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风雨五十年</h1><h1> 我们永远留存在彼此的记忆里 一一致永远的菱中68届高中(1)班</h1><h1> 五十三年前的金秋,一群少男少女怀着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来到了菱湖,一个美丽的水乡小镇,来到了浙江省菱湖中学,一个曾经的浙大附中。缘分将我们47人安排在一起,组成了菱湖中学的68届高中(1)班。只是,我们命运多舛,青春还来不及绽放,未来还来不及展翼,“文革”将我们永远定格在了66年,成了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成了菱中历届学生序列里永远的68届高中(1)班。尽管我们同窗共读只短暂一年,风云骤变中我们各飞东西,但校园里也曾留下我们许多难忘的足迹。尽管此后的几十年我们忙于生计,奔走在各行各业很少见面,但彼此的音容笑貌仍留存在记忆里。</h1><h1> 半个多世纪来,永远的菱中68届高中(1)班同学们,告别了纯真的少年,走过了茫然的青年,肩扛艰辛的中年,共同踏进了老年。有少数幸运者通过努力有所成就,更多同学在平凡忙碌中走到今天。但是,让我们倍感欣慰和自豪的是,今天,在纪念我们菱湖中学68届高中(1)班离校五十周年之际,全班同学个个健在,一个不少!这在我们菱中、在湖州的众多学校,乃至全国,也是为数不多、值得庆贺的喜事。</h1><h1> 五十年,整整半个世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五十年?而我们菱中68届高中(1)班全体同学却共同拥有了一个“五十年”!我们虽然没有血缘,却有着五十年的同学之缘。岁月流逝,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同学之情;年轮更替,改变了我们的容颜,抹不去我们共同拥有的“菱中68届高中⑴班”。</h1><h1> 回首往事皆淡然,此生最忆是校园。回忆往昔,相信我们老三届的同学们心潮最蓬勃,记忆最深刻。同学们,好好珍重,多多相聚,让我们在余生的路上结伴同行,让我们把永远的菱中68届高中(1)延续成为一个奇迹。 2018年10月6日<br></h1> <h1>一、青春校园篇</h1><h1> 稚嫩的脸庞,飞扬着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憧憬。瘦弱的身体,散发出对浩瀚知识的无尽渴求。三五成群的合影,虽缺乏色彩,却珍贵无比。那可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雨变迁而保留下来的老照片。破损、斑驳、褪色,有如我们逝去的美好年华,但满滿记载的都是同学情深。</h1><h1> 作为共和国最特殊的一代人,我们此生留有不少遗憾一一属于我们的青春校园,少了课堂里的朗朗读书声,少了课余时间里的各项活动和比赛,少了女生们甜美欢快的歌声,少了男生们汗洒球场后阳光的笑脸……还有,还有那该有而没有的全班同学毕业合影留念。</h1> <h1>周敏芳同学。</h1> <h1>徐丽芳同学。</h1> <h1>沈佩芳同字。</h1> <h1>蔡玉雏同学。</h1> <h1>祝昇娣同学。</h1> <h1>陈银凤同字。</h1> <h1>周佳音同学。</h1> <h1>陈惠珠同学。</h1> <h1>董金瑛同学。</h1> <h1>徐次威、周敏芳同学。</h1> <h1>童麟儿同学。</h1> <h1>邢福民同学。</h1> <h1>朱亿文同学。</h1> <h1>毕志高同学的小学毕业照,因沒找到高中的照片。不过没关系,同学们想象一下4年后的他就成了。😊</h1> <h1>房振新同学。</h1> <h1>李加兴同学。</h1> <h1>方兴国同学。</h1> <h1>1966年9月22日,我班一行16位同学在上海乘火车赴北京。在北京过了国庆,晚上车子载了我们观看烟花,次日(10月2日)返程。</h1><h1>祝昇娣、陈惠珠同学。</h1> <h1>1966年9月22日一10月2日。天安门广场。</h1><h1>周佳音、沈琴芳同学。</h1> <h1>童麟儿同学。</h1> <h1>卞一明、沈佩芳同学。</h1> <h1>沈佩芳、卞一明、周敏芳同学。</h1> <h1>祝昇娣、周敏芳、徐丽芳同学。</h1> <h1>周敏芳、沈佩芳、陈银凤、祝昇娣、卞一明同学。</h1> <h1>周佳音、沈琴芳、</h1><h1>周敏芳、卞一明、沈佩芳</h1><h1>祝昇娣、陈惠珠、徐丽芳、陈銀凤同学</h1> <h1>毕志高同学。70年在菱中对面的小学操场。</h1> <h1>叶家隆、方兴国同学。</h1> <h1>李加兴、杨国仁、邢福民同学。</h1> <h1>李加兴、叶家隆同学。</h1> <h1>费有忠、张世灏、沈健同学。</h1> <h1>周伯良、叶家隆、徐证正同学。</h1> <h1>邱泉泉、叶家隆、周伯良、徐证正、李加兴同学。</h1> <h1>前排:夏凤乔、章乃萍、潘菱韵、黄爱玉同学。</h1><h1>后排:沈越美、周敏芳、卞一明、徐次威同学。</h1> <h1>周伯良、李加兴、陈松林(学友)、叶家隆、邢福民、邱泉泉、徐证正同学。</h1> <h1>周伯良、盛佩孚(学长)、邢福民、李加兴、徐证正、邱泉泉、叶家隆同学。</h1> <h1>李天石、邢福民、童麟儿、朱伟雄、潘华新、徐证正、傅浩权同学。</h1><h1>倪更新、方兴国、孙育林、费有忠、张世灏、叶家隆、邱泉泉同学。</h1><h1>朱敬寅、沈健、毕志高、孙大栋、屠一呜、房振新、杨国仁同学。</h1><h1>68年12月份送潘华新、童麟儿、朱伟雄三同学去长广煤矿而合影留念。</h1> <h1>二、下乡支边篇</h1><h1> 六十年代未期,文革正热火朝天,68年3月一12月间,最早一批同学离校了。有参军入伍的,有矿井招工的,有响应号召下乡支边的,更多的同学还在无所事事中迷惘。</h1><h1> 69年至70年3月,是上山下乡的高峰期,同学们纷纷背起简单的行囊,奔赴祖国各地。有远赴黑龙江、内蒙兵团支边戍垦的,有就近农村插队落户的,有夫唱妇随远嫁他乡的……不同的去处,相同的命運。从此,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年甚至十来年战天斗地、脫胎換骨的艰苦岁月。</h1> <h1>内蒙生产建设兵团的卞一明同学。南方姑娘,厚重的棉军装,能抵御冰天雪地的严寒么?</h1> <h1>张世灏同学支边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硕大的帽子,瘦小的脸庞,你扛起了黑土地上劳作的艰辛和岁月的风霜。</h1> <h1>邢福民同学。那身军装很适合你,一个曾立志想当将军的士兵。若非那个特殊年代,相信你在部队里一定会干得很出色。</h1> <h1>张跃祥同学,在班里有"张肌肉"雅号,是个棒小伙。离校后下在梅峰,后入伍当了海军。</h1> <h1>沈佩芳。站在破旧简陋的农舍前,你的笑容依旧那么甜美,那是因为你还年青,少年不知愁滋味。</h1> <h1>班长潘华新,比同班同学小一岁。煤矿的工作服遮不住你滿脸的稚气。</h1> <h1>朱亿文在广阔天地如魚得水,被选入公社知青三结合领导小组,接受再教育才二年余,71年3月初就上调了。</h1> <h1>李加兴。下在梅峰山区,后在五七中学代课,拉得一手好二胡,至今仍是弓不离手。</h1> <h1>祝升娣。曾报名去支边,架不住母亲的眼泪,与妹妹一起下在了湖城北门外的塘甸公社。</h1> <h1></h1><h1>杨国仁与陈银凤双双去了杨国仁的老家诸暨,远嫁他乡的滋味不知比插队是否多份家的温暖?</h1> <h1>曹妙根。因家庭变故早我们一步离校,没有下放。后与朱亿文在同一运输船上当轮机长。一个管方向,一个管机舱。</h1> <h1>叶家隆。也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开着威武的拖拉机驰骋在黑土地上。</h1> <h1>房振新,苦干出成绩,成了公社知青标兵,很得公社书记器重,曾有一个版面的专题报道。</h1> <h1>沈琴芳、祝升娣。照片背面沒注年月,但从梳的小辮看,应在71、72年下放期间。</h1> <h1>三、人到中年篇</h1><h1> 翻篇的岁月已记不全同学们如何返城、就业、成家……但每个同学心里中都有不少酸甜苦辣的故事,那都是我们吃大苦,流大汗,战酷暑,抗严寒,一步一个脚印留下的经历。厚重的磨难,耗去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却沒有压垮我们,反而成就了我们日后岁月里努力拼搏百折不饶的毅力。</h1><h1> 人到中年,学业不系统,知识欠全面的我们,在各行各业里,要面对新挑战。在各自家庭里,要肩负父母、孩儿的双重压力。相信,每个同学的中年,都是一篇奋斗史,每个同学的中年,都有一份对得起自己的答卷。</h1> <h1></h1><h1>周敏芳。 1969年1月下放新溪公社建丰大队。1971年12月上调菱潮絲厂。1979年9月调入湖州市妇保院。工作刻苦努力,为人谦逊和善,深得同事、领导,包括我们同学的敬重和喜爱</h1><h1> </h1><h1> </h1> <h1>方兴国,凭天赋加努力,成为我市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时任市书协副秘书长。</h1><h1>此图在为湖州市局以上领导干部书法展点评。</h1> <h1>其作品,曾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书法群星奖。</h1> <h1>杨国仁陈银凤是我班唯一一对结为夫妇的同学,曾惹班里多少男生女生羡慕。😊杨同学74年先上调在菱湖,后调湖州工作。</h1> <h1>陈银凤同学76年从诸暨回到了湖州,在湖州烟糖公司任会计。精力充沛干劲足,做事认真又利索,工作、家事在她手中都调理得井井有条。</h1> <h1>在离开校园十七年后,35岁的她与8岁的儿子同一天跨进了校园。三年的全脱产学习,让她自此改变了命运。</h1><h1>幸运源自她敢于挑战的勇气、丈夫全力的支持,以及单位最终的成全。当然,更离不开她自己双倍的努力。</h1> <h1></h1><h1>岁月匆匆,风雨五十年匆匆而过,离校后没有下放,先随军,再回湖州工作。平凡的生活有幸福,也有辛酸无奈和苦累。如今回顾那些逝去的岁月,仍觉美好、亲切,象温暖的阳光洒进我的心房。同学们,夕阳之年,尽情享受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享受同学情谊吧!人生没有二个五十年,开心就好。</h1> <h1>董金瑛同学从内蒙兵团回菱湖后进晶体管厂,与房振新同学一个单位。</h1> <h1>徐次威同学沒下放,离校后参加了工作。</h1> <h1>离校后下在南埠公社7年。7年岁月可谓不短,但与同队知青相恋,故插队生活苦中有甜😊。后在湖州二中任教。一个书不离手,做事认真的好教师。至今,仍保留着清晰的思辨和演讲能力。</h1> <h1>因父亲病故而稍早离校,后在菱湖幼儿园从事幼教工作。当年可爱的小姑娘后来摇身一变成了孩儿王。看照片就和道徐丽芳同学亲切又谆谆善导。</h1> <h1>朱亿文,一个爱买书爱看书记忆力超凡的热心人。71年3月就上调进入湖州航运公司货轮上当老大。当时的航运公司在湖州也算得是个大企业,属下有几千职工。</h1> <h1>1976年从长广煤矿回湖州,纺机厂、物价局、发改委,一路走来,一路进步。为人热心,做事周全。</h1> <h1>1973年从部队回湖工作。在改革潮中带领300多员工再创业,励志好篇章。</h1> <h1>上图1992年7月单位在长兴活动。</h1><h1>下图1990年3月在市农行、信用社主任会议上交流发言。2009年8月于南浔银行菱湖支行退休。</h1> <h1>毕志高。工作时的证件照及出差时的工作照。</h1> <h1>房振新上调后在菱湖晶体管厂,后调湖州天昌丝绸印染厂工作。</h1> <h1>四、夕阳欢聚篇</h1><h3></h3><h1>那一年,我们走出校门,<br>告别母校,各奔前程。<br>插队农村、下到矿井、<br>塞外屯垦、入伍参军……<br>人生路上的同学47人<br>用各自的轨迹书写我们的青春。</h1><h1><br>世事变迁、知青返城,<br>同学们又开始新的征程。<br>各行各业,开拓进取,<br>敬老抚幼,肩挑责任。<br>几十年来一步一个脚印,<br>尽显我们老三届的拼博精神。</h1><h1><br>星转斗移,生命之树临近黄昏,<br>我们的人生舞台内容翻新。<br>照顾儿孙,辛苦中不乏欢欣。<br>书画、弹唱,老有所乐所成。<br>观光旅游,见识世界走出国门。<br>虽已七十古稀,并非人生尾声。</h1><h1><br>永远的菱中68届高中⑴班,</h1><h1>岁月悠悠,多多欢聚,不离不分。</h1><h3><br></h3> <h1>2018年10月6日。菱中六八届高中⑴班同学离校五十周年庆。</h1> <h1>这是方兴国同学为"68届菱湖中学高中⑴班"五十周年班聚写的五言绝句贺词:</h1><h1>悠悠五十年,</h1><h1>世事多变迁;</h1><h1>同学可安好,</h1><h1>一个都不缺。</h1> <h1>五十年前我们缺张毕业集体照。五十年的风风雨雨沒有磨灭同学们的精气神。略有遗憾的是部分同学因种种原因沒能到场,作为全班集体照仍不完整。真希望,来年有机会,全班47位同学,乘个个都健在,能团团圆圆来张大合影。</h1><h1>为了此次活动,朱亿文、毕志高、曹妙根等同学都忙前忙后为大家拍照。陈银凤、徐丽芳俩同学忙着签到、收费。在此谨代表全体同学为他们的热心服务点赞,向他们致谢。</h1> <h1>同学们签到。因篇幅关系,只能略选几张。</h1> <h1>每张脸上扬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同学们,相聚的感觉真好!</h1> <h1>沈"梦露"同学与曹妙根同学。</h1><h1>天多蓝,古稀年的女同学们多艳。😊</h1> <h1>2016年11月在太湖边举办的第一次同学大聚会,也是到场同学最多的一次聚会。</h1> <h1>太湖畔,留下我们虽不年青,笑容依旧灿烂的合影。天地为证,同窗情深。</h1> <h1>那天沈琴芳同学是主角,曹妙根同学封了她一个"梦露"之雅号。沈琴芳同学确实表现得落落大方,她的活泼开朗成了这次班聚的一大亮点。</h1> <h1>瞧瞧这敬酒的热闹场面,还有不少同学借酒壮胆在同学们的起哄下喝开了交杯酒。人生七十古来稀,夕阳之年须尽欢。</h1> <h1>2016年在湖州老鲜,班里最早的一次聚餐。</h1> <h1>湖州临湖桥畔百合茶室,这是班里男女生第一次相邀茶聚。应该是在2016年夏季。</h1> <h1>2016年国际大酒店。班长潘华新召集的商议有关11月份太湖班聚筹备事宜。</h1> <h1>我班12位同学在菱湖相聚、合影留念。</h1> <h1>菱中七十周年庆。</h1> <h1>飞英公园的一次茶聚。象这类茶聚已属常态化了。</h1> <h1>2017年1月24日。同学们在天煌聚餐后余兴未尽,又上杨国仁和陈银凤的新家去闹腾了一番。</h1> <h1>2017年6月14日飞英公园茶聚。祝同学迟到了,大家已照相毕,拉了几位男同学匆匆补一张。</h1> <h1>前排:徐丽芳、徐次威、徐烈民、费有忠、朱敬寅同学。</h1><h1>后排:沈健、倪更新、毕志高、潘华新同学。</h1> <h1>天煌聚会。无需名目,只要有人提议,大家就会聚一聚。是呀,再不聚我们真的老了。</h1> <h1>方兴国同学的长幅书法作品为聚会助兴。</h1> <h1>天煌聚会。周佳音同学也在。应该是2018年4月份。</h1> <h1>周伯良同学大号"大三弦",与李加兴均属我班的文艺骨干、演奏家。现今仍时不时有演出任务。</h1><h1>最后一张是原菱中校宣一分队聚会上周伯良同学在表演"滑稽戏"。😊</h1> <h1>2018年元旦时代大酒店辞旧迎新聚会。</h1> <h1>2018年新春初六聚会。在一个多月里聚了三次,先是寻常聚,后是辞旧迎新元旦聚(上面那张),再后是年初六,乘部分同学要各赴外地儿女家尽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职前依依不舍再聚。😊</h1> <h1>莫使金樽空对月,同窗相敬须尽欢。</h1> <h1>2018年3月13日飞英茶室聚乐。</h1><h1>飞英茶室成了我们菱中68届高⑴班的"根据地'',时不时聚一下。女生们聚得更勤。</h1> <h1>2018年3月21日,应吴孝璋同学之邀,二十来位同学上他家好好热闹了一番。惹得他家周周邻居伸长脖子啧啧称道。</h1> <h1>章乃萍、房振新同学。</h1><h1>潘华新、费有忠、潘菱韵同学。</h1> <h1>屠一鸣同学。</h1> <h1>王爱玉、章乃萍同学。</h1> <h1>徐烈民、倪根新同学。</h1> <h1>为了给永远的菱湖中学68届高中⑴班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值此五十周年之际,制作了这本纪念册。因岁月远久,资料收集困难,加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沒有到场,故册子制作存在很大缺憾,在此请同学们多多原谅,多多海涵。篇末题诗一首以作結尾:</h1><h1>有一种亲情是"同学",</h1><h1>有一种缘份是"同班",</h1><h1>有一种相聚是"怀念",</h1><h1>有一种祝福是"永远"……</h1><h1>愿菱湖中学高中⑴班,在菱中校史上,在我们记忆中长存、永远。</h1><h1> 2018年10月6日</h1><h1><br></h1><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