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们知道鹦鹉螺,大多是从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的"鹦鹉螺号"潜艇,或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1884年俄国)和美国第一艘核潜艇(1954年)均被命名为“鹦鹉螺号”。</h3><h3></h3> <h3> 人们有理由奇怪,鹦鹉螺与潜艇有什么关系?人们更知道,潜艇的形状绝对是模仿海豚,因此,用海豚命名或纪念首艘潜艇,岂不是更容易为世人接受?!<br></h3> <h3> 其实,鹦鹉螺的迷很多!许多人还不知道,欧洲人视鹦鹉螺为圣物,等等。<br></h3><h3> 下面,我就娓娓揭去鹦鹉螺神秘的面纱。</h3> <h3>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2属、6种,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br></h3> <h3>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除了由最初的11米,变为现在的20厘米大小外,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目前世界上鹦鹉螺仅残存四种。 鹦鹉螺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I类保护动物。<br></h3> <p class="ql-block"> 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必须能够调控,使鹦鹉螺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是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经人工驯化后可在白天喂食,吃食冷冻的鱼肉、鱿鱼及虾等。在暴风雨过后的夜里,鹦鹉螺会成群结队的飘浮在海面上,被水手们称为“优雅的漂浮者”。</p><p class="ql-block"> 在奥陶纪的海洋里,鹦鹉螺堪称顶级掠食者,它的身长可达11米,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它以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喙霸占着整个海洋。</p> <h3> 鹦鹉螺其外壳呈螺旋形,贝壳弯曲,在平面上作背缘旋转,呈圆盘形。内部被分隔成许多独立的小房间(到目前为止解剖发现最多的有38个隔断),各隔断之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由此,鹦鹉螺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汪洋中的喷射推进器。<br></h3><h3> 在看各类关于海洋的纪录片中,总是能看到这些长着恐怖大眼睛的家伙,摔着触手在悠然自得的漫步,有意思的是,它甚至可以完全静止悬浮在海水中,也会在海面风平浪静时漂浮于海面晒晒太阳。<br></h3><h3> 不难看出,凡尔纳认识到了鹦鹉螺的沉浮前进原理,受此启发,他设计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潜艇,尽管是在书中,但其原理,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潜艇只能存在于书本中。</h3><h3> 后世,人们仍用鹦鹉螺号命名潜艇,一方面说明了潜艇沿用了鹦鹉螺沉降的机理,另一方面,显然也有纪念凡尔纳的用意。</h3><h3><br></h3> <p class="ql-block"> 人们还发现,鹦鹉螺外壳的螺旋中暗含了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生于公元1170年,籍贯大概是比萨,卒于1240年后】</p><p class="ql-block"> 斐波纳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又称黄金分割数列。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数列,是因为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越来越逼近黄金分割的数值0.6180339887。</p><p class="ql-block"> 黄金比例之所以被如此命名,关键是因为在视觉效果上,按照此比例制作的物品是最符合人类认知审美观。</p> <h3> 为了繁殖后代,雌、雄鹦鹉螺一旦交配产卵,就会双双绝食而亡,所以鲜有人见过“鹦鹉螺”活体。
用鹦鹉螺来象征永恒不变的爱情,无疑是非常恰当的。<br></h3><h3> 本图鹦鹉螺杯就是选其交合的姿势。</h3> <h3> 1996年《中国剪报》上转载了一篇文章,讲述了鹦鹉螺化石的又一作用:“最近,美国两位地理学家根据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见解,月亮在离我们远去,它将越来越暗。
研究显示,鹦鹉螺壳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一样的性能。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一个塑望日(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从对古鹦鹉螺化石的研究中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且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却是固定不变的。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的结果是,4亿多年前,距离仅为现在的43 %。</h3><h3> 研究还显示: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古生代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000多万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九天。 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的结果是,4亿多年前,距离仅为现在的43 %。科学家对近3000年来有记录的月食现象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与上述推理完全吻合,证明月亮正在远去。” 鹦鹉螺对揭示大自然演变的奥秘真是功不可没。<br></h3> <h3> 自古,鹦鹉螺就以它令人炫目的美丽让人们发出由衷的赞美。出土于中国东晋南京王兴之夫妇墓的鹦鹉杯,以海里稀有贝类动物鹦鹉螺壳为杯身,壳外用铜边镶扣,两侧装有铜质双耳,螺内自然形成的水车轮片状可以储存酒,构思精巧,造型独特,是目前为止六朝考古中唯一件。</h3><h3> 鹦鹉螺杯在出土文物中罕见,但在古代诗文中并不罕见。李白的《襄阳歌》中就有“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br></h3> <h3> 在全世界,有很多利用鹦鹉螺名字或原理制作的商品,如音响、软件、沙发、玩具、酒具、宾馆等,很多艺术家也从鹦鹉螺身上获得灵感,创作出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品。<br></h3> <h3> 从艺术层面讲,鹦鹉杯流行的时间正好是文艺复兴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虽然巴洛克比较华丽,宏伟,热情奔放;洛可可艺术比较小巧纤雅,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在于极力追求奢华的效果,尤其热爱夸张的造型和华而不实的装饰。而我们文中的主角,鹦鹉螺杯正是在这种年代流行的物品。所以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它的制作复杂和外观华丽。<br></h3> <h3> 十七世纪的荷兰的航海业的发达,带给国民非常安定富足的生活,他们非常注意美化圣餐环境,讲究器具的精美和品味,所以表现丰盛的餐桌的绘画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荷兰静物画家应运而生。
“当时荷兰几位主要的静物画家,海达、卡夫、彼杨恩都善于描绘丰盛到近乎奢侈的餐桌,新鲜的水果,丰盛的食物,奢华的餐具,高贵的天鹅绒桌布,都是画中常表现的主题。
在那些奢华的餐具中,经过精心雕琢,配以金银装饰,斟满美酒后在阳光下绽放出夺目光彩的鹦鹉螺高脚酒杯,必然是不能缺少的一员。
</h3><h3><br></h3> <h3> 德国人对于鹦鹉螺高脚杯也有很高的评价,甚至在纳粹政府时期,也发行过一套为了纪念金匠工作邮票,上边的标志就是鹦鹉螺高脚杯,传说这套邮票现在已经要100多刀..<br></h3> <h3> 鹦鹉螺化石</h3> <h3> 鹦鹉螺化石<br></h3> <h3> 鹦鹉螺化石<br></h3> <h3> 鹦鹉螺化石<br></h3>