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峪深处觅仙踪

东晋桃花红

<h3>蓝峪,秦岭72峪之一,也是蓝田境内最有名的峪口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清同治《陕西南山谷口考》记为蓝谷,又名蓝田谷。蓝峪起自蓝田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秦岭北麓,终至蓝桥东,全长33公里多一点,中有312国道通过。  史书记载,蓝峪古称清河峪,这与峪内的水系有关。清河是灞河较大的支流之一,发源于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南的武家爬、海拔约1928米处的秦岭主脊东北侧,在秦岭下湾村至杨家湾间的凹处流入蓝田境内。清河沿蓝峪流下,汇入灞河,穿过的峪谷名曰清河峪。由于清河古名蓝水(北宋《长安志》又将清河称为蓝谷水),蓝水从山谷流过,蓝峪之名便流传开来。隋代因在此建悟真寺,蓝峪又名悟真峪。  蓝峪自古就是贯通长安与商洛间的交通要道,在距今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它是蓝田、蓝桥驿通过牧护关到商洛的一条通道,也是极为艰险的一段路程。  蓝峪是长安穿越秦岭的六大通道之一,古代长安人多是经蓝峪到商洛再沿汉江通往中原和江南,因此蓝峪又名蓝关道。隋唐时期,从中原和江南各地进京赶考、求官、经商的纷纷从此道而过,人流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因此这条道有“商山名利道”之称。直到今天,蓝峪仍是西安至商洛及中原的一条重要通道。  从地形构造上来说,蓝峪是蓝水长期冲刷形成的一个著名峡谷。峪口在普化镇杨斜村,著名的悟真寺、水陆庵就位于这里,因此我们探访峪口的第一站就是悟真寺。</h3> <h3>水陆庵原名水陆殿,为六朝古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  水陆庵地处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莲花下,坐落在一个形似卧鱼的小岛尾部。它三面环水,形似孤岛,帝有青山耸立,周有河水环流,故称水陆庵。  据记载,今日水陆庵本是古时的悟真峪北普陀兰诸庵内的水陆殿,庵毁后,人们便把这个殿宇叫做水陆庵。据《蓝田县志》及碑所记载,水陆庵系六朝古刹,唐时与上、下悟真寺组成了一个佛寺群。五代、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水陆庵是一坐规模不大的四合院,前有5间山门,南北两边各有厢房13间,院中有3间中殿,西有5间大殿,是一座完整的佛家寺院,整个院落显得清幽古朴。彩色泥质壁塑是水陆庵的精华所在。所说壁塑,也称“隐塑”或“影壁”,是中国绘画、雕壁合一的艺术形式,多以山水、花卉为题材,并施以色彩,形成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特殊样式。</h3> <h3><br></h3> <h3>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据史料记载,蓝田是古长安南通荆楚巴蜀的门户,可容纳千名僧侣的蓝田悟真寺水陆殿在唐代已是官方和民间举办大型佛事的重要地点。在水陆道场等大型佛事活动中,吹鼓乐助兴营造气氛,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由僧人和民间乐手传承至今。其记谱方法、演奏技法都很独特,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它还将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三者相结合,被业内誉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一块重要的“活化石”。</h3> <h3>走在蓝峪里,简直就像在画卷里穿行,这里的山水、历史、文化、典故、传说、诗词丰厚有趣,费秉勋先生的言及此处就是“仙境一样的地方”。</h3> <h3>悟真寺位于蓝峪中的南普陀区,是著名的佛教寺院。寺前立有石碑,记载其为蓝田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隋代所建。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游悟真寺诗》中:“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去山四五里,先闻水潺湲,自兹舍车马,始涉蓝溪湾……”  悟真寺初建于隋,唐道宗《续高僧传·终南蓝谷悟真寺释净业传》中记载“开皇中年,高步于蓝田之覆车山,班荆采薇,有终焉之志。诸清信士,敬揖成舟,为筑山房,竭诚奉养,架险乘悬,制通山美,今之悟真寺是也。”“开皇中年”即指隋文帝开皇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净业高僧为悟真寺开山鼻祖。  佛教在唐代十分兴盛,史载,唐高祖李渊曾下旨在悟真寺南修建玉泉寺。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下旨重修悟真寺山北寺院,并令开国名将尉迟敬德监修。此后又在悟真寺西崖修建栈道,从悟真寺上院到达下院玉泉寺长达3000米的路程中,沿途石崖间有石窟佛像,转弯处有佛塔,凌空栈道,如同天路。正如白居易诗中所写“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h3> <h3>悟真寺上寺北门</h3> <h3>悟真寺上寺南门</h3> <h3>河道中栈道孔,大多为圆形,也有方形的,分散排列。当年这一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说这些栈道主要用于军事。由于山石坚硬,孔洞千百年来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形状,石面上还留有横向石槽的痕迹,有些巨石上还有摩崖石刻,只是字迹斑驳,辨认不清。岁月侵袭,当年栈道上的木桩、木板早已腐朽,毫无踪迹了。</h3> <h3>悟真寺,上寺修行,下寺布施。<br>创造日文片假名的吉备真备就曾在上寺修行。</h3> <h3>观音潭</h3> <h3>莲花山上感化寺僧</h3> <h3>蓝桥自古被看作是爱情圣地,“蓝桥相会”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最有名的有三个故事。一个是“尾生抱柱”。说古时有一对相恋的男女,男的叫尾生,女的叫玉莲。一次他们相约在蓝桥桥头会面,玉莲因为家里阻挠无法前往,尾生在桥下等到半夜。这时突降大雨,山洪暴发,蓝水猛涨,痴情的尾生还是死死抱住桥柱不愿离去,被汹涌的洪水冲走。大雨过后,玉莲拼死来到桥边,只见尾生的衣服挂在桥边不见人,她也扑进滔滔河水中。直到现在,古蓝桥的桥墩遗址还在,旁边一块大石上刻有“抱柱处”三个大字。著名的戏剧《蓝桥相会》等都是依据这些故事改编的。</h3> <h3>一个是裴航遇云英,在“抱柱处”不远,还有一处石刻,上书“拾玉臼杵处”,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位赶考的青年男子裴航,为向女子云英求婚,在此得玉臼杵并捣药百日,治好了云英母亲的病,两人历尽艰辛终于喜结良缘。</h3> <h3>抱柱石刻,据说存于县文管所</h3> <h3>古蓝桥南上筝坡关处</h3> <h3>走蓝峪到这里,西北去即蓝关古道的咽喉。蓝关古道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的大驰道之一,北起咸阳,南极荆楚。在蓝田境内沿灞河川道东上,经县城南七里火烧寨村上峣山,登七盘道,经乱石岔、蟒蛇湾、鸡头冠、风门子、六郎关、下十二筝坡到古蓝桥,再由蓝桥经新店子、牧护关入商洛,出武关到达秦岭东南各地,这就是蓝关古道的全程路线。仅听沿途的地名,就可知这条古道的险峻难行,而古蓝桥连通秦岭南北的意义也显而易见。蓝关门阙所在地,就是蓝关古道在蓝田境内的尽头了,也是蓝田通向商洛的必经之地。</h3> <h3>当年韩愈被贬潮州,离开长安过蓝桥驿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其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名句,映照出落难诗人的满腔悲愤和对前途命运的担忧。诗人司空曙《登秦岭》曰:“南登秦岭头,回首始堪忧。汗阙青门远,商山蓝水流。三湘迁客去,九陌故人游。从此思乡泪,双垂不复收。”诗人离别故乡长安时的悲凉之情跃然纸上。而白居易和杜甫也在这里发出“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的悠远绝唱。</h3> <h3>远眺王顺山</h3> <h3>蓝桥街西街</h3> <h3>蓝桥街河道</h3> <h3>蓝桥街西口</h3> <h3>蓝桥街,古蓝桥驿所在地</h3> <h3>蓝桥街河道的北面是属于秦岭山系的王顺山,南面是蓝桥山,也叫成仙岭,远远望去,山上松树满坡,青翠茂密。  蓝田籍学者、西北大学教授费秉勋先生曾在这里求学,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座山上有唐代就传得很神奇的仙窟,往稍东的山上细看,松树丛中闪着白色的石崖,就是仙窟的洞口,韩愈的侄孙子韩湘子就在这洞里修行,这仙窟叫碧天洞。”</h3> <h3>远望碧天洞</h3> <h3>  碧天洞又称湘子洞,建在半山腰上,是一座很出名的道观,现有刘崇懿道长和几名徒弟居住。据介绍,碧天洞最早源于先秦,是吕不韦问道之处。吕不韦主政后,碧天洞作为皇家韬略之地,地位尊崇,各级官员、学士蜂拥而至,所谓“终南捷径”,最早出处就在于此。至唐朝,八仙之一韩湘子在此修道成仙,遗《蓝关宝卷》与后人,从而自成一派。韩祖头骨数块供奉于洞内,故碧天洞又称湘子洞,是全国唯一存有神仙灵骨的祖师庙。</h3> <h3>据说碧天洞叫前洞,辋川的锡水洞叫后洞,两个洞相隔几十里却是相通的。洞中有一引水管和一口大缸,潘道士他们饮用的就是山泉水,水质非常好。</h3> <h3>东望潘坪</h3> <h3>王顺山原名玉山(著名的蓝田玉即产于此),是蓝峪和流峪的界山,此山名气颇大,有“天下第一孝山”之称。传说当地人王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临终之际,放心不下王顺,就让儿子把她埋在山顶,她要看着儿子平安生活。母亲去世后,王顺从山下担土葬母,孝行感天动地,这也是王顺山山名的由来。白居易有诗云“昔有王氏子,羽化升上玄”,说的就是王顺担土葬母,后来羽化成仙的故事。</h3> <h3>“天下名山此独奇,望中风景画中诗”,这是明朝诗人刘玑对王顺山风光的描绘。乘坐索道从空中俯瞰,奇峰耸立,清潭点点,高大的林木遮天蔽日,摩崖石刻依稀可见,王顺山的风姿尽收眼底。</h3> <h3>窄峪口</h3> <h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朝诗人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可以说在关中家喻户晓,对这首爱情诗的发生地大多数人认为是在长安。蓝桥当地人却说发生在古蓝桥桃花碥村,并以现存的一块“桃花碥”为证:说是南方书生崔护当年到长安城赶考时,是通过商州牧护关到的蓝田地界,在离蓝桥驿不远的一茅舍借水时遇到心上人。两人的爱情故事后来还被改编为碗碗腔《桃园借水》,广为流传。<br>此为第三个爱情故事。</h3> <h3>牧护关,唐时为蓝田关。<br>蓝水发源于牧护关。</h3> <h3>史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次出巡,两次经过这里,走的是最为险峻的一段路。2000多年间,作为连接关中与东南的唯一交通要道,兵家必争的第一要塞,这条古道上曾走过迁徙奔波的流民百姓,回荡金戈铁马的呐喊厮杀、响起商贾驼队的喘息吆喝、传来文人墨客的激情吟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