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87集电视热播剧《如懿传》落下了帷幕,剧中主要人物的品行、结局盖棺论定。野心勃勃,觊觎帝位,不择手段,陷害如懿的炩妃因阴谋暴露,被喝药活受罪、最终被处死;皇后如懿心若止水,望着皇帝过去送的那盆已经枯萎的绿梅,思恋与弘历过去的恋情,安详而卒;忠心伺候主子多年的容嬷嬷,深念与主子的情意,自己殉情,追随主子而去;乾隆皇帝数年后仍然思念如懿,衰老而卒;炩妃的儿子永琰继承皇位;列位嫔妃生活依旧。主要人物归宿,尘埃落定。</h3> <h3> 炩妃出生宫女,地位低贱,又没有显赫的家族辅佐。但心气很高,不愿意平平淡淡过一生,她抛弃了一心爱她的云彻哥哥。用色相、歌舞、顺从笼络皇帝之心,投其所好,一路爬升,从贵人升为妃子。炩妃缺文化、没品味,皇帝当时瞧不起她。但令妃在皇帝贴身太监进忠的帮助下,耍尽手段,博得皇帝的青睐宠幸,直到设计陷害皇后。纯妃和海兰曾提醒过如懿提防炩妃,如懿没在意,心慈手软,留下心腹大患。</h3> <h3>为了上爬,炩妃不择手段,接近、讨好皇帝。</h3> <h3>皇帝的贴身太监进忠是帮助炩妃上爬,共同陷害皇后的始作俑者。阴险狡诈,心术不正!</h3> <h3>炩妃阴谋暴露,被皇帝灌药惩罚,生不如死!得到应有的报应。</h3> <h3>失魂落魄的炩妃</h3> <h3>炩妃最终被皇帝处死,搞阴谋诡计的人,没有好下场!</h3> <h3> “蘭因絮果”是皇帝知道皇后如懿是遭人陷害后,觉得自己错怪了如懿,特地登门拜访如懿,想要如懿重新回归后位,协助他管理后宫。但如懿对他已经心灰意冷,再也回不到他们从前的相爱状态。她婉言谢绝了皇帝的好意,在皇帝即将离开时她对乾隆说出了“蘭因絮果”四个字,表明她的心意。“蘭因絮果”本意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姻缘先前美好,却没有好的结果,最终离异,分道扬镳。</h3><h3> </h3> <h3> 如懿和弘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情投意合,相亲相爱。从弘历动员青樱参加选秀。有意选青樱为嫡福晋,后因先帝的干预没有实现开始,到青樱被选妃,改名如懿,后晋升为贵妃、皇贵妃、皇后。他们之间的爱情,如同在暴风雨中行船,危机四伏,暗礁重重,经受了诸多风口浪尖的考验,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终于修成正果,如懿受尽了种种磨难,历经千辛万苦入住中宫,走到后位。实现了与乾隆梦寐以求的美好姻缘,成为结发夫妻,并有了自己的孩子,这看似美好无比姻缘,却暗藏危机。<br></h3><h3> 后位至高无上,却遭人嫉妒。印证了那句老话:“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后宫向来就是嫔妃争风吃醋,相互倾轧,相互利用,相互算计,相互陷害的场所。如懿当了皇后,挡了一些人上爬之道,必然有人不甘心,挖空心思,设计陷害。嘉贵妃、炩妃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先前是嘉妃处处算计、陷害如懿,嘉妃死后。炩妃变本加厉陷害如懿。加上如懿心善,虽当了皇后,掌管了后宫生杀大权,但对后宫嫔妃仍然十分宽容,忍让,让人有了可乘之机,从中设计陷害如懿,让皇帝误解、错怪如懿,两人关系逐渐产生裂痕。</h3> <h3>乾隆皇帝与如懿皇后结婚大典。</h3> <h3>乾隆皇帝登基后,权力日益巩固,连太后也奈何不了他。在臣子们日夜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拥戴下。他已经早已不是青涩单纯的弘历。而是满脑子君臣界线分明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在他心目中,所有人,包括皇后如懿都是他的臣子、奴婢,都要绝对服从他的旨意,不容许有丝毫反抗。</h3><h3> 乾隆曾经深爱如懿,曾经对如懿有无数的海誓山盟,对如懿许下了太多的诺言如:“生同衾,死同穴,不相欺,不相负,且君无戏言”。希望与如懿百年好合,也是乾隆皇帝在立继后时立下的誓言。“夫妻同心,没有辜负”……。他让郎世宁画他与如懿携手同在画中的画像,并说:执手相爱,永不相厌。皇帝南巡时,在杭州单独带如懿偷偷外出,逛夜市、听说书,游山玩水,乘游船赏西湖夜景,流连忘返。月光下,乾隆承诺:与如懿朝夕相伴,永不分开。正如民间说书人说的那样:皇帝、皇后一举同心!如懿与弘历之间的爱情,着实也风光、恩爱一段时间,在如懿继位皇后时到达顶峰。</h3><h3>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忧内患,让皇帝心烦。风流倜傥的乾隆,周旋在嫔妃之中,受一些嫔妃的蛊惑和挑拨,皇帝开始慢慢疏远如懿。美其名曰:新欢旧爱,雨露均沾。后来竟然发展为沉溺于烟花巷。让烟花女相伴。令如懿心痛、愤恨不已。劝谏无果,反遭皇帝的斥责和打骂,最终走到了恩断义绝,分道扬镳的道路。两个人的最终结局,令人非常惋惜。</h3><h3> </h3> <h3> 如懿与皇上分手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在于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制约;二是他们性格不合,差异太大。封建礼教讲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妻子、臣子,如懿只能无条件服从弘历的意愿,不得有悖纲常。只能以皇帝的旨意是从。皇帝喜欢炩妃,就是喜欢炩妃逆来顺受,投其所好,讨主子开心。封建社会,君王和后妃之间,没有爱情可言,若是有一丁丁点爱情,也只是在纲常之下的爱情。帝、后关系先为君臣,然后再是夫妻。皇后只是一个职位,为的是大清江山,就像帝后大婚时,群臣欢呼的那样:“帝后同心,万世其昌”。帝后同心,不是举案齐眉,相互恩爱,而只是为了大清江山万世其昌!皇后位居中宫,至高无上,但仍然是皇帝的奴婢,至少皇帝是这样认为的!所以,皇帝很反感如懿的劝谏。认为如懿的劝谏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甚至在如懿劝谏的时候打了如懿,并说:“朕以天子之命告诉你,不可以顶撞朕、忤逆朕”。</h3><h3> 如懿皇后则认为自己即是皇后,又是妻子。她曾经和乾隆皇帝讨论过国外的一夫一妻制,但不敢奢求皇帝能做到。退一步讲,她只是渴望夫妻间平等、尊重与真情相待。她的想法不合“规矩”,有悖当时的纲常,二人之间的认识差距巨大,分手在所难免。</h3><h3> 其次,乾隆皇帝性格刚愎自用,自私刻薄,多疑善变,风流成性,见异思迁。随着时间流逝,对如懿有些厌烦,不喜欢如懿率真、耿直的性格。当年对如懿的山盟海誓早已经忘的一干二净。竟然让如懿帮他说合寒香见,他对如懿说:“我给你是少年情份,心意相通;给寒香见是情起中年,情难自抑”。他还沾花惹草,流连于烟花巷中,乐此不疲。可见弘历对如懿已经走到薄情寡义,恬不知耻的地步,他轻信钦天監的谗言抱怨是如懿克死皇子,怀疑如懿与凌云彻有私……。</h3><h3> 还是皇太后眼力独到,有先见之明,她告诉如懿:早年选福晋时她就告诫过弘历:“你给她性子不合,反增苦恼”。有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不合的人走在一起,命运中早已经埋下注定要分手的隐患。“命在谁的命里,爱恨是双影,一端美丽,另一端无语”。如懿隐忍多年,委屈求全,希望皇帝有所改变,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与皇上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对皇帝越来越失望。越来越觉得弘历不是一个值得自己真爱的人,自己的一片痴情和付出很不值!这比弘历泛爱其他女人更令她绝望。衰莫大于心死,所谓爱的越真,爱得越深,伤得越狠,特别是被自己最爱的人所伤。如懿绝望了!即然不相爱,何必长相守。如懿毅然决定急流勇退,她剪开帝后画像,断发为祭,与皇帝恩断义绝,分道扬镳,这是必然结局。</h3><h3> 炩妃的阴谋暴露后,让乾隆知道如懿是清白的,自己错怪了如懿,想要挽回如懿的心。无奈如懿已经心死,对乾隆皇帝谈不上恨,也谈不上爱。如懿最后淡淡地对乾隆说出的“兰因絮果”四个字,表明了她的态度,也暗示了他们的结局,概括了她与如乾隆的爱情经历。</h3><h3> </h3> <h3> 如懿一生钟爱绿梅,特别是皇上送她的那两盆绿梅。她用她的救命药来浇灌已经枯萎的绿梅,希望让绿梅再次长出新芽,说明她虽对皇帝已经心死。但依然怀念当年钟爱他的少年郎,昔日的情分不再,绿梅已经枯萎,如懿只不过是不愿放弃对过去美好恋情的一丝念想罢了!她的一生最幸运和最不幸都是遇见皇上,她厌恶如懿与皇上相处的日子,思念年轻时青樱于弘历的爱情生活。</h3> <h3>如懿用自己治病的药浇灌已经枯萎的绿梅。</h3> <h3>绿梅的枯竭,如同如懿的心死,她已经不需要服药治病了。</h3> <h3> 如懿临终前,在庭院里与容嬷嬷说心里话,回忆当初与弘历在城墙上见面,弘历说:“有我在,你放心”,一句话,让如懿暖心、动心、倾心,心甘情愿,一路艰辛,走到了乾隆身边,从一个嫔妃走到中宫皇后,实属不易。如懿临走前,再次去了城墙,无比怀念青樱时日与弘历的真情。“忆往昔竹马青梅,苍茫岁月旧事难追,也许生命中爱与愿违”。之后,如懿借故支走容嬷嬷,独自一人,深情地看着那盆早已经枯萎的绿梅,那是她与弘历相爱的见证,淡淡的月光洒落在她的身上,她面带微笑,恬静淡雅,安详离世。如寒香见所说:“娘娘是去和她的少年郎团聚去了”。她的心里仍然存有青樱对弘历一片真情和念想。带着美好回忆而走,走得安详、淡定、凄美。</h3><h3> </h3> <h3>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如懿再次来到第一次与弘历游玩的城墙上,思念往日与弘历的美好时光。</h3> <h3>弘历、青樱两小无猜,无拘无束,自由自在。</h3> <h3>无比怀念那段美好的旧时光。</h3> <h3>得不到皇上的尊重和爱戴,如懿感到绝望。她毅然剪画,断发,与乾隆皇帝恩断义绝。</h3> <h3>临终前,如懿默默看着那盆枯萎的绿梅。</h3> <h3>容嬷嬷返回时,发现如懿已经走了!</h3> <h3>走得如此安详,如熟睡一般!</h3> <h3>她走了,带着对弘历、青樱相亲相爱时的美好回忆!</h3> <h3>嫔妃们对如懿皇后的死悲痛不已,海兰更是悲痛欲绝,泣不成声!</h3> <h3>寒香见说:“娘娘是去和她的少年郎团聚去了”</h3> <h3> 如懿的死,令乾隆悲痛不已。如懿死后,乾隆登上他和青樱曾经登上的城墙,在平日,红墙高瓦遮住了人的视线,看不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皇帝心里那堵“纲常”的心墙太高,阻隔了他看到如懿的真心。如今站在墙上,物是人非,只留下他孤独一人。所有美好场景都已经烟消云散。他终于明白了如懿临终前再次来宫墙的含义,“墙头马上”,感受到如懿对他的一片痴情。心里十分的悲痛。他依靠在城墙上痛哭流涕,后悔莫及。这一情景,让原本痛恨乾隆皇帝无情无义,称乾隆皇帝为“渣渣龙”的观众也很是虐心、泪奔!有点原谅这个“渣龙”了。乾隆创建了强盛的大清帝国,历史上赞誉为“康乾盛世”。他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h3><h3> 此后多年,乾隆对如懿一直心怀内疚,到老都保存着如懿的头发,临死前剪下自己的白发和如懿的头发放在一起。也算是实现他“生同衾,死同穴”的誓言。他把自己的养心殿改造成梅坞。他精心养护如懿的已经枯萎的绿梅,睹物思人,终于在他离世的那一天,绿梅抽出新芽,让他临终感到一丝宽慰。该剧片尾曲中部分歌词,就是乾隆临终前的心态:“……恨不知心底的在意,月光如水浣尽了浮华的旧事,惟愿留一笔相依。漫漫长夜舍不下华发追青丝,不敢看你悄然远离,若有来世盼你我结寻常布衣,再相约不离不弃”。</h3><h3> </h3> <h3>乾隆把养心殿改成了梅花坞。</h3> <h3>梦里见到如懿</h3> <h3>想念与如懿在一起的美好时光。</h3> <h3>房间里也摆放多盆绿梅。</h3> <h3>乾隆剪下自己的白发,与如懿的头发放在一起。</h3> <h3>还有如懿送他的那个绣有绿梅的荷包。一起珍藏,留个念想。</h3> <h3>临终前,太监禀报皇上,那盆他送给如懿的、已经枯萎的绿梅抽出了新芽,乾隆喜出望外!</h3> <h3>枯木逢春,让乾隆皇帝心里获得一丝宽慰!</h3> <h3> “蘭因絮果”,虽然有着美好的开始,但却没有美好的善终。花开花落自有时,这就是《如懿传》的结局,也是乾隆皇帝与如懿皇后爱情的悲剧!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此结局,令人唏嘘、虐心!“墙头马上遥相望,一见知君即断肠”!只可惜如此美好的爱情大戏,青樱和弘历再无缘在一起欣赏,也无法真实演绎一场现实中的墙头马上大戏。“一缕执念锁在情关,总是沉香流年”。人们总喜欢看爱情大戏,不论结局是悲还是喜。留给后人的只有一个启示:人的一生,遇到真爱不容易,当且行且珍惜!<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