亿了埃及象形文字,因此第一步就是阅读他棺木上的铭文,以了解他的身份、职位和宗教信仰。人们对霍尼吉提夫本人的所有了解,都是从这具木乃伊本身,还有它所带有的物品中得来的。从内馆上可以看到,他是托勒密三世时期,(前246-前222年)卡纳克阿蒙神庙的祭司。<br></h3> <h3> 霍尼吉提夫内棺上有一张精美的黄金面具,金色表明了他的神职身份。据说在埃及,所有的神衹都有黄金身躯。面孔下方是太阳神的带翅圣甲虫,象征着自然世界,两侧则是敬拜旭日的狒狒。<br></h3> <h3>棺木下半部分的铭文是古埃及象形文字。</h3> <h3>8.乌尔王军旗(56#展厅)</h3><h3> 乌尔王军旗是一件苏美尔人制作的艺术品,出土于乌尔城的皇室墓穴(今位于伊拉克巴格达南部),距今有 4500 年之久的历史,且可能被构建在一个空心的木箱子上, 通过精心镶嵌的马赛克在两面分别呈现了战争与和平两幅不同的画面。乌尔王军旗是乌尔王出征时的门旗,也是庆功的旗帜。</h3><h3> 其中饰板正面描绘的是战争情节,上下共划分三层:最下为军队的出征与凯旋。那时打仗是用战车,四轮战车由四头驴子拉着,车上站着驭手和战士。右边第一辆象征出征,第二辆战车下面躺着敌人即表示获胜;中间一层表现战斗与胜利后的战士行列,有穿戴盔甲的,有披着毛毯斗篷的,有手持短矛正在与敌人搏斗的,还有押送俘虏的士兵,等等。最上一层,中央是乌尔王,他侧身向右,手拿长矛,在全副武装的士兵陪同下,正在视察战俘。两边人物不求对称,疏朗协调。<br></h3> <h3> 饰板另一面则描写了庆功宴的场面:最上层是国王与众臣们相对而坐,在举杯欢饮;中间和下面两层是描绘运载战利品的场景,有的在驱赶牛羊,有的在驮运货物,队列很长,整个队伍在陆续地往王宫进发。这两块镶饰板全是用贝壳、闪绿石、粉红色的次宝石等,镶拼在沥青为底的板上的。所谓乌尔军旗,就是记述乌尔城这一光荣历史,这种形式简直与我国战国时期的错金银(一种金质镶嵌工艺)水陆攻战图鉴有同样耐人寻味的欣赏价值。一位法国考古学家称它是战争与和平之旗。<br></h3> <h3>皇后的竖琴(56#展厅)</h3><h3> 这把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发现的竖琴,是距今约4600年前的古代苏美尔文物,在乌尔国王阿巴尔吉和王后苏巴德的陵墓内找到。<br></h3> <h3> 黄杨木的琴身,琴箱上镶嵌着黄金铸成的牛头,蓝宝石的眼睛,天青石的胡须。琴身上其余装饰还有贝壳、金箔、红宝石。眼前的展品根本看不出来!<br></h3> <h3> 琴身正立面用贝壳镶嵌的四幅画由上至下分别描述了:
1、古巴比伦传奇英雄吉尔伽美什与人面天牛相抱共舞;
2、雄狮用天狼送来的美酒佳肴开怀畅饮;
3、狗熊与驴子合奏竖琴;
4、山羊与人面蛇翩翩起舞。
此物被发现的时候,旁边有十名身着华丽珠宝的女子殉葬。这本身已经是足够令人印象深刻,浮想联翩的画面。</h3><h3> 网上的图片与实物不完全一样,没有可比性。</h3> <h3>乌尔皇室博弈(56#展厅)</h3><h3> 这是一种距今四千多年的棋类游戏,来自伊拉克南部城市乌尔。大英博物馆所藏的是这个游戏的棋盘和棋子,木质的棋盘上镶嵌着贝壳、红色石灰石和青金石。</h3><h3> 这种规则有些类似现在的飞行棋或跳棋的游戏在当时十分流行,盛行时间从公元前3000年延续到公元前1000年,涉及地域从印度一直到埃及和地中海东部。<br></h3> <h3>镶嵌着贝壳、红色石灰石和青金石的木质棋盘。<br></h3> <h3>跃立于树枝上的公羊(56#展厅)</h3><h3> 乌尔.伊拉克南部,公元前2600年,在乌尔的王冢墓地挖掘一件金制公羊。</h3> <h3>埃及艺术长卷(~53#展厅)</h3> <h3>长卷的左侧。</h3> <h3>奥克瑟斯双轮战车模型(52#展厅)</h3><h3> 奥克瑟斯宝藏是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前550年-前330年)时期遗留下来的金银藏品。
阿契美尼德王朝也称波斯第一帝国,是古波斯第一个将领土扩张到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土东起印度河平原,西至今天的保加利亚和希腊,西南至埃及、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地区。</h3><h3> 奥克瑟斯宝藏中最珍贵的是这架金质马车模型,马车被四匹小马驹拉着,车内有两个身穿米底国(Median,古代伊朗)服饰的人,车前则装饰着埃及守护灵侏儒神贝斯。 <br></h3> <h3>莫尔德黄金披肩(51#展厅)</h3><h3> 莫尔德黄金披肩,公元前1900~公元前1600年,发现于英国·威尔士北部。
这件珍贵的黄金披肩大小为45*30公分,所用黄金只有乒乓球大小。这件披肩曾经历经坎坷,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它来自于四千年前的威尔士,属于一位贵族的物品。它的华丽和精细都表明,当时的英国已经有了高超的设计能力和加工工艺。它的原材料来自欧洲各地,也表明当时的英伦诸岛并不孤立,是欧洲贸易网络的一部分。<br></h3> <h3>塞尔特艺术《下于茨酒壶》(50#展厅)</h3><h3> 下于茨酒壶(青铜酒壶),法国北部摩泽尔河,公元前450。
这件精美的青铜酒壶,发现于法国东北部的洛林,属于和帕特农神庙同一时期的作品。是为数不多的了解早期北欧社会的关键物品。
酒壶造型独特,展现出和地中海沿岸各地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做工也极其精致,表明当时的北欧也已经具备了复杂的金属加工工艺和高超的设计能力。<br></h3> <h3>酒壶顶部的禽和兽。</h3> <h3>塞尔特艺术《巴特西盾牌》(50#展厅)</h3> <h3>萨顿胡头盔(41#展厅)</h3><h3> 这是一件精美的武士头盔,属于公元七世纪的物品。这件头盔发现于英格兰北部沿海的一座大型墓葬,是英国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发现。同一墓葬出土的大量金银珠宝,武器,餐具,分别来自于不同文化,不同地域,表明了英国历史上的繁荣以及与欧洲大陆紧密的联系。<br></h3> <h3>9.路易斯西洋棋(40#展厅)
路易斯西洋棋由 82 枚雕刻精美的棋子组成,据说可能出自于 12 世纪的挪威,它们是在苏格兰的外赫布里底群岛中的路易斯岛被发现的。这些棋子由海象牙和鲸齿制成,因年代久远而呈乳黄色,但角色分明,人物特征明显,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br></h3> <h3>由海象牙和鲸齿制作的棋子。</h3> <h3> 刘易斯西洋棋子组成的画面,就好像古老欧洲大陆的一幕情景剧。其中的棋子“皇后”(拿牛角者)因为神似漫画“妈妈再打我一次”而爆红。(口袋导游截图)<br></h3> <h3>神态怪异的棋子,不可多得的表情包!(网图)</h3> <h3>德国奥格斯堡自动机械帆船(39#展厅)</h3><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1.00em;"> 这艘精心制作的帆船模型由镀金的铜和铁制成,高约90厘米。它</span><span style="font-size: 1em;">与亨利八世《玛丽玫瑰号》中所拥有帆船同款,就是西班牙在无敌舰队中派来对抗英格兰的那种船。</span></h3><p dir="ltr"> 它看起来是一条帆船,其实是一个帆船形状的机械钟和音乐盒。这个机械钟用来在宴会时宣布“宴会开始”的。据说,宴会开始时,船上的士兵就会朝国王走去,然后国王就要在座位上坐下来开始款待大家;船上的礼炮还会鸣响。</h3><h3></h3> <h3>这艘华丽的帆船有桅杆,有装备,随时可以起航,瞭望台站在乌鸦窝里,高高的船尾坐着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他面前,他最伟大的臣民们一个接一个地列队前进,转过头来,恭恭敬敬。在船体深处有个风琴演奏音乐。接着炮声轰鸣,浓烟滚滚,皇家帆船威风凛凛地向前驶去。(据说此船可以在餐桌上滑行。图片来自网络)<br></h3> <h3>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39#展厅)</h3><h3> 如何制造一块在颠簸的海上,也能时刻保持准确的钟?约翰.哈里森发明的航海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后来两个伦敦钟表匠简化了计时器的构造,降低了成本,制造出这样的精密计时器。<br></h3><h3> 让这件计时器声名远扬的一次航行是1831年随小猎犬号的航行,同行者有著名的达尔文。就是通过这次航行,达尔文最终提出了进化论,并完成了《物种起源》。<br></h3> <h3>10.伊费头像(25#展厅)</h3><h3> 这尊来自非洲的雕像是大英博物馆人种学中最著名的收藏,是13世纪尼日利亚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这尊头部雕塑十分精美,面部结构准确,皇冠非常精致。人物面部覆盖着的纤细刺花纵纹是非洲艺术的独有特点。头像的嘴唇周围有很多小孔,据推测是用来悬挂装饰物的。(阿丽摄影)<br></h3> <h3> 三个小时的参观,除走马观花地看了事先准备的一些展品外,又在中国瓷器馆和亚洲馆消磨了剩余的时间。大英博物馆的展品太多,若是功课做得不充分是看不到宝贝的,一是找不到,二是看到也不知道。</h3><h3> 本篇文字内容来自百度、网上游记和口袋导游解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