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蝯翁睥睨慎翁狂,黑女文公费品量。
翰墨有缘吾自幸,居然妙迹见高昌。
——启功
六朝碑志笔法,可于高昌墓砖墨迹中探索。
何绍基叟得魏张黑女墓志孤本,甚自矜重,一再临写。包世臣慎伯撰《艺舟双楫》推挹北碑,以郑文公碑为极则。张黑女志累经影印,郑文公碑世尤习见,学人临写,俱难措手。即见叟功力之深,所见临黑女志虽异常肖似,顾自运之迹,竟无复黑女面目,亦足见其难学矣。慎翁楷法之精者,学王彦超重刻庙堂碑,略放则拟郑文公碑。惟见其每笔卷曲,不见碑字敦重开张之势,故何氏于黑女志跋中讥包氏未能横平竖直,盖由于此。
高昌墓志出土以后,屡见奇品。其结体、点画,无不与北碑相通。且多属墨迹,无刊凿之失,视为书丹未刻之北碑,殆无不可,惜包何诸公之不获见也。<br></h3> <h3>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一些古人墨迹被从地下挖出,这为今人了解古人笔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其中,高昌墓砖是重要代表。
高昌国是古代汉族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之哈喇和卓(Karakhoja)地方,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当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高昌国在贞观十四年(640年)为唐所灭,于是此地成了高昌县。
在古代,墓砖有刻字填朱和直接墨书或朱书两类,而高昌出土的墓砖书法绝大多数以书而未刻的形式留存。加之吐鲁番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干燥的气候,使我们今天见到的高昌墓砖书法大多完好如初,提按转折、浓淡燥润的用笔历历在目。这些书法,无论从笔法、字法、章法或是形式感等方面来看,都为楷书和其他书体的创作提供了多种借鉴和参照,有的甚至使人耳目一新。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墓砖”,虽出自唐辖西州之地,但书法主流却表现出承接北朝书风的趋向,表现了较突出的地域色彩和民间书法特征,与斯时的中原“正襟危坐”、“楷法森严”的唐楷拉开了距离,体现了鲜活的性灵和自由的精神。<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