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任何手术都有感染的几率,切口感染是任何人不想看也不愿意看到的,而对于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患者来说,预防控制感染更加重要。我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验。</h3> <h3>一、外科伤口感染指进行外科操作时所暴露的组织、器官或体腔的感染。</h3><h3>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感染及器官感染,前者分为浅部(局限于皮肤及皮下组织)及深部感染。</h3><h3>也就是说,动静脉内瘘切口的感染属于浅部感染。</h3><h3>二、与感染相关因素:切口病原体的浓度;手术时间长短及手术中副损伤;电刀不正确的使用,使组织坏死、变性、血管闭塞等,造成血液供应障碍;身体因素,如高龄、免疫机制、肥胖、糖尿病、慢性炎症、营养不良、贫血、血管疾病等。</h3><h3>三、如何判断是否感染呢?也就是通过观察切口情况,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时可以诊断为感染,当然,如果有细菌培养结果是最好的。</h3><h3>四、感染切口的处理</h3><h3> 方法①撑开一个小口引流,换药,靠肉芽组织填塞切口。</h3><h3> 缺点:愈合时间长,易形成窦道。</h3><h3> 方法②早期 全程 全层拆开,清除异物、积液、积脓,换药4到6天,行二期分层或全层缝合。</h3><h3> 缺点:二次感染后需重新拆开。</h3><h3> <font color="#ed2308">方法③: </font><font color="#ed2308">通畅引流 清除坏死组织及脓液 换药 理疗 抗生素</font></h3><h3><font color="#ed2308">首先观察切口感染程度,根据感染程度来决定切口拆开的大小;通畅引流,切口拆开后给予清除坏死组织、脓液,给予放置引流条持续引流;规律定期换药,前期一日一次,待坏死组织减少、脓性渗出减少时引流条放置程度逐渐变浅,减少引流条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可应用生理盐水冲洗感染切口;联合应用红外线治疗仪对切口进行热疗。根据感染程度、拆开切口大小及切口愈合情况等决定是否需要二期缝合。根据感染程度合理应用抗生素。</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五、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方法:</font></h3><h3><font color="#010101">① 术中彻底止血,避免血肿形成,建议手术常规放置引流条引流。</font><font color="#010101">②皮下缝合新观点:皮下脂肪层可不用缝合,优点是省时间,缝线异物少,减少对动静脉瘘的压迫;前提是需要彻底止血,保持伤口干燥。</font>③缝皮时张力适度。④清洁敷料覆盖切口,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术后可以常规理疗预防感染。</h3><h3><br></h3><h3><br></h3> <h3>下面是一位患者的切口</h3> <h3>以上内容为本人经验,如有雷同,纯属志同道合。欢迎留言交流,谢谢😜。</h3><h3> Doctor 庞</h3><h3> 2018年10月22日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