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乡关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刘范军1952年参加工作,由辽宁丹东的宽甸通江村来到沈阳参加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初建,后与母亲结婚,生育我们兄弟四人,此后就一直生活在这里,直至他患病离世。沈阳就是我们的家,除了大哥彦忠生活工作在西安外,我和弟弟彦海、彦钢始终都生活在沈阳。</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小的时候,父亲很少提及他儿时生活的家乡,不知是怕我们不谙世事不屑谈及,还是他也不甚了解,反正触及此类话题极少。记忆中文革前爷爷和小姑来过沈阳,由于尚未启蒙开学,印象不是特别深。1970年的冬天,伯父刘范勋患坐骨神经痛,父亲去老家接他来沈阳治病,才第一次和老家的亲人有了面对面的接触。其他的记忆就是来自妈妈后来的只言片语,她一生中回宽甸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后来父亲患病伯父携家人来沈阳探望,此时我正在部队服役没有与他们谋面。再后来送父亲回老家安葬,伯父和他的小儿子衍奎来沈阳迎接,才又和老家的亲人有了接触。当时弟弟彦海大学毕业利用暑假和伯父一起把父亲的骨灰送回了老家。此外,和老家的亲人接触比较多的就是堂叔刘范权和大姑夫尹延德(音),那个时候他们时不时的利用公出来家里和爸爸攀亲续旧,其他对家乡的记忆就寥寥无几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1, 1, 1);">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利用暑假时间,只身一人回到宽甸老家,第一次去祖茔给爸爸扫墓,对老家才有了直观的了解和感性的认识。 2015年冬天,伯父病重弥留之际,念及子侄,我和小弟彦钢闻讯前去探望,由于此时妈妈也患有重病没有在老家过多停留,都是来去匆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1, 1, 1);"> 2016年,妈妈病故离世,清明的时候送她回老家和爸爸合葬,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小姑和一众亲人、宗亲,此后回老家宽甸的次数就逐渐的多了。特别是2018年初春,伯父三子衍奎儿子大龙娶妻,我们兄弟一同回老家道喜,见到了更多的家乡亲人。期间与堂叔之子衍成攀谈甚欢,都有共同的疑惑,我们的老家在宽甸,可是先祖的老家又在哪里呢?他们是从何时、何地来到宽甸的呢?于是就了迫切寻根问祖的愿望,相约有机会一定要刨根问底把这埋藏在心底的疑惑解开。</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1, 1, 1);"> “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到了花甲之年,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随着老一辈人的逐渐离世,寻桑梓、探根源的念头萦绕在脑海、心头,祖先、故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每当提起这些都能让你心潮难以平复,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这就是所谓的故乡情节吧?</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1, 1, 1);"> 六月衍成给我发过来他爸爸遗留的一张记有我们宽甸五世先祖的纸条和在微博上觅得的一篇关于山东文登刘氏的文章,随后与文章发布人刘书明进行了联系,通过刘书明、刘春明两位宗亲与《刘氏家乘》(族谱) 比对,确认了我们宽甸刘姓是山东文登刘子实的后人无误,这与老人心口相传的先辈来自山东相吻合。</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1, 1, 1);"> 认祖归宗是一件大事,更是宽甸刘姓一支后人的喜事。观家乘,知悉家族繁衍史,思先祖,虽未谋面似相见,他们的生活轨迹恍如昨天般的鲜活展现在当下,对于后世子孙寻其宗迹、觅其史事、续其魂魄将会受益匪浅。欧阳修说:士生于世,莫知所出,其异乎兽者,仅能识其父母也。 感激祖先留下的《刘氏家剩》,知道了自己所出之处,甚幸没有让我成为莫知所出的兽者,了却了不知乡关何处的窘态。</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1, 1, 1);"> 吾之所出山东文登,我是何人?乃子实公后人,第二十二代孙刘彦义也。</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2018年9月於沈阳</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b></p> <h3><b>这是衍成父亲刘范权保存的16~20世祖的世系一张纸条,就是通过此纸条,经过与山东文登刘氏后人保存的《刘氏家乘》比对,确认宽甸刘姓是山东文登刘子实家族后人,属十二房的第三房。</b></h3> 文登刘氏起源 <p class="ql-block">我刘氏族源流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刘必绍,万历七年.1579)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氏族何昉乎?考之《左传》:天子建国,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号,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此氏族之所由始也。 </p><p class="ql-block"> 士庶家之氏族,其先必有所由,今不可考矣。然律音各有所属,始姓各有其地,则姓书具载之,而非无稽也。 </p><p class="ql-block"> 我刘于五音为宮,五行为土,其先为彭城。今刘之氏族遍寰宇,固皆彭城之分欤。若语其源流,辟如水。然水以有源而其流不竭,固所以达其源也。天下之水,莫大于四渎:长江发源于岷山,淮河发源于桐柏,黄河发源于星宿海,汉水发源于嶓塚。其流則由四渎而为百川,千支万派放乎四海。</p><p class="ql-block"> 海之水岂以无源而汪洋若是哉!江淮河汉之分犹五姓,宮、商、角、征、羽之属也。流各有源,姓各有自。</p><p class="ql-block"> 观水則知氏族矣。水不以末流而忘其源,氏族可以世远而忘其祖耶? </p><p class="ql-block"> 我刘分于彭城,析于海內。我族始于东牟,播于文登,至不肖绍方八世,迄我孙则今十世矣。其先,占籍在辛汪之九里,嗣分三甲,戶有百丁,则百丁三甲皆一里也。皆一里皆一氏族也。水流而不息,其源一也。族衍而无穷,其始一也。</p><p class="ql-block"> 彭城、东牟莫考其详。文登之氏族,以溯文登之源流,十世之派,本于始祖而不可忘。自始祖而来至于今,由今而衍于后,皆骨肉,皆一脉而顾,可忘耶?今之族虽一而世则十,里虽一而甲则三。适此不为联束,不为谱系,再更数世,愈远而愈疏,则氏族虽存,而源流莫辨,犹今日之视彭城与东牟也。 故特考之,以为笃宗盟者识。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刘必绍,山东文登人,被誉为明代文登著名“四君子”之一。文登刘子实家族第八世祖,生于明嘉靖壬辰年(1532)八月二十日,卒于万历癸巳年(1593)十二月十九日,入乡贤祠。历汝宁府通判、保安知州、平凉府同知、保定府同知……。著有《四书传习心谭》《观我亭集》《言治纪略》《官箴补》《三镇一览图说》等。) </p><p class="ql-block">注释: 1、何昉——昉,起源。</p><p class="ql-block"> 2、赐姓、胙土、命氏——古人姓和氏是有着严格区别,天子对有功德之人赐姓命氏。</p><p class="ql-block"> 3、无稽——无考。</p><p class="ql-block"> 4、四渎——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即“江、河、淮、汉”,(长江、黄河、淮河、汉水)。 5、河发源于星宿海——星宿海,位于黄河源头地区。 </p><p class="ql-block">6、嶓冢——山名,古人称是汉水源头。</p><p class="ql-block">7、宫、商、角、征、羽——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p><p class="ql-block">8、占籍——报户口,入籍定居。 9、至不肖(绍)方八世——写这个源流考的人“刘必绍”。方,刚刚。10、里甲——明代社会基层组织。城市中的里又称坊,近城者则称厢。每里人户为一百一十户,一里之中多推丁粮较多的十户为里长,其余百户分为十甲,甲设甲首。 11、适此不为联束——联,连结,束,捆在一起。 </p><p class="ql-block">12、笃宗盟——笃,忠信;宗盟,指同宗、同姓。 </p><p class="ql-block">13、彭城——指江苏徐州。</p> <h3><b> </b><b>《刘氏家乘》谱载:“吾刘五音为宫,五行为土。吾刘先为彭城……”。“吾刘分于彭城,析于海内;吾族始于东牟,播于文登”。从谱中得知:先始祖子实公原系东牟郡人。两汉至晋、宋,曾置东牟郡;明、清为宁海州即今牟平、乳山境地及文登之西部。始祖子实公兄弟三人,分三支徙居。明洪武初一支(子宝公)留本州宁海,今为烟台市牟平区,一说为养马岛(待考证);一支(子资公)徙昌乐县朱刘店,一说为诸城县(待考证);一支我祖子实公徙文登县,居文登城北蔄山镇境内生息繁衍,后家族又徙居文登城内,落脚鸭儿湾、文山、南门里(河北村)等多处。祖茔当时安在文登城后东北青石岗。家族数百年来,渐次徙居于胶东半岛本地区之文、荣、牟、乳等县境内。乃至于外省,如东北三省(闯关东)、新疆等地。且近代以来,亦有流寓国外生息蕃衍者。</b></h3> 关于刘氏家乘 <h3><b> 《刘氏家乘》</b><b> 是记载文登刘子实家族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文籍。它记载了</b><b>家族从元末明初由宁海(牟平)迁居文登,经明清两朝和民国以来近700年的繁衍史。《刘氏家乘》由八世祖刘必绍首修,民国七年(1918年)由十八世祖刘锡畴等末次续修族谱,由于</b><b>刘子实家族的扩枝散叶和世系庞大,刘氏后人将《刘氏家乘》所载之乾部总系和元亨 利贞四部支系的辈派字进行整理汇总(含单字名的偏旁部首如;“言”字旁、“土”字旁等),以便于国内外刘子实家族之后裔寻根问祖。</b></h3><h3><b>刘氏家乘《乾部》记载的第一至第八世(含名讳),九至二十世的辈派字。</b></h3><h3><b>一世:<font color="#ed2308">子</font>(子实)</b></h3><h3><b>二世:<font color="#ed2308">惟</font>(惟顺惟新)</b></h3><h3><b>三世:<font color="#ed2308">士</font>(士敬)</b></h3><h3><b>四世:明(暹-明辉 <font color="#ed2308">旻</font>–明朗 勗 晟)</b></h3><h3><b>五世:德 巨(兴-德隆昌-德荣芳-德馨<font color="#ed2308">福</font>-巨源)</b></h3><h3><b>六世:朝 (珣 珦 琎 珂 璵 瑛 瑲 珍 <font color="#ed2308">珤 </font>琚 瑶 琛)</b></h3><h3><b>七世:尚 之 宗 世 夫(尚志尚友 尚恭 溱 洧 渥 瀹 泮 洙 汶 渤 勳 然 黔 默 烋 焘 熊 廉策 筑 範 笙 篪<font color="#ed2308"> 籁</font> 筭 笃 简 筠 筒 笺 管)</b></h3><h3><b>八世:长 应 敦 必 梦 魁 尔 “土字旁”( 泽长 庆长 祚长 年长 源长 应宿 应期 应奎 应时 敦敘 連 貴 应中又名应元 敦化敦素 敦厚 敦德 敦临 敦信 敦献 坤 址 坦 城 敦学 敦典 敦惠 敦贵 必续 必绎 必绥 必纲 必继 必强 必盛 必介 必令 必光必徵 必徤 必登 <font color="#ed2308">必绍</font> 必亨 梦鱼 梦鳌 梦凤 必绶 必缉 必绘 必绮 必纶 必纯 必高 必周 必章 必祥 必明 必大 必诚 世魁时魁)</b></h3><h3><b>我们宽甸刘姓后人的先祖在《刘氏家乘》所记载的信息在《利部》各册里可清晰追溯。</b></h3><h3><b>第九世:恩(<font color="#ed2308">濡恩</font> 湛恩 洪恩)</b></h3><h3><b>第十世:<font color="#ed2308">樾</font>(十二房) 亓 佶 倬 俨</b></h3><h3><b>第十一世:“火”字旁 <font color="#ed2308">“言”(讷</font>)字旁</b></h3><h3><b>第十二世:<font color="#ed2308">一</font></b></h3><h3><b>第十三世:<font color="#ed2308">重</font> 昭 兆 肇 润 元</b></h3><h3><b>第十四世:嘉 文<font color="#ed2308"> “三点水”</font>字旁<font color="#ed2308">(泗)</font></b></h3><h3><b>第十五世:文 之 芝 思 继 恒 可 大 兴 鸿 德 举 <font color="#ed2308">“木”</font>字旁 <font color="#ed2308">(桐)</font>“三点水”字旁 “山”字头 “山”字旁</b></h3><h3><b>第十六世:万 长 成 元 士 彦 修 <font color="#ed2308">毓</font> 光 贵 善 高 日(曰) 安 熙 希 正 行 尚 云 作 仁 “火”字旁“言”字旁</b></h3><h3><b>第十七世: 文 连 谦 吉 世 培 覆 汝 <font color="#ed2308">基</font> 友 中 秉 克 元 永 龄 云 忠 允 毓 廷 国 “土”字旁 “木”字旁“三点水”字旁</b></h3><h3><b>第十八世:祥 得 书 文 田 铨 德 世 克 <font color="#ed2308">锡</font> 开 育 穜 学 林 信 纯 元 喜 日(曰) 运 熙 “金”字旁 “山”字旁</b></h3><h3><b>第十九世:元 秉 钟 文 汉 咸 玉 维 茂 贵<font color="#ed2308"> 永</font> 正 晋 兆 允 振 源 开 进 英 峻 景 真 “王”字旁</b></h3><h3><b>第二十世:云 沛 鸿 继 华 振 树 书 <font color="#ed2308">文</font> 升 天 国 润</b></h3><h3><b> 从</b><b>《刘氏家乘》查到的宽甸刘姓1~20世先祖名讳:</b></h3><h3><b>一世祖刘子实--
二世祖刘惟顺--
三世祖刘士敬--
</b></h3><h3><b>四世祖刘旻--(民)
五世祖刘福--
六世祖刘珤--(保)
七世祖刘籁--
八世祖刘必绍--
九世祖刘濡恩--
十世祖刘樾蒨--(钱)
十一世祖刘訥(ne)--
十二世祖刘一仁--
十三世祖刘重华--
十四世祖刘学泗--
十五世祖刘桐--
十六世祖刘毓秀--
十七刘正基--
十八刘锡龄--
十九刘永明--
二十世祖---刘文生</b><b></b></h3><h3></h3><h3><b> 刘文来</b><b></b></h3><h3><b> 民国七年(1918年)续谱时确定了二十一世至四十世的辈派字:</b></h3><h3><b><font color="#ed2308">蕃 衍 循 彝 </font><font color="#010101">训</font>,同 傳 積 厚 名;</b></h3><h3><b>蕴 鍾 常 嗣 绪,建 树 迺 揚 聲。 </b></h3><h3><b>【</b><b>截止到</b><b>2018年底宽甸刘氏已繁衍到24代,虽然各支后代从23代起没有按《刘氏家乘》21世至40世辈字取名讳,但后人应记住自己的辈分派字,便于日后寻根问祖。】</b></h3><h3><b> </b></h3><h3><br></h3> <h3><b>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的文登刘氏宗谱及查询目录。</b></h3> <h3><b>《刘氏家乘》世谱记载的二十世先祖的世谱实图。</b></h3> <h3><b>一世祖 子实。</b></h3><h3><b>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版《文登縣誌》卷五《流寓》篇載:“明,劉子實,寧海人。元末遭兵,徙文登,族姓繁衍。</b><br></h3><h3><br></h3> <h3><b>二世祖 惟顺。惟顺、惟新兄弟情深死后葬同穴。</b></h3> <h3><b>三世祖 士敬。</b></h3> <h3><b>四世祖 旻。</b></h3> <h3><b>五世祖 福。</b></h3><h3><b>【刘福公与丛公兰比邻时,丛公尚为书生,为勉励其刻苦读书,书赠绝句“书声久不过东墙,为问贤甥有甚忙?莫谓尔今年尚少,嫦娥偏爱少年郎”之句。丛公感而卒业,遂登高第仕,至上卿大夫。其勉励后辈之绝句广为流传,直到今日。】</b></h3> <h3><b>六世祖 珤,岁贡监生。</b></h3> <h3><b>七世祖 籁,敕赠承恩朗,直隶保定府通判。</b></h3> <h3><b>八世祖 必绍</b></h3><h3><b>选贡监生,明万历年间,卸任保安知州后,在文山西麓建“万卷楼”,藏书上万册。解放初期,文登人民政府将书院藏书及没收地主豪绅的图书交由文登专署文化科收藏。1952年1月,成立文登县文化馆图书室;1956年4月15日,成立文登县图书馆。馆址设在清同治二年兴建的丛氏宗祠,馆内4万余册古籍善本主要源于“万卷楼”、“听雨楼”和“文山书院”的藏书,被誉为明代文登著名“四君子”之一。</b></h3> <h3><b>九世祖 濡恩。选贡监生,直隶河间府通判,奉旨任朝鲜事竣(相当大使衔),诰授奉政大夫。</b></h3><h3><b>育子十二人,一人出继外省,一人早逝外,十人皆有功名,被誉为文登十二支刘。</b></h3> <h3><b>十世祖 樾蒨,山西布政司都事、代知州,诰封中宪大夫。</b></h3> <h3><b>十一世祖 訢(培育讷子一良)。进士,顺治12年(1655)参加会试,列二甲七十一名,吏部授兵部主事,晋升本部郎中,云南开化府知府。一同参加会试的叔弟刘煇列二甲七十二名,成就了兄弟同榜进士的佳话。</b></h3><h3><b>(一良之子孔绍,雍正11年(1733)进士,翰林院庶吉士)</b></h3> <h3><b>十一世 祖讷,生员。敕封文林郎翰霖院庶吉士。</b></h3> <h3><b>十二世祖 一仁。</b></h3> <h3><b>十三世祖 重华,生员。</b></h3> <h3><b>十四世祖 学泗,监生。</b></h3> <h3><b>十五世祖 桐。</b></h3> <h3><b>十六世祖 毓秀。</b></h3> <h3><b>十七世祖 正基。</b></h3> <h3><b>十八世祖 锡龄。</b></h3> <h3>十九世祖 永明</h3> <h3><b>二十世祖 文生 文来。</b></h3> <h3><b>注释:</b></h3><h3><b>生员:通过童试为秀才也叫生员。</b><b></b></h3><h3><b>举人:通过乡试为举人,</b><b>没有通过乡试,只能算秀才。</b><b></b></h3><h3><b>贡生,指明清两朝秀才(又称生员)成绩优异者,可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明清时,每年或二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成为岁贡(生)。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在国子监学习的人统称为监生。</b></h3><h3><b>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此三人为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名额固定为三人,二甲、三甲录取名额从数十至二百余不定。</b></h3><h3><b>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古代朝廷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的差选,由朝廷任职,后改由转运使,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b><br></h3><h3><b><br></b></h3><h3><b>祖宗十八代:
自己之父――父亲
父亲之父――祖父
祖父之父――曾祖
曾祖之父――高祖
高祖之父――天祖
天祖之父――烈祖
烈祖之父――太祖
太祖之父――远祖
远祖之父――鼻祖
父亲之子――儿子
儿子之子――孙子
孙子之子――曾孙
曾孙之子――玄孙
玄孙之子――来孙
来孙之子――晜孙
晜孙之子――仍孙
仍孙之子――云孙
云孙之子――耳孙
<br></b></h3> <h3><b>史学研究专刊《史林探幽》记载八世祖刘必绍的文章。</b></h3> 续二十世以后世谱 <p><b> 二十世</b></p><p><b>文生一支暂缺</b></p><p><br></p><p><b>文来,生于1907年,卒于1980年8月4日,享年73岁,葬於宽甸通江村浑江畔祖莹地。</b></p><p><b>子二,范勋、范军</b></p><p><b>女二,</b></p><p><b>娶妻:付氏,生于1911年,卒于1964年正月26日</b></p><p><b> 二十一世</b></p><p><b>范勋:生于1929年2月27,卒于2015年4月14,享年86岁,葬於宽甸通江村浑江畔祖莹地。</b></p><p><b>子三,衍堂、衍玉、衍奎</b></p><p><b>女二,衍梅、衍华</b></p><p><b>娶妻:徐桂芝,生于1933年2月初2,卒于1993年五月十八,葬於宽甸通江村浑江畔祖莹地。</b></p><p><br></p><p><b>范君:生于1933年11月20号,卒于1982年8月29日,享年49</b></p><p><b>岁,葬於宽甸通江村浑江畔祖莹地。</b></p><p><b>子四,彦忠、彦义、彦海、彦钢</b></p><p><b>娶妻:杜书苓,辽宁营口人,生于1935年7月17日,卒于2016年2月23日,享年81岁,葬於宽甸通江村浑江畔祖莹地。</b></p><p><b> 二十二世</b></p><p><b>衍堂,生于1950年。</b></p><p><b>子二:</b></p><p><b>娶妻:</b></p><p><b>衍玉,生于1954年。</b></p><p><b>女二,红、静</b></p><p><b>娶妻,</b></p><p><b>衍奎,生于1963年。</b></p><p><b>子,循龙</b></p><p><b>女,循影</b></p><p><b>娶妻,</b></p><p><br></p><p><b>彦忠,生于1958年,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b></p><p><b>子,欣,研究生,工程师。</b></p><p><b>娶妻,张宝杰,辽宁昌图人,大学文化,工程师。</b></p><p><b>彦义,1960年出生,大学文化,政工师。</b></p><p><b>子,子卿。</b></p><p><b>娶妻刘育宁,安徽修宁人,大学文化,图书馆员。</b></p><p><b>彦海,1964年出生,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b></p><p><b>娶妻武红,辽宁辽阳人,大学文化。</b></p><p><b>彦钢,生于1969年,大学文化。</b></p><p><b>子,依林。</b></p><p><b>娶妻李芳,辽宁沈阳人,大学文化,高级技师。</b></p><p><b> 二十三世(缺)</b></p><p><br></p> 从山东到关东 <h3><b> </b><b>从族谱的记载推断,18世祖锡龄生于道光己亥年(公元1839年),卒于光绪丙申年(公元1896年)时年58岁,王氏生于道光戊申(公元1848年),卒于光绪乙亥年(公元1899年)时年52岁。</b></h3><h3><b> 19世祖永明是在父母双双去世后,约在1900年前后离开文登来到东北的。
族谱中记载15、16、17、18世祖去世后都葬在了文登的台上北山之阳,从中可以吾出他们当时生活在台上村一带,可以确定永明离开文登的出发地就是现在的文登宋集镇台上村。
分析:当时双亲病故,治病和办理丧事给永明的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家庭一定是负债累累,如此才携妻儿领着弟弟永德</b><b>(身有残疾未婚配)</b><b>无奈的离开文登来到人迹罕至的东北创业,推断永明来东北时的年龄在30~35岁之间。</b></h3><h3><b>
<br></b></h3> 祖先居住地概括 <h3><b> 祖先居住地台上村现今基本情况 </b></h3><h3><b> 台上村隶属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宋村镇,明朝正德年间(1505年~1521年期间)刘姓族人由文登昌阳迁徙至此成村,我刘一脉则是从16世祖毓秀始来到台上,时间大约在1750年左右。邻村有紫金山村,山西村,宋疃庄村,耩上村,天蓝水清,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物产丰富
主要农产品:红苹果,橘子,奇异果,柠檬,红椒
村内资源:金,银,辰砂,滑石,耐火粘土。
企事业单位:鱼台县水利机械修配厂宋村销售点,华银建材有限公司,台上村村民委员会,第三新型建材厂,文登三吉电子有限公司。</b><br></h3> <h3><b>十世祖长房居住的文登刘上口村。二房居住院西村,三房、四房居住台上村。</b></h3><h3><b>(照片由二十二代宗亲刘春明提供)</b></h3> <p><b style="font-size: 18px;">骏马骑行各出疆,</b></p><p><b style="font-size: 18px;">任从随地立纲常;</b></p><p><b style="font-size: 18px;">年深外境皆吾境,</b></p><p><b style="font-size: 18px;">日久他乡即故乡。</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早晚勿忘亲命语,</b></p><p><b style="font-size: 18px;">晨昏须顾祖炉香;</b></p><p><b style="font-size: 18px;">苍天佑我卯金氏,</b></p><p><b style="font-size: 18px;">二七男儿共炽昌。</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中华刘氏祖训诗</b></p> <h3><b> 读《刘氏家乘》,了解家世渊源,知悉我家族源远流长,对先祖们的奋斗经历和取得的辉煌业绩倍感自豪,正可谓:日冠嵛坊,文山毓岫;旻高誉盛,光前裕后。彰显了我刘氏一脉族冠文山,书香相继;齐家治国,兴旺发达。感召我刘氏族人教化后嗣:忠孝礼仪,格物明德;博学笃志,弘扬建树。先祖们的奋斗经历、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让吾辈汗颜。八世祖必绍公所言“五世之后服虽无,亲未尝无;泽虽穷,情未尝穷,十世而后子孙之蕃衍宗支,高大门闾,有以光前而裕后者,是未可知也”。作为子实公的后人须勤奋努力,将先祖积淀和赋予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不忘初心,创造无愧于先祖的业绩,续写刘氏家族的新辉煌。</b><br></h3><h3><b> 2018年10月</b></h3><h3><b><br></b></h3> 故乡文登简介 <h3><b> 文登市一般指文登区,隶属于山东省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介于北纬36°52'~37°23'、东经121°43'~122°19'之间;西阻于昆嵛山,与烟台市牟平区和乳山市相接,北连威海市环翠区,东邻荣成市,南濒黄海;属北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区总面积1615平方公里,辖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和埠口港管委会,共有763个村居,总人口58.12万(2015年末)。 文登历史悠久,因秦始皇东巡“召文人登山”而得名。568年,置县。1934年,属山东省鲁东区。1956年,属莱阳专区。1958年,改属烟台专区。1967年,改属烟台地区。1983年,改属烟台市。1987年,改属威海市。1988年,改为省辖县级市,仍由威海市代管。2014年,设立威海市文登区。 文登拥有156公里海岸线、5处温泉和昆嵛山、天福山、圣经山、回龙山等自然景观,是中国温泉之都、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最美养生栖居地、中国最佳休闲小城、国际滨海养生之都。</b><br></h3> 世谱乾部文章十则 <h3><b>1.族谱前序</b><br></h3><h3><b>族有谱,所以亲亲也。同族则骨肉相关,其情自亲,何待谱而后亲也?抑有说焉,族众则名字易混,世远则居里必别自名,字同居里异族子弟,将视其本族之尊者,为陌路而不知亲,此谱之所以不可无也。古者帝王有世系,诸侯有世牒,士庶人有族谱,绵绵瓜瓞,明明宗派,使其子姓一览而无遗。自知今日之宗支虽远,服制(指与穿戴有等差的丧服有关制度)虽降,自始祖视之皆我骨肉之一脉也。夫水之有源,木之有本物也,放乎四海而山下出泉者。有自发于万枝而土下出根者,有自言一脉也。观水木之本源,则知宗族之本源矣!可以人而歉于物乎?人不可歉于物,则同族者有自(指有其来处),来而安可以疏而不亲乎?谱既立,则宗亲自明。宗既明,则亲自在。谓其世远服降,而情遂隔绝,是背始祖也。世之好友者多结义,义结而情联。雷陈谓之胶漆,孔李谓之通家,不特始之缔交者,亲之至其子若(指和,同)孙数代,犹以为世讲,况同族乎?《孝经》子云:“不爱其亲而《孝经》子云:“不爱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背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背礼。”背德背礼皆背祖也。焉有背祖而可谓之孝?焉有不孝而谓之人乎?我子姓睹是谱也。若名若字皆有稽考而不敢同,知其祖之不敢背也。固虽别灶别籍,别坟墓别甲里,未尝别于始祖也。始祖千万世不能别,则子姓千万世不能疏,亲同族非所以广孝乎?呜呼!此谱一立,而我族之背德背礼者,可以默然,思惕然,儆而不敢为骨肉之罪人矣。岂曰小补云乎哉!</b><br></h3><h3><b>2.族谱后序</b></h3><h3><b>古之贤者乐于为善,其要在于亲亲而仁民。盖亲与民情有亲疏,故亲亲与仁民爱有厚薄。然其所以亲所以仁,其中又各自有隆杀(指尊卑、厚薄、高下)焉。此爱之序而学之实也。爱岂无差等,而学岂徒章句哉!亦唯酌(指考虑、度量)诸心而已。亲亲仁也,仁人心也。人之心无不知爱我父母与兄弟者,我心知能之良在,赤子则然也。达之九族,情多间隔,甚至有亲肥瘠,若秦越者,此何以故心学?不明宗谱亦未之察耳。盖学先明于心,而亲必察之谱。一谱之中历代俱在,绵绵瓜瓞共蒂同根,虽千枝万叶,有不可以二本分者。族既联骨肉而相亲,我安得岐形骸而割爱耶?故爱父母此心也。等而上之,故爱父母此心也。等而上之,爱始祖亦此心也,爱高曾祖亦此心也,爱兄弟此心也。等而下之,爱子侄亦此心也,爱孙玄曾亦此心也,爱父族此心也。类而推之,爱母族亦此心也,爱妻族亦此心也。推类以尽其余,爱奴仆此心也,爱邻里乡党亦此心也,爱百姓万民亦此心也。虽其用爱不同而同此仁,亦自此心而斟酌之也。赤子此心也,大人不失亦此心也。《朱子》谓良知,良能扩而充之,充此而已,无分穷达,均此心学。而家而国而天下,而士而大夫而卿相,理无二致。学岂有二术哉?《西铭》谓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以及“理一分殊”(指宋明理学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之旨正有见于此耳。夫亲亲仁民,爱不混于所施,则心有定见而善以明,学有实用而仁不匮。斯之(有大概推测之意)谓明于理一分殊之义。比迹(有与人在一起之意)古先贤,思过半矣。《孟子》论友善,自一乡一国以及天下,又上论古之人,良以(有确实因为之意)古人有先觉焉。愚壮诵“三坟五典”(指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古人与稽(有与古人相合之意),尧舜不可尚(尚同上)矣。唐尧亲九族而九族睦,虞舜微五典而五典从。以故时雍风动,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平天下称极治也,不外于亲亲长长,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此古人首善之极,不为睦族之宗盟乎?嗣是而后,平仲既贵,父之族嗣是而后,平仲既贵,父之族无不乘,车马广受,告老后用尽御赐千金,周济族属。宣秉服布食疏矣,而常俸收养亲族。吴隐之浣衣披絮矣,而余禄分赈族党。薛平家无声乐,禄入悉散之族人。卢怀慎不管产业,俸给皆分之亲属。楊绾俭薄自守,未尝口问生计,所得俸禄随月分给亲故。房彦谦屡空自得,未尝少积家财,所得俸禄尽数周恤亲友。许衡贫尝食糠,及为相财有余,即分诸族众,及诸生之贫者。数贤非纳交要誉,亦非恶其声而然。此学明,此心纯故。但知族之当睦,而不敢以君禄自私也。大要苟可以终余年,即不必为子孙做马牛,而视亲族人如秦越之不相干矣!范文正公尝有言曰:“我宗族甚众,于我固有亲疏。自我祖宗视之,则皆子孙也。我安得不恤其饥寒也哉!”旨哉斯言!诸先贤之睦族,其亦默(指私下、暗中)有此见欤。蠢兹下愚(指无知盲动愚蠢的人)处族不睦,问学徒为口耳,宗族视如陌路。良有由然病在昵,房帏之言如饴糖,视财货之利如骨髓。赤子之心一失,知能之良尽丧。故手足一体忍于割恩,即同胞兄弟尚不相亲,而况族人乎?又况乡邻乎?是以有父母尚存而别籍异财者是以有父母尚存而别籍异财者,有父母方没而争产聚讼者,不思明有人非幽有鬼责,非裕后之道也。观之德璋悲号而乌鸟翔集(即“德珪代毙”),三田分家而紫荆枯死(即“三田分荆”),可以觇(指看,偷偷察看)兄弟之善不善,由妯娌之和不和,不唯通神人且孚(有相应、符合之意)禽木也。是不可以惕然思幡然悟乎?要之有肯綮(指筋骨相连的地方,比喻要害或关键)在焉。睦族必自亲兄弟始,兄弟不分则子侄一视,下及孙枝。彼同行辈皆为兄弟世,合燃灶共财产,即一家之中已有九族,如是而不相睦者,未之有也。古之人有行此道者,樊重世三世共财,楊遁百口偕灶,刘君良四世同居,陈兢七世不析,裴宽击鼓会饭,李昉计口给食,张公艺九世同家。向使因妯娌而析,兄弟则长枕大被花萼不相辉,联珠合璧浑璞非至宝矣!又安能历数世而无藩篱尔汝哉?愚素寡学,有忝(忝:辱,有愧于,又用作谦辞)古哲人。然此心不昧,偶有一得不敢不体诸身,以贻诸子。愚筮仕为郎矣,再仕为大夫矣,非能有才德以诏爵禄也,亦非能由科第以博名位也。我先人之世庆(庆:奖赏,吉祥)积于我身,乃以旷典之恩选荣此官,欲报先人而徒事蒸尝(泛指祭祀)弥文(多指礼制)焉耳矣!薄先人之子孙而不睦,则在世时何颜以侍家庙?死去后何颜以见于地下?自分有余愧焉。昔在家食时,颇知厚于本宗,岁有逋贷未尝相较,诸亲之鳏寡孤独者未尝不相周,亲亲之心用爱稍殷。兹入宦途,诸族人及乡人来者无虚月,亦未尝不分禄以资归计。特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其迹。加志穷民,止守常禄,无科索亦无暴虐,亲知亲矣,民亦未尝不知仁也。更自立赡族仓,用图经久。计更自立赡族仓,用图经久。计岁积俸,计俸折银,计银籴栗,计栗给宗,使先人之子孙无饥寒,是亦报先人之一念也。如有余者而推及外亲,是亦体先人之余意也。《论语》云:“见贤思齐,从善如登。”窃常黾勉而效法之,敦仁广爱,兢兢然自盟于心。果其中有子弟之不肖者,我请诸族长教之。教之不从,依族约行之,彼仍执迷不悟,不但我族人弃之,我弃之,我先人亦弃之矣。是在子弟自爱何如耳?至于外亲乡里之人,则大贤固无所不容,大故(有重大、特别变故之意)亦所当绝不贤。虽不可以拒人,损友亦所当远。自有先正(泛指前代的贤人)之训在。如是而概周之,非我族人意也,非我意也,亦非我先人意也。若曰族谱之修徒列支派,存名氏历代烨燃在册,以新人耳目,而情不相通,今不效法,后不可传,何取于谱为!</b></h3> <h3><b>3.族谱引</b></h3><h3><b>族有谱,所以志本族世代之履历也。往见世之为谱者,止叙祖考以来之名字子息,而不及显晦与事业迹。若实录而行,无综核,履历不详,何以作法于后昆哉!夫国有史,郡邑有志,非徒纪实迹,良以备鉴观而联古今,作者有深意存焉。族之谱古谓“家乘”,晋之乘,文公谓取记载行事之意。谱亦家乘名正,载一族之行事也,非一家之史之志乎。古以家乘名岂无见哉!谱之规制未知昉(昉:有起始谱之规制未知昉(昉:有起始之意)于何时。粤稽往牒,唯宋儒盛为之。苏文忠公,欧阳文忠公,朱文公各有谱。其制准纲世系,自一世至五世而止,六世更提为一行,六世至十世而止,十一世更提为一行,以次而后莫不皆然。大都谓服以五世而降,泽以五世而绝,故谱亦以五世而叙也。先哲固自有说,诚非后生小子之管可窥测者。愚意君子之视,其先一体而分,一气而合,虽百世犹一世也。五世之后服虽无,亲未尝无;泽虽穷,情未尝穷。盖不忍以六世与始祖行,亦不敢以士族与帝系等同。特以一世为一行,自二世三世以及十百千万世,以次而叙。历代虽远,本乎祖者则同比我子孙。如同亲联于五服,外情洽于恩泽,余岂敢为世远而妄其祖哉。既不敢以世远而妄其族,自不敢以世远而疏其祖之孙。睦族之义寓于作谱之间,此愚有望于将来意也。况履历详而行实备,又可以昭劝惩乎。然则规格之异于宋儒,虽若杜撰而非袭用。固有寓意于其间者,文献《名公》。幸勿以立异而让之。</b></h3><h3><b>4.刘姓不必认汉祖辨</b></h3><h3><b>太古无姓自混沌,既开文明,渐启姓氏,源流始别。《尚书》载:“赐土姓。”《春秋》载:“天子建国,因生以赐姓。”其始姓未尝不同源。历之世代,支流愈远,仍复认初封为远祖。达之天下诸姓不一,非金枝玉达之天下诸姓不一,非金枝玉叶以攀援天潢(指帝王后裔),则山河带砺(指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以窃附勋旧(指有功勋的旧臣),漫无凭据而称人为祖,甘作云礽(有远孙、后继者之意)而自称为孙,只博有识者一嗤笑也。考诸家族谱,陈姓之祖胡公,姒姓则祖神禹,赵钱孙李而下各有所自,则各有所祖,懵然因袭而莫之怪。其同郡邑同姓不同宗者,则又明知非一祖,而不知妄认,仍认远祖者,胡为其然耶?胡公封陈,陈姓有自矣。今谓其为舜帝孙则悦,言及瞽瞍又不乐尊。神禹姓姒,姒姓有自矣。今谓其为禹帝孙则悦,言及鳏亦未尝乐为祖也。舜禹非瞽鳏之子耶? 正犹柳下惠圣,其徽称而人知景慕;盗跖之顽,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以是归之,则艴然不悦。岂展禽、展雄(柳下惠又名展禽,盗跖又名展雄)非同胞同姓耶?人情世态是何炎凉如是乎?人或谓其为好恶之正(有标准之意),而不自知其恶之是矣,好之不免于过也。我刘载姓书始于彭城,东西汉未必彭城有支派也。往见世之谈刘源者,辄祖两汉,不谓高祖之苗裔,则谓世祖之宗枝。腼颜冒昧系籍帝家,良可怪也。夫两汉帝矣,而人乐为祖。今之寰中多刘氏,孰出丰沛,孰出南阳,何据而知?曹魏移祚(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汉火不炎,彼一时也。帝世之冑(有帝王或贵族子孙之意)尚且变姓名以求沦晦(指晦暗不明),而况同姓非同宗者肯冒认耶?我意刘之认汉,即陈之祖胡公我意刘之认汉,即陈之祖胡公,姒之祖神禹,悦其贵而亲附之,殆(有推测大概,或危险,陷入困境之意)亦当茫然无据也。史有:魏之郊也,祀舜唐之郊也。祀尧皆谓其远祖,只欲借唐虞以炫耀海内,而不顾万年青史鈇钺严存。尧舜何补于魏唐耶?《后唐史》:郭崇韬冒籍汾阳,瞻拜子仪墓下,直笔讥其为无耻。刘以两汉为远祖,宁知世人不以讥崇韬者而讥今日。两汉何补于我刘耶?《宋史》:书狄青在枢府,有持狄梁公(即唐代重臣狄仁杰)画像诣青者,指为远祖。青厚赠其人而遣之,谓“一时遭际,安敢自附梁公(史传狄青不以狄粱公为祖)。”此等确论,至今服其高识,真出崇韬万万矣。我刘相传发源于宁海(今烟台市牟平区),而支流于文登,即今自始祖以来二百有余年。在宁海之显晦尊卑且无据而难认,况两汉千有余年耶?绍恐我家子孙悦俗见,后世重修族谱,亦有攀援两汉为远祖者,则亦陈姒者流耳。顾不为狄青之罪人,而冒崇韬之无耻耶? 故辨此以贻(指留给)我后人,用垂永鉴,俾(指使,帮助)后之人不待辨而自明。</b></h3><h3><b>5.我刘氏族源流考氏族何昉乎?考之《左传》:氏族何昉乎?考之《左传》:天子建国,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即裂土封侯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号,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此氏族之所由始也。士庶家之氏族,其先必有所由,今不可考矣。然律音各有所属,始姓各有其地,则姓书具载之,而非无稽也。我刘于五音为宮,五行为土,其先为彭城。今刘之氏族遍寰宇,固皆彭城之分欤。若语其源流,辟如水。然水以有源而其流不竭,固所以达其源也。天下之水,莫大于四渎:长江发源于岷山,淮河发源于桐柏,黄河发源于星宿海,汉水发源于嶓塚。其流則由四渎而为百川,千支万派放乎四海。海之水岂以无源而汪洋若是哉!江淮河汉之分犹五姓,宮、商、角、徵、羽之属也。流各有源,姓各有自。观水則知氏族矣。水不以末流而忘其源,氏族可以世远而忘其祖耶?我刘分于彭城,析于海內。</b></h3><h3><b>我族始于东牟(今烟台市辖牟平),播于文登,至不肖绍方八世,迄我孙则今十世矣。其先,占籍(指入籍)在辛汪(今威海市辖)之九里,嗣分三甲,戶有百丁,则百丁三甲皆一里也。皆一里皆一氏族也。水流而不息,其源一也。族衍而无穷,其始一也。彭城、东牟莫考其详。文登之彭城、东牟莫考其详。文登之氏族,以溯文登之源流,十世之派,本于始祖而不可忘。自始祖而来至于今,由今而衍于后,皆骨肉,皆一脉而顾,可忘耶?今之族虽一而世则十,里虽一而甲则三。适此不为联束,不为谱系,再更数世,愈远而愈疏,则氏族虽存,而源流莫辨,犹今日之视彭城与东牟也。故特考之,以为笃宗盟者识。</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6.我刘世业传</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天下有四民,士为首,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业以士农非为民之上者乎?我我刘受廛(指接受居地而为民)于文登,今十世。考世系碑,始祖以来,明农者四世至五世,始有业士者。遂以节判显嗣,是书香不绝,或以令或以佐或以教,或以终其身。为宾贡(指被荐人才)为青衿(指学子)代不乏人。业士未成者仍归农。至必绍袭世德荫余庥,冒叨(指谦称受赏赐)郡守以有今日。子姓章缝(即“章甫缝掖”,指儒者或儒家学说)痒序(指古时学校,引申为学者)者,绳绳相继然。则(表示肯定判断,乃,是)耕读传家,固(指原本,或牢靠)我世业之传承。夫工虽执艺,商虽逐末,亦四民中之二。我族竟无良于工羡于商,以二业鸣于邑者,岂薄二民而不为哉!守拙则工不成事,安分则商不裕资,殆不若士农之易易为也。士业读,有我家之遗编在焉;农业耕,有我家之遗产在焉。读则通古今而礼义以明,耕则守勤俭而衣食以给,子孙之不至为骄纵游惰者,赖有其耳。间有士习为干禄以求富者,觞竽宦版,鱼肉部民,窃脂膏以充囊槖,若可以取乐于目前,而悖入悖出,竟难令终,是士之蠹(指害人的人或事物,如蛀虫)也,所读者糟粕耳。无补于身心则何益矣。又有不肖者荡产以供交游,鬻(指卖售)田以事淫赌,少不能读,长不能耕,及至籯金尽,尺土无,士无不习为刀笔以营家,则投为隶卒以谋食。又甚至奸盗以玷族者,坏心术丧廉耻,甘为人下而不辞,是又去农夫远矣!若而人也皆为敝民,今之族众未知其有无。万一有之,其为世业之堕,先人之辱多多也。在家庭不得为肖子,在朝廷不得为良民,自外士农,宁不忝尔所生哉!并书之以为后人警。 </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7.《亲睦堂记》</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亲睦堂者,不佞(谦辞,犹言不才)绍构为宴同宗之堂也。同宗原于一本,其分为亲,其情为睦,惟太古为然。自世代远,枝派别,感之者多不亲,则应之者多不睦。人情渐不古若也。圣贤立教,倦倦于此正,重纲常,明伦理,厚风俗之一大机括焉耳。《周礼》以乡三物(指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有睦之行,以八刑纠万民有不睦之行,劝惩之义较然明著。姬公之用意深矣。《孟子》论井田,亦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仁让蔼然于一里。子兴之用意即姬公之用意也。夫睦生于亲,在异姓且然,而况同宗乎?《尚书》有之,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二字实自尧发,尧之亲睦,以峻德克明者先之。凡有九族者,当为尧民。处族岂可以不亲,同族岂可以不睦哉!盖德者人之所同具,克明峻德,非有加于赋畀之外,自我心知能之良而明之也。能治心则德无不明,能明德则亲无不亲,能亲族则族无不睦。亲与睦犹形声影响然,感应之理一定而不可易者也。斯道也,尧之得统于天,而垂统于舜禹、文武、周孔,及颜曾、思孟、周程、张朱,皆是道也。道之所以进,莫先于家。《中庸》论九经,先之以修身,继之以亲亲。修身即克明峻德之谓也,亲亲即以亲九族之谓也。 诸诸父昆弟不怨,即九族既睦之谓也。叔世(指衰乱的时代,如末世)风会流俗,尚变纲常,伦理不淑,视骨肉如陌路,遗其亲者多矣,不驰其亲者鲜矣。其伤睦之行,而干不睦之刑者众矣。唐虞成周之景象,宜乎不多见于今也。余业壁经(壁经:指汉代发现于孔子宅壁中的书,又称壁中书)读《周礼》,稍明此义。故岁时祭先人,即以神惠宴族人。宴之堂在祠堂之侧,扁以亲睦,冀我子姓之顾而思义也。我族今十世服制虽降,而骨肉相联自始祖,视之皆一脉也。皆一脉则皆相亲。相亲则皆相睦可也。故敦睦之行而免不睦之刑。成周之教,知遵则唐虞之化可协宁,不为明时之良民哉?余袭先人余庆(指留给子孙后辈的德泽),自郎署以至大夫,积俸金而事肯堂,以此宴同宗施我之亲,正以召族之睦也。我族若不相睦,负我之情尚或不足惜,自外于始祖之一脉,岂不深可惜哉?幸宗人其无忝斯堂!堂成于万历乙酉春月吉日。谨记之,以为亲睦宗族者顾諟云尔。</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8.冠文祠堂记 </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家礼》云: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所以管束人心,收宗族,厚风俗,示子姓之不忘本也。然祠堂之立,须明谱系,合世族,立宗子,使子姓各知所自,来则知亲其亲。立祠固修谱中之一事也。祠祠之义制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袝。置祭田,具祭器,主人晨谒于大门之内,出入必告。正至朔望则参俗节,则献以时食,有事则告。或有水火盗贼,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器,然后及家财。易世则改题主而递迁之。此朱子斟酌古礼而裁定之者。名家至今宗之。我刘籍于文今十世,子孙蕃多颇望族。旧无祠,各奉其主于本支之家,岁时合拜,止就尊者。家拜之殊,不若祠之合族而明亲,得萃涣(指聚集和盛大)之义焉。不肖(谦辞,不才,不贤)绍幼读家礼即有此志,然困于寒儒竟未如愿。兹仗先德,幸得从大夫之后禄之所入,未敢自为身图也。乃遵礼制营祠于宅东,我宅建文山之西,步入高阜。堂以冠文名,取其戴文山头上之义耳。故其祠亦名“冠文先祠”,而后宅不敢别其名也。祠之制正堂三楹为奉主妥神所,神库三楹藏祭器及遗书,神厨三楹供祭享,理庖任列于左右二门。大门各三楹,其中为门,其门之两旁房即为赡族仓。唯祭田未设,取诸仓粟代之。祠出我家自置,不用族人之一椽一檩一瓦一砖一工匠。祠完合族之睦宗敦礼,少长咸集于此,所以明亲,亦所以广孝也。《戴礼》云:君子虽贫不卖祭器。夫祭器不可卖,而况图书乎?又况祠堂乎?呜呼!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以至玄曾,永世无穷,能守此可谓孝矣。绍深于后昆有望焉。</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9.冠文堂记 </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堂以冠文名,义何足?取其戴文山之首耳。文登城东一里许,有山名文,为邑主山。旧祠东岳并文昌于其上,是山固文登之望也。考其从来,发基于岱宗,行脉于尼丘,析支于昆嵛,来龙于正碁,凝秀于丰山,挥英于青石。近郭特立,土丰而厚,非区区一卷石之多也。予(予同"余",我的意思)家世居于文山下,先人至今将十世,子姓蕃衍,各为第宅,然犹恋恋于此隅,不敢远达祖居也。予卜新宅在文山之西阳,山形平漫突起,一头向城垣而对学舍。若揖昆嵛朝岳尼,视碁丰青石,其膂肢体形也。小堂肯构适定山头,故以冠文名我堂。堂既成,予于此选举,承恩筮仕为郎,再仕为大夫。先考妣(对已离世父亲和母亲的称呼))两荣恩,赠予两进阶,荆人两受封章。三子学书于此堂,颇知章句。故东为祠堂妥先灵,用以识世庆也。中为万卷楼藏书籍,用以识事业,由书而得也。顾名思义,修行学文在我后之人。夫所受廛者邑之文,所相居者山之文,所世继书香者孔孟之文。淑其教为文行,厚其俗为文风,应其时为文运,发其身为之文明。嗣是受职而业官者,成其化为文治,使乡人永永称为文学(指文登学儒学)族,斯无忝冠文之义也。后昆世守我堂,尚其实践于斯文。 </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10.世恩堂记</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堂以世恩名,所以感君,亦所以荣亲也。不佞为诸生遇戊辰新例,以特恩选举于乡,进之国学学焉。甲戌赴铨授郡倅,筮仕天中督捕。戊寅制阕,服除上谷督饷两任历三年,遵列给由。当路查有荐奖者各四,谬注称职,两台会疏保留之。奉旨下天官议覆,亦注上考用,是得承敕命,赠先考为承德郎,先妣为安人,进不佞阶承德郎,封荆室亦以安人。纶音宠赐,恩何渥也!循资当转官时,曾署保安郡篆。郡士民德之,恐其转而之他也,遮道乞当路,借寇(指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移檄铨曹(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长官)。寻(有顷刻、不久之意)升授奉训大夫知郡事疏,上可其奏。后三年复以给由荐奖更多,历考称职,如前保留亦相似,旋(同前面“寻”)承诰命赠先考为奉直大夫,先妣为宜人(指妇女封号)。加进不佞阶奉直大夫(五品官员),封荆室(称己妻的谦词)亦以宜人。乙酉春叨冒(谦称受赏赐)平凉二守将行,士民复乞留,视昔尤依依然。三台如民愿交章奏留,奉特旨准以新衔仍视事,著为通例。一介寒儒数承殊典,天朝浩荡之恩有加无己。黄贲松楸,光生蓬荜,小堂其逢世庆矣。可无言以记。昔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永叔喜雨以名其亭,志不忘也。顾兹君恩荣其身,以及其亲,怎可一日忘之?遂遂以世恩扁其堂,朝于斯夕于斯,出入起居恒于斯,一举目举足而不敢忘。感恩思报,登堂思恩,岂徒予心感。子孙世守此堂,则世戴此恩。此予扁其堂之意也。于戏!追唯世德,聿思肯堂,敢以肯构自任。至于高大门闾以光华堂奧者,在我后之人焉。予日望之。</b></h3> 世纪 <h3><b> 一世祖:始祖八世孙必绍谨述,我刘先为宁海(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于登州牟平县置宁海军,为金直接统治,至1182年改宁海军为宁海州,治所仍在牟平县,辖牟平、文登二县。元因之。明初,宁海州仍治牟平城)人,失记乡社。胜国(指亡国,后因以指前朝。这里指元朝)末,文登窜于乱残于倭,土旷人稀,奉例徙民实疲邑。先族在宁海为蕃庶,例得出丁。先始祖子实公……者又济,……受一廛而为民,编为甲首,此其一世也。</b></h3><h3><b>另见《刘氏家乘》世谱利字部第一册第八页:一世:子实,东牟郡人,三兄弟洪武间徙居。一支留本州,一支徙昌乐县朱刘店,一支徙文登县(由鸭儿湾迁徙至文山西麓),族冠文山,书香相继。葬文登城后东北青石岗。载县志流寓传。配沙氏,子二:惟顺、惟新二世祖:惟顺、惟新公兄弟二人,惟顺公生士敬公。兄弟情笃不忍循俗葬,穴并葬之,后……入正穴者。三世祖:士敬公一人生暹、旻、朂、晟兄弟四人。四世祖:暹公以寿荣官。旻公即必绍之高祖也。朂公晟公无嗣,俱明农。五五世祖:兄弟四人。兴、昌、芳公为暹公所生,福公为旻公所生。兴、昌公明农。至此世始有业儒者,芳公以岁贡任山西蔚州判官。福公业儒未遂,例授纳义民,冠带倜傥,为乡评所重,即绍之曾祖。宫保丛公兰比邻时,丛公尚为诸生,以他务妨举子业者数。福公为绝句让之,有“书声久不过东墙,为问贤甥有甚忙?莫谓尔今年尚少,嫦娥偏爱少年郎”之句。丛公感而卒业,遂登高第仕,至上卿大夫,终身感我曾祖相砥砺云。六世祖:兄弟十二人。珣公由掾吏任直隶兴化县县丞,为兴公所生。珦公由岁贡任山西芮城县知县,琎、珂公明农,兄弟三人俱昌公所生。玙公由岁贡任直隶高淳县主薄,瑛公岁贡未仕而卒,兄弟二人俱芳公所生。玱公兄弟六人,与弟珍、琚、瑶、琛公明农者五,唯三为珤公在邑痒为名儒,累科不第,以岁贡出痒,将北上候铨,田产尽让于弟,不私其子,未仕而卒,于途竟未酬志,俱福公所生。七七世祖:伯父叔兄三十四人。伯尚志兄弟三人,与弟尚恭叔明农,唯仲叔尚友时为廪生,尚未贡,俱珣公生。伯溱、洧,叔渥、瀹兄弟四人三明农,唯季叔瀹时为增广生,候廪未补,俱珦公生。叔泮、洙、汶兄弟三人俱为琎公生。叔渤一人为珂公生,俱明农。伯勳衣巾生员最高尚,享年九十六而终,屡请宾宴绝不赴,例当加寿官亦不受;伯然以廪生正贡而卒;叔黔由岁贡任山西陵川县知县;叔黔明农,兄弟四人俱玙公所生。伯烋生员未成,叔焘、熊、㢘兄弟四人,俱瑛公所生。伯策生员未成,叔筑、范、笙俱明农,兄弟四人玱公所生。叔篪衣巾生员,珍公生。父籁明农,继父志以祖产让弟,后以绍给由颇有政绩,敕赠承德郎,保定府通判如其官;叔筭由岁贡任直隶宿迁县训导,升直隶任丘教谕,自食廪即法我父,亦以祖产让弟;叔第生员未成;叔笏早逝无嗣,遗产愚兄弟亦让之,今俱归之第叔。父与叔兄弟四人,俱我祖珤公生。叔笃一人明农,琚公生。叔简、筠、筒、笺兄弟四人,唯简叔由岁贡任河南彰德府训导,到任甫三月,即挂冠而归,筠、筒、笺叔俱业儒未成而逝,瑶公所生。叔管一人生员,为琛公所生。八八世:即我同辈兄弟五十四人(另见世系和世谱记载实际超过此数)。弟泽长一人明农,为尚志伯所生。弟庆长廪生,与父学行齐名;祚长尚幼,为尚友叔所生。年长、源长俱幼,为尚恭叔所生。兄应宿明农,为溱伯生。兄应期生员未成,为洧伯生。弟应奎、应时明农,应元生员,为渥叔生。连贵为瀹叔生。泮叔有二子流于都城,今不知其名。洙叔无嗣。应*为汶叔生。应*为渤叔生。兄敦叙衣巾生员,为勳伯生。兄敦化衣巾生员,为然伯生。弟敦临随任生员未成,敦厚仓吏,敦德尚幼,三人为黔叔生。敦信、敦献生员未成授恩,为默叔生。兄坤、址,弟坦、城四人俱明农,为烋伯生。焘叔无嗣。弟敦学、敦典、敦惠、敦贵四人,内始代役者二,为熊叔生。㢘叔无嗣。兄必续衣巾生员,兄必绎、弟必绥、必纲俱明农,兄弟四人策伯生。兄必继明农,筑叔生。弟必强始代书,范叔生。弟必介、必令明农,必光业儒尚未成,为笙叔生。弟必徵、必徤俱明农,为篪叔生。兄必登、弟必亨俱早逝,皆绍之同胞也。绍籍先人世德,由特恩选举初授河南汝宁府通判,以丁内艰复除直隶保定府通判,以给由进阶承德郎,赠父及母,封及妻,寻以署保安州,为州民赴院道保借,遂升本州知州见任。弟萝鱼、萝鳌俱幼,二人筭叔生。弟必绶明农,必缉生员,必绘、必*、必*俱幼,第叔生。笏叔无嗣。兄必高、弟必周、必章、必祥、必明兄弟五人,笃叔生,俱明农,农隙则为小贾。弟世魁、时魁简叔生,业儒未成。筠叔无嗣。弟必诚投充捕役,筒叔生。笺叔虽无嗣,中年而卒,行事有我曾祖风度,实友遍登莱,杰士知名,至今皆慕其号,远近知为晓亭(七世祖刘笺,号:晓亭)云。弟必大为管叔生。至九世,我兄我弟少长不一,我子侄俱幼。侄孟养,兄应期子也,业儒可进。侄九经明农,九成廪生从学于绍,步趋颇相肖,知明义利之辩,九棘生员,皆兄敦叙子也。弘任生员,兄敦信子也。侄一夔明农,兄敦化子也。我儿濡恩、湛恩、洪恩俱业儒,诸侄及孙较之我同辈更多。绍宦游南北,寒暑七八易,子侄若孙多不知名,安能尽记。大都耕读,之外无余事,间有他技者,十中之一、二耳。夫夫我始祖而来至我孙为十世,始于一人,而流派将二百人,始于明农,而充拓多士大夫,衣食不乏,缙绅不殄(殄:尽、绝)。先人之积功累仁,厥惟旧哉(已经很久之意)!自是而后,我兄弟、我子侄勉为承先,昌后之计,灼知世德,不忝世业,则十世而后犹是也。等而上之。如有则天明遵圣谕,能为天地间之奇男子伟丈夫,存阴德于冥冥,种福田于默默,济人利物,顺理忘私;则十世而后子孙之蕃衍宗支,高大门闾,有以光前而裕后者,是未可知也。等而下之。如或上欺天下罔人,甘为天地间之贪鄙夫巧佞子,面是而心非,口密而腹剑,损人利己,背公向私;则十世而后子孙之沦落行乞,播弃乡井,有以辱先而玷后者,亦未可知也。呜呼!永不永天也,修不修人也。宋代周子曰:“君子修之吉,小人背之凶”,善恶之几如此,尽人以听天愿。我兄弟子侄共勉之,庶(几乎,差不多)可以责望后龄。</b></h3> <p class="ql-block"><b> 《溯源文登刘子实家族》</b></p><p class="ql-block"><b> 经过史学专家的多年研究和DNA技术的应用,文登刘子实家族的溯源有了较为科学的依据。</b></p><p class="ql-block"><b> 从目前Y-DNA检测公布的数据分析,文登刘子实家族是O-F155-Y138359支系。</b></p><p class="ql-block"><b> 据此推测为刘邦家族后裔,但是既不属于汉景帝刘启(F813)后裔,也不属于光武帝刘秀(Y20928)后裔,更不属于刘邦之小弟刘交(MF22)后裔。</b></p><p class="ql-block"><b> 如此推测,O-F155-Y138359支系许是刘邦庶长子齐国悼惠王刘肥之后,刘肥可能为文登刘子实家族的先祖。刘肥之后刘渫开始连续七代封为牟平侯,后因汉朝战火不断,王莽篡权,刘肥后裔沦为平民,繁衍生息于牟平、文登等胶东半岛,乃至东三省和山东各地皆有聚居。</b></p><p class="ql-block"><b> 刘肥其人。 刘肥(?—公元前189年),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西汉宗室大臣,汉高祖刘邦庶长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兄,母为曹姬。汉高祖刘邦登基以后,刘肥受封齐王,建立齐国,定都临淄,统辖七十三城,是所有诸侯国里封地最大,最肥沃的一个诸侯国。而且是平阳侯曹参为国相,成为西汉最大的诸侯国。应该说,刘邦还是很喜欢这个大儿子的。刘肥早死只能说明可惜了,而刘肥壮年而亡,也许和压力太大有关。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吕后死了以后,但凡刘肥或者曹参一位活着,皇帝绝不会是刘恒的。刘肥本人能力不弱,曾率领12万大军协助刘邦平定英布之乱,至少说明刘肥比其他弟弟强。</b></p><p class="ql-block"><b> 刘肥这辈子做的最有名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封地城阳郡送给皇姐鲁元公主汤沐邑。并且推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也就是说认了鲁元公主为小妈。刘肥竟然为了活命甘愿认自己的妹妹当小妈,刘肥的行为看似丢人,实际上却保护了自己,奶奶总不至于杀“孙子“吧,还有一点就是,他自降一辈,就失去了对惠帝的威胁,刘肥的行为确实是很难费解。但很管用,当吕后看见这个“孙子“这么听话,这么会来事。这么懂事,也就放过刘肥,得以免于屠戮。</b></p><p class="ql-block"><b> 如果说吕后没杀薄姬和刘恒母子的话,是出于瞧不起和看不上,对于刘肥,吕后还是有一定感情的,换句话说,如果吕后没儿子,她一定会让刘邦立刘肥。因为刘肥是吕后养大的。刘肥母亲是个姓曹的寡妇。刘邦起事以后,吕雉把刘肥接来自己抚养。是自己动手做饭自己缝衣服的纯粹当自己儿子。后来项羽抓了吕雉时,刘肥刘盈还有刘邦女儿,都是在一起的。关一起,放也是一起。可以说有感情基础的。刘肥真的是认吕后为母亲的。</b></p><p class="ql-block"><b> 所以刘肥还和其他皇子不同。也是唯一和汉惠帝有兄弟感情的,惠帝在位的时候,齐王刘肥回京朝拜,汉惠帝刘盈跟刘肥平起平坐吃饭。吕雉大怒很生气,觉得刘肥不懂尊卑,动了杀心。刘肥这才把封地给了鲁元公主。认了干妈逃过一劫。可以说,刘肥实力不大,既没有政治势力,也没有功勋集团帮扶,就是白白顶着一个老大的名头,根本不值钱,换言之,没有势力是刘肥得以活命的主要原因。</b></p><p class="ql-block"><b>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刘肥死于汉惠帝六年,死的正是时候,从汉惠帝七年,吕雉对刘邦的儿子开始动刀,吕雉出于政治目的地系统性地诛杀刘姓诸王和宗室,吕雉正月杀赵王刘友,六月杀梁王刘恢,九月燕王刘建死,而且收回燕王封地,她派人杀了刘建的儿子以绝其后并除其国。此时如果刘肥活着,而且还是庶长子,刘肥脑瓜再灵活,肯定也难逃一死。</b></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十年八世祖刘必绍任保安知州(现河北逐鹿)主持修建的钟鼓楼,后更名为文昌阁,此建筑现今仍存。</p> <h3>2019年清明祭祖后,子实公后人宽甸第22代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通江刘氏莹地</p> <p class="ql-block">通江刘氏始祖永明公墓</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祖文生公墓(永明公长子)</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祖(文来)公合葬墓</p> <p class="ql-block">二十一世伯父母合葬墓</p> <p class="ql-block">二十一世父母合葬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