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的情缘

时文杰

<h3>  只有到了一定的岁数才能体会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弹指一挥间”,等术语的含义。</h3><h3> 转眼间我们毕业五十年了,当年毕业的时候处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一部分人改行,一部分人去农场,一部分人去工厂……没有毕业典礼,没有毕业证书……大家来不及道别,就像被扫地出门一样,懵懵懂懂地闯入了社会……</h3><h3> 五十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少男少女都变成了银发老者。人越老越怀旧,自从有了微信就建立了群,互相找,大家相约五十年再聚首。</h3> <h3>金秋十月是北航校庆的日子,群主张罗大家到北京聚会</h3> <h3>北京!我回来了!</h3> <h3>北航!我的母校!我回来了</h3> <h3>55年前,我们背着行李卷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集到你的身边。</h3> <h3>我们抱着要做一个红色航空工程师的美好理想发奋学习。</h3> <h3>学校变化极大,增加了许多建筑,从南面进来几乎不认识了。连招待所也找不到了。</h3> <h3>游泳馆!?仔细一看这不就是当年露天游泳池的地方吗?那时候两个游泳池还是我们挖的呢。</h3> <h3>气派的体育馆!!!,</h3> <h3>大家到招待所305房间集合。刚见面时总是一愣,待坐下来仔细端详……是他!是他!哈哈哈……老了!老了!</h3> <h3>  群主李平安,是这次聚会的总策划。前不久他刚做了膝盖置换术,走路还要杵枴杖,但他还热心地为同学安排住宿参观等事宜。</h3><h3> 李平安杵枴的样子真是别有风采。</h3> <h3>年轻的时候李平安就热衷于各种电器,摄影等活动,这不!三脚架都背来了,为大家照相。当年的许多黑白照都是他的杰作,现在看来好珍贵啊!</h3> <h3>校友会专门排了两个学生陪同我们参观,向我们介绍学校的变化。</h3> <h3>现在的北航已经成了综合大学,分成了很多学院,除了航空航天以外,还有什么“艺术学院”,“外语学院”,“医学院”,“人文学院”,“马列主义”……。原来的老九系成了——机械工程和自动化学院。</h3> <h3>老教学楼仍在,经过修缮更漂亮了。</h3> <h3>一系楼,原来三楼是图书馆。</h3> <h3>主楼前再合个影。记得刚入学的时候一气奔到主楼的八层楼顶平台去上自习,真是精力过盛。</h3> <h3>现在在里面学习的莘莘学子都是我们孙子辈的人了。</h3> <h3>学校的条件也好多了,主楼一层是学生休息的地方</h3> <h3>新建的主楼气派漂亮</h3> <h3>新主楼一楼陈列着各屆校长的照片。</h3> <h3>新主楼前合影</h3> <h3>当年,我在这里照过像,如今再来一张</h3> <h3>五十年前,你在主楼前就这样把我放倒了。</h3> <h3>今天咱哥俩在原地再来一张合影吧</h3> <h3>在文革中,我们的数学老师胡淑虹就在主楼的这个拐角跳楼自杀了</h3> <h3>新建的图书馆楼</h3> <h3>参观航空航天博物馆</h3> <h3>八号楼曾经是女生宿舍。我们在这里住过,后来搬到四号楼。</h3> <h3>男生宿舍在绿园的对面,早上晨跑的时候我们就等在这个路口,男生跑过来后,我们再跟到队伍后面跑。</h3> <h3>北京的同学做东,请大家在全聚德吃烤鸭。</h3> <h3>我班原来有六位女生,有两位身体不好,不能来聚会,一位是老伴身体不好,离不开。还有一位已经去世了。只有两人参加了聚会。</h3> <h3>当年的六位女生</h3> <h3>饭桌上大家回忆同窗五年的各种趣事:</h3><h3>当年进校时谁和谁一个宿舍……</h3><h3>64年下乡四清谁和谁一个小组……</h3><h3>同春和老贾一顿各吃了七个馒头……</h3><h3>罗秋生问:“我这个罗大校的外号是怎么喊出来的?”,经过大家回忆,是何錫廉起的外号。因为当时罗秋生很瘦,何锡廉想叫他“罗大瘦”,但是何锡廉是广东人,“瘦”字发音总说成“校”,于是久而久之“罗大校”,的美名就喊了五年。</h3> <h3>  饭桌上最重要的话题是和未参加聚会的同学视频。说的最多的话是“喂!喂!看看我是谁?” ,”不对,不对,再仔细看看!”…………</h3><h3> 五十年了,青丝变白发,认不出了……脑袋里全是二十多岁的印象,实在没法和眼前的沧桑面容相重叠。但是时间一长就越看越像,动作,说话还是老样子。 </h3> <h3>同学们填词作诗抒发离别之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