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童年那些事

自然而然

<h3>  水岚垭,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却被有些人记在心里,挂在口上。他们学习在这里启蒙,童年在这里度过。偶尔碰在一起,关于水岚垭的事,有关童年的那些事,那是津津乐道,有摆不完的龙门阵。</h3> <p>  这片洼地,曾是天府煤矿第三子弟小学的教室。久久凝视,朗朗读书声、课间休息的喧笑声仿佛还在耳畔回荡。启蒙从这里开始,求知的路从此起步。</p> <p class="ql-block">  无论如何你都不会想到:这就是水岚垭那上千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当年家庭用水都得用桶接肩挑。如遇夏天久旱不雨,排队等轮子那是常事,水慢条斯理往下滴,往往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但无论如何,你还得等。</p> <p class="ql-block">  据说水岚垭因这股水而得名。这股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常年不涸。几十年了,仍有涓涓细流,实属不易。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没有人挑水用了,但它仍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的确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  当年水岚垭车站站场已被宽敞的混凝土公路所替代,儿时的场景已荡然无存。</p> <h3>  那座专供小火车机车用水的水塘还在。水塘外墙长满了不知名的杂草,已近晚秋仍保持本色,与后山浑然一体,相得益彰。</h3> <p>  给火车上水的水塘,水浅浅的,当年可是满满的一池。</p> <p class="ql-block">  铁路旁(现在的公路旁)现存的石墙上方,曾经是排排平房,有的同学的家就在上面。房子已不是那时的房子,看着这堵墙,先前的样子依稀还能还原。</p> <p>  从这里往上是靠碉楼一侧的住宅区。我记忆中的家就在石梯的左侧,现在是一片菜地。</p> <h3>  碉楼,一个有些年代、有些气派的建筑,只剩下残垣断壁。</h3> <h3>  顺着这条路上去,是车站调度室一侧的住宅区。原有房子没有了,路还在。</h3> <h3>  解放初的村公所,被富皇水泥厂彻彻底底改变了,包括廖家湾一带。厂子迁走了,留下了厂房和矗立的大烟筒。生产那段时间,生意红火,粉尘飞扬,就近的乡亲们叫苦不喋。</h3> <h3>  从水岚垭翻山去黄桷树(东阳),从这里分路,绕廖家湾,上村公所,上山下坡,赶北碚场,以至到更远的地方,是水岚垭连接外面世界的重要通道之一,往来的人群经常是络绎不绝。</h3> <h3>  一号桥,小铁路从水岚垭到白庙子经过的第一座桥,还是那样坚固。右边一条小路通往干洞子,顺着小溪,顺势而下,断续经过几片竹林可以去白庙子和黄桷树(东阳镇)。这里偶尔也是他们上学路径的一种选择。</h3> <h3>  一号桥左边是谢姓姐弟同学曾经住过的家,不过现在已是另外一番景象。</h3> <h3>  从一号桥往下,原有铁路的路基路面演变成了一条简易的石子公路,一直通到原白庙子火车站。</h3> <h3>  二号桥和一号桥一样坚固无比,样子一点没变。</h3> <h3>  又是一座桥,自然是三号桥了。顺桥往下走,是桐子林,与一号桥分路去干洞子的路相连。那里有一棵老皀角树,只是记忆中的事了。</h3> <h3>  仔细看,这是一堵近百米长的挡墙。当年为防止火车失控翻下山崖,在接近四号桥的弯道上用石块和三合土(那时的水泥还比较金贵)垒就的一溜挡墙。</h3> <p class="ql-block">  四号桥。天府三校撤并到天府二校后,他们上学的必经之地。这里坟墓一个紧挨着一个,至今谈及还心有余悸的地方。桥已被茂密的杂树灌木覆盖,桥洞也被它们藏了起来,不见了踪影,但记忆还在。</p> <p class="ql-block">  白庙子车站看风景——嘉陵江观音峡。</p> <p class="ql-block">  挂在原白庙子车站位置一栋房屋墙上的牌匾:重庆市抗战遗址文物保护点“北川铁路——白庙子码头缆车(梭槽)遗址”,给了它实至名归的历史定位。</p> <p class="ql-block">  白庙子,每天上学都需要从这里上上下下的石梯,岁月磨砺的痕迹历历在目。追忆过去,仿佛昨天,触景生情,难免絲许感伤。</p><p class="ql-block"> 不禁感叹,岁月流逝不复返,珍惜当下才为真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